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比传说更美丽
——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三十周年之际
陆芸芸
酒泉,一个美丽的名字。航天城离它还有很远的路。要换乘航天城自己的火车,向戈壁更深处驶去。沿途不时出现地图上找不到的铁管处小点号,还有大片大片如坟堆一般的小土包。土包上长着无名的野草。有人说,是这些草的根在风中护住了沙土,才形成了这些小土包。
无论火箭起飞是何等的惊天动地,航天城却悄悄存在了30年。
据说,第一批进来的人坐的是闷罐车。为抢修这条铁路,基建工程兵部队留下第一批没有碑的坟墓。当年,如同古代两军对峙、安营扎寨一般,荒滩上布满了帐篷。夜间抢工,一片灯的海洋,火的世界。夜里狂风常常刮走帐篷,人们就地跳起,没头没脑地拚命追赶。因为保密,只能在心里和亲人生离死别。发射完毕,人们泣不成声,老司令掏出一瓶茅台酒,围着发射场默默地浇酒……
这些,史书上是查不到的,它只记载火箭发射的那一时刻。
火箭起飞的瞬间的的确确是惊心动魄的,一切仿佛都凝固了,人们自动地屏住呼吸。先看见烟雾无声地弥漫,再听见低沉有力的声浪滚滚而来。当大地在脚下颤抖的时候,火箭启动了,喷烟吐雾,山呼海啸般地直冲九霄。刹那之间,竟忘了科学的存在,忘了燃料正在燃烧,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呼唤它腾空远去。这仅仅是一时间的错觉罢了,真正令人震惊、令人感慨的,还是那些留在地面上的人们。难道冥冥之中也有什么在召唤他们?召唤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和后代,乃至后代的后代,托付给戈壁滩,托付给大西北?
坐闷罐车来的人们留在岗位上的已经不多了。有些已经离退休,有些已经转业,有些早已长眠在戈壁滩上。当初一批一批进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又红又专”、“祖国最需要的人”。他们告别父母、师长,怀着死在戈壁滩的决心,踏上西去的列车。如今又要与留在基地的儿女分别。并不是想回家就回得去的。不少城市的大门都是关闭的。他们在戈壁滩上老老实实地坐等,等待着有个合适的地方容他们落脚……
很多很多的人,提起亲生儿女,断断续续总是说不周全,却能丝毫不差地讲述每颗星、每颗弹的微小细节。很多很多的人,不知自己今后的命运将会如何,却坚定不移地相信,通向太空的航天之路将越来越宽广。
每个人都融化在这一整体的事业中。每个人遗失了自己却找到了历史。每个人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回忆。
一个从小随父母来到基地的女军人还记得:最初还没有多少家属,只有我穿着小红裙子。有一天我和爸爸去买饭,回来的路上起风了,我们使劲跑,使劲跑,到门口时被风追上了,进屋一看,饭里全是沙子。
一个属于第三代的4岁的小女孩,她的姥爷去世了。人们用很多方式向她解释这件事,于是她说,姥爷出远门了,他就躺在那边的戈壁滩里……
等她长大以后,她会明白她的前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她会明白只有火箭起飞的那一瞬间才是唯一的补偿。她会听到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向她的后代讲述这一切:一个司令,含着泪水,郑重其事地将茅台酒一滴一滴洒在发射架下。一个小女孩,穿着红裙子,紧紧地抱住小锅,使劲跑,使劲跑,快到家门口时,一阵黄沙遮住了她……
那动人的一幕又一幕没能保留下来,当时的摄影机仅仅对准了火箭。他们并不为此遗憾。他们原本不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些。
但这一切就活生生地长在生者的记忆里,永远不会死亡,永远不可磨灭。它们根本无需史书的记载,就像千百年来民间那些美丽的传说,世世代代延绵不已,永远不会中断。其中渗透着人生最严酷的真实,最真实的严酷,它比传说更美丽。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个寂寞灵魂的呐喊
——孙龙奎和他的舞蹈新作《残春》
赵大鸣
在一片空旷的黑暗中,有一个孑然独行的身影,笔直向我们走过来。他脚底下急促的步伐仍在不断地加快,如同跳荡的鼓槌,愤懑地敲击着默然无语的土地。而脚下这片土地,却似乎已经麻木僵硬了,无声无息的回答,在空气中凝绕着痛苦的迷惑和焦虑。终于,这孤独的行人再也耐不住四周死一般的沉寂,他扯开胸襟,挺起如焚的胸膛,盘桓、挣扎、跳跃、旋转。一股沉郁的思绪,涌出了他颤抖着的躯体,浸透了寂寥的暗夜,在无边广袤中弥散开来……在《残春》里,编导像是把人类心灵深处某些更深邃的内容,嵌在了动作造型与节奏的变化过程中,让人超越了直观的视觉形象,产生更广泛的联想和心理共鸣。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残春》在创作上运用的是朝鲜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语汇,然而,却改变了以往朝鲜族舞给人的优美含蓄的基本印象。这与其说是编导在创作上对朝鲜族舞蹈的新发展,不如说是他对这一传统舞蹈艺术的重新发现。编导孙龙奎是朝鲜族人,他少时受教于吉林省延边艺术学校,而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专业。对于自己民族的舞蹈艺术,孙龙奎自然有着精深的掌握,但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民族生活历史的特殊理解和认识。这是构成他的舞蹈创作意识的精神内核。
据孙龙奎讲,《残春》创作之初,曾有过真实的人物蓝本,它取材于朝鲜族历史上的李朝五百年封建统治时期,展现了一位报国无门、为民族而痛苦绝望的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特殊的历史内容与特殊的民族性格,给《残春》的舞蹈形象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编导通过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表达了他对自己民族历史的认识,以及对民族性格精神的审美评价。因而,舞蹈最终并没有局限在历史人物身份中,而是以抽象化了的动作形象,涵盖了更为深广的哲理内容,反映出个人命运与特定社会历史之间,经常出现的悲剧关系。可以说,《残春》的舞蹈形象所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历来被认作是一种娱乐消遣的观赏形式。因而在许多时候,它总是来得那么纤细精巧,甚至矫揉造作。久之,舞蹈艺术的本来价值与艺术真谛,在人为粉饰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许正是这种状态使当代中国的舞蹈编导,经常带着一种独特的心情去注视历史和现实。对于他们来说,人体动作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同时又是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特殊形式。他们竭力所要重新建立起来的,是那些受心灵支配的肌肉表情、动作姿态与人类某些普遍的心理特征之间的本来就存在的隐秘关系。《残春》便是这求索得来的果实。此外,在一片变革与创新的鼎沸声中,《残春》在同类舞蹈作品中,又表现出艺术上与众不同的严谨与求实。这一舞蹈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容,但是它并非那种生硬的概念图解,或者为刻意追求哲理感而故弄玄虚,把舞蹈形象变得诡奇奥涩,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朴素而凝重的思考和对传统舞蹈艺术精华的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因而,舞蹈的形象广泛为人所接受,不存在任何表现语言上的人为障碍。
(附图片)
于晓雪是北京舞蹈学院一年级学生,他在“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表演了朝鲜舞《残春》。由于他感觉纯正、技巧出色,表达出作品深远的意蕴,因而名入民间舞“十佳”演员之列。
叶进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唱起山歌(外一首)
华万里
唱起山歌,野鹰惊飞
盘旋的时光
在翅上闪烁
阳光的红栅栏被多次撞碎
唱起山歌,岩壑似梦
雄壮的贫困如羽毛凋落
眼眸熠熠闪光
金音符喷出玉米的清香
唱起山歌
岁月在农具同时也在乐器
生生世世的熬炼
从容了我和山村的气魄
唱起山歌
我像野鹰背负祖辈的回应
在打谷场的上方放大天空
狂飞狂啸
如注入山民血液的霹雳舞
归乐
黑蹄白蹄
弹响山坡
一群长角的时间冲出黄梅雨
岩石咩咩,匆匆应和
目的地只要在心上
就会出现在前方
不必再留恋夕阳
不必再管教荆棘
泻下一坡黑白的音符
在天空的脸上
映一幕乐而知返的归乐
罕见的芳草地
在自家的栏内
黑蹄白蹄
把纠缠如妖魇的雨韵
弯成角状,轻轻抵磨


第8版(副刊)
专栏:

汉俳五首
钟敬文
日本爱媛大学副教授加藤千代女士乘暑假之暇,重访北京,并将应邀赴太原,考察山西民间文艺。欢叙之余,作汉俳五首以张其行。

重踏神京土,
像女儿回到娘家,①
梦样的喜悦。

仿佛往年时,
对坐晴窗谈学艺,
深言忘酷暑。

驱车太原去,
那晋祠里的残柏,
倘唤起幽情。

莽莽汾河边,
我淌过汗的土地,②
将微笑迎你。

中华民艺海,
又一度轻帆远驶,
得意浪花中。
① 加藤女士几年前曾在北师大进修。
② 一九七一年,我曾在临汾北师大分校劳动锻炼。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轶话

戴震的楹联与题画诗
静渊
戴震是我国安徽省黄山市隆阜村人,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不仅在哲学方面著作宏富,远播国外,而且擅长书法,喜作诗联小品,为世所宝。
最近发现他所书的一副楹联,联文云:
清閟云林倪迂画阁,
英光宝晋米老溪堂。
末署单款“休宁戴震”。联长约五尺,宽约一尺左右,纸面有些破碎,联中的“米”字,已损晦不清,有人把它改为“未”字,此大谬也。戴震联中所述的其实是我国古代著名书画家倪瓒与米芾的事迹。
倪瓒,元代无锡人,字元镇,有洁癖,工诗,善画山水,初师董元,晚年一度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家富,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清閟阁”,多藏法书名画秘籍,四时卉木萦绕窗外。自号云林居士,至正初忽散资给亲故,扁舟往来震泽三那间,人称为倪迂。明太祖平吴,瓒年已老,黄冠野服,混迹偏氓以终,享年74,著有清閟阁集。
米芾,宋代襄阳人。人称米襄阳,字元章,自号海岳外史。为文奇险,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精于鉴赏,遇古器物书画,竭力求取,又爱蓄奇石,性不能与世俯仰,累官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卒,有宝晋英光集,书画砚诸史传世。
从以上可以看出戴震联中“清閟云林”、“英光宝晋”的来历;也可看出戴震一生,治学谨严,除专攻哲学以外,对古代著名书画家,不但了解其生平事迹,而且对他们的著述亦注意研究。其作联,注重声韵调谐,故将“宝晋英光”改为“英光宝晋”,增强联文的可读性。
在《红豆树馆书画记》卷七《国朝张雪鸿画册,附彭门、东原两家作》中,有一幅画,用白阳山人法写梅,画面为暗香疏影,如行孤山篱落间,上有戴震一首题诗云: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下署“东原嘉乐”。此诗系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于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宋宁宗赵扩年号),在山阴所作,题为《梅花绝句》。戴震即是用陆游诗来题画的。诗人晚节,以梅自喻,故有“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句。
题画,本来是可以用别人的诗句的。戴震信手拈来,皆成妙谛。何况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平日为东原所敬慕呢!所以,有人将《红豆树馆书画记》指为戴震之作,是不对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一束野花〔中国画〕 刘文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