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三大召开
福建全力落实三季度工作
各级领导七八九月到基层解决问题加快改革开放进程
本报福州电 记者张铭清报道:中共福建省委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两个基本点的同时,以加快改革开放为重点,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下基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全省掀起了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十三大召开的热潮。
6月下旬,福建省委决定,7、8、9三个月不开全省性会议,各级领导集中精力深入第一线,通过认真检查省委关于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脱贫致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落实情况,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
福建省这次抓落实,实行统一部署,分工负责的办法,注意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从6月下旬到7月上旬,省委、省府领导同志除留下值班的以外,分赴全省各地,省直各部门和地市县领导同志迅速下到基层,面对面解决问题。据统计,全省有3万多名干部在基层抓落实,各地把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深化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来抓。6、7两个月,福州、三明、建阳三地市预算内国营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比例已分别达到100%、85%和74%。福州市在省经委帮助下,组织调查组深入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分析、论证,促进企业高层次承包方案的实施;总结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经验;推动组建企业集团;制定企业深化改革优惠措施。全市根据不同企业采取不同承包形式,但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不让税让利,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目前,全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预算内工业企业已达760个,占企业总数的57%。
深入农村的干部总结推广了长乐县农村第二步改革的经验,重点抓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搞活流通、融通和交通;发展信用社、供销社;建立生产、流通和科技三个服务体系。省农委针对当前“双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干部和农技力量下乡,在全省打了一场歼灭稻飞虱的漂亮仗,夺得了早稻大面积丰收。
根据“三资”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福建对国务院鼓励外商投资规定和省府20条补充规定贯彻落实的情况开展大检查。在“三资”企业较多的厦门、泉州、福州,省市有关部门作了重点安排。厦门特区从6月底部署,7月份自查阶段已告结束,从8月开始进行重点抽查和复查。这次检查采取逐个企业检查、边检查边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外商投资的良好“小气候”。全省出口创汇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73%,目前继续保持增长的好势头。


第1版(要闻)
专栏:

姚建铨取得国际最高水平成果
高功率激光器研制成功输出绿激光功率
达到三十四点二瓦
新华社天津八月三日电 (记者马魁君)由国内二十五位激光学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日前郑重宣布:天津大学精仪系激光教研室主任、四十八岁的姚建铨教授研究成功的
“高功率倍频YAG激光器”,输出绿激光功率达三十四点二瓦,超过目前国际最高水平。
高功率激光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激光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及激光器自身水平的提高。据专家介绍,由于高功率激光器在海底具有特殊的长距离传输功能,因此它在海下打捞、海底管道铺设、深海照明、港口建设和潜艇通讯等经济建设、海军国防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这种激光器制成的激光治疗仪是许多疑难病症的“克星”。它可以把光聚成千万分之一毫米的焦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加工上具有神奇的威力。同时,这种激光器还可用于高速摄影、航空遥测、全息照相等领域。
一九八二年,姚建铨在美国当访问学者时,先后搞出了六瓦和九瓦的绿光输出激光器,创当时国际最高水平。一九八四年,美国发伦等人在姚建铨实验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二十瓦的绿光输出激光器,从此便一直没人破此记录。两年半后的今天,姚建铨两次拿出三十四点二瓦绿光激光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震动。
随着三十四点二瓦高功率倍频激光器的诞生,姚建铨在激光理论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内外学术界给予较高的评价。
最近鉴定的这项科研成果的全部元器件都是国产货,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运行情况良好,已可小批量投入试产。
这次鉴定是由天津市科委主持召集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吸取蒜薹事件教训克服官僚主义
苍山县领导干部作风踏实多了
新华社济南8月3日电 (记者尹建华)苍山县5月27日因蒜薹滞销发生1000多人冲击县政府的事件后,记者最近再访苍山,发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全下乡了。
据值班的同志讲,眼下正是防汛季节,县领导汲取蒜薹事件的教训,开了会,发了文件后还不放心,又到防汛第一线去了。不久前,苍山县相继遭受风、雹、涝三灾,受灾面积达20多万亩,毁坏房屋近万间。灾后县乡领导立即分赴受灾现场,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现在,被冰雹砸秃的田地上,玉米、地瓜、绿豆长势很好;被冰雹和龙卷风毁坏的房屋也都进行了整修。南桥乡马庄小学24间校舍被龙卷风夷为平地,上级很快拨下2万多元专款重建学校。记者来时,见到砖石到顶、水泥抹地的校舍快要完工了。
以前农民对买化肥难意见很大。县里商业、供销、物资等部门便纷纷派人外出采购,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他们还改革了本县自产化肥的供应办法,每月除留少量机动肥用于生猪换购和供应科技带头户外,其余都按土地、人口的比例分配到农户,各村把分配情况张榜公布出去。农民十分满意。
7月中旬,苍山县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进一步总结了蒜薹事件的经验教训。受撤职处分的原县长李常存在会上检查了自己的官僚主义的错误。神山乡党委书记刘信吉的怨气也没了。他说,不能自己错了还怨群众。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些地区胡花乱用扶贫支农资金
竟被挤占挪用盖办公楼买汽车发奖金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据审计署提供的材料表明,国家拨下去的一部分扶贫、支农专项资金没有专款专用,而是被有些地方用作盖办公楼、买汽车、盲目上项目等别的方面去了,甚至有些资金被个人贪污了。
甘肃省“两西”(河西走廊、定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把463万元“两西专项建设资金”用来购置办公楼、修建宿舍和转借作为流动资金使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8个县挤占挪用支援农业的专项资金106万元,用于购买汽车、摩托车、电视机、收录机、沙发等,甚至建房经商、发奖金。上海市南汇县有16个单位,用支农周转金124万多元盖办公楼、食堂、托儿所等。
还有一些地方用支农资金盲目上项目。贵州省纳雍县1985年用11.5万元扶贫资金办了一个玻璃厂,而且由于原料、燃烧无法解决,缺少技术力量,最后倒闭了。湖南省慈利县用支农资金5万元建了一个食品厂,投产两年累计亏损3.8万多元。
有些支农资金被个人贪污、挥霍掉了。湖南省安化县大福乡,有5000元支农周转金被一个乡党委委员以扶持复员军人办造纸厂为名借走,挥霍掉3500多元。贵州省丹寨县原农牧局局长等4人借走支农、扶贫资金1.7万余元,至今不还。贵州省扶贫项目纳大公路指挥部的出纳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工程款1万多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八年体制改革获得长足进展
我国金融业日趋活跃繁荣
业务范围广为拓展融通资金超过三百亿
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体系
据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记者陈乃进)随着金融业的日趋活跃,银行的特殊作用在我国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决策者们所了解和重视。
始于8年前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银行业务范围广为拓展,利率功能开始发挥作用,信用形式和金融工具出现多样化趋势。尤其在开拓资金市场方面,各地普遍成立了短期资金拆借市场,使跨地区大规模的拆借、融资成为现实,目前相互融通的资金超过300亿元,显示了金融业的巨大能量。随着企业债券股票、金融债券等的发行,沈阳、上海等地还试办了证券转让买卖业务,为建立二级市场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全国集体性质的农村信用社达到5万多个,城市信用合作社1000多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也相继恢复和成立。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大量出现。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
与此同时,我国广泛开展对外金融活动,改变了封闭型的银行管理体系。我国的金融机构已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放债券筹措资金。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有300多个。
在金融改革中,中央银行放弃了过去统包资金供应的一贯作法,打破了专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锅饭”,它们先后被逼进了金融市场。现在是工商银行“出洋”(办理外汇业务),农业银行“进城”
(在城区开办储蓄,向企业提供贷款),中国银行“上岸”(开办人民币储蓄业务),建设银行“转向”(向真正的投资银行方向转变),交通银行“破墙”(打破专业银行业务垄断),各家银行形成了竞争局面。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也有新的发展,种类增多,服务面扩大,开始办理投资业务,组织投资公司。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生产建设资金来源已经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逐步转变为由银行信贷投资。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已经成为筹集和分配资金的重要渠道。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收集到30多万份种质资源
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居世界第三位
正在建设能贮存40万份的种质库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记者崔颍)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关人士日前对记者说,我国现已收集到30多万份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即将集中贮存到种质资源库里。
这位人士说,一个能贮存40万份种质资源的种质库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他说,目前我国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研究已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拥有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共有4个:美国——43万份,苏联——30多万份,日本——近10万份,中国——居第三位。
我国是世界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多种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从所收集到的种质资源看,我国农作物种类已达50多种,包括地方品种、野生种和野生近缘植物,还发现了一批新种、亚种、变种、类型和野生群落,获得了珍贵的新种源。
这位人士说现在国际上有关专家普遍认为,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拥有种质资源的多少和研究的深度广度,对未来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贵阳附近发现多缤洞风景区
洞长二十余公里 景观千姿百态
新华社贵阳8月3日电 (记者杨锡玲)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贵阳附近发现一处风姿多彩的风景区,为号称“天下奇观”的贵州溶洞景观增添了新的魅力。
这一风景区位于黔中喀斯特高原中部,南起修文城关阳明洞,西界猫跳河、鸭池河,北抵乌江渡水库,东接息烽温泉,总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这里有令人陶醉的六广七峡,有风格独特的绿石林,还有奇异秀美的洞穴泉溪,尤以“多缤洞”为佳,这一风景区也因而称为“多缤洞”风景区。
多缤洞高悬在乌江南岸的坡顶,洞长20.5公里,为国内有文献记载的最长洞穴。洞内上百个洞景千姿百态,景观几乎没有重复。洞中有一“风琴石”,是从一组平行裂隙渗下的滴水,由于各处滴水音响不一,能发出类似编钟一样动人的声音。
乌江渡河谷的“六广七峡”,既有长江三峡之雄奇,又具漓江之秀丽。两岸翠绿的猴愁峡中,上百只恒河猴在喧闹戏耍。
位于修文县回水乡的绿石林,面积近1000亩,石林中又有“剑林”,还有的如雏鹰、如犀牛、如狮子、如麒麟的种种怪石;就近的回水湖里有眼睛已退化的盲鱼。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持坚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积极探索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子
烟台市市长 俞正声
根据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安排,我市住房制度改革试点,从去年4月开始,先后经过宣传发动、调查研究、汇总测算、制定方案、数据核定、模拟运转等六个阶段的工作,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出台。这期间,赵总理亲自听取汇报,多次作过重要指示;陈俊生秘书长多次主持研究,并到烟台专题考察;国务院房改办反复帮助我们分析论证;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也作了很多指示;许多兄弟城市、专家给予了热情支持和指导。这是我市房改能够发展到今天,初步具备出台条件的重要保证。
一、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我市这次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从我国国情和我市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高公房租金标准达到准成本租金水平。同时发给职工相应数量的有价住房券的办法,将住宅由实物分配转向货币分配,初步改革长期以来低房租高补贴的福利性分配制度,逐步把住宅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使住宅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加快住宅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1、提租发券。由现行的福利性低租金,一步提高到每平方米1.28元准成本租金,使住宅价格接近价值。同时,对租用公房的职工发给标准工资23.5%的有价住房券,通过交纳租金收回住房券。
租金标准的确定:住宅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准成本造价为
(接近成本的造价)203.34元,租金由折旧费、修缮费、投资利息、管理费、税金五项因素构成。由此匡算出每平方米住宅使用面积月租金1.28元(准成本租金)作为当地的基本租金。其住宅标准由七项条件构成。考虑到各类住宅的质量、朝向、地段、楼层和内部设施是不同的,在计租时采取“基本租金加减法”,对超过或达不到基本租金标准的,分别按项目加减。其公式为:住户应交租金=使用面积×1.28元+增加项目租金-减少项目租金。按照“基本租金加减法”计算后,我市改革范围内的实际平均租金为每平方米使用面积1.17元。
发券系数23.5%,是根据职工平均住房使用面积、职工平均月计券工资额、原职工平均自负房租额、平均单位面积月新租金额测算的。其基本原则是:发券总额等于新增加的租金总额。以23.5%乘以职工基本工资,得出每个职工的发券数。不论住房面积多少,都享受同等待遇,改变过去住房面积大得益,面积小吃亏的现象。这样,住房面积大的职工,新增房租比所发住房券多(称为增支户),由个人负担;相反,住房面积小的职工,所发住房券比新增房租多(称为沉淀户),归个人所得。从整体上看,增支总额等于沉淀总额,两者是互相平衡的。
为减少由于人人发券而增加的工作量和印券费用,我们采取“以证代券、差额结算、沉淀统筹、纳入住房基金”的运转程序。即由承租人单位核定每户应发的住房券和新租金数。对增支户和沉淀户进行差额结算,增支的交现金,沉淀的发券
(存款凭证),老房租仍划转原产权单位。各单位上缴的减免补助统筹资金和增支户交纳的现金一起存入银行,作为兑现沉淀券的准备基金。对沉淀资金限制用途,避免冲击市场。
2、空转起步。对改革前(1986年11月1日前)的旧房,采取“一手发出去,一手收回来”的空转办法,即对旧房的住户所发的住房券,交租后又返还给原发券单位,再用来维持向职工发券,不需要进企业成本和财政体制,发券单位不增加新的支出,住宅产权单位也没有得到好处。而对改革后的新建住宅进入实转,职工所发住房券进入企业成本和财政体制,收回的租金除统筹一部分外,其余归产权单位。旧住宅则通过有计划地出售,逐步进入实转,概括地说,叫做旧房空转起步滚动前进,新房全部实转准良性循环。另外,住私房和租赁私人住宅的职工、住集体宿舍的单职工,暂时不参加改革。这样,把改革的代价控制在国家、地方和企业财力允许的范围内,使改革的步子能够迈得开,走得动。
3、减免补助。对于发给的住房券全部交租后,仍要在原负租金的基础上增加较多支出的家庭,在坚持多住房多拿钱原则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增支部分给予适当的减免补助。以家庭使用面积和人均工资水平作为确定减免补助比例的条件,工资越高,面积越大,减免补助的比例越低。作为过渡办法,缓解一部分增支户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对改革后分到住房的不予减免补助。
4、鼓励买房。在改革起步阶段,由于准成本租金与商品租金仍有一定距离,加之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人们对买房还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为了促进职工买房,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经济优惠办法和行政干预办法。首先,要合理确定住宅售价。除各种费用按各自的渠道解决外,更重要的是变现行的无偿安置拆迁户为有偿安置,降低住宅售价。其次,出售有限产权住宅,职工负担住宅售价的70%,余者由单位负担。第三,职工买房首次付款30%,余者由银行发放低息贷款。第四,新建住宅要先卖后租,先卖给个人后卖给单位。旧房结合逐步进入实转有计划地出售。
5、理顺资金。逐步建立市、企业和个人的住宅基金制度。经过疏导理顺,使生产性固定资产资金同住房资金逐步分离。把围绕住宅发生的生产、流通、消费等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银行控制,作为住宅信贷资金来源。同时,成立住房储蓄银行,有效地组织社会闲散资金和住宅资金进行商品房的建设和经营。
上述改革方案有四个优点:一是,各级财政和企业承受的经济压力小,在我国目前低工资、低消费和财力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使改革起步;二是,在目前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冲破传统的低房租高补贴的住房制度;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调动职工买房的积极性和单位建房的积极性;四是,有利于限制住房分配上的不正之风,抑制不合理的需求膨胀,调整消费结构。方案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改革是在有限范围内起步的,实行旧房空转和准成本租金,目前依靠回收的租金还达不到住宅的简单再生产,暂时实现不了现有住宅的良性循环。这个问题将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步解决。
二、改革的主要步骤和做法
我们在房改工作中掌握的总的原则是:态度要坚决,思想要先行,调查要全面,测算要认真,方案要稳妥,出台要慎重。主要做法:
(一)反复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主要作了三件事:一是搞了4万户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和600个单位调查。运用10台电子计算机进行了4个多月、50多次不同方案的分析,产生了17250个分析结果。二是对改革范围内6.8万户居民的住房情况、经济收入、家庭人口和职工进行全面核定。进一步掌握了基础数据,初步确定发券系数。三是分别运用券和表的形式进行了三次全面模拟运转及核实审批工作,验证了运转程序和各环节的工作量以及基础数据的准确度,暴露方案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承受情况。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共调查住户38万户次,涉及到有关数据3000多万个,平均每天调查995户,处理数据7.9万个,为方案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二)反复论证方案,寻求比较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电子计算机从12个方案中筛选出3个。最后,经过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选择了其中最佳方案。后来,根据赵总理的指示,我们又具体设计了“空转起步”的方案,并对这个方案六易其稿,不断完善。在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不搞神秘化,不搞少数人“闭门造车”,而是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进入改革的角色。并发动市直有关部门、经济研究部门、大专院校出谋献策。可以说,现在这个方案是集体智慧的体现。
(三)反复宣传教育,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改革。我们自始至终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抓住群众的一些现实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话。市委、市政府等五大班子领导同志,先后到机关、企事业、大专院校作宣讲报告12场次,并发表了4次电视讲话,分别召开座谈会近200场次,编印5万册《宣传提纲》分发到基层单位和居民手中。通过广泛的思想发动,广大职工居民对改革的认识不断深化,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在14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民意测验,拥护支持改革的占61.19%,持改不改无所谓态度的占13.66%,不赞成的占22.81%,弃权的占2.34%。说明相当一部分增支户对改革也投了赞成票。
(四)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房改工作一开始,我们就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五大班子和驻军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从有关单位抽调26人组成工作班子。各主管部门和千人以上的大单位都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各单位都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房改工作开始以来,市委常委召开了7次研究房改的专题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审议方案,市主要领导主持研究论证方案的小型会议近40次,切实把房改工作摆到了重要议程。我们还先后7次对160多个主管部门及1144个基层单位的房改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保证了各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对改革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住房制度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的一项综合性的重大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扯到方方面面和家家户户的利益,比以往任何一项改革,波及面更广、触及度更深,而且风险大,困难多。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了积极坚定、慎重稳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首先,要有改革的坚定性。这个坚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有“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强烈紧迫感和高度责任感。要充分看到我国长期实行的“公家包、福利制、低租金、实物分配”的住房制度,不仅使住宅建设资金不能实现简单再生产(更不用说扩大再生产),而且刺激了不合理的需求膨胀,导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项改革不仅有助于改变职工住宅的紧张状况,有助于克服住房分配上的种种弊端,有助于减少企业生产发展基金被住宅建设的挤占,而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建筑业的振兴。第二,要有“不怕担风险”的勇气。房改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冲击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因此,来自不同层次的冷言冷语和各种干扰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领导改革的一级党委和政府以及从事改革的同志,要对来自各方面的反对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看到,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总目标,方向是正确的,不管遇到什么干扰和阻力,都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第三,要有“在困难中找出路”的探索精神。改革不可能等到有了宽松的环境才进行,宽松的环境只有靠改革去创造。房改本身是件新事、难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困难重重,矛盾重重。但我们必须大胆探索,在困难中找出路,在矛盾中找办法,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子。
改革的坚定性还必须和科学性相结合,做坚定而清醒的改革者。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问题、解决矛盾。特别要充分估计30多年来的住房分配制度形成的弊端,充分考虑到财政和企业的承受力、家庭经济承受力和人们心理的承受力,既要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又要掌握好冲击深度,不能要求过高过急,试图通过一次改革,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一步跨入新制度。要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采取适度的政策,缓解矛盾,保证改革的起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改革的坚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合理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对改革中若干原则问题进行了反复探讨。
(一)租金标准问题。租金标准的高低,是衡量改革步子大小和程度深浅的主要标志。这一步迈多大合适?开始曾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小步快走;一种是一步达到成本租金。我们经过反复论证,逐步统一了思想。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把房子卖出去,房租过低,租售比价过低,很难调动职工买房的积极性,失去改革的实际意义。小步快走,尽管一次震动较小,但房租年年涨价,群众的心理难以承受,改革的成效不容易体现出来。而租金过高,增支额必然很大,对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冲击较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确定租金标准既要提高足够的幅度,基本摆脱福利性低租金的旧框架,又要与职工家庭经济的承受力相适应,从二者之间找出一个适度。我们经过定量分析,认为房租定在1元—1.3元之间为宜。为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把改革的步子迈大些,我们选定了1.28元的准成本租金,占成本租金1.53元的83.7%,是原租金0.187元的6.8倍多,这就向商品化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加之采取了买房优惠办法和对增支户的减免补助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售房,又不过多地影响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
(二)发券系数问题。发券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租金标准的高低。开始我们按照发券略高于提租的方案,确定的平均租金是1.28元,发券系数数是29%。若按发券额等于提租额的要求计算,发券系数须是27.4%。对此,国务院房改办指示,发券系数控制在20—25%之间,发券额要与提租额相平衡。我们认为很有道理。一是,国家对全国发券系数没有个宏观控制,将来理顺到工资里去,会使各城市的工资标准畸高畸低,造成不合理的差别;二是,发券系数过低,会导致房租标准过低;三是,发券系数过高,财政、企业和职工家庭三方面的承受力都难以适应;四是,发券高于提租,表面上看职工家庭负担少了一点,但导致沉淀增多,财政和企业付出的代价太高。因此,我们将发券系数确定为23.5%,实际平均租金为1.17元,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改革效果。我们认为,作为试点城市,应该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四者利益的关系,既要对市区参加改革的群众负责,又要对中央负责,对全国将来的改革负责。作为试点城市的改革方案,要立足于将来向全国推广。如果不这样,这种试点毫无意义,而且从长远看,试点城市本身也会蒙受巨大损失。
(三)减免补助问题。这次改革,从总体而言,发券总数等于提租总数。群众并不增加支出,但对每一户居民而言,有的人则因居住了和其工资不相称的住房而增加支出,另一部分人则减少了支出,甚至增加了收入。这种利益的重新分配是改革中不可避免而又必须出现的现象。一部分人的增支和一部分人的增收一样,是“多住房多拿钱,住好房多拿钱”原则的体现,是公平合理的体现,是一个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还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1)目前的住房状况是几十年遗留下来的,多住房的原因十分复杂,大多数情况并不是以权谋私的结果,而是不合理的住房制度的产物。作为旧住户当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改革,没有按照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住房的机会,这是一个既成事实。(2)提租总额等于发券总额的结果必然会使增加支出的面在40—50%,相当一部分户增支额在20元左右,让他们一下子全部负担则难以承受,势必影响正常的生活水平。而短期内社会又不具备条件,满足增支过多的户换到较小房子的愿望。(3)房改的利益调整有其特殊性。以往进行的其他改革尽管也是一种利益调整,但有的是在普遍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拉开了分配档次,有的是职工不容易感到的间接调整,有的是部门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房改的利益调整的特殊性在于,直接发生在职工的家庭,有的要从兜里往外掏钱。而住宅又具有难以分割、转移的特性,已经享受多年的既得利益,今后每月都要失去一块,人们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群众就会支持改革,否则改革难以奏效。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对增支户采取适当的减免补助,以减轻冲击深度,使增支户有一个经济和心理的适应过程。至于对改革后的新住户,则不进行减免补助,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选择机会。但对其中一部分低收入的家庭,应通过正常的困难补助渠道解决。同时,各级领导要有强烈的群众观念,逐户研究这些职工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四)空转变实转的问题。“实转”对一下子理顺住宅资金当然是好事。但最大的问题是市区现有230多万平方米住宅,全部实转后有3000多万元的资金进入企业成本和财政体制。开始我们曾设想过实转的方案。后来赵总理在山东潍坊市视察时向我们深刻指出,过多增加财政负担的方案再好也是不可行的。并亲自帮助我们构思了在有限范围内“空转起步”的方案。由此我们认识到,住房制度改革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次改革,不可能一下解决30多年的积弊,只能解决一两个关键问题。我们这次改革方案,只是初步理顺国家和职工在住房制度上的关系,从根本上冲破旧制度的框架;然后逐步理顺国家和产权单位的关系,实现住宅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一部分职工暂不参加当前的改革,租金水平仅是准成本租金,改革前的旧住宅仍然实行空转的方案。这些不足是基于三个承受能力不足而不得不保留的缺陷,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住房制度的改革,是长期的,要坚持不懈的进行,畏难而不起步,或者企图毕其功于一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得全体职工都参加改革,准成本租金过渡到商品租金,所有住宅全部进入实转。只有到那时,住房制度改革的任务才能初步完成。
(五)大合理与小不合理问题。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应该权衡利弊得失,尽量寻求合理,以适应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但实际上想搞出一个十全十美、完全合理、皆大欢喜的方案也是不可能的。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只能是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去寻求和扩大合理性,大的合理了,改革起步了,再逐步理顺和解决小的不合理。如果一味地追求尽善尽美,小的不合理就会阻碍大的不合理(旧的住房制度)的解决,这显然是不能允许的。我市的改革方案在大原则合理的情况下,也确有一些小的不合理。如时限问题,我们规定1986年11月1日之后的住户为新住户,不享受减免补助。如果不划这条杠子,减免补助就无休止了,改革的成效就体现不出来了。划了这条杠子,从大的道理上讲是合理的。因为这个时期之前,我们已宣布了房改政策。相对来说,新住户有了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选择住宅的机会和可能。然而,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如有的职工过去分房,发扬风格,把房子让给别人,这条杠子使这些好人和老实人吃亏了。再有住自有住宅、租赁私人住宅和住集体宿舍的单身职工,他们本身为国家分担了困难,按理应该参加改革,但这次没有列入,这也是小不合理。因为这部分人如果全部包进来,发的住房券全部沉淀,改革的代价就会超过限度,势必无法出台。还有一些问题一时看不准,就暂时放一放,先集中精力解决妨碍出台的主要矛盾,出台后再逐一解决其它问题。例如住房券和工资是“动挂钩”还是“静挂钩”的问题,空转如何进入实转的问题,住宅资金如何理顺的问题。
(六)住宅出售问题。在制订卖房政策过程中,曾出现过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房子根本卖不出去;一种则认为,用不着优惠也能卖出去。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测算、反复论证和民意测验得出的结论是,上述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只要租卖比价比较接近,可以卖出房子;但必须再辅助适当的优惠政策。如有限产权出售、全价买房给予折扣、低息长期贷款等,虽然我们给买房者一定好处,补贴了一点资金,但这是个质的突破,会使群众在买房上由冷漠变为热情,由“小气候”逐步推向高潮。所以,在改革的起步阶段里,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买房的路子是必须要走的。
(七)宣传问题。房改的宣传工作有一个适度问题,对改革的目的,成效宣传过头,不仅容易在群众中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开始把人们的胃口吊得很高,企望过大,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有可能变成改革的阻力。相反,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宣传,没有足够的舆论准备,一些疑虑得不到及时解答,改革也不会变成群众的行动。我们在宣传中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地向群众讲清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讲清我们面临的困难和付出的代价。既说明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又说明改革的长期性、阶段性;既说明改革的意义和好处,又说明在短期内不可能“吹糠见米”地给每个人都带来好处,有的暂时要牺牲一点利益,甚至忍受一些小的不合理;既说明由于目前条件限制,改革不得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的原因,又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化这些问题会逐步解决,从而使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改革。
我市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尽管经过了三次模拟运转,但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正式出台后还要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本文系在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学学任弼时同志的“三怕”
王桂春
任弼时同志在世时素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花钱多,三怕麻烦人,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
然而,现在有些同志却在“三怕”中间加了个“不”字,成了“三不怕”——一不怕工作少:工作越少越轻松越好,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惟恐日子不清闲。二不怕花钱多:手中有了党和人民给的权力,不是殚精竭虑为群众多办实事,而是慷国家之慨,肆意挥霍,以追求“高档”、“豪华”为能事,惟恐“气魄”不大。三不怕麻烦人:不是考虑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当好公仆,而是喜欢前呼后拥,让下边围着他转,惟恐不够“尊贵”。
“三不怕”与“三怕”,仅差一字,而其中表现的旨趣和情操,相差却何止万里!尽管这种“三不怕”的干部为数不多,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造成的恶劣影响却不容忽视。我们每一个干部,都应当以任弼时同志的“三怕”精神为镜,让老一代革命者的高风亮节,继续下去,发扬光大。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竞赛

郝建秀来到“郝建秀小组”
7月8日至18日,郝建秀在青岛市视察。9日上午,她来到青岛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和小组的新一代姐妹们亲切握手,热情交谈。
《青岛日报》王治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