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统战工作要为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服务
吴慧婵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统一战线工作开拓了更广泛的领域。在新形势下,统战工作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更好地争取、团结海内外经济界的一切爱国力量,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统战工作应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的总路线、总任务不同,统一战线的对象和任务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受到极大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党的战略重点的转移,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担负着新的历史任务。新时期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为实现统一祖国和振兴中华这个总目标而奋斗。爱国统一战线要为推动“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为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服从三个“坚定不移”的同时,把统战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党的战略方针的转移,新时期的统战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都已成为联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工商联)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也愈来愈广泛。一方面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另一方面是广泛团结几千万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这两个联盟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在以大中型国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及外商独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在新形势下,经济统战工作中的主要联系对象,可以概括为两个范围内的经济界人士:在大陆,包括私人、个体、外商投资等企业以及某些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集团、群体、民间工商团体等方面的有关代表人物和有影响的经济界人士;在海外,是广泛联系台湾、港澳经济界的代表人物以及海外广大的经济界爱国同胞。经济领域统战对象的范围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这是新时期我国统战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积极开展海内外的经济统战工作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在海内外大力开展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为了促进海内外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我们要放开视野,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面向台湾,面向港澳,面向海外。这是新形势下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发展。在台湾、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很多爱国人士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他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出力。为了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大陆的经济统战工作要和海外的经济统战工作紧密结合。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大陆统战工作是海外统战工作的基础和依托,海外统战工作又给大陆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在经济领域中大力开展海内外的统一战线工作,这又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赋予统战工作的新特点。我们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大陆和海外的经济统战工作。
大陆的经济统战工作,值得我们重视和探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和帮助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发挥人才优势,对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监督,促进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特别是具有商会特点的工商联组织,其成员可以对国家、地区以及某些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战略性的咨询、论证。
——支持、协助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经济界人士,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科技、经济咨询活动和培训工商专业人才。特别是要支持他们配合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咨询和专业培训项目,并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近几年来,他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支持、协助工商联办好企业。工商联中的许多成员熟悉商品经济,有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在经营管理企业、发展商品经济、沟通经济信息、实行资金融通等方面,工商联能较好地发挥其民间商会的独特作用。目前工商联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个县、市的62个行业中,开办了1100多家工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得法,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亏损户。
——做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以及各地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统战工作。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中强调指出:“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第55页)我们利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这个桥头堡,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再把内地的原料、初级产品经过精加工后送入国际市场,可以在出口创汇上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工商联组织与“三胞”以及海外经济界人士有着广泛的联系。近几年来,他们为有关部门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促进了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实施。统战部门要善于利用和发挥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积极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经济领域中的统战工作。
——为我国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服务。统战部门要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其他科技、经济界人士将资金、技术、人才引向上述地区,为这些地区发展商品经济、开发自然资源创造条件。近两年来,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工商联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员就有2700多人次,咨询服务项目达2000余项,培训工商管理、技术人才4万多人次,普遍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对新形势下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到1986年底,全国有1211万个个体工商户,在他们之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一批私人企业。面对多种所有制并存下的各种经济组织及其代表人物,统战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并及时总结在这些经济组织和企业中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
开展海外经济统战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经济界人士的联谊活动。我们要解放思想,摆脱“左”的束缚,防止右的干扰,在开展海外的经济统战工作中,广交朋友,以诚相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目前,在海外的几千万侨胞中,有不少是从事工商贸易和其他经济工作的,其中一些人在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声望、学术上有造诣。由于我们工作还没有跟上,有的爱国侨胞感到报国无门。形势要求我们主动与他们交好朋友。对“三胞”来说,只要他们赞成祖国统一就是爱国主义,在爱国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政策,增进友谊,做好他们以及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工作,在互利的基础上,支持他们来国内投资经商,传授技术,兴办各种企业。此外,我们还要通过他们更多、更广泛地联系国际工商界人士,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等活动。
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经济统战工作
周恩来同志早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统战工作是全党的一项重要工作,统战政策要靠全党去贯彻,任何部门的工作都不能与统战相脱离。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开展海内外爱国统一战线的工作更需要依靠各部门来做。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各经济部门以及有关的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近年来在开展经济活动中,接待了成千上万的海外侨胞和外商,已与许多侨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经济工作与统战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与经济统战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各地、各经济部门的技术、设备、资金的引进往往是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分不开的。目前,在海外人士投资企业中,属于“三胞”投资的企业约占70%,金额占一半以上。绝大多数有成效的引进项目,都是通过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三胞”穿针引线促成的。统战部门做好海内外经济界人士的联谊工作,不断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队伍,可为各有关经济部门牵线搭桥,从而促进开放、搞活方针的实施。
经济统战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广泛团结海内外经济界的爱国人士,为四化建设服务。统战部门与经济部门应该携起手来,通力协作,加强横向联系,在经济统战和开展海外经济贸易工作中虚实结合,既讲友谊,又讲实效,努力为“三胞”来大陆经商、办企业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并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加快我国四化建设的进程。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在落实党的对外开放政策中,统战部门和各经济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在做“三胞”的经济统战工作中,既不要一家包办,也不要各自为政。各部门之间要互通信息,统一政策,协调行动,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为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第5版(理论)
专栏:

略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性
沈立人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有八年了,相当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八年改革的巨大业绩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良好经济形势的主要动因。但是也要看到,在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矛盾,特别是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阶段,势必出现或大或小的摩擦。面对这一复杂情况,有的同志认为,应当尽快结束双重体制并存的格局,为此,领导人要下决心,改革者要发扬战斗精神,或者采取特殊的联动对策,一步到位,一举成功,在近期内实现向目标模式的转换。这种意见反映了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及其必然带来的长期性估计不足。其实,我国的改革虽然起步比有些社会主义国家晚了一二十年,但进度并不慢。我国整个改革任务的实现所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决定着我国改革的起点低、目标高,跨度很大。这个阶段的特征之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但是这些基本经济关系还很不完善,并且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有条件逐步完善起来,这就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沿袭了苏联模式,同时带有相当多的半自然经济色彩。因此,一方面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指令性计划的覆盖面实际上并不大,计划的力度也不强;另一方面是虽然留下了大块的计划外空间,而市场机制又未能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始改革,起点比经济技术较发达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低得多。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经济关系将有连续不断的演变。我们择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不能仅着眼于一时,还必须有长远的总体设想,把目标订得高一些。从低起点到高目标,其间跨度很大,难望在短时期内就有飞跃性的超越。
二,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货币化的渐进性,决定着改革有待于客观条件的逐步成熟。一定的经济体制总与一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条件联系着,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适应。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长短和快慢,客观上决定于整个经济发展的进程。我们说改革的跨度大,大就大在目前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经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很低。换句话说,发展商品经济,我们也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建立一个适合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和发展要求的、相对定型的新经济体制,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条件,经历一个由商品经济不发达到相当发达的过程。在当前商品货币关系还不发达、市场发育还处于幼稚期的情况下,简单地放开价格、开放生产要素市场,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必须分步走,并且是小步走、多步走。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货币化的条件逐步成熟,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整个改革才会一步一步地逼近目标模式。
三,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国情决定着改革的内容是庞杂的、形式是多样的。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历史任务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应当以国情为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经济文化落后外,另一个特征是国家大,并且发展不平衡。一个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与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比,仅从规模、数量及其组成关系看,难度就要大得多,因此,别国经验可供借鉴,但是不能直接照搬。例如有的国家全国只有上百个大中型企业,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比较清楚而直接;我们有近万个大中型企业,再加上数百万个小型企业,就不得不通过不止一级的中间层次。特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有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基本上还是半自然经济的内地;既有少数技术、管理比较先进的企业,又有多数技术、管理相当落后的企业;并且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内部以及城乡之间,都呈现千差万别的状态。这都告诉我们,改革的内容极其庞杂,形式极其多样,不能简单从事,搞“一刀切”。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因地因时制宜,任何一种模式都要因时因地而异,在步骤上要有先有后。这样,整个进程就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走完。
四,政治、社会、文化等传统体制决定着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整体的配合和协调。我国的改革从经济入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发现经济改革不是孤立的经济问题,而与更大范围相沟通,联系到政治、社会、文化等,都有一个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关系。例如建立厂长(经理)负责制,若不解决党、政分工,那就无法推开。改革是又一次革命,在改革中充塞着各种机制摩擦、利益冲突、观念更新和心理偏颇,都必须处理好。过去把经济改革看作一个独立系统,讲究内部配套;现在看来,它只是全面改革中的一个子系统,还必须有更大范围的配套改革。经济改革遇到的干扰和障碍,不仅来自经济领域内部各个经济主体和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来自其外部,不少属于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社会、文化等传统体制,其惯性和惰性常比经济体制要大一些,到目前为止,其改革的透明度也远比经济改革要差一些。不言而喻,这样一个大配套的大改革,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决非短时期所能完成。
五,改革的长期性还由于它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决定着改革必须在探索和开拓中稳步前进。革命导师为我们提供了立场、观点、方法和某些基本原理,但不可能提供现成答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的较早,实践较多,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但不可能给我们以照样画瓢的葫芦。资本主义国家为发展商品经济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不可能让我们生吞活剥、食洋不化。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大胆探索,积极开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化认识。改革需要人才,其实那是经验积累和认识深化的人格结晶。改革需要理论,其实那也只能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先验的。探索和开拓允许有曲折、有失误,问题是要善于从中掌握经济生活的实际逻辑,求得稳步前进,尽量少走弯路。经验积累和认识深化,大胆探索和积极开拓,都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没有捷径好走。
当然,强调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艰巨性,不是把它推向遥遥无期,散布悲观论,恰恰相反,正因为看到改革的长期性,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信不疑地推进改革,千万不要犹豫、不要松劲,要为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而不吝付出自己的心血。


第5版(理论)
专栏:读史札记

“立言不为一时”
徐逊
“立言不为一时”是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来的。他读了《三国志》、《魏书》、《隋书》、《新唐书》、《元史》、《明史》之后,写下了以此为题的读史札记。
《立言不为一时》全文800余字,例举均田制、五铢钱、会昌裁减佛寺、元明京东筑堤围田等的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顾炎武的论据是有力的。例如,将无主之田分给百姓耕种,是东汉末年的司马朗在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提出来的。司马朗死于公元217年,这一倡议最晚不迟于公元217年。直到拓跋氏占有中原,“令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给授,而口分世业之制自此而起。”(见《日知录》卷十九“立言不为一时”条,下引此文不再注出处)这里指的是北魏太和九年,即公元485年颁布的均田令。从倡议到实施,至少相隔268年。元代泰定(公元1324年—1327年)时,虞集就建议在京东筑堤捍水为田,当时不受重视,至正十三年,即公元1353年,丞相脱脱兼领大司农事,在京东“西至西山,东至迁民镇,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顺州,皆引水利,立法佃种,岁乃大稔。”(《元史·脱脱传》)至今仍受其利。从建言到实现相间二三十年。唐会昌裁减佛寺,从李叔明提出,到李德裕推行,也经过了60多年。这些措施的推行,“皆立议之人所不及见”。顾炎武以确凿无疑的史实雄辩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天下之事,有言在一时而其效见于数十百年之后者。”进而肯定这类立言之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不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然则开物之功,立言之用,其可少哉?”
“立言不为一时”,作为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很可贵的,对我们的理论研究也颇有启迪。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往往缺乏远大的眼光。有些课题是战略性的,属于基本理论建设,对当时的工作可能不会马上发生作用,往往就不被重视。然而,这类研究对未来的发展却是大有用的。对理论研究不应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提倡“立言不为一时”,或许有人担心会使理论研究脱离实际。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顾炎武不仅主张“立言不为一时”,而且明确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见《日知录》卷十九“文须有益于天下”条)“有益于天下”,是为现实服务;“有益于将来”,则是“不为一时”。顾炎武一再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日知录·自序》)他的“立言”,密切联系实际。他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以检验自己研究所得,并随时删削补充。他的著作大多和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密切联系。他所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经济地理巨著,《肇域志》则偏重于地理形势、山川要塞的记述,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依然有它的参考价值。因此,“立言不为一时”决非提倡脱离现实,而是在为现实服务的同时,注意为未来发展服务而已。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当然要说明改革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不能停留在这里,而要进一步探索改革前进的道路,弄清改革的规律性,走在改革的前面,以指导改革的深化。提倡“立言不为一时”能使我们的理论研究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搞活服务,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从顾炎武的“立言不为一时”,我还想起了另一种“立言不为一时”。那就是理论研究要探求真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因一时的利害得失而作违心之论。这一条,从理论上没有人反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却非易事。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


第5版(理论)
专栏:

《亚科卡自传》读后
顾家熙
最近,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亚科卡自传》一书。
亚科卡是美国近两年来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他在担任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总裁期间,曾为福特公司赚取了35亿美元的巨额利润。遭到解聘后,70年代后期,他出任濒于破产的美国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使这个公司在短短几年内扭亏为盈,1984年获利润24亿美元,超过了这家公司前60年利润的总和。许多美国人认为,克莱斯勒的振兴是当今美国的一大奇迹。
《亚科卡自传》详述了作者的坎坷经历以及克服种种困难、挽救和振兴克莱斯勒的成功之路。该书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除辞书、菜谱和圣经之外最畅销的读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亚科卡的经历深深打动了美国人的心。
亚科卡这个企业家的成功之道,不仅对于企业家有参考价值,对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也是有用的。如掌握工作中的时机问题,一般来说,掌握时机是和掌握情况有关的。亚科卡认为,你也许永远掌握不到百分之百你所需要的情况。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东西,生活的现实就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再可靠的信息,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性,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只能坐失良机。即便是正确的决策,如果动作迟了,由于决策行为的条件改变,也可能变成错误的决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