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农村改革已十年征文

从昔阳到凤阳
北京 吴象
昔阳和凤阳,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是“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大寨农业生产搞得相当出色,不愧为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榜样。196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来,“四人帮”利用了这个口号,把大寨人为地拔高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典型。“农业学大寨”运动实际上变成政治运动,变成农业合作化后期开始的、公社化时期进一步加剧的“左”倾错误的继续和恶性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怎么能只学一个典型?即使大寨经验没有被歪曲,这种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一刀切”,也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何况当时学大寨强调“不掺假”、“不走样”,不仅要学根本经验,而且要学具体经验;不仅农业要学大寨,而且教育也要学大寨,商业也要学大寨,计划生育也要学大寨,各行各业都要学大寨;不仅要建设大寨县,而且要建设大寨地区、大寨省。真理超越一步就变成荒谬。于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不过瘾了,代之以“穷过渡”;“评工记分”太麻烦了,代之以“大寨工”;副业和多种经营被当作“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取消了;自留地和集市贸易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农民名为集体经济的主人,实际变成了可以任意拨来拨去的算盘珠子,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大锅饭”、“大呼隆”、“瞎指挥”消磨殆尽,至此进一步被吞没了。学大寨运动使大寨自我膨胀,忘乎所以,丢掉了原来优良的作风和传统;更使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左倾错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全国造成灾难性的损失。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并不少,农田基本建设成绩也不小,但由于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仍然上不去。全国504万个农村核算单位统计,人均收入超过100元的不到20%,一半以上在50元到100元之间,27.3%在50元以下。伴随着天花乱坠的假话、大话、空话而来的,是普遍的贫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在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精神鼓舞下,一场意义深远的农村改革开始了。
农村第一步改革的主要成果,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取代了僵化的公社体制。农业生产由于本身的种种特点,一般总是同家庭组织联系在一起的,不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固定在工厂中进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每逢生产遇到波折,农民总是求助于家庭经营——包产到户。它一次再次在不同的范围内出现,又一次再次被当作资本主义复辟被批判、压制下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批判得更严厉,处分的人更多。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80年代初,包产到户终于形成不可阻挡的全国性的改革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包产到户开始也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有一种叫“大包干”,起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安徽省凤阳县,就是那个“身背花鼓走四方”的穷地方。办法是农民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当时没有什么名称,滁县地委书记、凤阳县委书记同农民一起座谈,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凑了个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对它作了简明、通俗的概括,从此大包干就在全国广泛流传开了。在大包干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联产承包制,给农村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活力,5年中粮食增加了1000亿公斤,棉花增加了380万吨,基本上解决了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温饱问题,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而且推动了城市的改革,促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翻番的实现。
包产到户长期是一个敏感的禁区。为什么凤阳能首先突破这个禁区,成为联产承包制的发祥地之一?第一,朱元璋的这个故乡,虽然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但易涝怕旱,十年九荒,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贫穷落后地区。而且凤阳受“左”的折腾之苦,比别处更甚,农民寻找出路、摆脱贫困的要求,也比别处更为迫切,更为强烈;第二,凤阳同安徽许多农村一样,60年代初就搞过一两年“责任田”,农民尝过包产到户的甜头,农村政策一开放,就或明或暗地采取不同形式“包”起来了;第三,当时安徽省委领导坚定地遵照三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不怕风险,坚决支持群众的创造,没有这个“小气候”,新生的幼芽也是难以健康成长的。在“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农村各级干部绝大部分都到大寨和昔阳参观学习过,但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凤阳的经验是在种种压力和阻力冲出来的,却不胫而走,风靡全国,在各地开花结果。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要倾听实践的呼声,要尊重群众的创造,要十分珍惜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要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事物的根本标准。这是农村第一步改革所以取得成功的几个要点,也是深化农村改革以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中不应该忘记的几个要点。
从昔阳到凤阳,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适应商品经济的根本改革,是历史性转变迈出的决定性一步。它澄清了和纠正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糊涂和错误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不能排斥商品的经验。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充满矛盾、摩擦的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缺乏清醒的估计,必将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感到迷惘。1985年,粮食生产在连年大幅度增长后下降了,至今徘徊了3年。接踵而来的是投资规模失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农民不愿种粮,不正之风愈演愈烈。有人惊呼农业生产发生“危机”,有人怀疑农村改革出了问题,至少认为联产承包制不是“长效药”、潜力已经用完。对此到底应该怎么看呢?且看凤阳和滁县地区1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变化。
滁县地区包括凤阳共辖7个县(市),有350万人、600多万亩耕地,过去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地区,实行联产承包制后,一跃变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如果说1984年以前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在全国有普遍性,那么,滁县地区的特点,就在于1985年以后一直保持着全面增长的好势头,而且似乎后劲越来越大。粮食每年平均递增1亿多公斤,今年总产超过29.35亿公斤,比1978年前翻了一番半,今年一年提供的商品粮,比10年前的总产量还多3亿多公斤,全区平均每人提供商品粮500公斤左右,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5倍多。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同步增长,各县大体平衡。尤其是乡镇企业,原来的基础非常薄弱,1978年总产值只有0.75亿元,“大包干”后有所发展,到1983年陆续增加到1.72亿元,5年间平均年增长0.2亿元。1984、1985两年连续翻番,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之势。今年总产值可达28亿元,比10年前增长30多倍。人均收入今年可达530元。
谁也不能预料凤阳和滁县地区今后将如何发展,目前就遇到一些靠它本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难题。但是,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地区,不是一个县,更不是一个乡或一个村,连续10年一直保持全面发展的势头,无论如何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联产承包制的巨大潜力,促使人们思考这一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滁县地区是农业区、产粮区,始终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他们主要依靠农民自筹资金和劳务积累,不断增加物质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使有效灌溉面积由30%左右增加到70%以上,因此在比较利益严重下降、定购任务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能持续、稳定增长,为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革必须不断创新。滁县地区没有陶醉于“大包干”的成就,而是不断地采取配套措施使之日臻完善。最突出的是抓社会化服务,创办了股份制经营的服务实体,引导农民联合组建自我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多层次、系列化的服务网络,使分散的家庭经营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
——加深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仅仅全神贯注地抓农业、抓粮食显然是不够了。滁县地区重视用商品经济的新观念,去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总揽农村经济的全局、两个文明建设的全局,并力求上升到理论高度。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编写出来的《农村改革的哲学思考》,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果。
从昔阳到凤阳,是自给半自给的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商品经济转化的开端,而不是完成,前面的路还长,问题还多。但从凤阳和凤阳所在的地区传来的消息表明,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2版(要闻)
专栏:

  内蒙古羊绒掺假严重
  部分公职人员参与 收购人员睁一眼闭一眼
本报讯 据今天出版的《市场》报报道:在今年的羊绒收购季节,内蒙古的羊绒掺假现象严重。
据内蒙古各地城市抽样调查队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调查点报告,各产毛区收购的羊绒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掺杂使假,特别是羊绒衫厂所在的伊克昭盟产毛区尤为严重。
据调查,现在对山羊绒掺假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甚至成为例行的“生产工序”。所调查的70户农牧民,几乎100%承认自产的山羊绒掺过假,而且大部分人已精于山羊绒掺假之道。掺假者过去是部分农民和二道贩子,现在一些基层供销社的收购人员,甚至部分国家干部、教师、财税人员、公安人员也参与了掺假活动。山羊绒的掺假杂物已由过去的沙土,发展到铁粉、铅粉、玻璃粉、机用黄油、滑石粉等。由于掺假活动猖獗,市面上一些“掺假用品”,如滑石粉、苏打、机用黄油等也变得日趋紧俏。据调查,仅伊盟首府东胜市药店的滑石粉销售量就由平时每月50公斤猛增到500公斤,增长了10倍;基层供销社的苏打销售量也由平时每月1000公斤,猛增到2000公斤;机用黄油的价格由过去的每公斤4元,上涨到16元,依旧销路极佳,生意兴隆。
现在掺假羊绒中,原绒与杂物的比例已由过去的8∶2变为5∶5。据农牧民反映,一些人不惜花钱雇人租车,拉沙掺土,对山羊绒大肆掺假。
羊绒掺假现象使加工企业损失日趋严重。基层供销社收购人员几乎收不到不掺假的山羊绒。东胜市朝脑梁乡供销社组织人力,将花17万元收购的羊绒,用手抖的办法清理杂物,一夜之间竟然亏损8万元!其实人工去除的杂物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量杂物仍粘在绒上。基层供销社收购人员说,要想完成收购计划,又不赔本,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2版(要闻)
专栏:

  广东经贸委公然有禁不止
  越权超发生铁出口许可证
  经贸部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张毅)经贸部最近通报批评了广东省经贸委越权超发上百万吨生铁出口许可证一事,并做出三项处理决定。
据介绍,生铁是我国实行计划管理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出口商品,超计划出口必须报经贸部批准后,签证单位才能签发出口许可证。今年经贸部批准广东省计划外出口生铁4.5万吨,但广东省经贸委有禁不止,违反出口管理规定,今年1—7月份签发了113万吨生铁出口许可证,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出口秩序。
经贸部对这一事件做出的三项处理决定是:
一、撤销广东省经贸委签发生铁出口许可证权,今后由经贸部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办理广东省生铁出口许可证。
二、广东省经贸委已签发但还未执行的生铁出口许可证,一律作废。自10月25日起凡广东省外贸企业出口的生铁,各地海关一律凭经贸部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核发的出口许可证验收。
三、广东省超过核批数量的计划外生铁出口收汇,全部上缴中央。
经贸部要求广东省经贸委和各发证机关,都要以此事为戒,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


第2版(要闻)
专栏:

  纺织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监督
本报讯 记者李茜报道:纺织工业部门根据本行业的实际,决定采取措施,抓紧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清理整顿计划外盲目发展、低水平延伸的棉纺、毛纺等建设项目。鉴于纺织工业大多数属于地方项目,各省市纺织厅局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要会同有关部门在11月底前做好清理工作,同时研究制订出停建、缓建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今后纺织工业的投资方向重点放在原料发展、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上。
加强对纺织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监督。纺织机械严格按计划进行分配,禁止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经营倒卖。现有生产纺织机械和器材的企业,由纺织部发给生产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企业不准生产;禁止继续生产国家已经决定淘汰的落后设备,并制止使用报废的纺织设备,包括以横向联合、租赁、参股、折价等方式进行转移和扩散。
原料分配上必须择优。对那些消耗高、质量次、效益差的企业,不分配或少分配原料。同时,努力开发使用非棉纤维,如亚麻、苎麻、兔毛、再生纤维等,以扩大内销、外销产品的品种和数量。


第2版(要闻)
专栏:治理环境 整顿秩序

  也该治治“证患”
  路华
这次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有个特点:指导思想上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综合治理;在工作安排上,既抓重点,又不放过“死角”。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来,有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整顿经济秩序工作中,还忽视了一个重要角落,那就是混乱的票证管理。这里且不说粮票、肉票、油票等票证的管理,主要指的是那些重要的审批证书,如对外贸易业务中的进出口许可证、检验进出口货物的商检证、准许生产的许可证、准许货物出界放行的准运证等。据有关部门检查中发现,现在这些重要证件如同粮票一样,也可以用金钱买得到。只要花上万把元、几十万元,就能得到一张出口商品许可证或准运证,或者准许生产的许可证,商检证也是不在话下。于是,“官倒”、“小倒”和无缘获得这些证的单位,纷纷走关系,塞钞票,千方百计把证弄到手。海口对外经济发展公司花30万元,就轻易地从湖南省苎麻纺织品分公司搞到一张出口生铁的许可证。(经营苎麻纺织品的公司怎样搞到出口生铁许可证的?)近年来,这种证的倒卖不仅有禁不止,而且愈演愈烈,已严重地扰乱了生产、流通秩序,外贸出口秩序、物资管理和进出口检查秩序,形成了一种“证患”。
“证患”发源于不同领域,症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的症结只有一个,这便是把权力转化为金钱。那些掌握证的人手里有权,拿大印往证上一按,一手交出证,另一手便拿进了钱。实际上,他们给对方的不是证,而是一种权力。他们之间的交易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权力的贩卖。这种权力贩卖,虽然现在还不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不仅为害经济秩序,还腐蚀着党政机关及有关单位的机体,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比一些人非法倒卖商品还危险许多倍。
对“证患”也必须注意整治。加强票证管理,严格审批制度,这当然是一种“药方”,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鉴于倒卖各种证者的关键是手中有权,拿掉那些倒卖者手中的权,也是一种办法。
还有一个重要的办法,那就是减少那些国内市场销售的一般商品并不必须的许可证。每一个商品要靠本身的内在质量和适销对路去竞争,去占领市场,而不是靠什么“证”之类。除了涉及到生产和人身的安全、进出口的必要调节以及其确有需要者,还是少发点这类证券、证书为好。越多,越难以控制,越多,越容易让人钻空子。也还有些主管机关之所以好发票证,也很可能同他们想用此种办法捞点好处有关。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不可不注意这个问题。


第2版(要闻)
专栏:

  控制资源消耗 整顿流通渠道
  森工企业从六方面治理经济环境
本报讯 高德占部长近日在林业部召开的森工企业工作会议上,结合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实际,从加强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为基础,以整顿木材流通渠道为重点,从六个方面治理森工经济环境的意见是。
——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上实行双轨控制。林业主管部门要向林业局派驻森林资源监督员,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建立森林资源管理档案,执行木材生产“一本账”计划。
——整顿木材流通环节,建立正常的木材流通秩序。木材调运、销售归口,由木材调运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入账,不准多头经营,多头销售。
——育林基金的使用计划必须与营林生产任务挂钩。直接用于营林生产的资金不得少于所提育林基金总额的60%。
——木材调运,首先要保证国家调拨任务的完成,不得将计划内木材转到计划外,或以次充好。
——国有林区木材价格,明年继续执行国家规定的国拨价和非统配材的省定价,没有新的提价方案出台,任何人不得擅自提价、转手加价。
——清理进入林区的外流人员,压缩非林区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在林区承包。推动森工企业劳动优化组合。(林萱)


第2版(要闻)
专栏:

  明年农资供应喜中有忧
本报讯 记者江夏报道:日前结束的全国化肥、农药、农膜工作会议上透露,1989 年化肥、农药、农膜供应数量将多于今年,但货源依然偏紧。特别是农药,由于原材料短缺,供应紧张的情况不会有大的好转。
从国家初步安排的计划看,化肥1989年比今年增长4%,农药增长10%,农膜增长25%。有关部门预测:明年化肥需求量比今年增长10%左右,农膜需求量增长近20%,农药需求量与今年大体持平,供需仍有缺口。


第2版(要闻)
专栏:

新疆获得第11个农牧业丰收年
 今年新疆全区粮食总产可达59至6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4%。棉花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仍和去年持平。油料超额完成计划。甜菜比上年增长14.5%。牲畜年末总头数净增约100万头。肉类总产量比去年增加3万吨,羊毛比上年增加3500吨。自治区今年将再向兄弟省区支援2.5亿公斤粮食。(据新华社)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国煤炭城市发展联合促进会成立
 该会由7个煤炭城市、6个矿务局发起,有38个煤炭城市、33个矿务局参加,29日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城市、企业和有关科研机构自愿联合组成的社会团体。旨在加强煤炭城市之间、矿务局之间、市政府与矿务局之间的团结互助,进一步发展煤炭工业生产力,振兴煤炭城市。阜新市市长王亚忱被推举为首届煤促会会长。(鲁牧)


第2版(要闻)
专栏:

保健、美容性科研成果——迷奇系列化妆品问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发挥军队科技优势,支持北京亚美日化厂推出具有保健性、美容性的科研成果——迷奇系列化妆品。
产品一投放市场就达到了部颁标准,连续荣获了出口名特产品,1987年金奖等荣誉。系列产品中有的品种已批量出口。
(曹善敏)


第2版(要闻)
专栏:

青岛电冰箱总厂与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建立产供销关系
 青岛电冰箱总厂生产的“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七成以上外销。内销部分是“皇帝女不愁嫁”,中间商竞相上门争购。该厂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尽力减少中间环节,把内销电冰箱运到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投放市场。
(梁兆明)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日石油工程技术交流会闭幕
本报讯 中日石油工程建设第五次技术交流会,最近在山东省胶州市圆满结束。参加这次交流会的有我国专家、学者及日本技术交流访华团的专家等共一百多人。
会上就工程总承包管理、企业经营战略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课题进行了交流。双方专家对世界新的管理技术以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进行了探讨。
这项技术交流活动,是四年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与日本工程技术振兴协会共同倡导的,每年举行一次大型交流会。一九八四年来已就大型贮罐建造技术、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管理、浅海与沼泽地带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及工程项目管理等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活动,促进了双方在国际工程承包和我国技术引进项目上的有效合作。


第2版(要闻)
专栏:

  农民的新期刊
本报讯 科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科学致富与生活》,向农村广大干部、科技人员、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户及城乡个体经营者提供科技信息、致富门路,以及生活中的科技知识。该刊物对促进当前农村改革深化,倡导以科学发展生产、经营,治理农村商品经济环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2版(要闻)
专栏:

山西省洪洞县五一灌区坚持治管结合,综合治理,扩大灌溉面积。今年以来,共投资63万元,建成高标准防渗渠道7853米。图为灌区施工情景。     赵炳耀摄


第2版(要闻)
专栏:经济分析

  我国经济过热现象仍严重
  ——三季度国民经济发展动态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发展严重过热,工业生产加速增长,物价上升过猛,金融信贷和国内市场出现异常,出口增长缓慢,进口增长过快。压缩社会需求、消除过热现象,贯彻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已刻不容缓。
  增长速度太快
三季度,工业总产值比上季增长5.2%。今年一至三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呈现逐季加速之势。三季度的工业增长速度,居“七五”时期各季之首。
轻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于重工业的势头,三季度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季增长4.2%,轻工业增长6.2%。
由于原材料大幅度涨价,企业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第三季度全民所有制工业生产与集体所有制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差距,比上一季度有所扩大,分别比上季增长3.2%和7.9%,前者稍低于上季的发展速度,后者高于上季速度三个百分点。
综合考虑工业生产的发展势头和经济秩序的整顿,预计今年工业生产将增长18%左右。
货币投放过多
继今年一、二季度市场货币流通量季增长速度均超过两位数后,三季度货币净投放继续迅猛增长,货币流通量季增长速度达13.5%,快于近4年内各季的增长速度。三季度末,我国工业生产规模相当于“六五”末期的149%,而货币流通量已相当于“六五”末期的214%。由此可见,“七五”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大约是工业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两倍,这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三季度,银行各项贷款合计的季增长速度低于上季,为4.4%。今年各季贷款余额增长虽呈逐季减慢之势,但仍显偏快,如不严加控制,年末贷款规模将会突破国家计划规定的指标。
三季度末,银行各项存款合计仅比上季度增长3.2%,远低于前两个季度6.4%的增长速度。企业和居民大量减少存款,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
市场需求骤增
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货币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工资和对个人其它支出比上季增长9.3%,为1984年以来各季的最高水平。
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和存款的大量提取,使第三季度国内市场的需求骤增,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异常,比上季增长12.5%,其幅度超过1984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季度。同时,由于物价上涨过猛,许多地区发生了商品抢购现象。事实说明,我国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不强,我国商品市场仍然十分脆弱。
考虑正常因素和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初步预计,今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可达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8%左右。
外贸出现逆差
三季度,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但按可比口径计算,仅比上季增长0.3%;相反,海关进口总额比上季增长高达19.3%。今年一至三季度,我国进口亦呈加速增长之势,这种进口加速增长支撑了工业生产的加速增长。
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过旺,价格过高,刺激了进口的增长;同时,一些商品外销不如内销,抑制了出口,使外贸收购增长不多。今年第三季度是“七五”以来第一个外贸逆差的季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