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导弹石雕
周长行
每座山都有自己独特的岩石,每块石头都代表着一个山的家族。一块外表极为普通的石头说不定就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在这些不同的岩石中,哪一块应当属于他自己?
他是一位老工程兵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他就是指挥构筑战地坑道专家。在某导弹基地,十几年间,从副司令员晋升司令员,他大量的心血都花在组织指挥地下施工上。远古的造山运动,产生了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这浩瀚的世界,成为了将军运筹千军万马的舞台。一条条导弹坑道喷吐着绚丽而神秘的色彩,一车车石碴在将军的手下都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自然地,他与各种各样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惜,他已进入花甲之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本想再在这大山深处留下几串晚年的脚印,而突然下达的离休命令,不得不给他划上了一个令人流连的句号。
然而,他毕竟是一位从战火中闯出来的战士,深沉的理智,不懈的追求,催促他寻找属于自己未来的第一块里程碑。离休进京前夕,作告别部队的最后一次视察时,在一座宏大工程的地层深处,尽管光线幽暗,他那昏花眼睛倏地一下变得明亮起来,一块质地坚硬的石头与他的目光相遇,一个奇特的灵感,从他心里跳出。他捡起那块石头,深情地端量了许久,分外珍惜地用泉水洗了又洗,悄悄地装进了自己的行包。
这块石头随着将军蹒跚的身影,进入了繁华的北京。将军摸摸索索地拿起雕刻刀,在那块石头的纹路里搜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雕刻自己新的年轮。憨头憨脑的石头,在将军犀利的刀锋下,渐渐地生发出灵性——一枚栩栩如生的导弹模型刻成了!温柔的、灿灿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导弹模型上,好象给它镀上了一层金。将军急忙掏出手帕,擦去眼眶溢出的泪水,大声地呼喊家人:“拿酒来,快拿酒来!”趁着酒兴,他挥毫在导弹模型的正面写道:“于山凹四十二米深处!”这不是诗词,这是一座正在开挖工程的标记。这是一位老战士对于他曾经从事过的伟大事业的珍贵而又精确的惦记。
流逝的岁月,在将军的心灵深处注满了“推进剂”。他为祖国发射的每一枚导弹而祝福。同时也在为自己那枚岩石结构的导弹筹划着发射和升腾的良机。
两年之后的一个春天,某导弹基地召开庆功祝捷大会的消息传来,将军按奈不住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他立即制做了一个上好的有机玻璃盒子,装进导弹模型,派人送往基地。将军的石雕导弹在铁路线上向外地飞驰,留下了意味深长的轨迹……
庆功祝捷大会开幕的那一天,石雕导弹被安放在主席台上。会议主持人颤抖着嗓音说:“这枚岩石结构的导弹模型,是我们离休两年多的张煌司令员派人从遥远的北京送来的。它寄托了将军对我们基地的思念,对导弹事业兴旺发达的期望……”
全场的目光一下集中在这枚导弹石雕上,同时响起了炸雷般的掌声。掌声就是心声。一颗颗滚烫的心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把我国方兴未艾的战略导弹事业推向新的轨迹!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文谈

一部反映美国奴隶制度的新作
申 奥
美国黑人女诗人雪尔莉·安妮·威廉斯在去年7月推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德莎玫瑰》,一时轰动文坛。这本书连续印行了三次,美国各大报刊竞相发表评论予以赞扬。好莱坞准备把它搬上银幕,正在由作家本人改写电影剧本。
小说叙述了奴隶制时代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女主人公德莎是一个怀孕的黑人女奴,她目睹自己的情人惨遭主人杀害,在愤怒中杀死了一名白人工头,立即遭受拷打,并被戴上脚镣手铐投入监狱。后来由于一位白人妇女鲁弗尔的营救,她历尽艰险,才得以死里逃生。小说反映了黑奴们的悲惨生活,奴隶主的暴虐凶狠,是美国奴隶制度的真实写照。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改变了历来文学作品中女奴逆来顺受的形象,而突出了德莎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它还歌颂了黑人妇女和白人妇女之间的友谊。
威廉斯现年42岁,她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贝克斯斐尔德的一个贫穷家庭,8岁时丧父,一家人靠救济维持生活,8年后又丧母,生活更加艰苦。从少年时代开始,她就从事摘棉花、采摘水果等劳动。她靠勤工俭学进了弗莱斯诺州立大学,以后又到东部一带流浪,先后就读于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和普洛维登斯的布朗大学。1972年,她的一部评论集出版,不久又出版了诗集《孔雀诗篇》,她的境况才得到改善。15年前她就酝酿写这部小说了,她先把这个故事写成短篇小说,但投寄到多家报刊,均遭拒绝,编辑们对她说,小说写得生动有力,但会引起争论。直到1982年,它才被收入黑人女作家选集《夜半小鸟》中。此后,她下决心把它写成长篇小说,她翻阅了大量奴隶起义的资料,走访了许多知情人,历时三载,几经易稿,终于完成了《德莎玫瑰》的创作。几乎与此同时,她的第二部诗集《可爱的天使》也已出版。
现在威廉斯是圣迭哥大学的教授,她还打算写一套三部曲反映60年代大峡谷地区黑人的生活和斗争。当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时,她说:“我要写黑人,写他们的痛苦与欢乐,我一直想做一个讴歌黑人的作家。”


第8版(副刊)
专栏:

鳄渡随想
朱守道
丁卯暮春,因公务赴潮州。一天傍晚,我来到久负盛名的韩江鳄渡,沿着韩愈先生当年讨檄鳄鱼的江岸走着。碧水南流,江风暗渡,远远处几片白帆在浮动,安恬洁净的江面,暮色交融,勾画出一幅朦胧慰藉的画图。
鳄渡是潮州的古迹之一。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任职间,整顿乡校,兴办教育,把中原文化传至潮州,深得百姓拥护。任职8个月,美名却久久流传,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著文驱鳄、为民除害,堪称千古绝唱。当时,江中鳄鱼为患,食民畜、伤人类,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前几任刺史因治鳄无方而退位。韩愈即任“不得不与鳄鱼辨”,“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独辟蹊径,以如椽巨笔向罪恶多端的鳄鱼宣战,构思出这篇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祭鳄鱼文》。时年夏日,在这古渡口,开始一场古今罕见、人与鳄鱼争强斗智的决战。
听当地老人说,韩公肃立渡口,口述祭文,吩咐手下人将一猪一羊投入江中,鳄鱼蜂拥吞食后,便在7天之内南徙大海,韩愈的“鳄鱼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韩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韩愈谢世后,到了宋代年间,鳄鱼故地重游,结伴回到潮州,这时担任地方官的已经是潮州通判陈佐尧。鳄鱼为害连伤人命,百姓忧心忡忡,通判愁肠百结。著文驱鳄是先贤留传下来的灵丹妙药,陈通判也是位著书立说的好手,但他自知笔力不如韩公,再做祭文以对付这批“曾经沧海”的丑类,实在力不从心。通判并不退缩,他披星戴月,“操巨网往捕之”,“鸣鼓石吏,告以罪,戮而烹之”,潮州百姓闻之响应,奋力驱鳄,终于把这群东西赶出了潮州地盘。
历史上,象韩愈这样的文豪实在不可多得,但象陈通判这样的文难以治国、武不易安邦的凡夫俗子,却是多数。人们不会也不可能去要求陈通判文才要与韩公相匹配,也象韩公写出那等祭鳄鱼的伟作来。大家看到的是,鳄鱼在韩公的宏文之前狼狈逃遁,在陈通判的巨网之下同样节节败退,他们都是驱鳄的英雄,因此同样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拥戴。听完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我更欣赏的还是陈通判的胆识和苦心,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基层领导。他并不因为自己文才不如韩愈而悲天叹世、自轻自贱,而是以武代文、以勤补拙,身先士卒,组织力量抗灾。如果陈通判一味地怨艾自己才疏学浅,萎靡不振,或者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冥思苦想新的《祭鳄鱼文》,那么潮州大地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现在,鳄鱼已经成为可以驯养的动物,有的国家有人因此而致富。可见灾害也是可以驾驭的。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根据自己能力特长,每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出有声有色的一幕。事情是靠人去做的,关键在于要有那么一点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大自然的各种灾害,或伤人害命,或暴殄天物,是人类的大忌,但又不可避免。面对灾害,人的表现却有各式各样,最要紧的当然是对灾害的预防,而不是麻痹大意。一旦灾害临头,有的同志奋然向前,哪里有灾就往哪里冲,置自己生命于不顾;有的人却漠然视之,无所触动,丧失起码的责任感,表现出严重的官僚主义。人在治理灾害,灾害同样也在检验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究竟到达何种程度。在这尺度下,有的可与日月争辉,有的却黯然失色。能力不足,这并不足怪,但只要有这么一点为民服务的愿望,勤可补拙,同样可以做出为人称颂的大事来。能力再高,为民服务的责任感等于零,这种思想状态又于国何益,于民何补?当领导的就是要带头为大家服务。几百年前的潮州通判尚知如此,况今人乎!


第8版(副刊)
专栏:

她作梦都想着歌唱
——记青年歌手陈力
杨晓东文并摄影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已经由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这部连续剧插曲的演唱者陈力的名字,也已经同她那淳朴、动人的歌声一起,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她对于多数电视观众来说,还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容。瞧,照片上这位文静的女性,就是陈力。
她今年30岁,和许许多多的歌手们一样,她从小就喜爱唱歌。十几岁时,她报考过许多文艺团体,但都因父亲有“问题”而未被录取。后来,还是长春市京剧团“破例”录用了她。可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还是更爱唱歌。
1978年,她离开了工作6年的京剧团,来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做了一名化验员。“因为厂里有一个在当地十分有影响的职工业余宣传队,我可以在那里唱歌。”从那以后,陈力曾师从省艺术学院的远伯萱老师学习声乐,并先后以一曲东北民歌《绣荷包》和一曲《沂蒙山小调》,夺得了长春市和吉林省业余歌手比赛的一等奖。
4年前的“五一”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职工文艺节目中,一位青年宛若清泉般甜美的歌声,吸引了作曲家王立平。他多方打听才找到了汽车城,又从几十盒录音带中辨认出陈力的声音。以后,王立平多次请她为电视剧配唱,热心培植这位业余歌手。当然,最使陈力难以忘怀的,还是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能被选中,为《红楼梦》录唱插曲。
“第一次进录音棚时,我紧张极了,一首歌唱完,汗水顺着手指直往下滴,可这紧张没有困扰我太久……”她录制的插曲终于获得了作曲家和摄制组同志们的称赞。然而,生活的不幸却降临了:丈夫身患癌症住进医院。她请假了,日日夜夜守护在亲人的身边,八个月后,病魔就夺去了亲人的生命,她的精神几乎支持不住了。每当她怀抱着当时年仅两岁的女儿,听着稚嫩的声音喊着要爸爸的时候,悲痛的泪水就涌出眼眶。
怎么办?录音的任务在等着她,可亲戚、朋友又劝她回家尽母亲的责任。“我经过反复思考,最后还是把女儿托给了我母亲,回到了摄制组。”有人问陈力为什么会这样做,她眼含着泪水说:“我作梦都想唱歌!”
一种对事业执著的精神,促使陈力坚强地站了起来。她强制自己潜心、仔细地阅读《红楼梦》,翻阅大量有关资料,一次次地向红学家、作家请教,努力把握剧中人的感情内涵。那一首《葬花吟》、一首《分骨肉》、一首首……,唱得真是声情并茂。据说在录音时,她的眼中常常闪着泪光。“王立平十分强调以情带声,这个‘情’字,当然来源于对作品的理解。”陈力这样说。
如今,陈力在事业上取得了成绩,生活上也有了寄托,在她最艰难的时候,一位在北京大观园工作的青年书法家,赋予了她真挚的友情,而陈力也在对他的接触与了解中,回报了同样的感情。
眼下陈力还希望些什么呢?
“我真渴望能有机会进修,系统地掌握声乐知识,提高自个的素质。”经历了“酸、甜、苦、辣”的陈力又在虔诚地编织自己今后的“梦”了……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三门峡
李清联
交织着躁动不安
没有脱掉奶腥
稚嫩但生机勃勃
——这个船形之城
铁路长长的纤绳
勒进铁质的肩胛
我看见黄河古栈道上
留下亢奋的五趾
即便在宁静的夜晚
每一升空气都凝聚暴烈
象弓身举起沉重的杠铃
因力度不足而落下
落下又支撑着爬起
在坚实的黄土地上
纹丝不动
它把触须机警地伸向四方
敢于诱惑
小鸡啄食般出击
于是羽毛渐渐丰满


第8版(副刊)
专栏:

甜 果〔版画〕
余多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