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海湾合作委员会石油部长会晤
共同寻求支撑油价办法
新华社科威特10月16日电 为帮助石油输出国组织支撑正在暴跌的石油价格,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成员国的石油部长们今天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会晤,以寻求一项共同的解决办法。
海湾合作委员会总秘书处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暴跌使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的收入从1985年的525亿美元下降到1986年的361亿美元。
石油价格暴跌的原因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大大超过了分配给它们的生产定额。过量生产导致石油供应过剩,市场饱和,从而使油价降到了两年来的最低点。
海湾国家的一些报纸纷纷表示,石油输出国组织应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生产国加强合作,同时呼吁稳定石油价格、遵守定额生产的协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十月十五日晚,北海“帕尔波·阿尔法”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居住舱被打捞出海。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日本通讯

原油价格下跌 日本亦喜亦忧
本报记者 于青
进入10月以来,由于欧佩克一些国家进一步超过限额增产原油,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下跌,每桶原油18美元的官价已成一纸空文。10月6日,东京原油市场的中东原油现货每桶价格跌至10美元。从1983年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的日本,每年国内需求原油几乎全部(99.9%)依赖进口,原油跌价,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
据试算,每桶油价下跌1美元,国内商品价格下降0.2%,每桶油价下跌5美元,国内物价下跌1%。原油跌价,有利于国内市场物价稳中有降,有助于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原油跌价意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收益,还能进一步刺激企业设备投资,因此,对能源敏感的日本企业也受益匪浅。
但是,原油跌价也带来一些隐忧。首先是贸易顺差的增加。1987年,日本贸易顺差比1986年减少近100亿美元,政府计划今年比去年再减少100亿美元,原油跌价给这一计划蒙上一层阴影。如果按1987年日本进口原油12亿桶计算,现在每桶原油降价1美元,就等于贸易黑字增加12美元,况且现在每桶油价跌幅已超过1美元。日本意识到,贸易顺差高居不下,各国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的压力就会增大,贸易摩擦也随之加剧。其次,原油跌价,将使负债国中的产油国收入减少,债务危机可能再趋紧张,作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的日本对此也是心有余悸。再次,原油价格若持续下跌,政府的国际收支计划、电和煤气的价格,及其相关的税收,都要重新修改和估价,也令日本政府感到棘手。
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对油价会跌到什么程度,跌价会持续多长时间予以密切关注。据行家分析,1986年油价急跌至每桶7—8美元,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次油价下跌程度很可能是1986年旧景重现。尽管本月和下月欧佩克将召开一系列会议寻求改善对策,但估计短期内难以达成妥协,油价近期内也就难以回升。日本方面担心,油价跌幅过大,持续时间过长之后,说不定接踵而至的是油价又大幅度上涨。


第7版(国际)
专栏:

蒙古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986年外贸总额比1980年增加近一倍
据新华社乌兰巴托10月17日电 (记者孙承平)近年来,蒙古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986年的对外贸易额为55262亿图格里克,约合18.5亿美元,比1980年增加近一倍,占国民收入的1/3。
蒙古的对外贸易伙伴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据悉,1986年蒙古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占蒙古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96.7%,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98.3%。
苏联是蒙古最重要贸易伙伴。苏蒙贸易额已由1970年的6亿多卢布增加到1986年的10多亿卢布。近年来,蒙中两国贸易不断恢复和发展。1985年,两国首次开展边境贸易。1987年的边境贸易额达944万瑞士法郎,比两年前增加了14倍。1986年,两国签订了中蒙长期贸易协定(1986—1990)。今年7月中蒙又开始进行边境城市贸易。两国政府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1987年比1984年的1120万瑞士法郎增加了1倍多。


第7版(国际)
专栏:

萨赫勒虽普降大雨饥荒阴影依然笼罩
新华社内罗毕十月十五日电 瓦加杜古消息,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遭受三十年来最严重的蝗虫袭击,因此尽管普降甘霖这一地区依然笼罩着饥荒的阴影。
萨赫勒地区国家抗旱斗争常设委员会专家切里夫·赛伊说,除非灭蝗援助在以后的三个星期中尽快赶到,否则,这一地区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度的农作物将受到严重威胁。就在两个月前,专家们还说,由于这一地区下了异常大的雨,因此这一地区将有一个好收成。


第7版(国际)
专栏:

莫伊总统说肯经济发展面临人口挑战
新华社内罗毕十月十四日电 肯尼亚总统莫伊今天在纪念他执政十周年的庆祝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肯尼亚的人口增长已成为国家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莫伊说,十年前肯尼亚只有一千五百万人口,而现在却增加到了二千二百万人,据估计到二○○○年,还将增加到三千五百万人。
莫伊要求肯尼亚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更加刻苦和努力地为国家工作,使国家的经济赶上人口的增长。


第7版(国际)
专栏:

《抓间谍者》案 英政府败诉
英国政府禁止《抓间谍者》一书在英国印刷、发行和报纸转载一案,经过长期法律程序,10月13日以政府败诉结束。
最高法院5名法官一致同意维持上诉法院的原判:被政府控告的《卫报》,《观察家》周刊和《泰晤士报星期刊》可以发表《抓间谍者》一书的摘要。但是,这本书是否能正式在英国出版和出售,官方尚未宣布。
这个案件被认为是新闻出版界的一次胜利,也被认为是言论自由与政府所持的国家安全理由的一次较量。
《抓间谍者》的作者彼得·赖特曾是英国反谍报机关MI5的成员,退职后写成此书追述他在该机关20年的经历。英国政府认为,他的书有碍国家安全,禁止出版。于是,赖特将书稿交给一个澳大利亚出版商出版。此书因受英国禁止,反而成为抢手货。据说,这本书已在40个国家出版发行。
(封)


第7版(国际)
专栏:

今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
得主对治疗心脏病等作出贡献
本报斯德哥尔摩10月17日电 记者顾耀铭报道:瑞典卡罗林医学院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今天上午宣布,将1988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授予英国的詹姆斯·布莱克、美国的格特鲁德·伊莱昂和乔治·希钦斯,以表彰他们在提出治疗心肌功能混乱等疾病的新药物原理方面作出的贡献。
今年64岁的布莱克博士在发现受纳体阻塞药物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后,于1964年第一次研制了可供临床治疗的心得安,现正用于医治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1972年他又研制了一组新的组胺受纳体。接着他又提出治疗胃溃疡的新药物原理。
今年70岁的伊莱昂和83岁的希钦斯自1945年开始合作。他们通过对核酸合成的长期研究,获得了发展新药物的原理,他们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乙氨嘧啶和三甲氧苄二氨嘧啶的化学治疗功能可以加用磺胺类药物明显地加强。这一原理的发现对于治疗疱疹病毒传染有重要意义。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加速研究新航天飞机
准备下世纪初取代现有航天飞机
新华社华盛顿10月14日电 据最新一期《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报道,美国宇航局正在加速研究新的载人航天飞机,准备于21世纪初取代现有的航天飞机。
报道说,目前已提出两种研究方案,一种是对现有设计作大量的改进;另一种是研究与现有航天飞机的设计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案。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将帮助我改进卫星通讯系统
新华社渥太华10月15日电 (记者张元庭)根据最近签署的一项协议,加拿大将向中国提供440万加元的无偿援助,以帮助中国改进国内的卫星通讯系统。
根据这项协议,中国将用这笔款从加拿大的斯巴通讯公司购买价值210万加元的设备和器材,并邀请加拿大卫星通讯公司承担这项工程的实施、管理以及技术培训工作。


第7版(国际)
专栏:埃及通讯

沙特——沙海中的粮仓
本报记者 林皎明
这不是天方夜谭。酷热、干旱的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如今成为地区产粮大国。
沙特是这样谱写着自己的产粮历史的:
1975年,沙特全国自产小麦不足3000吨;1987年小麦获得丰收,产量一跃为250万吨。小麦种植面积13年前只有15万公顷;现在已经增加到230万公顷。单位面积产量(公顷)从1.74吨提高到8至9吨。1985年沙特开始出口小麦,接连两年分别成交出口150万吨小麦,今年的小麦出口量已猛增至220万吨,增加61%。沙特小麦不仅向海湾邻国出售,甚至远销中国和苏联。沙特其余农产品也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0年至1986年世界各国农业增产的年平均水平在15%左右,而沙特在此期间的增长速度高达26%。该组织认为“沙特阿拉伯尽管面临在沙漠地面上进行农业生产的艰难条件,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80年代像它那样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为此,沙特农业和水源内阁大臣今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9届国际农业知能圆桌会议上被推选为“年度重要人物”。
在阿拉伯世界,一日三餐的主食离不开由面粉烤成的大饼,以致大饼的俗称便是“生命”。然而,本世纪以来,素有阿拉伯粮仓之誉的几个阿拉伯产粮国,诸如埃及等,都先后由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中东阿拉伯国家普遍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沙特阿拉伯历来就不能称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国”,吃粮也靠进口。“石油黄金时代”的暴富,与盘中餐的紧缺在阿拉伯半岛极不协调地同时存在。记者至今记得几年前一位阿拉伯官员曾经说过的话:“原油毕竟不能当饭吃”。
沙特阿拉伯的农业起步,正是始于石油暴富的年代。1972年,沙特政府组建促进农业生产的两个专门机构,成立了农业银行,负责彻底改变祖传刀耕火种式的落后生产方式,拨出巨款建设全部现代化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兴修水利。土地由国家无偿提供,资金由银行无息贷款。国家出资聘请外国农业专家,引进最新技术专利。粮价由内阁拨专款维持。沙特政府的这一明智决策,不仅在短短10多年里基本解决粮食自给问题,而且尚能小额出口。这在阿拉伯世界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原油不能当饭吃”,但原油能转化为粮食,这就是把石油收入投入到农业中去,为农业起飞创造物质条件。这一成功经验在阿拉伯海湾国家的传播,恐怕要比沙特小麦在那黑市场上的出现更有魅力。如果沙特能进而成为整个海湾地区的“大饼篮子”,其余有钱缺粮的邻国岂不也能仿效着自产小麦,烤出自己香喷喷的甜点心?
沙特阿拉伯现有人口1200万,常驻外籍劳工300万,自产小麦250万吨。无论怎么计算,粮食供给都可以说是基本过关了。
西方人印象中,身穿白色长袍的沙特人,要么是挥金如土的富翁,要么是腰缠万贯的石油巨商,而今,沙特已经出现一个新的阶层——“农业企业家”,他们正从茫茫沙海中走向世界。
(本报开罗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绿色钻石”
博茨瓦纳的桑尼塔斯园艺场的“生产墙”被称为“绿色钻石”。尼尔森把他住所的围墙、温室的内外墙及浴室和厕所的外墙都建造成这种有一排排凸出空心砖的生产墙,种上各种蔬菜和花卉,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和空间。 新华社记者 薛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