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冲击
——干校琐忆
萧乾
落魄期间,我时常提醒自己:万一突然交什么好运,可千万沉住气。被揪斗是冲击,抽冷子喜事来临,也能教人乐极生悲。
30年代我在滨海城市一所教会学校教书时,有几位同事是美国传教士。校长是中国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人长得英俊,口才好,办事效率高,英语讲得蛮漂亮。1957年他也出了问题,1966年自然也进了牛棚,1969年下到干校。干活之余,继续挨批判。据一位在秧田里见到过他的朋友告诉我,那几年他已弄得不是样儿了。满身污泥,也不知道多少日子没理过发、刮过脸了,毛毛扎扎简直像只刺猬。
那是尼克松访华之后的1973年。一天,当他正泡在水田里插秧时,忽然连部把他叫了去,发给他一套新制服,要他立即进城去理发洗澡,换上新衣。换洗完毕,省里下指示说,有外宾来访,要他充当译员。
于是,他被带到省政府外事局的大客厅里,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等候客人光临。
过一阵,外事局局长陪着外国客人进来了。他欠起身来一望,原来是当年他任校长期间那个中学的几位美国教师。刹那间喜悦、感慨、回忆、兴奋,一齐向他冲来,他猝然倒了下去。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起来。
在我们那干校,也有位学问渊博、人品好的同志,只因解放前坐过牢,就硬当作叛徒被揪了出来。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老婆立刻同他离了婚,于是在潦倒中下了干校。
运动末期落实政策了。经过内查外调,反复核实,证明他并不是叛徒。平反后,熟人在家乡为他介绍了对象,双方交换了照片,彼此满意,眼看他又将有个家了。
这一天,落实政策办公室把他叫了去,将几年来冻结的工资补发给他,并同意他请假回家乡办婚事。
他欣喜地立即跑去买了几瓶白干,邀上几位知友庆祝庆祝。酒过三巡,他出去解个小手。然而好半晌还不见他回来。朋友们就打着手电到处寻找。后来终于发现,树林子旁小池塘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大片钞票。
可能为了醒酒,他来到池塘畔掬水洗脸,不小心滑下去了。反正打捞上来后,怎么救也没救活。
1988年8月2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优美人格的展现
——贺《朱自清全集》出版
商金林
今年8月12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40周年祭辰;11月22日,是朱先生90诞辰。在纪念朱先生的日子里,江苏教育出版社奉献出了《朱自清全集》1、2、3卷。看到这部编排精心、装帧精美的全集,可喜可贺。为了编好出好这部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朱自清先生之子朱乔森负责全集的编辑工作,安排总编辑吴为公和青年编辑李树平担任全集的责任编辑。他们挖掘朱先生的佚文,使“全集”尽可能“全”;尊重历史,除订正印刷和引文中的纰漏外,不改动朱先生的文字,为全集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全集》超过300万字,拟分成12卷出版。头4卷是“散文编”,1、2、3卷收入朱先生生前编定的12本集子;第4卷是散文编的补遗,收入朱先生的佚文70余篇;以后各卷分别为“诗歌编”、“学术著作编”和“日记、书信编”。
朱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1919年2月开始写新诗。郑振铎说“先生的《踪迹》是远远地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1925年之后,朱先生说他“诗情枯竭”,新诗写得不多,但选编、研究、评论的工作一直不曾间断过。他最关心新诗的现状和前途,对各种诗歌理论和创作流派都有所评骘,对新诗创作带规律性的问题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为新诗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朱先生是极少数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大家,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在新文学运动初期,朱先生的散文,以漂亮的文字,缜密的结构,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表明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并且“领导着文坛”(杨振声语)。郁达夫说朱先生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作家中,除冰心之外,文字最美的,要算他了。”叶圣陶说写散文应该向朱先生学。朱先生早期的几篇散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不免有点儿着意为文,并非不好,略嫌文胜于质;稍后的《背影》、《给亡妇》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到了后期,如《飞》,套一句老话,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朱先生的散文写得美,他的诗论、文论、书评写得也很美,清丽、质朴、真挚、谨严,不矫饰、不溢美,不拘形式,一切都依循着他那敏锐的美学眼光的推移,娓娓而谈,真正达到了朱光潜所推崇的既是“文学批评”,也是“艺术”的境地,十分简当精洁,可以诵读。
朱先生热心地了解和学习欧洲各国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王力说仅在《经典常谈》一书里,就可以看见朱先生“是一位读书破万卷的学者”。正是由于朱先生学贯中西,他的视野才极其开阔,引证、阐发都有精到的见解。
1930年,朱先生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之后,为实施和完善“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清华方针”,作了不懈的探索。1947年,朱先生又提出了“大学里应该而且可以传授新文学并教给人怎样创作”,以及“尽可能使两系(中文、外文)沟通”,“设置中外文学互选课”的“二个意见”,引起了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朱先生长期从事语文以及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叶圣陶称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全才”。
《朱自清全集》的出版,对我国文化的保存和积累是一个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到朱先生的风趣和至情,看到他对理想中国的执著追求,由狷者到斗士的坦荡的历程,看到他作为文学家的真诚风格,作为学者和教师的认真风范,看到他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的优美人格的自然展现。


第8版(副刊)
专栏:

出国潮与归国潮
李润新
当今中国,出国潮汹涌澎湃,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中年科技人员,涌出国门,泻向世界。
这种被称之为“世界大串连”的出国潮确实是一个耐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无疑,出国潮,留学热,是让人高兴的好事,它是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就之一。我们要实现四化,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敞开国门,让更多的人出国留学深造。公派也好,自费也好,都不能、也不应该阻拦,而应尽可能让有志出国留学的人顺利成行。
按常理,有出国潮在前,自然也该有归国潮在后。如果只有出国潮,没有归国潮,那就让人喜忧参半了。
毋容讳言,留学生逾期滞留率在上升,归国后复又出走的,也不乏人。这种出多归少、“逆差”日益增大的人才外流现象,难道不应引起我们忧虑吗?
人才外流,就等于给人家输血呀!
那些逾期不归者、归而复出者,都是中高级专业人才。这种人才,我们国家不是过剩,而是奇缺。我们的四化大业,急需这种人才。我们本来一直贫血的身体,经受不住过量地给人家输血呀!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杞人忧天,是缺乏“地球村”意识的狭隘胸怀。我却不能苟同。
“地球村”意识,是要有的。但不是离开自己生身的祖国,去地球别的地方去,而我们自己的祖国却仍不能从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像《李有才板话》中数的那样:“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那我们不还是“地球村”的穷汉吗?
我不是责怪那些出国留学逾期不归者、归而复去者不爱国。不!他们也都有一颗火红的中国心哪!“物美价廉”的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请回想一下,建国初期,我们新生的祖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不是有过一次激动人心的归国潮吗?千百个钱学森、李四光、王莹等科学家、作家、学者不是都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怀抱吗?当时祖国的吸引力何等的强呵!当今的留学生比那时多得多,关键在于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大有用武之地的社会机制,为他们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制定召引出国留学的人员回国的长期稳定的政策。
我为出国潮叫好,更企望着归国潮早日到来。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学院)


第8版(副刊)
专栏:


季振邦
不停地吐
直到吐尽自己的心血
到那时
白胖的身子变得透明
行动也显示出安详
莫非,这是一种
参悟透生死后的神态
回头看,这一根生命的丝
太长、太长
从远古直到当今
应该说,这是一条道路
这是一段历史
最痛苦的岁月已成昨天
最光荣的时刻也已过去
因为采桑女陌上的歌哭
以及沙漠里的驼铃
俱已哑默
留给人们一个长圆形的茧
像是一颗带笑的泪滴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也需要导演和指挥
——环境艺术透视之三
布正伟
在环境艺术的大舞台上,各专业的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园林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工业美术设计师等)都应当是艺术家,而各门类的艺术家(雕塑家、壁画家、装饰艺术家等)也应当是设计师。换而言之,并非所有的设计师或艺术家都能成为环境艺术创作队伍中合格的一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在环境艺术的综合创造中,能否发挥“正效应”积极作用(而不是“负效应”破坏作用),还取决于设计师和艺术家对这门新生边缘学科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
环境艺术不是“单干的个体艺术”,也不是“群体的架上艺术”,它要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通过系统工程去一步一步地实现。从立项、计划到落实创作任务,从构思、设计到施工、验收,从使用、维护到今后的不断完善,在这个艰难的全过程中,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换来个“哭笑不得”。
在创作队伍素质好、技巧高的前提下,成功决定于高超的导演和指挥家!拍电影,如果有人上去给张艺谋“插横杠”,演奏交响乐,如果有人暗示小泽征尔该如何指挥,那一定会被大家视为疯子,传为笑谈。大概在一些人眼中,环境艺术不算一门学问吧,他们倒是可以大发“导演瘾”和“指挥瘾”呢。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弊端。除了人们常常议论的“婆婆多”、“行政干预多”之外,“专家自重”也该改一改了,由“照顾关系、照顾面子”所造成的难堪局面再也不该继续出现了。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到来,我国已有不少建筑师当上了市长和副市长。国外实践表明,这对搞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颇为有益。但建筑师(过去和目前正在培养的)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环境艺术创造中,怎样的建筑师或设计师才能成为一位好的“导演”和“指挥”呢?这是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在全国举办的第三届市长研究班上,吴良镛先生讲授的《城市美的创造》对建筑师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了更好地扶植和帮助“导演家”、“指挥家”们的工作,建立城市环境艺术委员会也是十分可取的。但这样高层次的“参谋部”,不能是简单地把规划师、建筑师、园林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壁画家、装饰艺术家等“捏合”在一起,他们之间必须有基本的、共同对话的语言,必须都要“睡在环境艺术这张大床上,去做环境艺术的美梦”,不然,隔行隔理各自为大,就只能添乱子。
笔者曾呼吁在创立现代环境艺术学科的同时,尽快创办环境艺术学院。在此,需要再补充一点:以崭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去培养造就一批“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还能动腿”的环境艺术创作方面的“导演”与“指挥”是当务之急。


第8版(副刊)
专栏:

巴黎第二歌剧院国际设计竞赛评奖委员会从766个方案中评选出六个方案提交密特朗总统,建议他确定其中一个,但密特朗总统却从中选出了三个而不独断。这是其中选中的加拿大建筑师卡洛斯·奥特的方案。


第8版(副刊)
专栏:

安居 〔中国画〕 马奉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