198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自然辩证法要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对于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我所知道的就是: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客观世界中运动的最一般规律法则。不过后来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自然辩证法是大的部门。这样,我姑且把自然辩证法分成几个部分。如果自然科学本身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那么,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就是研究自然界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
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个问题,就是:一百年来科学的发展是巨大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这一部分就需要我们来补充,写出新的《自然辩证法》,不能局限在恩格斯讲过的那些事情上。恩格斯所讲的东西,在他那个时代是对的,但现在就有很多问题了。
比如混沌(Chaos)理论,近十年来是物理学界、数学界的热门。它的核心是说明在一个复杂的决定论的体系中可以出现混沌。混沌的表现好像是非决定论的,但它却不是真正的非决定论,而是决定性,只不过运动很复杂,变化很迅速。这一点很重要。
根据牛顿力学,如果假定所有物质的质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速度已知,那么它们以后的运动就可以预测。但是,问题在于你不可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物质质点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置,因为它们太多了。所以,那时的问题是虽然在原理上是决定性的,但实际上却决定不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了统计物理。它干脆不考虑细节,只考虑物体整体的运动。这项研究结果与实际虽然相符,但理论上却解释不清。混沌理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指出分子运动看起来是非决定的,其实是决定的,是混沌。
现在有人提出,由于经典物理是决定性的,而在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却是非决定性的,经典力学的混沌能不能解释量子力学的非决定性呢?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研究,因为量子力学的非决定性始终是一个问题。
今天,如果我们要开自然辩证法这门课,不仅要讲课,还要研究,向学生指出:有许多问题今天不能讲清,但它们却是客观存在。这样能推动自然辩证法前进。现在已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不能光限于现在看到的这本《自然辩证法》,而要努力编出第二本《自然辩证法》。
   (摘自《理论月刊》第1期 钱学森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改善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
今年第1期《新体育》刊登李力研、卢元镇的文章,根据统计数字,表明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健康现状令人忧虑。
中高级知识分子承担着繁重的社会责任,过着紧张忙碌的生活。他们以消耗脑力为主,工作与日常生活混为一体,这些人大多有较多的社会工作和兼职工作,以及繁重的家务负担,只有加快生活节奏。因此,“紧张”是这群人的显著特点。责任感、事业心、竞争性又进一步加剧了紧张,甚至提高了对疾病的心理忍耐能力。于是不断听到他们昏倒在实验台旁、讲台上,甚至以身殉职的报道。
由于传染性疾病普遍受到控制,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许多国家开始把各种致病因素阻止在萌动阶段,其主要措施是合理营养,环境保护,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和参加体育锻炼。
目前,对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的保健手段是体格检查。体检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必不可少,但不具备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体检的同时,必须全面积极改善他们的体质。组织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是一项十分有吸引力而且非常经济的措施。
但是,目前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条件还不很好。据调查,体育活动场地条件越来越差,中科院在京研究所有5个所的活动场地被挤占。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不应忽视
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哲学受到人民的冷淡与人民的哲学素质差有关(见1987年10月8日《社会科学报》)。我的看法是:问题在于社会的根源。
长期以来,在我国不仅哲学受到冷遇,其他思想理论也不被重视。正如黑格尔所说: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不是这样吗?
我国漫长的封建史,使人民一直处在频繁的动荡环境中生活。近代落后的基础又加上十年内乱的破坏,致使人们物质生活贫穷。人们各种活动的出发点,为的是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无暇顾及理性的王国,社会生活的需要制约着科学理论的发展。
另外,中国的历史是以官为本的历史。以官为本、重政轻专的意识沿袭至今。众多的工作,其工资都往行政级别上靠,而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从政当官的比从事专业工作的,其物质待遇往往要好。新中国建立后,这种现象并没有绝迹,每每遭殃的首先是文化知识界。这种往事,使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会心有余悸。缺乏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纵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理论也还繁荣不起来,人民的理论修养、哲学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摘自《社会科学报》1月21日 潘明禄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有124座动物园
到目前为止,全国动物园和设有动物展区的公园已从1978年的91座增加到124座,其中动物园26座,展出动物类590余种,年游人量增加到一亿多人次。
1978年成立的全国动物园科技情报网和1985年成立的中国动物园协会,为我国动物园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动物饲养、繁殖、医疗技术、园内管理和与国外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已同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了动物交流,收到好的效果;同时,还为部分国家提供了珍贵动物展览,对于加强我国人民和其它国家人民的了解作出了积极贡献。
动物园作为保护、繁殖和研究野生动物的一个重要基地,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珍贵动物的饲养、繁殖。近几年来,共繁殖珍稀动物100多种、1800多只。成都动物园在抢救受灾大熊猫及其饲养、繁殖方面成绩突出,共抢救成活大熊猫50只,繁殖8胎11只,成活7只;西宁动物园1984年繁殖雪豹成功,1985年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功荒漠猫,同年7月又首次孵化繁殖成功了黑颈鹤;北京动物园国内野马首次产仔;珍稀动物华南虎已在重庆、上海、广州繁殖成活几十只。
但是,我国动物园的发展水平比起先进国家来说,还存在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展出小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差很远等问题,这就涉及建园的选点、规划设计和投资等。
        (摘自《中国市容报》第381期 赵庆国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春节习俗的思考
仲富兰在《八小时之外》第一期撰文说,每到春节前后,许多报刊都登载些有关春节旧俗的文章,什么“压岁钱”的来历、“祭灶神”的程序、守岁的仪式,等等,年年如此,不厌其烦。他们以为民族文化学不过这些枯燥无味的老皇历,逢年过节,就拿出来晒一晒。与其说民俗文化是一门研究传统的学问,毋宁说是一门研究现代社会生活和民众心态继承的学问。如果不研究现实生活中当代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新问题,而一味引导人们“向后看”,这门学科还有什么意义和前途呢?
怎样对待春节节俗?需要作一番甄别和分析。生活中许多习以成俗的东西,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改又改不了,变又变不成。有人说,这就是民俗。不对,这样近于直视地表达民俗是不准确的。对于民俗中的良俗,即具有民族特点、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因素和风俗习惯,要继承并发扬,而那些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背离现代意识,有碍社会发展,就只能算是陋俗,是流弊,这自然要归入剔除之列了。“过年”本身就是辞旧迎新,那么,对过年习俗也应当革故鼎新。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金星上曾有海洋
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科学家詹姆斯·卡斯廷博士去年十二月宣布了所谓的“潮湿温室”理论。根据这一新的理论,亿万年前,金星上曾有海洋存在,其面积至少为地球上海洋面积的十分之一。金星上的海洋由于被太阳加热到大约华氏二百至三百度,因而百分之五十变成了水蒸汽,接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又从金星大气层中消失。结果,金星的大气密度大大降低,太阳辐射几乎分解了所有的水分子,金星上的水几乎全部消失,变成了今天这样极其干燥、炎热的行星。
卡斯廷说,“潮湿温室”理论是根据计算机对金星大气层探测数据的演算推导出来的。
卡斯廷说,五十年代的“失控温室”理论认为,金星上从来没有海洋,而是被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密集的大气层所笼罩。如果当时的理论正确,金星大气层中仍应该有百分之二十的水。但先驱者号宇宙飞船在金星大气层中只发现了极少量的水。由此可见,“失控温室”理论已经过时。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一三四期 沈宗顺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球形居室——
二十一世纪的仿生住房
去年10月在巴黎举办的第十届民房沙龙上,“国际球星屋公司”展出的球形居室,特别引人瞩目。这是一种仿生住房。因为它像花或植物那样,可按周围的气候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节,而无需消耗人造能源。
这种引人遐想的21世纪住房由两部分组成:固定的内部结构和旋转的球形外壳。外壳上有一个硕大的玻璃窗,内壁上有一固定的与玻璃窗大小相同的百页窗,调节着室内的光照。窗的开合是根据白昼的阳光强弱与黑夜的气温变化自动完成的,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取无价的能源。
这所上下四层的建筑,除了装备安全电子设备外,还有一个游泳池、一间健身房和一间可停两部汽车的车库。总面积为三百平米。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133期 王戎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金龟子体内含黄金
最近,科学家们在研究“金龟子”的生态习性时,发现这种甲虫的体内含有黄金成分。
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奥斯兰城,科学家们竟在1000克“五月金龟子”的灰烬中,获得了熠熠发光的黄金粉末25毫克。
据分析,五月金龟子是鞘翅目昆虫,其外形似“乌龟”,前翅有金属光泽。由于奥斯兰郊外生长着一种苜蓿类植物,这种植物把那里土壤中的微量黄金元素吸收到植物组织中,金龟子吃了这种含金的植物叶子长大后,便把黄金积留在自己体内。科学家们高兴地指出:想不到这小小昆虫竟能为寻找金矿提供线索呢!
   (摘自《钱江晚报》第362期 东方一帆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儒家“湮没”了墨家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科技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始终没有获得一席正位。从思想渊源上看,这得追溯到孔子的学说。春秋战国时代有孔墨显学之争,但历代统治者将孔子学说发展、改造,从而形成统治者的思想武器——儒学,墨学则终被湮没。儒学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教育,从而拒科学于学校教育之外。
墨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与孔子之儒学平分秋色的,而教育内容却是截然相反的。从教育目的言,墨子是要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学说,因而,他所要培养的人是“为义”之“兼士”。“为义”之“兼士”的培养,是着重在一定的技能知识。《墨子·耕柱》:“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这就譬如“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这便是“役夫之道”,是“专学贱人之鄙事”,而墨子却以此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讲求的终是统治之术,藐视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孔子的这个思想,影响了以后中国二千多年的学校教育。
墨学中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内容有:几何学的点、线、面、体等说明,力学中的杠杆、天平、秤、滑车、斜面等的说明,光学中的阴影,倒影、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原理。当时,儒家是求治人之道,虽然追求知识,但多在道德伦理方面论说;道家接近自然,则多重冥想虚幻;名家则是玩弄文字语言的概念游戏。唯独墨子及其弟子直接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注重由此而日积月累的知识,后学继此精神加以组织、发挥、说明,遂以科学技术知识作为其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倘若墨学能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或不被儒学所湮没,中国古代教育大概是会朝着另一方向发展的,中国的科技将会是另一番面貌。
        (摘自2月3日《科技日报》 白莉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杂谈十二生肖
用十二生肖来计算年岁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始终是个谜。
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认为,十二生肖是起于后汉(东汉),并说:“此本起于地俗,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耳。”依据是什么,他没有说明。但是十二生肖起源于东汉或东汉之前,还是有据可查。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有一“物势篇”,在谈到“含血之虫”时,指出了代表生肖的十一种动物名称,而在“言毒篇”里有“辰为龙,巳为蛇”句,两下里正好把作为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点齐了。由此看,东汉时已经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地支计年了。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使用十二生肖已经相当普遍。至于为什么选定这十二种动物的说法就更多了。宋代洪巽在《旸谷漫录》中说:“子、寅、辰、午、申、戌俱阳(阳性地支),故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鼠、虎、龙、猴、狗皆五指,而马皆单蹄也;丑、卯、巳、未、酉、亥俱阴(阴性地支),故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牛、羊、鸡、猪皆四爪,兔两爪,蛇两舌也。”这是用阴阳交替说来解释。还有一种说法更为有趣。明代叶世杰在《草木子》中说:“术家以十二生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观鼠无牙、牛无齿、虎无脾、兔无唇、龙无耳、蛇无足、马无胆、羊无瞳、猴无臀、犬无胃、猪无筋,人则无不足。”说这些动物都有不足,只有人是完人。其实也并不都是如此,猴并非无臀,而是猴喜欢以臀坐地,变成了“红屁股”。
(摘自《中国妇女报》二月一日 汪澎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