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改革行政区划 加强乡级政权
保加利亚组建八个经济行政区
新华社索非亚8月26日电 保加利亚国务委员会今天颁布一项法令,决定取消目前的28个州的建制,组建8个经济行政区(或称8个大区)。首都索非亚市仍保持12个区的行政建制。
改革后的第二级政权将是8个经济行政区和一个市。每个经济行政区将成立区党委和区人民委员会。第三级政权是乡,全国共设99个乡。
保共中央政治局今天也为此通过一项决议,强调对行政区划实行改革,目的在于加深改革进程,把全社会变成自治体。
决议指出,经济行政区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乡级政权实现自治活动,对各乡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协调。将使乡变成“有活力的基本的自治区域共同体,让它们拥有新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确保乡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发展”。今后,乡级政权将独立和平等地参与同国家计划机关和自治经济组织在计划工作方面的对话;将建立自负盈亏的经济预算,实行财政自理;将作为统一的投资者建设居民的配套生活环境;负责本乡的农产品和生活日用工业品的自给,要成为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金融市场证券集资势头有增无已
集资者和投资者热衷于进行证券交易
新华社华盛顿8月25日电 美国《商业日报》今天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说,机构或企业依靠发行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在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势头有增无已。
报告指出,集资者和投资者更愿意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而不是通过传统的银行渠道。因此,证券集资占国际金融市场集资的比重已从1982年的44.1%增长到现在的87%。
报告还指出,尽管近5年来美国股票市场的股票交易量及价格一直在上涨,但其资本总额占世界股票市场资本总额的比重却从1975年的61%下降到现在的39%。这说明其它各地的股票市场有了长足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美国经纪行正在迅速发展其海外业务,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伦敦和东京建立了相应机构。


第7版(国际)
专栏:

蒙古成立老人理事会
新华社乌兰巴托8月24日电 据蒙古报刊报道,为了发挥退休人员的作用,蒙古成立了老人理事会。
该会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生产性组织,对其成员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6个老人理事会,共约5000人。国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发挥余热,既可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能增加个人收入。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宣布实施国际酸雨协议
新华社内罗毕8月25日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天在这里发表的新闻稿宣布,经过欧洲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10年深入细致的工作,一项国际酸雨协议将从9月2日起开始实施,目的是使硫磺氧化物的扩散减少30%。
新闻稿说,酸雨是由于硫磺氧化物的扩散和其他主要是燃烧煤和石油产品时放出来的气体进入大气层引起的。这些进入大气层的气体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形成酸雨而降落地面,使得树木受到破坏,江河湖泊受到污染。仅欧洲5个国家就有600万公顷的森林受到酸雨的严重影响。
新闻稿说,这项协议是1985年在赫尔辛基通过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狂捕滥杀 牟取暴利
全世界犀牛数量锐减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消息说,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犀牛的数量减少了85%。
在亚洲,犀牛仅剩下2300头。在非洲,黑犀牛的数量由17年前的6.5万头,下降到现在的4000头。幸运的是,生活在南部非洲的白犀牛,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由原来的不足100头,增加到4000头。但是北部非洲的白犀牛,已由10年前的700头,下降到今天仅在扎伊尔的加兰巴国家公园中的17头。
来自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消息说,当前非洲最大的黑犀牛聚集地是在津巴布韦,可悲的是,从1984年6月到1987年4月,在下津巴布韦谷地至少有250头犀牛被杀害。
消息说,世界犀牛数量的急剧下降,主要是偷猎者射杀犀牛、获取昂贵的犀牛角造成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秘鲁在亚马孙林区发现一座古城镇
新华社利马8月24日电 据秘鲁《商报》今天报道,秘鲁和美国科学考察人员最近在秘鲁原始林区发现一座古城镇。这座古城面积比库斯科省的印加帝国的古迹马丘皮丘大的多。
报道说,新发现的古城镇位于秘鲁北部亚马孙省的马拉尼翁河河岸上,占地160平方公里,古城周围是一座石砌城墙,用于防御外来部族的入侵,城内共有25000多个建筑物遗址,其中不少是石头建筑物。
据古城的发现者美国学者吉恩·萨沃伊说,古城遗迹属于秘鲁的查查波亚斯人原始文化,它的发现证实了在古代秘鲁原始林区也存在印第安人的古老文化的说法。
据报道,这座古城早在2000年前就被厚厚的植被所覆盖。


第7版(国际)
专栏:

酒患
意大利是世界葡萄酒生产居首位的国家,年产量达七百多万吨;同时它又是威士忌酒的最大进口国。意大利人平均每人每年喝掉一百一十四升含酒精的饮料(包括啤酒和含酒精的高级饮料),直接或间接地由于饮酒而造成死亡者每年达两万人,饮酒为患已成意大利的严重问题。
据意大利卫生部统计,在最近十一年中,全国肝硬化患者的百分之四十属酒精肝硬化,死于酒精肝硬化者达九点四五万人;死于酒精神经官能症者四千人;死于酒精神经病者五百人。在同一时期中,死于车祸者九点三九万人,其中因醉酒开车造成车祸死亡者占三分之一;自杀身亡者七千人,其中醉酒后自杀者占百分之二十五,达一千七百五十人。以上总计十一年来直接或间接地由饮酒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十三点三万人,系同期意大利吸毒致死者的五倍。
意大利舆论惊呼:酗酒已成为意大利社会的一种“内伤”和“社会悲剧”,急需采取法律措施来加以制止。 ·晋标·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日本经济的战略性转折
凌星光
日本报刊称1986年是“第二次开国元年”。这是同把明治维新作为第一次开国相对而言的。当时日本从“锁国”转变为“开国”,大力吸收欧美文化,走上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然而,为了跻身列强行列,日本走的是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结果遭到惨重失败。二次大战后,日本提出“经济立国”,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接着于60年代初实行贸易自由化,60年代后半期实行资本自由化,80年代上半期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到了1986年,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海外净债权额达1804亿美元,经常收支顺差额高达860亿美元,由此而引起日美、日欧的冲突与矛盾空前加剧。这一客观现实迫使日本不得不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和全面推行自由化,以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形势。
当然,日本经济的战略性转折并非始于1986年,而是80年代初就开始了,其主要表现为:
国家目标的调整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直以“追赶欧美国家”为战略目标。经过战后高速发展,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欧美水平。因此,日本认为在经济上已完成追赶欧美的历史任务,今后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进而在21世纪实现“日本世纪”的设想。为此,日本不只着眼于本国利益,而且要“承担国际责任”。因此,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出于缓和对外经济矛盾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的需要。
社会经济目标的调整 百多年来,日本在经济上把物质生活的改善作为主要目标。如今,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在追求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的同时,日本有不少人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些变化。他们注意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亦即想在文化上从过去的仿效、吸收发展到创造日本自己独特的东西。因而近来日本有人特别强调新文化生活的创造和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日本是资源贫国,战后一直推行“贸易立国”方针。政府推行发展出口产业的政策,限制制成品进口。这种发展模式在追赶欧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加剧(经常收支连年巨额顺差)严重阻碍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现在提出把经济发展模式从出口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进口制成 品。
产业结构的调整 60年代高速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重工业,在70年代逐渐丧失其优势。但由于80年代前半期日元贬值,这些行业重新恢复竞争力,致使产业结构调整放慢。1986年日元急剧升值后,这些行业重新面临被淘汰的前景。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避免产业结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另方面则制定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计划,以解决产业结构的矛盾。产业结构审议会1986年提出的报告书说:“为了防止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活力减退”,日本人“应该发挥创造性,开拓新产业领域”,并特别强调要推行“创造性知识融合化”。
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 战后,日本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一直是通过技术革新和经营管理的改善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出口。这种出口型企业经营,重视在日本生产、去国外销售。今后,日本企业则要向国外发展,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实行全球型企业经营,即在国外生产,在当地销售。为了不使日本经济失去活力,有人提出“软件硬件分工论”,即把设计等高智力部分留在日本,而把产品生产转到国外。
科学技术战略的调整在技术发展方面,战后日本实行以引进技术、改良技术为主的方针,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日本已在相当一部分领域里赶上欧美。但面临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挑战,日本认为今后只有加强创造性研究,才能继续发展。日本正在增加科研经费,并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从科研体制来说,为了推进创造性技术开发,就必须建立“官民学”三结合的科研体制。进入80年代后,日本文部省、通产省和科学技术厅多次提出科研体制改革方案,并极力提倡科学技术上的国际合作。
以上6个方面的调整,都与日本经济国际化有着密切联系。日本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走国际化道路是必然趋势。然而,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推行国际化呢?目前,日本有两种思潮,一种是大国主义,认为日本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霸主国家。另一种与之对立的是全球主义,它反对霸权主义和东西对立观念,而主张发达国家更多地援助发展中国家,以促进世界一体化。两种不同的思潮将导致日本走上截然相反的方向。何种思潮最终取得主导地位,是国际人士甚为关切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奥地利出土10万年前古石器具
新华社维也纳8月24日电 据奥新社今天报道,奥地利考古学家最近在下奥州的赫尔登格尔山洞里发现了10万年前的古石器具。
这些器具深埋在数米厚的粘土和碎石层里。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器具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制造的,可能是用来切割猎获的野兽和加工兽皮的。
赫尔登格尔山洞海拔高度800米,深30米,高6.5米,是奥地利最古老的山洞之一,已有11.2万年历史,曾因在洞内发现穴熊骨骼而闻名。
考古学家还在赫尔登格尔山洞内找到了巨大的穴狮骨骼。科学家们希望能在洞内找到更多的稀有动物的骨骼,以便说明这类巨兽发展和消亡的原因。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联邦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有一个名叫享明斯特德特的小村庄。那里的村民变废为利,在报废的汽车里种上花草,既美化了环境,又处理了垃圾。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