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古南非正式签署和平协议
  安古签订古巴从安哥拉撤军双边协议
本报联合国12月22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安哥拉、古巴和南非三国外长今天在联合国大厦内签署了关于纳米比亚独立和古巴军队撤离安哥拉的三方协议。这是南部非洲和平进程的重要开端。
这次签字后立即生效的三方协议,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在1989年4月1日开始实施关于纳米比亚独立的安理会435号决议,南非的全部武装力量则应根据435号决议规定撤出纳米比亚。
三方协议规定南非和安哥拉要与联合国秘书长合作,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确保纳米比亚独立,三方应尊重纳米比亚的领土完整,并确保三国不得侵犯纳米比亚或阻碍435号决议的执行;三国也不得使用武力侵犯西南部非洲任何一国的领土完整、边界和独立。
根据三方协议,安、古外长今天还签署了双边协议。该协议规定古巴军队于1989年4月1日(停火日)起开始撤退,在27个月内全部撤出安哥拉,并由“联合国安哥拉核查团”现场核查古巴军队向安哥拉北部调动和撤离安哥拉情况。
三方协议和双边协议的签字仪式分别由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主持。苏联副外长阿达米申作为观察员应邀出席。包括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大使在内的安理会全体15个理事国的代表都出席了签字仪式。三国外长在签字后发表长篇讲话,保证执行协议。(附图片)
12月22日,在安、古和南非三方签署正式协议后,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左二)和美国务卿舒尔茨(右二)分别与南非和安哥拉外长握手。
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外长结束访菲到达朝鲜
  金日成会见谢瓦尔德纳泽
本报平壤十二月二十三日电 记者徐宝康报道: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金日成今天在平壤会见了正在朝鲜进行工作访问的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谈话。
会见时,谢瓦尔德纳泽向金日成同志转交了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致金日成同志的一份亲笔信。
金正日、金永南及朝鲜驻苏联大使会见时在座。
本报平壤十二月二十三日电 记者徐宝康报道:朝鲜政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金永南今天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平壤举行了会谈。双方在会谈中通报了各自国内的情况,并就缓和朝鲜半岛局势和进一步加强双方友谊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还对远东地区和亚洲局势表示了“极大关心”。
新华社马尼拉十二月二十二日电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今天说,苏联和菲律宾政府同意加强两国联系,继续进行政治和经济对话。
谢瓦尔德纳泽今天结束对菲律宾的两天正式访问,下午离开之前在马尼拉国际机场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说,他和科·阿基诺总统以及曼格拉普斯外长就广泛的国际问题,尤其是苏美关系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关于苏联单方面裁军的新倡议,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
谢瓦尔德纳泽在被要求评论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时说,“我们对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他马上接着说,莫斯科认为美国军事基地问题应该由菲律宾政府和人民去决定。
他又表示,苏联赞成在本地区大量减少武装力量。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部非洲显露和平曙光
  本报评论员
安哥拉、古巴和南非于22日在纽约正式签署关于古巴从安哥拉撤军和纳米比亚独立的协议。按照协议,签字各方同意把1989年4月1日作为实施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实现纳米比亚独立的435号决议的日期;古巴从1989年4月1日起在27个月内从安撤走全部军队。协议一旦付诸实施,纳米比亚这个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殖民地国家将独立有期,持续13年之久的安哥拉战乱也结束在望,南部非洲局势将逐步趋向缓和。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态发展。
南部非洲地区是当今世界的“热点”之一。纳米比亚的独立、安哥拉的战乱和南非推行种族隔离制度,是困扰该地区的三大问题,它们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纳米比亚在第一次大战前是德国殖民地,战后国际联盟将它交给南非进行委任统治。南非当局在1949年非法吞并纳米比亚。纳米比亚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联合国在1978年通过435号决议,要求南非撤出纳米比亚,让纳米比亚人民获得独立和主权。然而长期以来,南非当局不仅不结束对纳米比亚的非法占领,而且以纳米比亚为基地,不断侵犯安哥拉和其他邻国,并且支持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制造紧张局势。安哥拉自1975年独立之后,由于美、苏的插手而陷于内战不休的局面。这次签署的协议确定了实施联合国435号决议的日期、古巴撤军的时间表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不利用本国领土危害别国利益等原则。这为解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长期困扰南部非洲的两个问题今年能够取得突破,有关各方终于正式签署协议,是由于美、苏两国都有困难,希望减少对地区冲突的卷入,因而力促各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同时安哥拉长期遭受战乱之苦,早就渴望和平,以便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事业。南非连年穷兵黩武,除给被侵略国家造成极大苦难外,本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事实使冲突各方认识到政治解决是明智的抉择。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有关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现在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视协议是否能得到正确执行。应当指出,执行协议的关键在于南非当局是否改变种族隔离制度和放弃地区霸权主义的野心。这两者是影响南非同南部非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从而对南部非洲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因素。只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南非当局随时都可能阻挠已达成协议的实施,甚至挑起新的事端。联合国大会最近通过决议,要求南非当局在一年之内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这是推进南部非洲和平的及时之举。人们期望南非当局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使南部非洲得以走向持久的和平。
当然,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这就需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对超级大国和南非当局保持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它们执行协议。无论如何,关于纳米比亚和安哥拉问题的协议不失为一个良好开端。让我们尽力扫除阴霾,迎接在南部非洲的地平线上开始显露的和平的曙光。


第6版(国际)
专栏:

  准备全面改革科研体制
日本采用研究公务员任期制
据新华社东京12月23日电 (记者姚力)日本科技厅为面向21世纪的技术革新,加强独创性的研究体制,目前正研究全面改革现行的国家研究机构科研体制,采用研究公务员任期制。
科研体制的改革包括国家研究机构之间相互派遣研究人员、国家研究机构委托民间管理等增加研究活力的制度。科技厅已为此成立了基础研究环境整备研究会,并在明年5月以前拿出方案上报科学技术会议批准,1990年开始实施。
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国家研究所等公营研究部门。虽然1986年11月已经实施了旨在增加国家试验研究机构活力的研究交流促进法,但研究人员的意识改革仍较落后,真正的活力未能体现出来。因此这次决定重新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法。
科研改革的中心是研究公务员的终身制问题。终身制被认为是造成国家研究人员效率不高、研究所缺乏活力的最大原因。根据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和人事院规则,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年龄原则上60岁,一部分为63至65岁,没有中途辞退的。特别是在研究第一线,这一制度体现不出竞争意识,并成为使独创性的发明难以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日本打算采用美国式的特别研究员制度,即与研究人员签订合同,以3、5年为期进行评议,然后再续订合同或修改合同。
同时,国家研究机构的相互渗透,促进研究人员的进出自由,以及委托民间管理,引进民间资金等制度也是改革的重要议题。另外,加强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奖励制度;增加老年研究人员的活力;采用计时工协助研究等措施也在改革之列。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联《消息报》政治观察家鲍文认为
  苏联出兵阿富汗效果不好
新华社莫斯科12月22日电 苏联《消息报》政治观察家鲍文认为,苏联政府想利用明年2月15日从阿富汗全部撤军前的时间,加紧政治努力,同阿富汗各方进行谈判。但他对苏军撤出后阿富汗的民族和解毫无信心。
鲍文今天在该报评苏联出兵以来的阿富汗形势时说,苏联本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陷入了一场消耗性的内战。“总的来看,苏联出兵和参战的效果不好”。苏联朝“外部反革命”开枪,打中的却是阿富汗农民。
鲍文于上月曾到阿富汗采访两星期。他的印象是:阿富汗国内局势不稳,当局内讧不断,个人恩怨很深,门阀之见严重。纳吉布拉的军队战斗力不强,士气不高,居民逃避服兵役,部队常有人开小差。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决定
  促进两伊和谈进程
本报大马士革12月23日电 记者吴文斌报道:历时4天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第9次首脑会议通过一项公报后,于昨天下午在麦纳麦结束。
公报重申了第8次首脑会议的经济宣言,强调加快和完善必要的措施,建立海湾经济共同市场,进一步加强海湾国家公民之间的联系。
公报表示,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将遵守欧佩克的限产决定,以稳定石油价格。
关于海湾地区的形势,公报指出,海湾国家将促进两伊和谈进程,使之取得成功,并为在本地区实现公正持久和平而努力。
公报重申全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起义斗争,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国的建立,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召开由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及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公正、持久地解决阿以冲突。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法国一座新的名为“阿拉来”的粒子加速器已经建成,并于22日下午在巴黎地区的核光谱测定和质谱测定中心开始启用。
△美国钢铁学会21日发表的统计报告显示,尽管今年11月份美国的粗钢产量比10月份减少了45万吨,但今年头11个月美国的粗钢产量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4%。
△巴西报纸22日报道,总部设在里约热内卢的奥斯瓦尔多·克鲁斯基金会,将于明年在巴伊亚州成立第一个艾滋病研究实验室。
△保加利亚政府明年计划用于环境保护的拨款达4.86亿列弗,比今年增加58.8%。(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国开始调查空难事故原因
  两个恐怖组织宣称对此事负责
  伊朗总理否认空难与伊朗有关
本报伦敦12月23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造成约300人死亡的英国“12·21”空难事故发生的原因,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据报道,昨天一个自称“伊斯兰革命卫士”的小组和利比亚一恐怖组织宣称对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飞机21日爆炸事件负责,声称此举目的是报复美国军舰今年7月在海湾击落一架伊朗客机。
另据报道,伊朗总理侯赛因·穆萨维22日断然否认与这次空难有任何关系。
有消息说,美国驻芬兰大使馆于本月5日曾接到一个匿名电话,声称两周后,泛美航空公司从法兰克福到纽约航线的飞机将被炸毁。美国国务院也证实了这一消息,并曾通知有关方面。但是西德法兰克福和伦敦希思罗机场当局都否认接到过有关通知。
英国政府目前尚不想对事故原因作任何推测,而倾向于结论应出自于调查的结果。英国运输大臣钱农说,现在对这起空难原因下结论为时尚早。
目前,飞机的两个黑匣子都已找到,由8名空难事故调查专家组成的小组已开始对黑匣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事故原因的初步报告可望在两周内作出。
据报道,美国总统里根已打电话给撒切尔夫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致电里根,对这次空难事故深表关切。(附图片)
12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泛美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机爆炸坠毁现场视察。 (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纳米比亚事务专员遇难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表示哀悼
新华社联合国12月22日电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今天对联合国负责纳米比亚事务的专员贝恩特·卡尔松在泛美航空公司客机失事中遇难表示哀悼。
卡尔松昨天从伦敦返回纽约参加西南部非洲和平协议的签字仪式。途中,他乘坐的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上空爆炸,机上的258位乘客无一幸免。
今年51岁的卡尔松是瑞典人,从1987年7月以来一直担任联合国负责纳米比亚事务的行政官员。


第6版(国际)
专栏:

  世界未来学会预测十项问题
世界未来学会的编辑们选择了在过去一年中人们最感兴趣的10个问题进行了预测。
1.到1997年,机器人将代替美国1.31亿劳动力中的极少部分。
2.由于温室效应引起地球大气层变暖,下世纪世界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将加快。海平面上升将对一些永久性海岸建筑构成威胁。
3.未来的书籍将通过电话发行,底稿通过电话传送,印刷将用高速激光印刷机,最后装订。一本250页的书只需6分钟就可生产出来。
4.计算机将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他们袭击计算机网络、通讯设施或计算机防卫装置,这将是对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
5.美国各大学在校学生中,成年人可能很快成为主要部分。到1992年,在校学生中的一半将是年龄超过25岁的人。
6.70年代的能源危机可能会在90年代再度出现,到本世纪末,世界对石油的依赖可能超过1973年的水平。
7.到2000年,带翼航天器可在2小时内在世界任何两国之间飞行;空间“往返”机将飞入轨道在空间工作,然后返回普通机场降落。
8.巨型计算机将用于战争,军事指挥者可能在收到一个不利的计算机信息后有条件投降,而不是去进行流血战斗。
9.50岁以上的人可能发现,对他们的稳重、经验和工作技巧的要求增加了。
10.未来许多家庭将运用激光防护屏或人工智能防卫系统作家庭防卫。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沙德利连任阿尔及利亚总统
沙德利二十二日再次当选阿尔及利亚总统。
沙德利是前总统布迈丁病逝后于一九七九年出任总统的,一九八四年连任总统,这次是他第三次当选总统。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在十一月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了沙德利作为唯一的总统候选人。二十二日在全国有一千多万名选民参加的总统选举中,沙德利以获得百分之八十一点一七的选票当选。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布什致函感谢尼加拉瓜总统
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二十一日收到了美国当选总统布什的一封信。布什在信中以“友好的言词”感谢尼加拉瓜总统对他当选的祝贺。
尼政府人士说,布什在信中对奥尔特加表示,他正积极准备“为巩固世界和平”而工作。
政府人士透露说,奥尔特加在十一月十二日写给布什的贺信中,曾邀请布什一道来为建设真正的和平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而工作。不过,政府人士没谈到尼总统贺信的更多详细内容。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新闻简报

  联合国第四十三届大会休会
第四十三届联合国大会二十二日宣告休会。
本届联大历时三月有余,共召开了八十四次大会和数百次小会,就国际上许多重大问题如巴勒斯坦问题、柬埔寨问题、裁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等进行了专题辩论,并通过了三百二十二项决议,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美国通讯

  打破坚冰的历程
  ——美国和巴解对话内幕
  本报记者 仓立德 景宪法
编者按: 12月15日开始的美国与巴解组织的正式对话,举世瞩目。近日美国报刊披露了导致这一事态发展的详细过程,许多情况鲜为人知。本报记者据此写成报道,作为供读者了解此事的背景材料。
美国政府与巴解组织代表终于在突尼斯进行了面对面的正式对话。这一举动打破了美巴关系的僵局,给漫长而艰巨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希望。
围绕美巴对话,欧、亚、美、非四大洲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秘密外交活动。美国的报刊披露了其中的一些内幕。
打破坚冰
中东问题似乎是难以解决的,几年来,大国的“斡旋”也几乎都失败了。然而一个北欧的小国却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早在1982年底,长期奉行中立外交政策的瑞典就提出了巴解首先与美国犹太人接触的设想。翌年,瑞典外交部官员按照帕尔梅首相的指示,与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的主要助手萨尔塔维讨论了这一设想。不幸,萨尔塔维随后在葡萄牙出席国际会议时遇刺身亡,瑞典的努力遂告夭折。
瑞典虽然出师不利,但仍在等待时机。去年巴解改变对以色列斗争的策略之后,与以色列交往密切的瑞典外交大臣安德松今年3月访问中东,4月飞往华盛顿同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磋商中东局势。随后,瑞典政府成立了以副外交大臣舒里为首的工作小组,草拟下一步行动方案。舒里同一位美籍犹太人、经济学家兼出版商舍恩鲍姆进行了接触。
中东局势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今年11月,巴解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并表示愿意同以色列举行和谈。几天之后,阿拉法特的密友哈桑与豪瑟、卡斯及舍恩鲍姆等三位美籍犹太人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秘密会晤。双方在一家餐馆密室里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巴解首次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同时也谴责了恐怖主义行动。瑞典官员火速前往华盛顿,通报会晤结果。
11月25日,感恩节的第二天,舒尔茨表示,虽然他对巴解的声明“颇感兴趣”,并认为将出现一个
“全新的局面”,但坚持要求阿拉法特本人出面确认并公布巴解立场。次日,舒尔茨以阿拉法特参与恐怖活动为借口,拒绝发给他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入境签证。此举立即遭到包括美国盟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强烈反对。12月2日,联大以154票赞成、2票(美国和以色列)反对的史无前例的表决结果,决定将联大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辩论移到日内瓦进行,以使阿拉法特获得发言机会。
至此,美巴对话的前景仍然扑朔迷离。
一波三折
联大表决当天,瑞典驻美大使瓦奇梅斯特告知舒尔茨,阿拉法特决定亲往斯德哥尔摩会见美国犹太人代表团,确认巴解立场。阿拉法特的这一决定也得到苏联的支持。次日,舒尔茨请瓦奇梅斯特转给安德松一封信,信中陈述了美国的立场:巴解组织必须接受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权利”;放弃恐怖主义。信中还写道:如果巴解组织明确并公开发表这一声明,而且不再附设“自相矛盾的其它条件”,美国就将同它对话。
舒尔茨的信当天就被特使送到瑞典外交部。阿拉法特刚刚抵达斯德哥尔摩,安德松就打破外交惯例,同他单独举行了会晤,并出示了舒尔茨的信。几分钟之后,阿拉法特在另一间屋子里开始同美国犹太人代表会谈。阿拉法特既未提及舒尔茨的信,也未透露同安德松的会晤。
阿拉法特于12月6日在斯德哥尔摩用阿拉伯语发表声明,并授权瑞典外交部将翻译文本用传真机发给华盛顿。据瑞典和美国官员透露,该声明“非常接近”美国的立场。里根总统和当选总统布什随后表示:只要阿拉法特公开宣布这一声明,美国便宣布同意和巴解对话。
次日,阿拉法特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他连日来同巴解内部各派磋商后拟定的声明,但美国方面认为,这一声明中的措词同他事先传给华盛顿的文本出现差距。舒尔茨再次表示拒绝接受。
斡旋继续进行。12日,即阿拉法特在日内瓦联大发言前夕,瑞典外交部密电通知华盛顿,巴解执委会成员一致同意阿拉法特在演说中明确阐明巴解立场。当天,美国国务院向以色列驻美大使阿拉德
“提前通报”白宫即将采取的重大行动。以色列大使当晚向舒尔茨转达了沙米尔政府的强烈不满。
山重水复之后,美巴对话看来只有咫尺之遥了。
“点石成金”
12月13日,阿拉法特在日内瓦用英语演讲。可出乎舆论意料的是,舒尔茨竟仍然认为“含糊不清”,拒绝开始对话。
安德松外长告诉华盛顿,美国的要求均已包括在发言之中,问题在于阿拉伯文化及语言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尽相同。
美国的傲慢与偏见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亲自打电话给舒尔茨,要求美国正视巴解的和解态度,并第三次致函里根总统,敦促美国改变立场。此外,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也在同一天向里根总统发出两份电报,请求美国接受巴解组织的声明。
历史的步伐在艰难地前进。
安德松外长的斡旋进行到最后一刻:他一方面向联大宣布,阿拉法特的发言同美国的要求基本一致,另一方面轮流同舒尔茨和阿拉法特通话。
12月14日下午,安德松通知舒尔茨,阿拉法特已准备再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将声明内容通过驻美使馆用专线传给助理国务卿墨菲。声明措词经再度修改,终于确定最后文本。
华盛顿时间午后3点40分,阿拉法特在日内瓦的记者招待会上,用英语一板一眼地宣读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实现中东和平而采取的立场。
4时许,舒尔茨已经拿到文本。他立刻打电话给正在白宫等候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鲍威尔:
“我看可以说行了,您看呢?”鲍威尔表示同意,并立即向总统和当选总统作了汇报。6时30分,舒尔茨在国务院召开紧急新闻发布会,宣布华盛顿决定恢复中断13年之久的美国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对话。
1988年12月15日上午,美国驻突尼斯特命全权大使佩利特鲁向巴解组织代表伸出了手。
这是自巴解1964年成立以来,美巴双方首次进行的“实质性”对话。
在中东的地平线上,露出一缕和平的曙光。
(本报华盛顿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