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来自读者的心声
——新时期十年金曲和1988年金星评选记闻
顾土
“一首歌可以反映一个时代,也可以反映一个时期中的某些事物,从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上,更反映着一种精神。”
“看到《人民日报》11月10日登载的金曲和金星评选的消息,我和机关的许多中老年同志也很高兴,认为这很有意义,可以促进艺术事业的发展。”
“这次活动得到我们物理系学生的喜爱,几天来,40多人聚在一起将仅有的两张选票进行了认真的评选和填写。”
“我们团支部将这一评选活动的消息公布给全体团员,经支部和团员大会协商,决定以集体的名义参加评选。我们认为,举办这样的活动很适合时代,因为歌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普及的文化消费方式,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余封读者来信中,随意抽出这几封,地址就有江苏省溧阳县、湖北省武汉市、四川省宜宾地区、山东省邹县、贵州省花溪……还有老山前线。
在3000余封来信中,有建议、有祝愿、有学术见解,还有对十年歌坛洋洋洒洒的历史回顾,多至十几页信笺,字迹工工整整。含着对《人民日报》的关怀、对艺术的期望、对评选活动的支持,一片真情,跃然纸上。自然,更多的读者是把见解、心愿凝结在选票的每一栏里。
收到的几十万张选票寄自四面八方,波及大江南北,代表了各个阶层,最多时每天可接到3.7万余张,有时一张选票是上百人在投票表决后才填上的。投票人中有机关干部、教师、学生、解放军战士、公安干警、工人、农民、个体商贩,还有省长、省委书记、部长。一位刚从远洋轮上岸的船长,在上海港一看到报纸,便立即“郑重地投上了一票”。一个正在服刑的犯人,在寄选票时犹豫不决,随票附信问他的票“是否也有效”。令人惊奇的是,在选票中,贴8分邮票的竟是少数,多数人或用快件、挂号投寄,或贴2角、3角、5角的邮票,唯恐选票不能寄到。有时一天能收到近千封挂号信。为什么他们对这一纸小小的选票如此珍惜?许多读者认为,这种评选给群众提供了一次表达自己文化心声、反映自己审美情趣的极好机会。这样的权力当然要看重。
社会舆论、音乐评论界对评选也做出了反响。全国各大报刊都刊载消息,著文评介。有的称之为中国音乐史上一次盛会,有的说这是新时期十年歌坛的一次总结。一些评论家认为,评选的规模如此之大,波及如此之广,在过去是罕见的。这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的艺术鉴赏力,也有利于音乐界清醒地认识过去,将在歌曲发展史上留下生花的一笔。
评选活动在词曲作家和歌手中间也激起了阵阵波澜,他们的作品和名字摆在了社会面前检阅,这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承受。部队作曲家傅庚辰有两首作品在候选之列,但他十分从容,说这样的考验是幸运的。词作家瞿琮从南国的广州写信来支持这次活动,表示他对自己作品入选很有信心。董文华、郁钧剑虽是歌坛“老”将,但感到仍有把握,认为参加这次评选可以看到艺术生命力的进退,机会难得。天津的鞠鹏、贵州的魏洪尽管因故未能列入候选名单,却坚持要求参加。因为他们把这次活动看作为歌坛的大聚会,既然身在歌坛,怎能置身其外?
评选投票已近尾声,揭晓在即。一些读者又写来了各种意见。有的对候选曲目中缺少《望星空》和苏联歌曲表示遗憾,有的提出应该评选港台歌手,更有许多人要求主办单位今后每年都来一次类似的评选。还有一位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他说:“在国外,由报刊出面评选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甚至每日的或流行或畅销或最佳的歌曲、歌手、磁带、唱片、书籍、新闻人物,非常普遍,但国内在这方面却十分冷清。其实,这种活动应该是报刊份内的事。因为这可以反映社会的文化信息,沟通报刊和读者的联系,表达民众的心态和情趣。当然,由于报刊具有大众传播媒介这一性质,所以评选只能适应多数民众的情趣,主要顾及流行与畅销这一面,而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这一面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愿国内的新闻媒介多做一些这样的评选。”


第8版(副刊)
专栏:

话说《苏州杂志》
陆文夫
“苏州没有刊物!?”
人们听说苏州没有一份刊物,都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当今的中国刊物多如星斗,县城里、山沟里都有自己的文艺刊物,苏州号称文化古城,人文荟萃,居然连一份小小的刊物也没有,惭愧,惭愧。那么多颇具水平的文化人都是吃吃白相相的?
苏州应该有一份刊物。可是,应该有一份什么样的刊物却是颇费踌躇的。《文学世界》、《园林建筑》、《江南丝竹》、《吴中画苑》、《姑苏文史》、《风物民俗》……各种刊物苏州都可以办,都有内容可写,自有那么一帮人会写、会画、会拍摄,君不见出自苏州的作品流向全国各地,飘洋过海的也屡见不鲜,内容涉及苏州的更是不可胜计。可是也得承认,如果就姑苏文化的某个单项来办一份刊物,不仅难以夺魁,甚至谁也不会介意。拿文学而言,远的不及北京,近的不如上海,就连本省的《钟山》、《雨花》也难以匹对,许多四大块(小说、诗歌、理论、散文)的文学刊物都已摇摇欲坠了,何必再添一个“替死鬼”!
苏州的优势不在于单项冠军,而在于团体总分,文化古城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各种门类齐全,都有传统,都有积累,都有发展。苏州的文化人就单项而言都堪称专家,总体统而言之是一个庞大的杂家群,办刊物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故而思之再三,决定办一份《苏州杂志》,综合反映苏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一份名符其实的“杂志”,貌似杂乱无章而自成一章。目前的各种期刊都统称杂志,但真正的杂志却并不多见,苏州可以杂,因为它有那么多的内容可志。
《苏州杂志》的诞生,可以说是生不逢辰,因为目前的期刊已多得目不暇接,何况它的封面上没有“赤膊女人”,标题又不“吓人大怪”,不可能畅销,一定要赔本,既无公费可吃,只能靠向企业家和各界人士“化缘”,随缘乐助,功德无量。本刊同人也不怕难为情,当年的武训尚能行乞修学,当今的文化人也应当干一点值得为之献身的傻事情,在见利而为十分流行的时候,特别需要一些见义而为的行径,何况苏州地区富甲江南,大小企业家遍布城乡,魂梦萦绕姑苏的人散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他们都受过苏州文化的熏陶,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为弘扬故土文化,当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过,愿望和现实并不相等,眼下赞助之风大盛,企业家门庭若市,招架不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故而本刊暂出双月刊,若钱多便出月刊,钱少便出季刊,没钱便关门大吉,待他日有识之士东山再起。世间事总是有兴有衰,有启有闭,打万年桩是不可能的。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蓝宫
崔龙弟
景德镇的老居民区有点像迷宫,曲曲折折的石板路紧贴着白墙黑瓦蛇行,眼见得此路不通了,忽又旁逸斜出,在人家咿呀作响的窗户下挤出一席之地来。我就这么懵懵懂懂给带到一幢新施脂粉的古宅,此宅名曰“品陶斋”。
品陶斋几年来声誉鹊起,全在于它化腐朽为神奇之传闻。在200平方米的院墙内,堆放着数百万块青花瓷片,它们几乎都是品陶斋的主人们从各个基建队的推土机前抢掘出来的。这些蓬头垢面的小东西,曾作为御窑废品,沉埋于地下数百年,而今一旦重见天日,沐去尘埃,便迫不及待地寻找着自己身体的其他部分,在阴暗的老屋里喧闹着泛起一阵阵生命的蓝色。
青花,就是单一的钴蓝色在白瓷胎上千姿百态的窑变。于是,青花在陶瓷界便有“蓝宫”之誉。
我呼吸着流转在冰冷的瓷片上那柔和的蓝色,忘情地在古代的蓝宫中徜徉——
举世无双的元青花五爪龙纹盖盆,明王朝为赏赐朝鲜李朝庄惠大王而专门烧制的“穿花龙纹长颈瓶”,给西藏王公烧制的“连托八宝深腹碗”,明成化八大名杯,青花斗彩海马纹盖罐……
一件件由出土瓷片复原的青花瓷器,早在元、明时代便已价薄黄金。它们曾沿着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风靡于世界,如今却纷纷成为海内孤品了。我沉缅于它们在造型、纹饰、材质及窑变效果上经久不息的魅力;我更惊叹那鬼斧神工的蓝色所唤起的强烈的印象。在它细微而又精彩的九色变化之间,我感到了一束深沉的亲切,一袭透明的温暖,一缕高贵的随意性。我的心,被这馥郁的蓝色浸润了。
浏览过辉煌的古代蓝宫,我多么希望在景德镇寻觅到一座现代的蓝宫。我想知道,历经了漫长的停滞时期之后,景德镇人是否有信心重现灿烂的历史。几天后,在该市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的陈列室里,我目睹了现代蓝宫的雏形——
墨菊怒放,绿叶间似有暗香浮动;月色凄清,藩篱后时见幽人倩影;酒坛打翻,“饮八仙”醉态可掬;鲤鱼出水,罾网上水迹斑斑……一幅幅清新活泼的画面,与造型典雅的灯座、花插、梅瓶、壁饰结合得美而不露斧痕。尤其在线条和纹饰上,它们巧妙地借鉴了古代青花瓷上的婴戏、渔樵、耕织、放牧和采桑等图案的大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境界全出;但见花卉禽鸟、虫鱼走兽摇曳其间,真可谓形神兼备,意趣天成。主人把他们蓝光莹莹的作品称之为“现代民间青花高档艺术瓷”,它们陆续问世还不到三年,就获得了好几个国家级大奖,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我从景德镇经纬交错的巷巷弄弄里走出来,穿过富丽堂皇的、梦幻般的古代蓝宫,走到了毫光四射的现代蓝宫门槛上。虽然它尚在兴建之中,但那琳琅满目的陈列,已令人美不胜收了。还在青花艺术瓷异军突起之前,景德镇的青花日用瓷如青花梧桐餐具、青花玲珑餐具等,就在国际上名闻遐迩,为景德镇增光添彩了。所以我想,这座现代蓝宫将不仅是景德镇的骄傲,也是全中国的骄傲。
(作者单位:江西日报编辑部)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以情感人的赣剧《盗草》
怀玉
戏曲传统折子戏《盗草》以“打出手”见胜,在人们心目中似已“约定俗成”。佼佼者演来,自能将火炽的武打融汇于激情的白热点,“打”出人物和情感,但处理不当,却也会导致纯技巧的卖弄。赣剧作家陶学辉不满于此,运用逆向思维,重新爬梳《白蛇传》剧情发展的轨迹,剖析白素贞当时当地的心态,撰写了别开生面、以情感人的赣剧《盗草》,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演出,令人耳目一新。
按他的设计,素贞登场时即处身逆境:许郎命危带来的焦灼悲痛和千里跋涉的疲劳困顿,使她憔悴不堪;转见崖上灵芝,她骤然惊喜,正待摘取,二仙童冲上,一言不发,举枪直刺。她猝不及防,忙以拂帚招架,旋即被二童挑翻在地。她自知势单力弱,断非二童对手,“盗”草不成,乃转为真诚的“乞求”,以大段缠绵悱恻的青阳腔唱段,曲曲道尽不愿位列仙班、修成正果,甘与许郎白头厮守、相爱红尘的衷肠。“痛切切,泪淋淋,望求施恻隐,赐我灵芝救夫君,仙童呵,一重恩当报九重恩!”这是一种因强烈爱情的驱使而不惜委曲求全的心境。二童铁面无情,以武力驱赶,她被迫招架,不支昏倒。帮腔:“力已竭,终不敌,气奄奄游丝一息,一腔爱火焰偏炽,纵躯壳成灰,九死意不惜。”随着伴唱,她悠悠醒转,第一个念头仍然是:“灵……芝……仙草!”二童再次举枪刺来,在这危急关头,剧本以神来之笔,传递出她的誓愿:“仙童呀,我夫妻曾指双星为证,誓同生死,永不变心,如今他……既已死,素贞不愿偷生,还求仙童成全了我吧!”言讫竟奋握矛头,自刺咽喉。帮腔:“长相爱,不分离,此情耿耿唯天知,不得同生宁同死,愿从地下永相依。”这一强烈的意外的动作,使二童震惊感佩,终将铁石心肠化为一番恩义,甘冒师父责罚,将仙草奉送素贞之手。素贞热泪满面,再拜而别,完成精炼而意味无穷的一幕。作品的处理之妙,在于规模看似传统大范,实经变革创新,意趣全变。无生命的灵芝,经其渲染,成了许郎的再生的希望之光,召唤着素贞三番两次苦苦乞求。而她求乞越“苦”,越
“顽固”,越舍生忘死,便越显出灵魂的高大,因为这一切都紧系着维护与许郎的纯真爱情这一崇高目标。她对二童的征服,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远胜于“打出手”的情感力量的征服,这同时也征服了观众的心,为之一掬同情钦敬之泪。
舞台体现作出了许多不拘泥于传统模式的尝试,大胆吸收了现代歌舞的养分,融化于戏曲手法之中。如白素贞的表演即蕴含芭蕾的成分,在昏眩挣扎时,甚至创造了“蛇舞”节律,以身躯的扭曲和肩臂的微颤摹状苦楚的心情。正如艺术指导王秀凡和导演钟汉秋所说的,是在追求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近几年间,喜见赣剧舞台新秀迭出。涂玲慧以其《送饭斩娥》诸剧的才华横溢的表演轰动京华剧坛,赢得了“梅花奖”。如今18岁的陈俐主演《盗草》,又以精湛的文武功底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脱颖而出,真个是后生可畏,希望在前。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51125部队承担了评选的计票工作,他们每天夜以继日,辛勤劳动,使选票的拆、分、打号、统计顺利进行,还有几位战士因劳累过度而染疾。陈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