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小草说到歌曲功能
居其宏
中杰英之《教人做小草的歌》(载人民日报1988年11月12日副刊)一文,对中国人安分守己的庸人哲学剖析颇深,所论有一定道理;然其迁怒于《小草》一歌,似有不妥。
国人多不把草放在眼里,举凡与草沾了边的,十之八九要降价处理:草民、草芥、草寇、草包之类皆是;即使至尊至贵的王,一旦与草有了瓜葛,立时变成胡传魁式的“草头王”。有无例外者?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言野草生命力之伟大顽强而不可摧,使人对这茫茫山野之物肃然而起敬意,可算得教人学草的顽强生命力的名句。鲁迅先生的《野草》更是传世名篇。
世间万物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生态系统。教人为草,比起教人做青松雄狮太阳高山来,那神气那帅劲,自是不及;但草别有一番风流在。况且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武大只是卖炊饼的料,即使立下打虎宏愿,果真上了景阳岗,岂不白白作了兽中王的美味佳肴。立志作太阳,不畏孤单自甘寂寞,独自高悬中天,俯视万物,固是伟大;但太阳毕竟只能有一个,多了就要异化,反成万物之害,这时立志作射日的后羿才算英雄好汉,何况太阳也有落山的时候。愿做一支蜡烛,看似平常,但在现时电力紧张不时停电的情况下,一柱微光却能对现代化形成小小补充。由此可知“行行出状元”的本意,是说在各个普通岗位上都能作出成绩,并非各色人等都能当状元郎。
概言之,社会心态的奋进与消沉,其实与教人做草还是做太阳并无多大干系。“文革”中教人做英雄的歌曲汗牛充栋,雄心壮志冲云天,五洲风雷胸中装,豪言壮语震天响,肥皂泡儿吹得又大又圆。结果怎样?七亿英雄当然是做不成了,不过从决心解放全人类全球一片红一下子跌到考虑自身的球籍问题,应该是一大进步。
我们不必把音乐的功能看得太过伟大。确实它有移风易俗的作用,也可以引起人的美感和共鸣。例如《小草》,不过是以草喻人,歌颂一位普通少女的美好情操而已,并没有教导或规定所有唱它听它的人都去做小草,更没有反对人们去当元帅做英雄。歌曲不比宪法党章带有强制性,公民党员必须遵照实行。何况,真正100%照章办,尚有待努力哩。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洛城小店
姜德明
在洛杉矶唐人街的一家不大的龙门旅馆住了一周,起先一直没有见到旅馆的柜台。旅舍二、三层是客房,底层是各种商店,有卖百货、工艺品的,卖糕点和药品的,还有两家饭馆,一家华文报纸的发行部。有的大玻璃窗上正贴着广东粤剧团将要来这里演出的海报。
电梯在楼后,出了电梯便是露天的甬道。水泥地上画着黄线箭头,指明可以通到旅馆的账房。沿着这条黄线往左拐,右边小小的停车场前一座黄色的小屋就是账房了。出了账房,这条黄线又引你去乘电梯。这个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好像客人住进来以后,店家存心不干涉你的行动起居,除了服务员每天来打扫卫生以外,你才是房间的真正主人。
当初住进来,是朋友替我安排的,我从他手里接过了钥匙,并没去账房办手续。中间也曾同柜台联系过几次,比如让他们第二天几点钟叫醒我等等,都是用电话交涉的。直到我要飞往纽约的头天夜里,要结账了,我才沿着那条黄线,踏进那柜台所在的小屋。
说它是旅舍的账房,还不如说这是一间朴素的书斋。地方不大,布置典雅,古色古香的。右边摆着两只半人多高的瓷瓶,即使是仿古瓷,看上去也很名贵。柜台正面一幅店名横额,是梁寒操的手迹。这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店主人可能是台湾来的侨民。因为梁氏也算得国民党内的文才,1949年以后曾在香港新亚书院教书,70年代中期逝世于台湾。当我同账房先生讲明来由后,这位先生客气地让我一旁落坐,并稍候片刻。我应声坐在左首一圈沙发中,这时才注意到,沙发前摆的这张圆茶几,几面下原来是一个大表盘,秒针正无声地移动着。我感到很意外,不知这又是什么巧人的设计。这不仅一物两用,节约了物力和空间,而又时时提醒人们抓住时间。看看左首墙上,挂着于佑任先生手书的一副对联。老实说,不是字吸引了我,因为我不懂书法,倒是那对联的内容使我目不转睛地思索着:这是不是胡适的原句呢?上联是:“广博的求知深入的思考明白道理”,下联是:“审慎的假设客观的求证拿证据来”。这位民国元老书于公元1959年的12月。过去我们一提起胡博士,好像一无是处,那么这副对联不论是横看竖看,论表论质,又有何不妥?海峡两岸的意识分歧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两岸文化一致的部分也并非水火不容。
正当我这样思考着,并掏出小本抄下这副对联时,账房先生已结好账。他还特别拿着账单向我一一解释,哪一笔是长途电话费,哪一笔是房费。应该找回的钱也一一摊开,连硬币也一一数给我看。最后,他用并不太纯熟的北京话说:“您是从北京来的,欢迎您下次再住我们旅馆。谢谢。”这里迎门并未挂着“顾客您好”的招牌,我已经厌恶了那虚伪的俗套。
我还想看看周围的环境,又怕让他陪着,多所打扰,于是我接过钱和账单道了一声谢便告辞了。我也没有来得及向这位彬彬有礼的账房先生打听,他的老板是什么时候离开台湾的,为什么要把本应商气十足的地方布置得这般文雅?至于他欢迎我下次再住他们的旅馆,我想也许并非全无诚意,因此很想对他直说:“这肯定是十分渺茫的事。”怕他产生误会,还是用这篇短文来了结这段小小的缘分吧。
1988年10月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老家那面墙
张晏斌
土改那年,我家分得一幢东西厢包天井的大瓦房,临街是一面阔大平整的砖墙。照村里人匡算,那上面能贴二三百张牛屎饼子。倘若有足够的牛屎,这么多“饼”真够烧煮十天半个月茶饭的!
但这面大墙早先并没有被牛屎占领,而是成了一块标语墙。
最初的一条标语,是伴随着公社化的锣鼓声出现在墙上的:
“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石灰水,魏碑体,一色的繁体字,是村里唯一的私塾老先生王二爹的得意手笔。
大队李支书气宇轩昂地站在大墙跟前,对既喜且奇的人们说:“共产主义已经到了南京啦,马上就到我们这块。到那时,吃的是油,穿的是绸。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要想出门,汽车一扒。加油干吧!”
村里人自是高兴得不得了。那时,虽然还没阔到吃油穿绸的田地,但食堂里让人放开肚子大啖白花花的大米饭,五保老人都进了敬老院(就设在我家里),这些都印证了李支书的话:共产主义的确不远了!
于是兵分几路,“跑步迎接共产主义”:到田里把上面的活土铲掉,将几尺下的板土翻上来,据说只要“深翻一丈五”,就能“亩产一万五”;又回到家里挖地三尺,把“千脚土”倒腾到田里去;再把铁锅、汤罐、香炉、烛台直至饭铲子等一应劳什子统统砸烂,送到“小高炉”里去炼钢煮铁……
然而,“共产主义”好像故意跟人们开玩笑,一直赖在南京。
仿佛窥透了大家的疑惑,大墙上的标语又换了新的内容:“拳打右倾主义,脚踢保守思想,持续大跃进!”
村里人明白了:怪不得亩产不能超万斤,“钢铁卫星”上不了天,原来是“右倾”、
“保守”在作怪哩!于是继续到地里去拚命,无奈肚子实在不争气,挑一担泥,撒两泡尿,浑身就没劲了。然而上面催得急如星火,上工的哨子一阵紧似一阵。打夜工的人们,等到队长一走,马上找个避风的土坎坎,倒头便睡。“穆桂英队”的姑娘媳妇也“奸滑”起来,整地成了“猫盖屎”。上头发现了,让他们齐唰唰地跪在田头,李支书脚一跺:“像这个样子还能进入共产主义啊?!”
那年头,烧草也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村里人于是想起牛屎来了。几天之内,一条巷子的砖墙、土墙上,全都贴上了混着稻草香的“牛屎饼”。
不久,大墙又被粉刷了一遍,用朱红的广告颜料写上了一条新的标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每个字都有一扇门板那么大,感叹号也像根粗木棍子,怪吓人的。
在“自然灾害”中充分享受“共产”福,变得相当富态的李支书,叉开两腿站在大墙前说:“阶级敌人破坏社会主义,就是拖共产主义的后腿,这回要把这些坏家伙挖出来斗倒批臭!”
“阶级敌人”果然“挖”出来了,就是那几个在土改中划入“另册”的富农。他们被拉到大墙前的标语下,弯腰曲背地狠斗了一气。“贫协”主席发狠说,要把他们的“小肠气”
(嚣张气焰)打下来!
我在大墙后边的堂屋里长到17岁,不知看过多少大墙上变幻的“新套套”。再后来我告别了老宅子,到外边求学、做事、娶妻、生子,一晃20多年。远地里间或传来一些故乡的音讯,知道那面大墙其后又经历了几多风雨,墙上的标语也变换了若干次。据说最后一次是村里人敲着锣鼓铜盆,放着鞭炮,簇拥着村中一位小秀才——王二爹那个当民办教师的孙子,用红油漆,以不太老练的笔法写就的——
“打倒四人帮,中国有希望!”
前些时,我披着初冬的嫩寒,回到了阔别的故乡,正巧赶上舍弟家的新楼落成。整条巷子的楼宇鳞次栉比,他算是
“落后分子”。那幢小楼就建在原先的宅基上,大墙自然早被推倒,连块砖头都没留下。询问舍弟,他哈哈笑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做什么?”
老家的大墙消失了,而我心中却依然留着它的影子。那上面写着密密麻麻许多字,联缀起来竟成了家乡的编年史。
(作者单位:江苏
盐阜大众报)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起飞的海南
张地茂 画
甄玉金 诗
在中国的版图上
胶林和椰雨编织着羽翼
摇醒南海的风
一只凤凰啄破蛋壳
啄破古海腾飞的梦
绿岛膨胀了
大海掀起感情的潮
潮水拖走祖先的足迹
拖走古老的荒凉
五指山牵来嫩绿的黎明
把系着的线剪断
世界的眼睛
望着姑娘般的飞鸟
太阳与大海的目光
不再是冷寂的网
有一种辉煌的声音在呼唤(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旧体诗盲
沙赫
据说,这是茅盾的“一首轶诗”:
临水数峰无限好,最宜雨外复云中。
今朝溪上移舟去,看我残阳又不同。
野屋临溪足寄居,四方烟翠一床书。
近来闲较沙鸥甚,秋水明月闻夜渔。
《××报》以《茅盾一首轶诗在家乡〈会刊〉上发表》为题,作了报道,还说“这首诗”是茅盾(一九四八年)在香港写给石门附近农村(墅王庙)他的姻亲邹桐初的。
但只要对旧体诗略具常识的人,一望而知这其实是两首诗而不是一首,是两首七绝而不是一首七律或古风,一首是一东韵,一首是六鱼韵,清楚得很。
没想到写报道的人误二为一,更没想到一些报刊,先后转载,以讹传讹。
不必人人写诗,更不必人人写旧体诗,尤其是青年人。但从事文艺编辑工作的人,学一下旧体诗,大体知道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等是个什么样子,总不是苛求吧。旧体诗就算是你的敌人,也需要知彼一番吧。做文艺编辑的至少不该是旧体诗盲。


第8版(副刊)
专栏:

夜宿成都(外一首)
徐放
夜宿成都在成都,这座锦官古城,我走遍了每一条大街小巷,也无处去投问你昔日的旧居,也再没有地方去寻找——
你昔日留下的行踪。夜已三更,夜已三更,我仍在把你的魂魄苦等;可是你,却依然不来入梦。告诉我,友人:是不是因为山高水远,蜀道难
行?是不是因为棘地荆天,关河露
冷?这时候,我只有痴对着楼窗,空怅望,那满市灯火,和一天——秋雨蒙蒙!
重谒杜甫草堂每天,不知有多少人,从五洲四海走来
拜谒你——杜甫草堂。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胜过历朝历代的卿相、君王。多少皇帝陵前的石兽已经卧
倒,歌功颂德的青碑也被折断,可在这浣花溪旁,车水马龙,瞻仰的人们却总是——
摩肩接踵,缕缕行行!
1988年11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