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缓和之风吹到朝鲜半岛
  本报记者 徐宝康
1988年,朝鲜半岛又吹来一股缓和之风,使中断了两年多的朝鲜北南对话又呈现新的气象。
今年年初,金日成在新年献词中再次呼吁民族和解,并建议举行北南联席会议,协商推动朝鲜半岛的缓和局势,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不久,朝鲜南北学生掀起的一场规模空前的“要求对话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浪潮,涉及整个朝鲜半岛。得到了北南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为北南重开对话大门创造了有利形势。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不失时机地致函南朝鲜国会,建议举行北南国会联席会议,得到了南朝鲜朝野4党的响应。目前,双方国会代表经过6次会晤,已就举行国会联合会议的形式等问题达成协议。尤其值得注目的是,朝鲜北南代表在今年43届联大,首次走上联大讲坛,围绕“促进朝鲜半岛和平、和解及对话”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接着,朝鲜北方为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消除军事、政治对峙状态又提出了
“一揽子和平方案”,再次表明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希望和平及改善北南关系的诚意,受到全体朝鲜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和声援。
此间观察家认为,朝鲜半岛局势走向缓和,北南双方第3次打开对话大门,并非偶然。
首先,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美苏等国家对朝鲜半岛的对话和缓和持积极态度。美国认为,朝鲜南北重开对话大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步骤”,并宣布了改善朝美关系的措施。苏联也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并“消除军事和政治对抗”。
无疑,国际缓和潮流对朝鲜北南恢复对话,促进朝鲜半岛走向缓和,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朝鲜北南双方在长期对峙下,不同程度地对其后果有所反思。“对话比对抗好”的意识逐步抬头。金日成主席多次重申“谁也不吞并谁,一方不压倒另一方的共处原则”。朝鲜政府在提出大幅度裁军建议的基础上,主动地采取了把15万军队转入和平建设等重大措施。就卢泰愚当局而言,在南方人民“争民主要统一”的强大压力下,不仅提出了关于朝鲜统一问题的“6项特别宣言”,而且同意宣布“互不侵犯和不使用武力”,甚至公开表示愿进行北南首脑会谈。近两年多来,由于北南对话的中断,加深了民族的误解和互不信任。因此,尽快恢复对话,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不仅符合全体朝鲜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符合从对抗走向对话的世界潮流。
不可否认,朝鲜问题有其历史原因,加上北南双方在缓和朝鲜半岛局势和实现和平统一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和对策,还存在着分歧。因此,解决起来还会有不少困难。
当前,世界局势趋向缓和的主流,为进一步缓和朝鲜半岛形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人们期待,朝鲜南北双方抓住机会,通过充分的对话、协商,共同迈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新步伐。


第7版(国际)
专栏:

  岁末国际大事回顾
●9月17日至10月2日,举世瞩目的第24届奥运会在南朝鲜汉城举行。加拿大著名短跑名将约翰逊在百米赛跑中,以9秒79的成绩超过美国短跑巨星刘易斯夺取金牌,从而结束了被人称为百米决赛的“世纪之战”,享誉“世界第一飞人”的称号。可是几天后,国际奥委会发言人宣布,由于发现约翰逊服用兴奋剂,决定取消其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并收回金牌,改由刘易斯获得。
●9月18日,以缅甸国防军总参谋长苏貌将军为首的一批高级军官以“及时制止全国各个方面日益恶化的局势”为由,宣布接管国家政权,苏貌自任军政府首脑。自今年3月以来,缅甸首都仰光以及全国各地的学生和群众不断举行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游行。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和总统吴山友于7月底提出辞职,由吴盛伦接替缅甸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但吴盛伦继任后,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抗议活动,要求他下台,为此,执政仅17天的吴盛伦不得不辞职,由文人出身的法律博士貌貌接任缅甸最高党政职务。貌貌上台后,采取包括实行多党制在内的许多让步措施,以期平息动乱。但群众坚持要政府辞职,成立联合政府。同时,示威和罢工日益高涨,使政府机构和经济部门陷于瘫痪。在这种情况下,以苏貌为首的一批高级军官宣布接管政权。此后,缅甸政局已趋于平静。
●9月19日,波兰总理梅斯内尔在政府任期尚未届满的情况下向议会提出政府总辞职。今年上半年,波兰政府在改革的第二阶段中,未能顺利推行“价格—收入行动”,导致物价、工资上升失控,通货膨胀加剧,引起群众不满,春秋两季先后爆发两次罢工风潮。波兰议会批准了梅斯内尔政府的辞职请求,同时通过决议,重申“不能削弱改革的愿望和改革的行动”。9月27日,波兰议会任命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拉科夫斯基为新的政府总理。
●9月30日,苏共中央在莫斯科举行全会。葛罗米柯被解除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会上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接替宣布退休的葛罗米柯。
●10月3日,利比亚和乍得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双方表示要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分歧。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奥祖地区归属问题和利比亚支持乍得反政府武装,两国关系自5年前急剧恶化,曾发生多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在非统组织调解下,两国于去年9月11日宣布停火。今年5月25日,利比亚宣布承认乍得现政府。6月6日,乍得宣布准备同利比亚恢复外交关系。
●10月5日,智利举行全国公民投票,对现任总统皮诺切特将军出任下届总统表示支持或反对。投票结果,反对票占54.68%,赞成票占43.04%。根据1980年通过的宪法规定,皮诺切特的连任问题被多数票否决之后,他将于1990年3月11日把政权交给明年12月大选中获胜的文人总统。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计划的一个组织,它由维持和平部队和军事观察组两部分组成,其成员由各国自愿派出或由安理会指定负有义务的有关国家派出。近年来,维持和平部队奉联合国之命,奔赴热点地区,监督停火,促进各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为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今年9月29日,挪威诺贝尔和平委员会决定将1988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最近,我国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派人员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图为联合国军事观察团团长斯莱夫考·约维奇少将(左一)9月6日在德黑兰记者招待会上谈两伊停火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鸽摄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中东和平进程势头为何强劲
  安国章
1988年是中东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议题。巴勒斯坦国成立并得到了80多个国家的承认;美国和巴解开始直接对话,冰冻了13年的美巴关系出现转机;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召开中东国际和会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具体决议。目前,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正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进行频繁的外交努力。中东和平进程的车轮正以令人眼花缭乱之势向前转动。
中东局势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由于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各国人民经过审时度势进行了正确的斗争。
从去年底开始,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民爆发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以色列当局对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残酷镇压激起了世界舆论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和对以色列的谴责,再次使世界注意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迫切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出现了要求召开中东国际会议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强大呼声。巴解组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方面努力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与它们协调立场,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团结,消除分歧,并及时调整政策,终于在年底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接受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主张组成约旦—巴勒斯坦邦联,通过谈判政治解决阿以冲突。巴解组织的政策调整,犹如一声惊雷震动了全球,得到世界上广泛欢迎和支持,迫使美国不得不同巴解进行直接会谈,而顽固坚持侵略政策的以色列当局则陷入更加被动孤立的困境。
巴解组织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支持。巴勒斯坦国迅速得到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一年来阿拉伯国家在努力消除分歧,增进团结方面也出现新的局面。由于与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而同许多阿拉伯国家断交的埃及,今年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已经复交,在本地区的影响正在上升。马格里布地区国家关系出现较大松动,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与巴解的关系有所缓和,约旦与巴解之间的嫌隙开始弥合。在阿拉伯国家关系日趋好转的情况下,召开了阿拉伯首脑特别会议,大会第一次宣布了召开中东国际和会的阿拉伯共同立场,确认了巴解的作用,全力支持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同时,阿拉伯国家加强与西欧国家的合作,促美、以改变立场。阿拉伯国家同巴解组织团结的加强,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巴解组织和阿拉伯国家为和平解决中东问题所作的努力,顺应了美苏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国际潮流,使美苏两家在解决中东问题上出现了新的动向。苏联为跻身于中东政治舞台,大力发展同埃及、约旦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力劝叙利亚等其传统友好国家软化对中东问题的立场,极力主张召开由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加的中东国际和会,并愿在此问题上与美国合作。与此同时,苏联还明确表示,一旦中东国际和会召开,即考虑与以色列建交。
美国虽然受到以色列和国内支持以色列的犹太集团的压力,也不得不松动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尊重,第一次称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象征”,并为了维护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利益,终于开始同巴解进行“实质性对话”。
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上出现的新的突破,也迫使以色列不得不考虑它的顽固立场,以色列新政府迟迟不能组成,正是反映了以色列当权人士举棋不定的心态。事态发展将会表明以色列当局是否有足够的明智抓住当前这个谋求和平生存的机会。
总之,过去的一年,由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拉伯方面的努力,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势头空前强劲起来。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清醒地看到,中东问题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互相交织,互相牵制,以色列仍然企图拒不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不全部撤出阿拉伯被占领土,甚至计划在被占领土继续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因此,巴勒斯坦问题要得到持久公正的和平解决,看来仍然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附图片)
饱尝战争苦难的巴勒斯坦妇女,愤怒声讨以色列侵略者屠杀巴勒斯坦人的罪行。 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

  车辆增多交通管理更严
  郭季华
人口仅800万的瑞典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国家。全国现有公路总长40多万公里,主要干线与欧洲大陆交通网相联,四通八达,十分方便。瑞典出产沃尔沃和萨博—斯堪尼亚两种牌号的中、高档轿车,年产量近30万辆,产品的3/4用于外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使私人汽车数量迅速增长,平均每千人拥有轿车近400辆,居世界前列。现在瑞典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车,全国私人轿车达320万辆。汽车驾驶执照几乎成了公认可证明身份的另一证件。18岁以上居民执照率达70%,而30—40岁的瑞典人几乎全都有驾驶执照。
车辆猛增也带来了大量问题。
近年来,瑞典因交通事故年平均伤2万人、死800人,损失计60亿瑞典克朗。因此多年来有关部门把严格交通管理列为重要议程,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事故。早在1967年,瑞典修改交通规则,拨款6亿瑞典克朗全面更新了交通设施、标记,为交通安全奠定基础。现在瑞典已有一套严格的交通法规、相应的交通安全机构以及群众性的志愿者协会,从多方面维护交通安全。对新司机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对行驶的车辆进行强制性的年检,以确保车辆处于良好运转状态。
目前,瑞典正在着手于解决汽车违章超速、城市交通拥挤以及噪音、尾烟污染、冬季化雪带来的公路沿路土壤盐碱化、植被死亡等问题,相应地采取了措施,如安装先进测速照像设备、提高汽车污染标准、改进城市公共交通质量,完善交通线路、修建环城公路、电台加强定时播音疏导车辆等措施。对于一些棘手的交通问题,瑞典还广泛开展社会讨论,寻找妥善解决方法,使交通更安全、迅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