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历史文化名城漫步

  镇不住的大江
  碧森
长江很自信,中国第一大江,又跻身世界长河之列,免不得带点不可一世的气派,一路奔腾而来。进入下游三角洲起点,忽显迟滞,仿佛被南岸古城镇江那威武的名字惊吓住了,移着慢吞吞的脚步。
中国人很讲究起名儿,相信绞尽脑汁取的名字与不可捉摸的命运关系大着哩。一个人一生就那么几十年,换了十来个名字的不算少见。几千年历史中,地名频繁更叠,也就不足为怪。长江边的这座古城,西周前是荆蛮族居住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年以上,用过朱方、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洲诸名称,大都有来历。就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经过此地吧,他筑驰道,开运河,主要役使3000名穿赭色囚衣的刑徒为苦力,故赐名这一块征服地为丹徒。至今当地仍用此名为县名,不以为碍,或许有不忘祖宗之意。不过,北宋末年改用的镇江之名,后来居上,几使其它名称被人淡忘。它更贴切此地的山川形势,所表达的当时统治者的用意,与历代王者的心理契合,这非笔者臆测。“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南宋陈亮不愧大手笔,寥寥数语,道出自古兵家为何必争这块风水宝地。镇江是南京门户,象把铁锁扼住江流。城东约25公里处的圌山,俯视长江,一夫当关,万舰莫进。画家米芾可惜只有艺术气质而无战略眼光,称镇江城区为“城市山林”。“京口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固然风光旖旎,天然的游览佳境,但大画家岂知三山或傍江岸,或立江心,且北坡陡峻,南坡和缓,易守难攻,也极富军事价值!还是自命为真龙天子的有眼力,知道缺此难为王。东吴于此作军事根据地,孙权曾迁都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相传是孙权嫁妹、刘备招亲之处。东晋大将刘裕,以镇江为据点,发展势力,攻克建康,取而代之建立过刘宋王朝。南宋偏安,镇江更成江防要隘。名将韩世忠率兵在长江阻截金兵,夫人梁红玉金山击鼓助威,大获全胜,这应当不仅仅是今日游人所津津乐道的法海白蛇那样的传说而已。焦山古炮台,则实实在在屹立着清代镇江军民抗击英侵略军的英姿……
统治者心在争夺江山,眼中所见的镇江,只有镇守之用。南朝梁武帝登北固山,赞其为“天下第一江山”。中国多次如南北朝时代那样,南北分裂,一江之隔,势同敌营,登临此地而胸有英雄气概者,不能不生统一之志。“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抒写的却是他身前身后历代爱国文人志士的悲怆。镇江,天赐的地形之胜,终未补人为的衰微国运,没成为联结分裂之国的桥梁,也没成为抵挡列强炮火的屏障,鸦片战争英军攻占镇江,就从北固山西侧登陆……
长河大江,人类从造物主得到这恩惠,既可用作自我阻隔、闭关锁国所依凭的“天险”,也可成为增进往来、沟通四方的要道。镇江作为军事重镇,屡遭的兵火自然要焚毁繁荣;它的兴盛,倒依仗“镇江”二字意味着要“镇”住的大江。西来长江,北来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两手相握,又各奔前程。“十字黄金水道”、“中国漕运之咽喉”,这些赞语恐出科学家之口,形象又无溢美。镇江得天独厚,交通位置优越,东可出入海洋,西可沟通皖、赣、湘、鄂、川五省,南连常州、无锡、苏州,北上则任意驰骋。“港因水兴,城因港兴”,隋唐以来,镇江就是太湖流域的漕粮、丝绸、茶叶等物资的漕运港口;1858年辟为通商口岸后,长江航运发达,促进商业发展,近代工业随之兴起。中外交流自古也颇频繁。市西50里有一山名高骊山,朝鲜古高句骊国王的女儿乘船游历到此,遇风浪,船翻化成此山。这不过是梁代流传的神话,不足为凭,唐代有朝鲜诗人崔致远,游镇江作《题润州慈和寺》,则确确实实留下了名句“画角声中朝暮浪,青山影里古今人”。若还觉偶然,可去翻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专有“镇江府城”一节……
镇江的衰微,也因了水路交通优势的失去。1912年沪宁、津浦铁路相继通车,长江中下游各省的物资流通转移了路线;大运河长年失修淤塞;长江主泓道北徙,港口淤浅,外逼内困,镇江丧失了集散地作用,也就抹去了往昔的光彩。镇江真被“镇”住了!
无形的枷锁终究要被砸碎,历史潮流或缓或急,总也关不住。今日镇江辟为开放城市,它抖去征战之地的旧尘,稍事梳妆,倒也露出几分现代工业城市的姿容。我乘车从近年新修的中山大道驶过时,恍惚觉得正飘在长江上,江水似有不甘,拍着激浪,催着船儿荡向大洋……


第8版(副刊)
专栏:

  清清的小河套
  杨林勃
  小街
这条河很小,很小,镶在城市的边沿,一堵高墙将它与城市的高大建筑隔开,没有人往来,没有车辆行走。在小河两岸居住的是许多不知名的草儿,开着白花、黄花、紫花,这些野花朵儿也小,伏在绿草中,时隐时现,在丽日下宛若一片彩色的斑点。这些彩色的斑点儿一片一片地,围成方方圆圆的帐幔,帐幔下还住着许多小动物。那爱唱歌的蟋蟀,会跳舞的蝴蝶儿,还有那善演杂技的小泥鳅和跳水健将青蛙。城市的喧嚣在这里过滤,空气中的尘埃,不敢在这里驻足。这儿真是一条安谧的、独特的、充满野趣的“小街”呢。
久居城里的孩子,看腻了高楼,乱哄哄的马路,密匝匝的人群,往往又偏爱寻觅一些乡间的野趣了。不知是哪个孩子最先发现这块被遗忘的领地,很快,左近的孩子都跑到这儿聚会来了。他们往日一放学就自觉地关在寂寞的屋中,这回呀,他们结帮搭伙儿寻个小网去捉泥鳅,或拾个小瓶捉蟋蟀。女孩子们爱采那一束束的小野花,数数朵儿,查查瓣儿,别在头顶上,别在书包上,回家时献给妈妈。
从此,孩子们每天都在这儿出出进进,这个“小街”再不是关闭的“小街”,它以质朴、幽静、和谐的心灵首先向着孩子们开放了。
撒种
十几岁的孩子已开始懂得什么叫美了,妈妈给他们买了新衣服,他们穿上了又想,“小街”也该有件新衣服了。
秋日的风儿落在花草上,变成了一粒粒圆圆的种子。鸡冠花籽儿熟了,种子象黑黑的谷粒,凤仙花的种子熟了,象圆圆的地雷。谁下的令呢?这些孩子都采花籽儿去了,手绢儿包满了,衣兜儿装满了,然后一把把地撒在河边的土里。他们相信,明年的“小街”就有新衣服穿了。就会变成一条花带镶在城市的边沿。美丽的小河套呀,会引来更多的蜜蜂儿、蝴蝶儿,更多的小鱼儿,更多的爱唱歌的蟋蟀,还有那更多更多的小朋友,这条“小街”一定会更热闹起来的。
孩子们忙呀,忙呀,天黑了还舍不得离开这条“小街”。妈妈趴在墙头呼唤了:“弄那些花花草草有什么用?”爸爸等在门口喝斥了:“尽贪玩,功课也不做,变得愈来愈野了!”孩子们回来,一个个低着头,象做错了事,可实实地不知道错在哪里?他们心里暗自嘀咕:“大人说得都对吗?”
寻求
小小的河套是孩子们的天地,每棵草,每朵花,都在他们眸子里发芽,每一个动物都留给他们一则神秘而有趣的谜语,引着他们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去探求。
是谁发现的,小河的小泥鳅随着天气变化而跳舞呢?是谁发现的,地里的蚯蚓被砍断后竟能变成两条呢?是谁发现的,阴天时萤火虫就不打小灯笼了呢?是谁发现的,草丛里的蟋蟀都各唱着不同的曲子呢?
他们发现了许多许多,但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问妈妈,妈妈也回答不出,惊奇这些孩子咋会提出这么多新鲜的问题来;他们问爸爸,爸爸也惊讶,小小的孩子咋有这么多的发现呢?于是他们悄悄地说:“现在的小孩子比咱那时灵多了。”他们让孩子们去学校问老师,孩子们带着小河套中拾到的许多疑问回学校了,去问老师了,去翻书本了,去琢磨着如何寻找那答案了。于是就有一条小船儿载着他们前进了,从这清清的小河套啊,一直驶向知识的大海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静止的铜马车
  潘万提
从深深的坑里,挖掘出了一架绿锈斑剥的铜马车。
本该迎风长啸。
本该车轮飞转。
本该以雷霆的速度奔腾向前,负载丰硕和希望……
可是,你却被埋没了,静静地,时间又那么漫长。
我听见,铜马车在叹息一个残酷的年代,
愤然于一片寞蛮的昏蒙。
幸而已破土而出,毅然诀别窒人的深渊。
烈马仍然奋蹄扬鬃;
车轮依旧铮铮待发。
一个民族笑迎明天。当她重新在天空和大地出现时,披着的将是绚烂的霞光。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花炮恶行”与习俗改革
刘德伟
逢年过节放爆竹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近年,似愈演愈烈,时有乐极生悲之事发生。据统计,1987年春节,北京市因放花炮住进医院者达765人;除夕至初四,因放花炮引起火灾报警476起。更有甚者,在闹市街头、楼顶阳台大放特放,引起纠纷斗殴、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于是,花炮的“恶行”被一一历数:火灾车祸,伤人害命,浪费物资,污染环境。人们疾呼:这种习俗非改改不可了!
花炮并非起源于游戏,本意也不在喜庆。北周时代的民俗学著作《荆楚岁时记》中,便有“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辞山魈恶鬼”的记载。清人顾张思著《土风录》一书,专有“放爆竹”一节。内载:“爆竹辟鬼其说,始于东方朔《神异经》。六朝时用之岁朝,后兼用之除夕。”原来,最早放爆竹,是以火烧竹子发出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古人是怀着恐怖心理去完成此事典,其时充满着宗教情绪,与今天的情景大相径庭。火药产生之后,爆竹逐渐为鞭炮、烟花所取代,用场渐广,含义渐丰。到了近代,放鞭炮已经有了好多细致的讲究。《北平风俗类征》记述了近代过年放鞭炮的情形:“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竟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乏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亟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尚类然也。”可见,那时放鞭炮已经成为不可少的社会习俗。
如今城里放花炮者多为年轻人,对花炮历史恐不清楚,花炮习俗流传至今,除取“除旧迎新”之意外,主要用来游戏娱乐、渲染喜庆气氛。但其形式也迎合了凑热闹、讲排场、竞攀比等所谓“时尚”。每逢年节,便有人开始“较劲儿”。你买十几种,我买几十种;你在马路上点,我在阳台上放;你用“二踢脚”崩我,我拿“闪光雷”炸你;非把你“震”住不可。加上近年花炮种类渐多、产量渐大、威力渐增,终于酿成了一幕幕“节日悲剧”,很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也有人提议应予制止。
如何对待这种习俗?听之任之当然不可,严厉禁止是否就可行呢?笔者以为,在限制生产规模,制定燃放规则的同时,最好的措施是尽快设计制造出既能对听觉、视觉产生适量刺激,又不致引来灾祸、污染环境的新型花炮。既可保留民族传统的喜庆方式,又可促进花炮生产行业的改革;不断完善的花炮品种,既能满足国人娱乐需求,又能以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打向国际市场。我们的民族性格趋于内向、封闭,难得有如此火爆、外露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第一次燃放鞭炮时的紧张、喜悦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勇敢,这是终生难忘的。保留这种习俗,也许不无益处。至于少数“害群之马”的行为和攀比浪费之风,根源不在花炮身上。试想,禁止燃放花炮,此类现象便会消失吗?
花炮习俗必须改革。首先要剔除其宣扬封建迷信的弊端(尤其是在乡村);其次要改造其导致灾祸、污染环境的“坏毛病”。但是改造不等于消灭,用令行禁止、一役达标的方法对待习俗,不妥。一种习俗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某种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并适应了的,应启发人们认识它的利弊,由人们自己去改造、完善,这才能取得美好的效果。


第8版(副刊)
专栏:

  四十年的梦
  李北开
  四十年前你背着冰雪走去
  四十年后你背着冰雪走来
  去时,冰雪伴着你的泪花走去
  来时,冰雪映着你的欢笑走来
  你北方人有着北方冰雪的气质
  冰雪般的深厚冰雪般的坚实
  四十年来你虽徘徊在岛上的绿色
  但你的心却仍系在冰雪的大地
  那冰雪覆盖的黑色的土地
  那冰雪披挂的森林的茂密
  四十年前你摘过帽儿山的松榛
  四十年来你仍眷念松花江的鲤鱼
  四十年后你又迎着冰雪向北方走来
  你的心呵又跳起四十年的百感交集
  从你的眼里流出对黑土地的忠诚
  从你的手上揉出对故乡冰雪的情谊
  虽然你头发上已是白雪皑皑
  但你的脑里仍是少小离家时的记忆  
  你的泪洒在旧居的门坎上
  你的泪洒在老母的怀抱里
  啊,耳边是一句句未改的乡音
  啊,面前是一滴滴激动的泪雨
  哥哥说:如果没有九年阳光的温煦
  妈妈说:怎么会有这幸福的全家团聚
  窗外,又扬起了雪花的洁白
  室内,又溢出了高粮酒的甜蜜


第8版(副刊)
专栏:

  水浒人物
  潘金莲 △爱了!把我怎么样?
△写书的施耐庵
  也不饶,你一个宋朝的小女子怎么活得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