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纳米比亚协商会议呼吁
加速纳米比亚独立进程
新华社卡布韦(赞比亚)10月9日电 纳米比亚协商会议今天在赞比亚的卡布韦开幕。
会议呼吁所有纳米比亚人尽一切努力,加速纳米比亚独立的进程。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实施联合国安理会关于纳米比亚独立的435号决议制订战略。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成员以及纳米比亚227名政党、协会、商人和律师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主席努乔马在会议的开幕式上呼吁,所有纳米比亚人应忘记分歧,为纳米比亚尽早获得独立而共同努力。
努乔马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遵守停火协议,以促进正在进行的纳米比亚独立的和平进程。
努乔马主席说,安哥拉、古巴、南非和美国目前的会谈如果获得成功,该组织就准备同南非签署一项停战协议。
他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虽然没有参加会谈,但是完全支持安哥拉和古巴在会谈中所持的和平立场。
他说,尽管南非当局为和平进程设置障碍,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决心为在纳米比亚实现民族自决而斗争。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古、美、南非纽约会谈有新突破
就古巴军队撤出安哥拉时间表达成协议
本报纽约10月9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经过3天的紧张会谈后,安哥拉、古巴、南非和美国四方代表今天在纽约同意古巴军队在24—30个月内撤出安哥拉。这是西南非洲和平进程的又一突破。
自今年5月四方会谈开始以来,四方对古巴的撤军时间表一直有严重分歧。南非要求古巴军队在8个月内撤出安哥拉,但古巴和安哥拉坚持要4年。后来南非提出1年,古巴和安哥拉提出减为3年。昨天三方仍坚持不下,对外宣布会谈无结果。
今天恢复会谈,在美国代表的调解下,另三方互相妥协,就古巴撤军时间表问题,达成了协议。
协议同意,在南非让纳米比亚实行独立后,古巴仍留一些军队在安哥拉。四方以前曾同意纳米比亚将从今年11月1日起开始独立进程,1年后完成独立。
四方对古巴军队如何分阶段撤出尚有分歧,主要是南非要求大部分古巴军队在第一年内就从安哥拉撤走,安哥拉和古巴尚未同意。
四方同意在11月1日前,在刚果布拉柴维尔就实现安哥拉和平和纳米比亚独立问题举行最后一轮会谈。


第6版(国际)
专栏:

审议成立巴勒斯坦国和组织政府问题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11月召开特别会议
新华社突尼斯10月7日电 据突尼斯非洲通讯社援引一位巴勒斯坦领导人士的话报道说,目前正在这里举行会议的巴勒斯坦各派领导人今天决定,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将于11月召开一次特别会议。
这位领导人说,这次巴勒斯坦各派领导人会议将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草案,以便提交全国委员会审议批准。这项草案将确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关于宣布成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和组成巴勒斯坦政府是否适当的问题。
新华社开罗10月8日电 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声称,即使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以色列也拒绝同巴解会谈。
据埃及《金字塔报》8日报道,沙米尔是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说这番话的。他的谈话再次暴露了以色列顽固派坚持同巴勒斯坦人民为敌、阻挠中东问题和平解决的无理立场。
沙米尔在答这家报纸记者问时还否认以色列要求埃及推迟执行国际法庭最近在日内瓦作出的关于塔巴争端的裁决。
根据国际法庭在日内瓦作出的裁决,面积约1平方英里的塔巴应归属埃及。自从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塔巴一直在以色列的占领之下。
沙米尔说,为了维护埃以两国于1979年签订的和平条约,他指望同埃及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发表文告
呼吁巴人民继续斗争
新华社突尼斯10月9日电 在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民起义进入第11个月之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今天发表文告,号召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民加强团结,继续斗争。
阿拉法特在文告中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在为召开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紧急会议作准备工作。
他说,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加强起义斗争,肯定斗争的成果。
阿拉法特还说,在这次紧急会议上,全国委员会将认真研究斗争原则,以便采取适当的步骤,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联邦主席就国内形势发表讲话
形势十分严重,国家将采取措施维护公民安全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十月九日电 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迪兹达雷维奇今晚代表联邦主席团向全国人民发表电视讲话时强调指出,南斯拉夫国内形势十分严重,国家机关将采取宪法和法律容许的一切措施来维护宪法制度、公共秩序以及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他在谈到南生产停滞不前、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群众不满、民族矛盾激化等问题后说,最近在国内某些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严重地威胁到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带有威胁宪法制度的危险。在某些群众集会中出现了严重破坏公共秩序的现象,包括威胁和侵犯公民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个人财产的可能性。他指出,政治上的紧张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状态,使国家的政治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了,存在着继续扩大采用危及宪法制度的方法的现实危险。他强调,不管其原因和动机如何,这些事件正在造成可能导致非常状态的政治形势。
迪兹达雷维奇要求各共和国、自治省和区的政治领导自己不做也不容许任何人做一切可能使局势进一步恶化的事情。他呼吁南斯拉夫公民要对祖国的命运负责,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爱国主义义务,即不做任何可能破坏祖国稳定和各族人民安全与平等的事情。
迪兹达雷维奇说,经济改革是摆脱经济危机的唯一出路,南斯拉夫必须集中力量完成进行经济改革的任务,国家今后发展的命运将取决于能否富有成效地进行改革。他指出,修改宪法是进行经济改革的条件和基础,也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版(国际)
专栏:

芬兰总统访华前发表谈话
访问将促进芬中关系发展
新华社赫尔辛基10月10日电 (记者郑焕清、郄霜涛)芬兰共和国总统毛诺·科伊维斯托今天在这里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书面谈话指出,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将使1950年建交后开始的芬中关系积极发展得到加强。
应杨尚昆主席的邀请,科伊维斯托总统偕夫人将于10月11日至18日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
科伊维斯托说,“特别在过去10年期间,随着中国的改革政策,芬兰和中国在经济关系的各个领域开辟了新的合作形式。我相信,在我访问期间,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一互利关系的发展。我的随行人员中包括高级的经济代表团,该代表团的成员们将同中国主人讨论有关贸易和工业合作的具体项目。”
这位总统说,“芬兰对外政策的中心目标是同世界各国保持并发展友好的关系。作为中立小国,我们认为,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可以对国际发展施展影响。”
他进一步说,“诚然,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负有主要责任。我认为,听取中国领导人对国际政治局势的看法是特别重要和有益的。作为有力支持联合国的国家,芬兰尤为感兴趣的是中国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对国际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芬兰对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我也期待就这些问题进行有趣的和有益的交谈。
科伊维斯托最后说,“我想强调一下个人之间会晤在各国关系中的重要意义。我相信,我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将增进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为使芬中之间的友好开辟新的前景。”


第6版(国际)
专栏:

《真理报》发表法律专家谈话
呼吁要给法律以至高权威
新华社莫斯科10月7日电 《真理报》今天发表的两位苏联法律专家的谈话认为,尽管当初在揭发和批判30年代个人崇拜后为恢复法制作出很大努力,但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仍然发生了许多违反法制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极端”,即从非法的大规模镇压转向了对犯罪行为的不加制裁。
《真理报》说,50年代曾实行所谓“非重大案件”不交付法庭审判和“对社会不构成重大危害”的罪行免于制裁的作法。这为一些身居高位的贪赃枉法者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往往由少数人私下决定罪行的性质和量刑,中央和地方的领导都能干预侦查和检察机构的工作。
这家报纸指出,赫鲁晓夫过于简单地看待建设共产主义和国家消亡等问题。忽略了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勃列日涅夫时期情况更加恶化,出现一些领导人“我想制裁就制裁,我想宽大就宽大”的违法现象。
《真理报》呼吁在即将进行的法制改革中要使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使立法过程民主化、法庭审判要公开,并给受审人以辩护的权利。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波夫谈苏联人事变动的政治背景
人民迫切需要了解领导人对改革的态度
新华社莫斯科10月8日电 不久前,苏联领导机构发生了自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的最大一次人事变动。事情为什么来得那么突然,调整面为什么那么大?莫斯科大学教授波波夫在最新一期的《新时代》杂志对此提供了若干背景材料。
波波夫写道,今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召开之前,改革已取得成就,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和人民觉悟方面。但改革的速度和结果又明显地同最初的预想、同上面的决定和下面的期望不相吻合。领导本身也处于复杂状态。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劳动人民要求更坚决和更有力地行动起来,他们对党政和社会机构表示不满,并迫切需要了解每个领导人对待改革的态度。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上个月视察时,人们向他抱怨商品短缺,住房紧张,医疗设备差,一些地方干部反映上面意见不一,使他们无所适从。据说,这对戈尔巴乔夫急于改组领导层起了重要影响。友


第6版(国际)
专栏:

友好简讯
●由全国政协常委黄甘英率领的中国妇女代表团结束了对安哥拉的5天访问后,于3日离开罗安达回国。
●波兰新任政府总理拉科夫斯基3日在华沙会见了中国驻波兰大使裴远颖。裴远颖转达了中国总理李鹏对拉科夫斯基的祝贺。
●阿尔及利亚全国人民议会议长比塔特3日在阿尔及尔接见了中国新任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安惠侯。
●捷共中央总书记雅克什6日在布拉格接见了以周培源副主席为团长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
●中华律师协会与英国法律学会7日在伦敦签署了一项旨在建立两国法律机构紧密友好关系的协议。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捷总理什特劳加尔辞职
新华社布拉格10月10日电 据捷通社今晚报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总理什特劳加尔今天提出辞职。捷共总书记雅克什说,他的辞职申请已被接受。
什特劳加尔从1970年起任总理。
今天他还同时辞去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职务。佐洛特卡今天也辞去了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副总理和斯洛伐克总理职务。


第6版(国际)
专栏:

班禅参观玻利维亚名湖
据新华社拉巴斯10月9日电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委员长一行,今天在参观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的的喀喀湖位于拉巴斯城西北100公里处,是世界名湖之一。当班禅副委员长在玻利维亚众议院议长瓦尔特·索里亚诺及其他议员的陪同下,乘坐游艇来到“西里基”岛时,当地的土著人表示了热烈欢迎。


第6版(国际)
专栏:

斯里兰卡总理向印度提出要求
以友好条约代替印斯和平协议
新华社科伦坡10月9日电 斯里兰卡总理拉纳辛哈·普雷马达萨要求以一项友好条约代替目前的印斯和平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印度目前在斯里兰卡驻有约4万军队。
普雷马达萨是今天在执政的统一国民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提出上述要求的。
普雷马达萨说:“我希望以一项友好条约代替和平协议,因为友好条约具有相互性,它能维护我国的主权、我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
他强调说:“如果我们同意给印度什么东西,同样,我们也必须从印度得到类似的东西。”
他说:“如果不存在这种相互性,我们国家的荣誉受损,我们的主权就会受到损害。”
他指出:“印斯协议已不合时宜了。”协议签署后,“全国不得安宁。北部和东部的形势更为糟糕。”
他表示:“如果当我被选为总统的时候,印度军队还没有撤走,我将担保,他们将撤走。”
今天的特别会议是由总统贾亚瓦德纳主持的。会上,普雷马达萨还正式宣布,他是拟议今年12月份举行的总统选举的执政党候选人。
新华社科伦坡10月9日电 斯里兰卡总理拉纳辛哈·普雷马达萨今天说,每一个斯里兰卡人都反对印度军队继续留在这个国家。
普雷马达萨是在执政的统一国民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讲这番话的。
他说,有一件事很清楚。那就是斯里兰卡的每个公民、每个社会团体以及各种观点都一致反对印度军队继续留在“我们祖国”。
印度军队是根据去年7月29日印斯两国签署的一项和平协议进驻斯里兰卡的。印军一直在追剿拒绝放下武器的斯里兰卡泰米尔武装分子。


第6版(国际)
专栏:

洪水消退暴乱平息
巴基斯坦东部南部局势趋平静
本报伊斯兰堡10月9日电 记者任毓骏报道:在巴基斯坦政府、军警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旁遮普省的抗洪救灾工作和南部城市平息暴徒制造的动乱都已取得成效。
9月下旬,巴基斯坦东部水灾发生后,伊沙克·汗总统和一些政府部门重要官员亲临灾区视察并部署了抗灾工作,由政府拨款发给每个受灾家庭3000卢比现金用以生产自救。海陆空三军出动了数万名官兵向灾区运送、空投了大批食品、衣物和药品,并把数以万计的灾民运送到安全地带,有些官兵在救灾工作中献出了生命。目前,洪水已开始消退,军方又派出车辆和船只把逃离在外的灾民送回家园,灾情较轻的地区灾民已开始抢救被淹的庄稼,疏通排涝渠道,修建被毁的房屋。一些灾区已经恢复正常生活。
与此同时,10月初,南部城市海德拉巴和卡拉奇连续发生蒙面暴徒开枪滥杀无辜平民的血案后,伊沙克·汗总统和陆军参谋长贝格上将先后视察了两市并派军队帮助地方警察维持秩序。伊沙克·汗总统指示政府拨专款改善警方的交通、武器装备等防暴措施。连日来,这两市局势已日趋平静,取消了全日戒严。在一些市区秩序已趋正常,商店开门营业,工厂恢复生产,市民脸上的恐惧表情已逐渐消失。关于此案发生的原因目前正在调查中。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美国9日公布的民意测验表明,布什在15个州大大领先于杜卡基斯。
△菲律宾反贪污法院10日驳回前总统马科斯要求回国出庭的请求。
△斯里兰卡北部瓦武尼亚地区一群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9日晚开枪打死45名僧伽罗人。(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西法将联合打击恐怖活动
西班牙外交大臣费尔南德斯·奥多涅斯九日说,西班牙和法国在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方面将采取新的措施。
西班牙外交大臣是在马德里参加完西法两国政府举行的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之后对新闻界讲上述话的。他指出,西法两国在反对恐怖主义斗争方面已进行了“重要的合作”,为发展这方面的合作,两国决定进一步“采取新的措施和法律手段”。法国内政部长皮埃尔·若克斯也在同日表示,两国将共同协商,以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寻求一种短期解决办法和制订长期行动计划”。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阿尔及利亚继续实行宵禁
据阿尔及利亚《地平线》晚报报道,负责恢复治安的军事指挥部九日发表了一号公报。
公报要求所有公民遵守共和国的宪法、法令和各项规章制度,保护公共财产、民族利益和尊重他人尊严,禁止示威游行和聚众闹事,公报声明坚决逮捕一切犯罪者并把他们送交法庭。公报还说,从八日凌晨起,在维拉亚、达伊拉、卢伊巴等地的宵禁时间从原来的零点至六点改为晚上的二十二点至第二天凌晨五点。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日本发生六点一级强地震
十日下午三时五分,日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发生里氏六点一级地震。
日本气象厅的观测说,震中在钏路海域,震源深约八十公里。除钏路一带烈度达到中震的四度以外,周围地区只有微弱感觉。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伤亡和破坏。(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人间嫦娥”的心愿
——访苏联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
本报记者 周象光
她——苏联女英雄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来了。她不仅作为世界第一位勇闯太空的女宇航员,而且作为苏联人民的友好使者——苏联对外友好和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前来我国访问,商谈两国民间团体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把我内心深处的秘密告诉你们:很早以前我就向往中国。”她以亲切的声调描述自己当年的心境:“25年前,当我驾驶“东方6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时,多次飞临中国上空。虽然我没有看到万里长城,可是中国的高山、绿地、江河、湖泊历历在目,尤其那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清晰可见。从那时起我就盼望有朝一日踏上中国的土地。如今,我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了……”
在北京饭店一间客厅里,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秀发如云,身材匀称,穿一身浅灰色镶黑边西服,显得文静,端庄中透露着刚强,说话声音轻柔,双眸似在脉脉含笑。
“我的经历与一般苏联妇女没有什么不同,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1937年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出生在距雅罗斯拉夫市40公里远的马斯连尼科夫村。父亲是农庄拖拉机手,母亲是挤奶员。希特勒法西斯挑起的战争爆发后,父亲应征入伍,从此不见归来。年仅27岁的母亲成了寡妇,带着两个女儿和父亲走后才出世的儿子艰难地度日。战后,母亲进入纺织厂当女工,全家搬进城里。
小小年纪的瓦莲金娜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在青工技校毕业后就进轮胎厂当工人。后来转入母亲的纺织厂,同时参加纺织中专的函授学习,取得毕业资格后被提为工长助理。
年轻的瓦莲金娜有着广泛的兴趣,她爱文学,喜欢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爱好音乐,参加弦乐队的演出。但她更爱体育锻炼。她从反映空军英雄事迹的小说中受到极大鼓舞和启迪,从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暗下决心:要当一名飞行员。为此,她报名参加了航空俱乐部的跳伞队。
“我想学飞行,可是俱乐部只准女孩子学跳伞,我把学跳伞作为第一步,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让女孩子学飞行的。”
为了庆祝空军节,举行跳伞表演。这天市民们纷纷来到伏尔加河畔观看。瓦莲金娜的母亲也来到岸边看女儿的表演。这是她第二次从飞机上跳伞。她按规定降落在河面上,浑身湿透走上岸边,投入母亲的怀抱。母亲是多么激动啊!
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的消息传来,她兴奋异常,心想:为什么不当一名女宇航员呢?想到了就要去做!1961年她给全苏支援陆海空志愿协会写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强烈的志向和决心。想不到这年年底,她就接到了通知,要她到莫斯科去接受检查和测验。经过严格的选拔,在众多的应考者中,瓦莲金娜等5位姑娘被录取了。从此开始了极为严格、紧张的学习与训练。
“宇宙对我们妇女既不多情,也不宽厚,因此我们要接受与男子完全一样的训练。”
在较短的时间里,她们要学习理论,加强数理基础知识,学习喷气战斗机和运输机的驾驶技术,学习火箭、飞船的有关技术,还要进行身体素质和对航天飞行适应能力的特殊训练。尤其为了提高对超重和失重的适应能力,她穿着航天服一次又一次地在离心机里、在隔音室或飞机上经受难忍的磨练。难关重重,也有失败和挫折。但她说:“我从不流泪。”正是她那顽强的性格、坚定的意志和毫不动摇的决心,使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部训练课题。
1963年6月16日,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位妇女驾着“东方6号”飞船升上太空。这次飞行的任务是,研究宇宙飞行的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把对妇女的影响同对男子的影响作比较。按计划她只需飞行24小时就返回地面。由于她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经向地面请求,延长到3昼夜,绕地球48圈后于19日与比她早一天升空的“东方5号”飞船宇航员彼科夫斯基同时返回。她驾驶飞船穿过稠密大气层后,打开降落伞安全着陆。这是她的第163次跳伞。跳伞把她引向空间,现在又从空间把她载回地面。
落地后有记者问她将来的打算,她说,“如果祖国需要,我可以重操纺织机,但是我更想献身航天事业。”不久,她考入了茹考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宇航员培训中心担任教官。她为妇女开辟了通向宇宙的道路,这个特殊的功勋又使她承担了繁多的社会工作。她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妇女委员会主席、党中央委员……她的足迹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然而她说:“培养宇航员是我的本职工作。”她最关心的是要使航天事业直接造福于人类。
到北京后,她访问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了卫星总装厂,并热情满怀地表达了加强两国空间合作的愿望。当听到中国科学实验卫星、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取得的可喜成就时她兴奋地说:“有人说航天事业花钱多,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你们的成就充分证明,航天事业完全能够直接为民造福。”
她把自己献给了宇航事业,她的名字也被用来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在苏联,她被报界称为“海鸥”。到中国后,有人说她是“天女下凡”,并向她介绍了“天女下凡”为民造福的故事。她笑笑说,这可能是对她的恭维,但她愿为世界和平、友谊与合作而努力。
采访结束时,她取出一张身着航天服并写着“祝愿你们在生活中万事如意”亲笔题词的照片交给记者,并希望通过《人民日报》转达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最诚挚的友好感情。她祝愿中国人民顺利完成中共十三大的决议,在改革中取得成就;希望苏中关系早日实现完全的正常化。


第6版(国际)
专栏:

10月8日,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10万人示威游行,反对失业。这是荷兰首都近几年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示威。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