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林业机械化必须加强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损失惨重,震惊全国。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但与缺乏火情监测、预报,防火机械装备落后不无关系。中国林学会、林业机械学会就当前我国林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时,专家们指出,由于林业部对林业机械化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手段认识不足,致使机械化工作机构不全,许多重大问题久拖不决,资金不能保证,科研和教育工作受到削弱,机械化的经济效益逐年劣化,成为林业经济危困的原因之一。
专家们认为,当前我国林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营林机械化水平极低,至今几乎仍靠手工作业。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大面积的中幼林缺乏适用的机械和工具进行抚育间伐,既影响后备资源的生长,又使本来可以拿到的一部分间伐材拿不出来,无法为老林区休养生息提供支持。
——森林生产设备陈旧,60年代以前水平的占90%,设备役龄超过经济使用年限的占70%以上。据匡算,仅东北、内蒙古林区,每年就为此多支出生产费用约3亿元。
——缺乏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机械新产品的中间手段,设计制造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引进的设备不能及时消化,不能满足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的要求,因而阻碍了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发展。据对20个主要制材厂的246台主机考查,30至50年代的占79%,60年代的占9.7%,70年代的仅占11.3%。
——大部分林机产品结构性能落后,产品质量低,品种少,远远不能满足林业机械化的需要。 (摘自7月29日《光明日报》 林学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书法演变和时代风尚
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字,已开始显示出中国文字的艺术性。商周时期的大篆文字图案装饰风格更加成熟,与铜器的造型及花纹组成了和谐庄重的视觉感受。商、周以至战国,贵族统治阶级特别重视礼教秩序的建立,书法上的整齐、庄重和装饰性,是适应上层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秦灭六国,书法统一为政府颁布的小篆,小篆取代了六国根据自己习惯和好尚创造的各种杂乱的大篆书体,它的出现,是大一统后要求秩序整齐划一的象征。大书法家秦相李斯曾亲笔为秦始皇记功的峄山、泰山等六处刻石书写颂词。
到了汉代,只适用于有学问的贵族社会的古代篆书,演变为简便易写,活泼多姿的隶书。隶书就成为被正式承认的书体。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变革。
楷书、行书、章草的出现,推动了魏、晋书法的飞跃发展。王羲之生活在士族们重玄学、尚清谈、慕老庄的时代,他的书法有“烟飞雾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之妙,表达出遒媚婉妍、内蕴绵缈的时代风尚。
和南朝对峙的北魏、北齐、北周,由于地理和风习关系,书体和南方明显不同。现存的北碑,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这种风格大概与汉士族归附鲜卑拓跋族统治者后,兢兢业业的谨慎态度有关。
唐初,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虽然开创了唐代书法的规模,但也只是继承晋南北朝的风范。盛唐以后,张旭、怀素的狂草,颜真卿的楷书,正是安史之乱以前大唐文化的表现。
如果说唐人的书法谨守晋人格律,那么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家则以“偏斜拖沓”的用笔一变唐风,在禅宗和理学流行的风气下,“自立门户”、“不落窠臼”。
(摘自《文史知识》第七期 黄苗子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通过8年来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多种经营方式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企业活力明显提高。
随着国家指令性计划和统一定价范围的缩小,市场机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经济建设资金已由财政渠道为主转为信用渠道为主。
随着对外经济技术联系的扩大,封闭型经济开始向开放型经济转变。改革以来,初步形成了一条以沿海为前沿逐步向内地延伸的开放地带。
促进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在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增长,三大产业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30.8∶48.2∶21,变为1985年的29.8∶44.5∶25.7。
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的初步调整,为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选择。
促进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年比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增长了95%,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98%。
促进了城乡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1986年和1978年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24元,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从316元增加到828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160%和80%以上。
(摘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七期 方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防观与新时期军队的历史责任
无论哪个国家,其国防使命、国防总目标,都是保障国家安全。安全的对立面是威胁。国家安全的利益、目标和政策,只有与国内外各种威胁联系起来考虑,才有意义。
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并非一种,而且并非始终来自同一对手。建国后的十几年,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是各种性质的军事行动,是大大小小的战争。那时候,国防的地位,军队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是很高的。
然而,正是这种历史原因,加上过去片面地用战备来激发国防观念,致使一些人产生了误解,以为国防即军事,军事即打仗;有战争威胁,国防就重要,战争威胁不大时,似乎国防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狭隘的国防观,既不利于充分发挥国防的全部功能,也不利于国防和军队的建设。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安全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所以,应从国家安全利益看问题。
战争固然对国家安全是一种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科技、资源等其他方式和手段,也可以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这些威胁正在日益超过战争威胁;或者是经济与军事相配合,多种手段并用。这是今天国际关系和国际斗争形势的一个新的特点。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不可分的。求生存,必须争发展。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发展经济,而是要发展国家的整体力量,即综合国力。
狭隘国防观往往把打赢战争视为国防的唯一功能。若能从国家安全利益的全局着眼,就会看到,国防至少具有威慑与实战两大功能。
遏制战争需要有强大的威慑能力,也就是要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真正称得上强而有力的国防实力和潜力。为此,必须保持足够数量的军队与后备力量;必须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以保持良好的战斗力;必须尽一切可能有步骤地改善武器装备;还必须加强军事理论建设,发展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等等。
实战并不是经常发生的,而威慑与抗威慑的作用则无时不在。
(摘自7月17日《解放军报》 曾光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际旅游业的新特点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需求发生变化,国际旅游业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注意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这些特点和动向首先表现在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兴起。亚太旅游区(包括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等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设施完善。1986年,这个地区接受国际游客近4000万,国际旅游总收入达125亿美元。
其次是近地、区域性旅游的发展。目前,美国出国旅游者80%是去加拿大、墨西哥及中美洲国家;日本旅游者60%以上亦选择邻近的、旅费低的亚太地区国家。近年来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诸如“南亚旅游协会”、“东盟旅游协会”、“非洲旅游服务组织”等区域性旅游组织。
其三,个体散客旅游与团体包价旅游竞相发展。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个体散客旅游由于能更自由地支配时间,选择节目和节省费用,因而发展迅速。如先前个体旅游比例较小的日本、英国等国,其散客的比重也在增加。许多国家都与航空公司及旅馆业相配合,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廉价旅游,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如香港的一些旅行社,近年来大力组织到邻近的泰国、台湾等地的四五日游,收费低廉,颇具诱力。
其四,旅游形式多样化,专题旅游方兴未艾。过去那种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将逐渐为多样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为此,许多国家组织了别具特色的“特别兴趣”旅游,诸如探险、爬山、狩猎、骑马、滑雪等多种多样娱乐性旅游。
(摘自《瞭望》第二十九期 魏燕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传统保健食品在海外
当今流行于欧美和东南亚的“天然疗法”,是一种运用天然之物,天然之术来进行保健、治疗和康复的方法。如今,世界医学界已把中医的气功、按摩、导引(体育疗法)和食物疗法列入在天然疗法范畴之中。
现在不少欧洲人不仅对中医营养学理论深信不疑,而且身体力行,大量应用蚯蚓、蜗牛、蚂蚁、蜂王浆、海藻等作为天然保健食品。笔者不久前在罗马和巴黎街头看到山东风味十足的绿豆煎饼,当地称为“保健热狗”。外国食客也认为,吃了绿豆有健肤美容、利水解毒功效。
其实,中国传统保健食品的理论与生产技术传入欧美的历史远不只今天。据考证现在仍流行在欧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是700多年以前由意大利马可·波罗由中国带到那里去的。如法国的“哈姆茶”,就是中药紫苏叶沏的茶。紫苏叶和胃理气,并解食物毒性。原配方载于晋代《肘后方》;又如流行在意大利的“大黄酒”,原配方见于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也就是后世人民供奉的“药王爷”所著的《千金方》上。
在意大利维罗那召开的第10届国际草药博览会上展出的各国保健食品和营养品中,有数以百计的食品填加剂和强化剂,如人参、当归、白芍、茯苓、牛蒡子、蔓荆子、甘草……等,就是中医常用的中药,真可谓“食药同源”。
(摘自《老人天地》第七期翁维健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文学社团的“滥”与“乱”现象
中国的文化人,历来有结社集团的习惯,也留下许多趣话。在《红楼梦》里,先有“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节,后又有“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一章,前后呼应,煞是令人赏心悦目。
时下社会上也有一种文学社团勃兴的趋势,虽不敢说是宝二爷、林姑娘的遗风,但至少说明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一种自我满足趋向,也可看出文学青年们渴望成才、希求进步的意愿。在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文学社团中,有的的确为培养和造就人才,充实青年人的精神生活,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文学社团的“滥”与“乱”现象。一个时期以来,各种名目的协会、学会,较之“海棠社”、“桃花社”更为夺目的这个社与那个社,此呼彼应,蜂拥而起,大有泛滥之势。有些非文化工作性质的单位,居然成立十多个“协会”,这些组织其实有名无实,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此为“滥”。另外,一些互不相识更不了解的文学爱好者成立跨单位、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组织,借机谋利。例如某县煤矿一个青工,仅初中文化水平,写信错字连篇,为逃避井下工作,便成立一个“中国作家协会花蕾文学社”,声称有名家为顾问,人马逾千,四处诈骗,结果被公安部门拘审。又如某市一位粮食局职工,素不懂文学为何物,却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入社者交费数十元,刊物则在市场自行销售,此公可谓生财有道。这是“乱”。  (摘自《文艺报》第二十六期 夏侯甲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儿童诗”应该明快些
写给儿童看的诗究竟是明快易懂些好,还是朦胧些好?笔者认为应以明快为好。有人说,80年代的儿童的“感觉很独特,想象也很个别”,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已远非五六十年代的儿童可比,因此,再给他们读过去的那种诗已不适合需要了。
笔者在儿童少年时代极喜读诗,尤爱读柯岩和袁鹰等人的儿童诗。他们善于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富有特征意义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描绘,表现儿童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记得我们那时在少先队大队会上朗诵柯岩的《“小迷糊”阿姨》,曾使得小伙伴们怎样如醉如痴。我想,假如让现在的孩子们在《“小迷糊”阿姨》和《盛开的眼睛》中任选一首到大队会上去朗诵的话,他们也会跟我们那时一样的激动。
写儿童诗如果仅仅给几个属“高层次”的人看,满可以复印几份给他们,但若想印成铅字发表,就要考虑到亿万城乡儿童的需要。
(摘自7月24日《北京晚报》 狄迪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居住环境与人的性格
人的性格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现代高楼环境和农村环境不同,和城市大杂院环境也不同。现代高楼环境具有封闭系统的特点,人与“机器”的交往多,人与人的交往少,同楼居住多年,素不相识。
有人发现,行动不便的老人独居于高楼之中,会心理变态。如此的居住条件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也已引起教育界一些人的关注。有人发现,在城市单元楼里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常常有孤僻的特点。也有人朦胧地觉到,在大杂院里成长的幼儿比单元楼里的幼儿善于与人交往。这样的结果自然会使住单元楼里的儿童长大成人后往往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他们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因此,现在一些建筑学家已经对单元楼的设计提出质疑,主张吸收四合院的优点,把居民楼改成公寓式,使邻里互相照应,互相了解。 (摘自7月22日《中国人才报》九玲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城市建筑与视觉污染
目前,有些不协调的块状建筑,高耸入云而又缺乏整体结构的楼房,以及纵横交织的电缆电线,用沥青铺成的黑色马路,颜色众多而又杂乱无章的住宅门窗等,都会通过视觉影响人的思维、行动、言谈、情绪、感觉以至生理变化,使人变得焦虑不安、易于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减退;严重者还可诱发神经衰弱、失眠,以至躯体精神性疾病。许多专家认为,由城市建筑引起的视觉污染综合症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不可忽视的一大“公害”。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建筑才能使人感到舒服而又有利于肌体健康呢?首先是城市的布局要有整体观念,要从美观、合理上去多做文章。其次是建筑色彩的调配要合理。因此,在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时,一定要按照“美的规律”和人体的实际需要去综合考虑,力求使城市的形象面貌达到一种和谐美,以防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摘自7月20日《北京科技报》 易群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