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把握机会探寻在新格局中的方位
  ——新的缓和形势下的西欧
  马为民
以去年底苏美签署中导条约为开端,中经两伊战争停火,到最近苏联决定单方面裁军,缓和的势头一年来始终是强劲的。
这一具有转折意义的新的缓和趋势既向西欧展示出机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两相比较,机会明显多于挑战。把握机会寻求发展,面对挑战磋商对策,进而探寻在世界多极化新格局中的方位,似可概括西欧今年的基本动向。
苏美关系改善,东西方关系缓和,苏联提出“新思维”并作出一系列外求和解、内施改革的重要决策,为西欧改善对苏关系提供了机会。10月间西欧出现的“苏联热”(首脑相继访苏和提供巨额信贷),同前几年双方关系的平淡甚至冷淡形成对比。一向重视对苏关系的西德通过科尔总理访苏结束了两国关系的冷淡期,把它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英国对苏态度相对审慎,但撒切尔首相却成了戈尔巴乔夫主席当前在西欧的特殊对话人。法国对苏政策的调整较明显。它对苏联改革的总体评价由保留转向积极,在化学武器和拟议中的莫斯科人权会议问题上的新表态受到苏联欢迎,尤其是它开始推行同西德相似的“东方政策”,倍受舆论重视。
苏联对西欧,除重视其政治作用外,还可能把它当成吸收资金和技术的重点伙伴。明年,双方的经贸关系有望进入务实阶段;而在政治战略问题上,西欧会继续配合美国,要苏联做出更多的让步。
东欧兴起改革潮流,苏联调整其东欧政策,西欧改善对苏关系以及国家关系中意识形态因素的淡化,为西欧恢复和发展同东欧的传统关系提供了机会,西德从中还看到增进两德接近的“历史性机会”。欧共体和经互会结束30多年互不承认的局面而正式建交;民德主席昂纳克访问法国,英国首相到华沙,法国总统到布拉格,都是战后第一次。这不是偶然的。还值得指出的是,东西欧高层频繁互访并非自今年始,倒是开始于苏美关系紧张的前几年。东西欧关系的
“暖”同苏美关系的“冷”一度形成反差,为战后所罕见,具有深刻含义。法国密特朗总统认为,东西欧接近将是“本世纪末的重大事件之一”,他今后要更多地去“另一个欧洲”。
另一方面,东欧改革自然会遇到新情况,而东西方之间这种“不同于冷战的新关系却比冷战复杂得多”(撒切尔首相语)。虽然美国支持东西欧接近,苏联也说它不再要求东欧与之“对表”,但东西欧接近毕竟还要受到美苏关系的某种制约。“和解和独立的欧洲”(密特朗语)的口号,苏美听着都不会顺耳。所以,欧洲仍然是最值得注视的地区。
根据美苏达成的中导条约,美国销毁在西欧的中导,以及美国国内关于削减在西欧的防务负担的议论,这对西欧也既是挑战,又不失为机会。它冲击了西欧现存的防务结构,使西欧产生了安全上的失落感,是挑战;可它又迫使西欧认真考虑自身的未来,强化西欧独立自主的意识,“给欧洲建设提供了机会”。今年,由于美国忙于大选,西欧调整对苏关系又还只是开始,所以欧美在战略上的歧见不甚突出,但潜伏的分歧点不少:北约短导现代化、重新分配防务负担、特别是如何协调对苏关系等。这预示着欧美关系来年很难平静。然而,也只有在这类争执过程中,欧美之间的新型关系才能缓慢地形成。
当前的缓和趋势是苏美力量相对下降的结果,意味着“战后时期的结束”。世界格局在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以欧共体为主体的“西欧极”跟其它“极”不同,是众多主权国家的结合体,是“一个分裂的巨人”(尼克松语)。所以,西欧要在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根本的出路是把握缓和的有利时机,深化联合,以经济和科技为重点,发展综合实力。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西欧今年进入了全面联合的阶段:深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科技合作,酝酿政治联合,探索共同防务。激进者已开始议论“社会欧洲”、“文化欧洲”、“公民欧洲”。西欧一体化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欧共体今年初解决了折磨它多年的农业开支和预算两大难题,多数成员国就设立统一货币和中央银行达成了共识。以汉诺威首脑会议为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市场建设已“不可逆转”。尤其是企业界积极性高涨,“企业欧洲化”的势头很盛,这是西欧深化联合的重要条件。大市场的建设还可能使西欧联合向更大的范围发展。今年,西欧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内部协调精神显著增强,部分地也是美日竞争的压力促成的。
今年西欧广泛议论共同防务。西欧联盟扩大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是重要的,但这个联盟至今淹没在北约之中,尚未表现出多少“欧洲个性”。相比之下,建设欧洲“军工市场”较易取得成果,双边军事合作也有进展,如法—西德组成“联合旅”、设立共同防务和安全理事会,法—西—意针对地中海的防务合作以及酝酿中的英法核合作等。但真正的“欧洲防务”尚处在探索阶段。其困难是:西欧安全还离不开美国;对共同防务所需的财力迟迟下不了决心;作为防务合作前提的政治合作尚未实现;各国在政治上的打算也不尽相同。
新的缓和趋势可能导致世界战后历史进入一个转折期。各重要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在调整政策方向,力争在多极化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就欧洲而言,战后基本格局还会延续下去,同时,这种传统格局又受到各国的自主倾向的冲击。所谓的“欧洲个性”将从这一矛盾的发展中孕育出来。(附图片)
2月8日,欧洲共同体外长会议在联邦德国首都波恩开幕。图为联邦德国外长根舍主持开幕式。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岁末国际大事回顾
● 5月4日,在贝鲁特被绑架3年之久的法国最后3名人质获释,至此在贝鲁特被押的法国10名人质全部获释。这一发展为法国和伊朗关系正常化及伊朗同西方大国的关系普遍改善提供了前提。(6月法国与伊朗正式复交。与此同时,伊朗与英国等西欧国家关系也开始解冻。11月,伊朗和英国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 5月8日,法国举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密特朗竞选连任成功,任期7年。但在6月12日的议会选举中,社会党和传统右翼党派一样,未夺得议会绝对多数。罗卡尔组织新内阁时,吸收了包括右翼中的中间派在内的非社会党人士入阁,占阁员人数的一半。支配法国政治30年的左右翼对立弱化,“政治中间化”趋势在发展。
● 5月16日,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宣布从即日起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摩洛哥是由于阿尔及利亚承认1976年2月27日成立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而于同年3月7日同阿尔及利亚断交的。
● 5月20日至22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这是自1957年以来首次在两届党代会之间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会议确定了全面改革的方针,进行了重大人事变动,格罗斯出任总书记。
● 5月29日至6月2日,美国总统里根应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邀请访问苏联,这是自1985年11月以来两国首脑的第4次会晤。双方讨论了裁军、地区冲突、人权以及双边关系等问题,互换了中导条约批准书,还签订了其他几项协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5月24日,大约800多人在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举行集会,抗议南非当局对六名黑人青年判处死刑。这六名黑人青年被指控犯有“参与谋杀”罪。南非当局的这一判决遭到南非及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两伊和谈进程、分歧及其前景
  新华社记者 梁国栋
持续八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的全面停火已经四个月,双方的和谈有何进展,当前存在什么问题,前景如何?这些问题都很令人关注。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在两伊战争中一贯坚持“严守中立,积极劝和”的立场,对双方实现停火表示欣慰,对双方一起坐到谈判桌前表示支持。
自八月二十五日,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主持下,伊朗外长韦拉亚提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第一轮面对面的直接谈判以来,时近四个月已举行了三轮谈判,但双方尚未能就进一步实施安理会五九八号决议取得实质性进展。
谈判双方的立场差距还不小,仍各持己见。决议的第一条至今才实施了半条,那就是它的前半部分:“立即停止陆上、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军事行动”。而后半部分:“立刻把军队撤到国际承认的边界内”还没有实施。
决议的其他一些条款,在三轮谈判中也涉及到一些,但都未突破,目前双方主要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于“国际承认的边界”问题。伊拉克方面宣称,有关两国关系以及陆上领土和阿拉伯河争端的一九七五年《阿尔及尔协议》在这次战争之前就已不复存在,伊拉克对阿拉伯河享有全部主权。
伊拉克还强调,一九七五年协议是在当时伊拉克受到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伊朗方面坚持认为,《阿尔及尔协议》不能由单方面废除,它仍然有效,阿拉伯河道的归属应以该协议为准,即以河道主航道中心线作为两国的分界。
关于撤军问题。伊拉克方面坚持要求先清理阿拉伯河道,然后撤军。其理由是,双方应从停火中同样得到好处,伊朗已经可以利用其海湾沿岸各港口,但是由于阿拉伯河道堵塞,伊拉克唯一的巴士拉港还无法使用。
伊朗方面坚持首先要完全实施五九八号决议的第一条,即立刻撤军,后谈清理河道,因为这一问题并不在五九八号决议范围之内。
关于交换战俘问题。伊拉克方面要求,在撤军和清理阿拉伯河道问题还搁浅的情况下,从人道主义出发,可以先交换战俘。伊朗仍然坚持按顺序先执行决议第一条所要求的撤军,而后才讨论决议第三条交换战俘的问题。
在第三轮会谈中也已取得了迄今唯一的积极成果,就是双方就交换一千五百多名伤病战俘达成了协议。即使这微小的谈判成果,执行起来也步履维艰,双方只交换了二百多人就中断了,又互相指责起来。
目前,在两伊一千二百公里长的边界线上听不到战斗的枪炮声了,有些地段,双方的军队相距只有几十米,仍然相安无事。海湾水域也一片平静。联合国驻两伊军事观察团的人员在正常地执行任务。停火基本上是稳定的。尽管双方在谈判桌上一再陷入僵局,但并不想重新回到战场上去,特别是双方的士兵更不愿再次进行仇杀。伊拉克自一九八二年把军队撤回到本国境内以后,多年企求和平而不得,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它一定会珍视和平。伊朗在今年决心喝下停火与通过谈判实现和平这服“毒药”,是审时度势的结果。
长达八年之久的血战,终于停火,这表明双方都有实现和平的愿望;短短四个月谈判的艰巨历程,显示双方对谈判也是有诚意的。只是分歧积累太久,形成太深,谈判需要决心和耐心,还需要互谅互让,现在双方都坚持谈下去,谁也不愿延误时机乃至扩大分歧。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当时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下,世界上先后爆发了大大小小十多处地区性冲突,人们把它称为“热点”。两伊冲突由于其激烈的程度和对世界的影响,又被称为“热点中的热点”。
时至今日,八十年代后期,特别是今年国际形势起了重大变化,缓和已成世界大势所趋。两伊实现停火,“热点中的热点”率先降温,受到世界人民的同声赞扬,现在世界人民更希望两伊继续保持和谈势头,也率先取得突破,从降温进而消除这一“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