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根据地区特点关停并转 重点发展能源工业
  长治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本报讯 山西长治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资源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销对路产品,促进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长治市古称上党,是革命老根据地,这里资源丰富,被称为煤铁之乡,也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近些年来,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5亿元以上,建立了近千家企业。在发展中,由于缺乏经验,盲目发展了一些不该发展的产品:如过多地建纺织厂;盲目引进了西装生产线和意大利面包厂和发展电冰箱厂等。一些企业由于产品质量差,不对路,经济效益不好,有的长期积压滞销,卖不出去,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额每年达1000万元以上。针对以上情况,这个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
——该停的停,该关的关。截至目前,已关停并转10多家企业。其中有长治县矿机厂、长治县柴油机厂、长治市纸箱厂、长治市陶瓷厂等。长治矿机厂等8家企业,分别并到轴承、锻压、太锯厂后,很快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近100多万元。
——重点发展能源工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治市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年缺电40%以上。守着能源基地,却缺乏电力,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为此,市政府积极倡导全民办电,以发挥地区能源优势。这个市现有3个小火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市有关部门决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5年内在资源丰富的煤矿建立22个坑口电站,装机容量发展到80万千瓦,目前已开工的有郊区王庄和襄垣两个电站,明年5月即可投产。市政府还准备投资3亿元,在国家重点工程漳泽发电厂新建一个21万千瓦机组,每年可供电5万千瓦以上。
——整顿小煤矿,向中小型矿井发展。长治市原有乡办村办和个体小煤矿1060个,其中一部分矿安全条件不好,经济效益差,破坏资源严重。对此,市有关部门从1986年开始进行整顿,到目前,已取缔不符合开采条件的324个小煤矿。下一步,决定集中财力搞煤矿技术并采取引进、自筹等多种形式,投资7.5亿元,新建和扩建一批中型矿井,使原煤产量在现有的基础上,5年内再增加一倍。
(刘燮阳 连成芳)


第2版(经济)
专栏:

  陕西有保有压重点扶持利税大户
  整顿后49户大中型企业将成为地方财政支柱
本报讯 记者景险峰报道:“平均1元钱的投入只能创造5角钱的产值。用更多的资金投入换来速度;经济效益差,已经成了陕西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矛盾焦点”。专家们的研究结论,引起了陕西决策者们的警醒。他们认为目前靠争投资、铺摊子发展经济的老路越走越窄。要利用治理、整顿的新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名优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增加有效供给。
最近,陕西省的领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治理、整顿中重点扶持利税大户,从资金、能源和原材料等方面优先保证。据统计,陕西地方财政收入的85%以上来自工业企业,而工业利税的70%左右又来自大中型企业。但在全省的304个大中型企业中,1987年实现利税在3000万元以上的地方企业和销售税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中央企业只有9户,这是陕西财政拮据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把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压下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能尽快增加有效供给、经济效益好的利税大户,才能达到治理经济环境的目的,防止整个生产可能出现的萎缩。
近几年,陕西通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推出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名优产品,绝大部分出自利税大户企业,如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电冰箱厂、三个电视机厂、宝鸡卷烟厂和西凤酒厂等。
陕西省政府决定分层次上水平,先确保产品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又能增加有效供给的49户企业,作为省上首批重点扶持的利税大户,并对其5年内要达到的各项目标提出要求,规定这些厂家到1992年实现利税比去年净增28亿元,相当去年全省的地方财政收入。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源在农民中
  ——襄汾县农田水利建设纪实
  李果 崔铁牛 王建基
初冬时分,在山西省襄汾县阡陌纵横的田野,记者看到一畦畦刚浇灌的麦田,亮如明镜。奇怪的是,田边无渠,地头无沟,只闻哗哗流水声,不知水从何处来。一位浇地的农民,指着露出地面的一节水管,笑着告诉记者:公家称这叫节水型的“管道灌溉工程”,咱庄户人说,这是“地头自来水”。用以暗灌的地下塑料管道,目前在这个县已铺设35万米。
在襄汾县,不仅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遍地开花,跨乡跨村的大型骨干工程,也加快了建设步伐。西贾电灌站新建的二、三级扬水站,已经初具规模,又深又宽的主渠道纵横大地。一批全国人大代表来这里视察时,曾赞叹说:没想到今天一家一户种地,还能干起这么大的工程。襄汾县这些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都是利用夏秋农闲季节,组织农民修建的。三年来,全县新增水地5万亩,改善水地16万亩。
办水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县委书记李英明说:我们水的源泉在农民中。
县里做了一个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开办大小水利工程1650余处,国家投资1250万元,农民集资2500万元,投资的大头在农民。
怎样靠农民集资呢?襄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强行摊派,必须让群众认识兴办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后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典型最具有说服力。安咸平村同兴隆庄相距不远,过去是兴隆庄不兴隆。自1981年这个村集资打深井后,小麦亩产由100来公斤提高到250公斤,棉花亩产也由10多公斤,提高到上百公斤,复播面积达到40%,一亩地顶上好几亩地用。安咸平村人眼看着兴隆庄的日子好起来,也在水上做起文章。今年春天,打井没钱,党支部书记李进才让村民们讨论:“打井没钱咋办?”讨论很热烈,郭文才说:咱宁穷一年,不叫穷一世,打井没钱,咱紧紧裤带再摊钱,谁摊得钱多,谁受益多,我拆房卖牛,也要掏钱把井打成。赵全民接着说:我原来准备今冬盖4间新北房,现在房子不盖了,拿出2000元先来打井。赵文彦讨论时没吭声,他准备盖房子给儿子结婚。散会后和家里人一合计,房子暂时不盖,儿子的婚期推迟,先拿出了3000元投资打井。他说:今年投资3000元,一年增产就把本钱赚回来了。
为调动群众集资兴办水利的积极性,襄汾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几条措施:允许在承包地上打井,谁打井,谁受益,可以继承和转让,土地承包期一般不变动,如遇特殊变动,要对打井者给予必要的补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扶持农民兴办各项水利工程,凡自筹资金达到70%时,县里给补助30%,人们把这称作“钓鱼政策”;集体打井,个人配套。即集体花钱将井打成后,再拍卖给个人,谁配套,谁受益。丰盈乡花21万元,打成24眼井,打成一处,拍卖一处,再用收回的钱继续打新井。
强化技术服务,科学指导办水,是襄汾县对群众办水采取的一项保护措施。过去襄汾一些农村打井,常打成黑窟窿——有井无水,投资不受益,农民就泄了气。近几年来,襄汾县请来水利专家,帮助农民找水打井,使打井成功率由68%,提高到93.2%。汾阳岭一带26个村庄,自1980年以来开始打井,井都没打成,去年从长春请来一位教授指导,打了一眼深井,扩浇水地850亩,喜得农民过春节时,家家门上都贴上了带“水”字的对联。
在襄汾县农村,兴办各种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从农民心中起来了。全县旧有的水利设施,重新进行了更新配套,较大型的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跨乡跨村联合兴办,一些支渠由户与户之间合作联办。在邓庄镇、汾城镇一些农村,农民自筹资金,打井搞有偿服务,叫做商品水。


第2版(经济)
专栏:三言两语

  积极看调整
  雨晴
“人往高处走,水朝低处流”。搞经济工作,谁个不想跨大步,往前赶。现在,中央提出整治经济,狠压基建规模,这在一些同志看来,是人为地把经济增长拉下来,似乎是“消极”有余,积极不足。
其实,凡事都有两面。压缩基建规模,表面上看是下马,是退,但“退”中却包含了“进”。如果拉下马的是那些非生产性的楼堂馆所,而非发电厂、铁路线,如果退下来的是嗷嗷待哺的小棉纺、小化工,而非资源丰富的煤矿、油田,那么,这样的“退”不正可以节省下更多的资金支持短线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吗!
笼统地看调整,不分眉毛胡子,就会得出整治经济会大伤元气的悲观结论。相反,若是辩证地看问题,则不难发现“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下马”是为了更快地“上马”。如此看待调整经济,就会去几分丧气,增几分干劲。


第2版(经济)
专栏:

  十年改革中乡镇企业做出大贡献
  吸收农村剩余劳力6000多万 产值超4000亿元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姚光、焦然)参加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的代表,在回顾乡镇企业在10年改革中的发展历程时提出,乡镇企业的崛起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大贡献。
(一)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个社会难题找到了一条路子。10年中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力的50%。目前,全国乡镇企业职工已达9000万人。
(二)走出了一条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加速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新路子。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已达40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4。
(三)带动了以传统集市贸易为基础的小集镇的复兴。1987年乡镇企业税后利润中有4.1亿元用于小城镇建设。目前,我国已有1万多个建制镇,比1980年增长3倍多。
(四)加快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近5年科技界推广的科研成果中,有60%以上是在乡镇企业中推广的。现在有百万人以上的科技人员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在为乡镇企业服务。乡镇企业被科技界称为最好的服务对象。
(五)成为国家财政税收新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10年中向国家缴纳税金达830亿元。乡镇企业还为国家增加了大量外汇收入,仅近2年就创外汇达115亿美元。
(六)促进了农业发展。10年中乡镇企业税后利润用于补农建农和举办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资金达728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达150亿元。
(七)乡镇企业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城市工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推动了工业的发展。10年中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加近40元,其中约25%来自乡镇企业。


第2版(经济)
专栏:读者来信

  该是调整白酒政策的时候了
编者按:我国人多粮少,可是白酒与人争粮吃的现象却屡禁不止。最近,一批酿酒业的专家投书本报,发表了有益的见解,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抑制白酒生产,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了。
白酒是我国传统烈性酒,耗粮之多,世界上独一无二。
1988年,我国的白酒总产量突破500万吨,耗粮1250万吨,相当全国人口一个月的口粮。尽管有关部门发出了严格限制白酒产量、节约酿酒用粮、降低白酒度数的号召,但当前白酒发展仍控制不住,小酒厂依然不断上马。究其原因,主要是:
发展白酒可得到高额收入。白酒属高利高税商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地方税收的多少直接同地方利益挂钩,税收越多,地方越富。因此,高税率不但未能抑制白酒生产,反而鼓励其发展。
对白酒消费没有限制政策。为了限制白酒发展,今年7月,放开了名酒价格,但名酒产量只占白酒总产量的0.32%,全国白酒的销售并未受影响,高度低质的烈性酒仍然大量销售。
酒类评比泛滥,也是刺激白酒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白酒评比,不但有行业内的评比,还有许多与质量管理、行业指导毫无关系的评比,一些部门、团体利用生产企业争取名牌、扩大销售、追求地方利税的心理,巧立名目评比,禁而不止。
为了节约粮食、控制白酒盲目发展,建议国家对白酒用粮计划进行宏观控制,并改革白酒税制。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按酒度纳税,高度高税,低度低税,鼓励低度酒发展。由从价计税改为从量计税,限制质量差的低档白酒生产,鼓励名优酒生产。国家对酒税实行统筹管理。
  朱梅 熊子书 辛海庭 牛业武 王秋芳 高景炎


第2版(经济)
专栏:

  电子工业首例大企业间兼并
  同属三线企业“红光”结亲“新光”
本报讯 记者林荣强报道:原电子部部属大型三线企业新光电工厂被实力雄厚的红光电子管厂兼并。这是我国电子工业系统第一例大型企业之间的兼并。国务院三线办公室主任鲁大东在12月20日的兼并仪式上说:“三线企业之间的兼并,有助于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红光’兼并‘新光’的经验值得推广。”
新光电工厂现有职工1600人,拥有固定资产和新建厂资产近5000万元,在开发集成电路、太阳能器件、传感器产品、节能电子整机等4大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但由于地处四川北部深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没能形成大宗主导产品和规模生产能力。在企业搬迁和新产品开发调整中,又遇到资金不足的困难,遂于今年10月向红光电子管厂提出了要求兼并的报告。
红光电子管厂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管企业,目前在产品开发和现代化管理方面有明显优势。“新光”被兼并后,将成为“红光”的一个分厂。


第2版(经济)
专栏:通讯

  爱才经理
  ——隋元柏印象
  林黛
在烟台市电子行业,许多人知道计算机公司经理隋元柏爱才。
“这场病害值了”
1982年,隋元柏决定从濒临关停并转的市无线电三厂调入31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当时老隋主管的无线电六厂一年只有6万元留利,光负担这31人的工资和科研费用,一年就需要开支10万元。
隋元柏引进人才的决定,招来了压力。本厂一些职工责问他“为啥招人争食吃”;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附加条件:调人可以,但要负担三厂50多万元债务。
这个“人才+债务”的搭配法,使隋元柏伤透了脑筋。如果不要这31名专业人员,烟台市仅有的一批电子计算机技术骨干就会流失,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同时负担债务,无线电六厂——这家烟台市唯一的计算机专业厂,就可能负债累累而无法发展。他和上级“磨”了3个星期,最后从50万元降到30万元,再无还价余地了!就在谈判敲定的那天晚上,隋元柏突然手脚麻木。他,中风了!这一年,隋元柏刚满40岁。同志们说:“老隋的病是为了保住人才,折腾出来的。”
6年过去了。当年的无线电六厂由于人才相助,如今发展成了烟台市电子计算机公司,他们的产品伴着我国中程导弹、同步卫星等多项国防工程,横空出世。1987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单位”,而且是全国计算机行业中唯一两次荣获国家银质奖的企业。隋元柏回首往事,幽默地说:“我这场病害值了。”
的确,正当烟台市计算机工业面临人才流失的时刻,是隋元柏(还有那些支持他的同志们)保护了人才。
“人啊,最怕敬”
1978年,工程师赵德广从内蒙古调来烟台,结束了11年的“牛郎织女”生活。可是,赵德广先后在烟台两家企业工作了4年,始终没有分到住房,加上专业知识发挥不出来,心中十分苦闷。1982年,他向隋元柏报到时,抱着“先来看看,不行就走”的想法,没想到,隋元柏真是重才惜才,任命赵德广为企业科研所所长。
赵德广说:“我过去专业知识用不上,整天碌碌无为。来到这里,领导让咱独当一面。咱图什么,图个信任!这些年,工资长了两级不说,公司又为我买了商品房,三室一厅啊!儿子高兴得翻跟头。有一次我扭伤了腿,隋经理天天派车接送。我实在不忍心,干脆住在公司干。人啊,最怕敬!”
隋元柏重才爱才的美德不胫而走,大批知识分子接踵而来。4年来,计算机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比1984年前增加了5倍。这些人工作上得到信任,生活上感到温暖,气顺劲足,促进了企业发展。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
隋元柏说,古人有言:“治国之难,在于知贤”,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隋元柏吃过缺少人才的苦头。70年代初,他刚刚担任企业领导时,身边只有两名技术人员,一个是学水利的,一个是学水泥的,都不懂电。没有专业人员,就不可能开发出定型产品。那时,隋元柏的工厂今天搞搞日光灯镇流器,明天试试手摇发电机,结果一事无成,1972—1974年,共亏损25万元。
经验和教训使隋元柏格外珍惜知识分子。
这几年计算机公司始终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客观评价脑力劳动的成果,拉开知识分子同工人之间的奖金距离。隋元柏说:“计算机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只有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出新产品,工厂才有活干,产品才有市场。”现在,公司科技人员的奖金是工人的2.5倍,是管理人员的3倍。即使这样,隋元柏仍然认为差距还拉得不够。他常说,对于科技人员没有重奖,就不会出重大科研成果。
爱才护才,并非没有阻力。有些职工对于隋元柏重奖知识分子的政策不理解,质问他:“为什么这些人整天坐办公室,拿钱比工人还多?”隋元柏的回答是:“让事实说话。”
他从工人和管理人员中精简下47人组成服务大队,让他们自己找活干。结果,两年收入仅2万元,刚刚够发工资。与此适成对照,两年间科技人员开发的新产品,为公司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在计算机公司,人的观念开始变化了,争学知识,争做人才,蔚然成风。公司有一半职工参加了社会上各种专业学习,隋元柏欣然为他们提供学费。他说:“我这个人没有很高的觉悟,就是特别喜欢能干的人。因为一个国家留不住人才,国家就富不了;一个企业留不住人才,企业就受穷!”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东电力局努力用好建设资金
  四年建成投产八台发电机组,缩短工期近三年
本报讯 本报记者宋学春、中国水利电力报记者徐宗中报道:如何把能源建设资金用好,提高电力建设的投资效益?这是近年来电力部门思考的问题。山东电力局依靠改革,依靠广大职工拚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程周期,在用好资金方面成绩显著。从1985年始连续4年共建成投产8台发电机组,计220万千瓦,缩短工期近3年。其中今年建成投产4台机组,计100万千瓦,比原计划提前13.5个月。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
在具体措施上,省电力局发挥全局优势,抓关键,保重点。对全局系统的人、财、物统一调度。发电、设计、科研等单位都能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并且,每年都确定争保目标,设备一运到工地,就抓紧安装。山东邹县三号机组主变到位后,日本专家依照他们国内的标准制定安装计划25天,局属一公司组织昼夜突击,仅用20天就完成任务。日本专家说:“没想到你们的工作效率这样高”。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完善经营责任制。电力局对各施工单位实行与总工期、主要阶段工期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挂钩承包,对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实行综合考核。超额完成的予以重奖。邹县一期工程获10万元。各施工企业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内部承包责任制、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实行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管理费“四费承包”。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了工程消耗。
山东电力局有一支作风过硬、能吃苦耐劳、勇于改革、敢于拚搏的电建职工队伍。在工期紧、任务重的关键时刻,工地上连续几个月不休节假日,广大职工经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工作三四十个小时。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宝山建筑机械厂不断研制新型施工电梯
 这个厂是建设部定点生产施工电梯的重点企业,十几年来在国内首家研制成人货两用施工电梯,并生产了近千台,改变了我国施工电梯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这个厂与科研单位一起共同研制成功了SC80型人货两用施工电梯,该电梯无配重装置,结构紧凑,拆装方便,据专家们鉴定,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厂正在进一步开发液压型第二代施工电梯。
(管学斌)


第2版(经济)
专栏:

义马矿务局年产原煤能力达1000万吨
 义马矿务局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新安矿新建和常村矿扩建任务,于12月27日通过验收,从而成为我国又一个年产原煤能力达到1000万吨的大型统配煤矿。(张羽)


第2版(经济)
专栏:

70万眼镜配戴者免除框架之累
 一代新型眼镜——隐型眼镜在我国已开始大批量生产。1988年,有70多万中国人戴上了附着在眼球上的隐型眼镜。国产隐型眼镜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引进技术在北京生产的博士伦隐型眼镜已经通过国际安全标准,20%的产品销往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地区。
著名眼科专家张小楼教授日前指出:隐型眼镜在世界上已是一种成熟技术,但在销售、配镜和使用上必须作到科学、规范、卫生。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南靖种植芦柑不占耕地
本报讯 年产量1.5万吨以上的福建南靖芦柑,8万亩种植面积全部利用丘陵山地,没有占用良田。对此,在26日于北京召开的南靖芦柑基地开发成果汇报会上,宋任穷、方毅等同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水果和水稻、甘蔗争地的矛盾在南方日益严重,南靖县的办法是“耕地保粮保蔗,山地造林种果”,发动农民山头搞绿化,山坡抓种果,耕地种粮蔗,这样,既扩大了绿化面积,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又稳住了粮蔗产量,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力、资金转移到山头,给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之道。今年,南靖农民户均种芦柑40株,3/4的村办起百亩果园,人均纯收入达518元。(万兴)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西省阳泉建陶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名优和外向型产品。这个厂生产的白色釉面砖荣获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釉面砖,红地砖,瓷板画等工艺制品远销香港、日本、澳大利亚、苏联。图为职工正在生产工艺制品。
赵绘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