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一九八八年世界科技热点
柯荆卿
当今,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形成了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微电子技术领域、以超导技术为先导的新材料领域和生物工程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上述3个领域成为1988年世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热点,成为当今高技术竞争的重点。
计算机的突破
1988年,电子计算机技术仍然朝着高性能、特大型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突破。
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西德、法国和日本竞相研制第五代计算机。不久前,日本首次研制成功这种计算机。这使计算机进入具有人工智能化的新阶段。第五代计算机具备了学习、记忆、联想和推断等智力功能。它为进一步发展专门系统,包括语言翻译系统提供了可能。
计算机模拟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制能模仿人脑神经元处理大量数据的计算机芯片;英国约克大学把普通式计算机改装为能模拟人脑识别所视物体的计算机。这些进展为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研制开辟了良好前景。
另一种新型计算机——光计算机的研制进展也受到关注。今年,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和电器公司研制成功光电子计算机所必需的光集成电路。所谓光计算机是利用激光传送信息,它也称激光计算机。它的运算速度可高达1万亿次/秒,这比目前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快上千倍,存储容量大百万倍。
在发展微型机功能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今年5月美国IBM公司把电子计算机的亚微米技术,发展到0.1微米阶段,使电路的开关速度提高到每秒750亿次,并以此制成了高速硅电路。现在,微型计算机体积更小、运算更快、容量更大,个人用电子计算机日趋普及,软件市场广阔。
超导研究进入应用阶段
世界超导热的兴起已近2年,据今年1月的统计,世界各国发现的高温超导新材料已达50种左右,专家们对超导世界的探索正在不断加深。
今年1月,日本科技厅金属材料研究所研究人员前田弘研制出一种新的高温超导材料——铋系陶瓷。2月,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阿伦·M·哈曼又发现了另一种超导材料——铊系陶瓷。
据专家分析,1986年4月美国IBM公司苏黎世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的镧系(镧、钡、铜氧化物)陶瓷为第一代超导体;1987年初美国休斯顿大学美籍华人朱经武教授发现的钇系(钇、钡、铜氧化物)陶瓷为第二代超导体,铋系(铋、锶、钙、铜氧化物)和铊系(铊、锶、钙、铜氧化物)陶瓷为第三代超导体。这两种与前两种稀土元素不同,都是稀有金属,性质较为稳定。超导材料的实用化课题之一要能通过大电流,即需超过每平方厘米1万安培。今年8月,日本住友电气工业公司使用高频溅射法研制的铊系高温超薄膜临界电流密度高达每平方厘米353万安培。日刊评价说,“它改变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潮流。”
随着世界各国探索超导材料及其加工方法的突破,为研究超导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1988年,世界各国应用超导技术研制成功不少产品。
人们已发现,超导技术的应用十分广阔。今年,在交通运输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令人关注。由于超导体能够产生强大磁场,使悬浮列车的研究付诸实践。英国和西德研制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已在市内试运;日本研制成时速517公里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计算机的研究进展也很快。今年,美国电气公司已成功地将超导薄膜置入硅片;日本制作所制成由硅半导体和超导材料融合而成的新型晶体管,日本富士通公司已研制成“约瑟夫森器件”。这家公司的专家说,如采用这项技术,在一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可容纳一台16位微处理机。这样,目前每秒钟速度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则可制成像微型个人计算机大小。
超导技术应用潜力巨大,它一旦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通讯和计算机等领域,必将产生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生物工程的新动向
进入1988年,世界各国加紧研究与开发生物工程。在为揭开生命活动之谜所进行的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有利于生物工程的发展。同时,在生物工程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世界各国不断传来捷报,令人鼓舞。
1988年5月,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生物化学家保罗·希梅尔与美国华裔科学家侯雅明合作,破译了第二种遗传密码,了解到转移核糖核酸负责使用氨基酸组装蛋白质,这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同时推动基因工程发展的又一例证。分子生物学家认为,第二种遗传密码的破译,使科学家有办法更改细胞内遗传基因的指令,提供制造蛋白质的新方法,并有助于了解和治疗某些遗传病。
由于遗传学与生物工程的进展,使人们在1988年征服艾滋病、癌症的研究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苏联科学家提出了有关艾滋病毒病原体的分子模型,有助于揭开该病毒的奥秘。美国科学家合成了阻止艾滋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蛋白质。还有,德裔美国科学家福格特教授发现了“癌基因”,这种基因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癌症,只有受到病毒侵害时才变为致癌基因。他获得1988年西德保罗—埃尔利希和卢德维希—达姆施塔特奖。今年8月,英国医生法鲁克·阿扎威博士宣布,他从淋巴细胞中分离出抗癌抗体。这种抗体能把致死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带到肿瘤上,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周围健康细胞。这被认为是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生物工程的开发成果在农业方面表现也很突出。今年初,美国格拉纳达公司利用无性繁殖技术,从一个胚胎产生纯系良种牛。澳大利亚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技术育成快速生长的新品种猪。据称,这种猪可望进入市场。第一只试管小鸡于5月在英国诞生,为培育“超大型鸡”开辟了道路。
今年,科学家们把外来基因拼接到植物中去,培育出具有抗性强的作物品种。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培育成抗病毒番茄;加利福尼亚大学首次把外来基因移入胡桃树中,改变其遗传特性。还有,日美两国公司共同利用无性繁殖系增殖和胶囊化技术,成功地进行了芹菜、莴苣等杂种第一代产品的大量栽培。显然,1988年新的农业绿色革命又向前推进了,生物工程必将使农作物产量和营养品质发生惊人的变化,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粮食。(附图片)
图为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的机器人。
本报记者稿


第7版(国际)
专栏:

  岁末国际大事回顾
1月2日,美国总统和加拿大总理分别代表本国在自由贸易协定上签字。该协定已由美国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字。加拿大方面已经众议院通过,尚待参议院批准。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于1987年10月4日达成,1989年1月1日开始实施。协定规定在10年内美加将消除所有关税,取消投资限制,双方还将共同组成一个具有最终约束力的仲裁机构来处理两国间的贸易纷争。
●1月11日至16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先后访问瑞典和挪威。这分别是苏联政府首脑15年和17年以来第一次正式访问这两个国家。雷日科夫在访问期间同瑞典签订协议,解决了苏瑞两国在波罗的海的领海划界问题,即所谓“白区”问题,同意就争议地区划界,瑞典获得3/4,苏联获1/4。两国为此进行过19年的外交谈判。雷日科夫访问挪威期间就两国间的巴伦支海划界同挪方谈判,但未达成协议。雷日科夫的访问表明苏联同北欧各国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1月26日是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纪念日。从1月1日起,澳举国上下举行贯穿全年的国庆200周年大规模纪念活动。
200年前,即1788年1月26日,英国退役上校菲利普率领11艘帆船,载着第一批移民,其中包括270名士兵和水手,736名流放犯人,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杰克逊港登陆,并以当时英国内务大臣悉尼的名字命名登陆点。他们在悉尼升起了英国国旗,举行了简单的仪式。1月26日后来便定为澳大利亚日,即澳国庆日。
●1月30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和土耳其总理厄扎尔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会晤,达成改善两国关系的一系列谅解。这是10年来两国总理首次会晤。由于历史原因,两国在民族、塞浦路斯、领海、领空及大陆架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和对立。1987年2月,希、土为爱琴海大陆架石油勘探问题几乎兵戎相见。经过双方官员1年的接触,两国关系逐渐缓和。希、土两国的和解也给解决塞浦路斯民族问题带来了希望。8月24日,塞浦路斯希腊族和土耳其族领导人在日内瓦会晤,为解决塞浦路斯问题奠定了基础。
●1月份,意大利德贝内第蒂集团的奥利维蒂公司和以法国苏伊士金融公司为主的一些西欧公司,争购比利时最大的财团——比利时通用公司。该公司有166年历史,掌握该国经济的1/3。2月间,双方的争夺白热化。经过近半年的争夺,到6月份比通公司通过和苏伊士金融公司联手,才阻止了德贝内第蒂集团夺去第一把交椅。风波暂时平息。这件事震惊了西欧和西方。它表明,面对1992年欧共体实现大市场的前景,西欧企业跨国合并势头在发展。
●2月24日—26日,巴尔干国家历史上首次外长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6国外长都参加了会议。6国外长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就共同关心的多边合作问题交换看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并在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会议通过的联合公报为今后巴尔干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也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 (待续)


第7版(国际)
专栏:

今年一月三日,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达八年又二百四十四天,从而打破了自由党首相阿斯奎思曾经创下的纪录,成为本世纪任期最长的一位英国首相。图为撒切尔夫人和丈夫在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前。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问题学术动态

  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本报讯 记者张亮报道:在庆祝中美建交十周年之际,中华美国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于十二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一百多名学者提交了三十篇论文,并就外交与军事战略、经济贸易和社会文化这三个专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从各位学者的发言看,对中美建交十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进程的评估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大体比较一致,对于重点议题中美关系中安全因素的变化,学者们则各抒己见。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影响当前和今后中美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十年前推动中美建交的主要动力是共同的战略利益的需要,而现在则从主要基于安全利益方面的考虑发展到更多地从双边利益方向的考虑。也就是说,中美关系的基础已经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双方更多地根据两国关系本身的价值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中的问题。而中美关系基础的变化给两国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中美关系趋向稳定,走向成熟,更加不易受一时一事的影响,从而加快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但是,学者们对中美关系中安全因素的变化程度的估计不完全一致。
对经济贸易问题,学者们指出,中美双边贸易虽然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发展速度仍然相当可观。十年来中美签订的一系列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奠定了两国经贸往来的良好基础。科技合作发展也基本上是顺利的。这种合作已给双方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并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会学者也谈到,中美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令人不很愉快与不大满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学者们看法是,今后中美关系的重点是经贸和科技合作,双方都有进一步扩大合作的热切愿望和巨大潜力。只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未来的中美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就会有较大的发展余地。
社会文化议题也是会议讨论的重点之一,它涉及面很广。学者们认为,十年来中美在教育、新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从而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与会者集中讨论了文化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文化这个角度探讨如何看美国、如何看中国的问题。
这次大型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是回顾和展望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和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代表了与会学者们的普遍看法:中美建交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中的一件大事,中美之间有着广阔的利益汇合区,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期待两国关系稳定而健康地前进。但也存在不少困难,要靠双方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来促进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