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发自肺腑的声音
于是之
最近,曹禺同志有感而发地对我说:中国的文艺家必须是用中国的水、中国的土浇灌培植起来,才能真正成才,有大成就。
我非常赞同他的话,并以为这是这位前辈巨匠长期耕耘的经验总结,是发自肺腑的声音。
曹禺同志,如大家所知,他对西方戏剧修养之深,在国内也是少有的学者之一,以至于有人揣测他的某部作品源于某国某人的某作。我并不反对人们做这样的比较的研究,但研究的结果就不能不看出,在他的作品中充溢着的和令人着迷的是本民族历史的、文化的芳香。那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东西。
由此上溯,我又想起鲁迅先生和他那一代的许多哲人们,他们都学贯中西,然而他们的光辉的成果,无一不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上的。中国遗留下来的东西,西方的东西,在他们的眼中都不过是“他山之石”,他们把它拿来不为别的,都是要为祖国的好前途呐喊的。在他们那代人里,未尝没有崇洋媚外者在,可惜后果都不见佳,甚至为历史所唾弃。因此,我们才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的品格是最可宝贵的。
近年来,艺术界中的朋友们颇有些要求留学外国的。在无碍国内工作的前提下,不应一概加以反对。只期望他们于国外的文化能够具备一个有足够消化能力的胃,有一双能够决定去取的亮眼睛。更期望他们有一副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的好心肠。他们应当象我们的前辈那样为求真理而去,为发展和弘扬祖国的艺术而去,搞不得半点的盲目性。糊里糊涂的去了,又不能明明白白的回来,于己于民怕都没有益处。
当然,对于外出求学的人的情况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我是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写下这篇短文的。如果因此而受到误解或指责,我也不以为耻。


第8版(副刊)
专栏:

陶中紫砂最风流
薛尔康
泥比金贵,不是天方夜谭,陶都宜兴的紫砂艺人就在创造着这种奇迹。几两重一团泥巴,经过独运匠心的堆、雕、捏、塑,价值上万。没有比此更能说明人类艺术创造的巨大意义了。
宜兴紫砂古时就有“价埒金玉”之说。目下,紫砂陶成为一种世界性时髦,港台更是紫砂热风靡,爱之若癖的人不惜巨金搜罗珍品,谁能收齐宜兴工艺师们的作品,就是了不得的紫砂大收藏家,可惜他们之中总有人为膺品破费钱财。
谁有幸领略到紫砂工艺品的风采的话,对它的“价埒金玉”也就不足为怪了。在琳琳琅琅的壶、瓶、盆、鼎、文具、雕塑陈列品中,最著称于世的是美誉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茶壶。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出神入画。那些取材于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的仿生物造型,撷尽自然之魂,传达出物形精神;借鉴井槛、古钱、秦砖汉瓦、青铜锡器一类古代器物的造型典雅浑厚,富有凝重的历史感;从几何形态抽象变形的各式壶器则洗炼淡雅,潇洒空灵,让人在不尽的想象天地中获得美的享受。
然而,紫砂茶具的美学价值,不尽在造型和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性上,更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在于一种透彻表里的浓郁的文化气息。紫砂陶几乎从诞生之日起,就集造型、文学、书画、金石、篆刻于一体,它古色古香的泥质与传统文化又是天然的默契。自北宋苏轼起,历代文人丹青手如徐渭、沈周、扬州八怪、陈曼生、吴昌硕等,纷纷参与创作,或镌诗文字画,或留陶刻款式,或作式样设计,东坡提梁壶和曼生壶至今依然是启迪后世的不朽之作。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精髓囿于柄壶之上,使宜兴紫砂飘然出俗,超越一般的欣赏和实用功能。
这就是它饮誉中外,获得各国人士青睐的原因。宜兴紫砂继1926年和1930年分别获得国际博览会金质和银质奖之后,1984年百寿瓶和竹简茶具又获得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对于紫砂陶,观赏者的知识涵养有多高,它就给你多高的情趣和享受。拿在莱比锡获金奖的竹简壶来说吧,其造型是丝绦束起的一捆古代竹简,我们至少可以从它别出心裁的构思得到美感,懂得竹简来历的人则可以发思古之幽情,书法爱好者免不了要品评劲秀豪放的铭刻……面对紫砂陶,你内心会产生一种宁谐、温暖、陌生而又亲切的感觉;在科学发达的时代,人类往往容易生出回归自然,追慕传统的情调,紫砂陶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要求,它让你暂时离开纷繁的现实,沉湎到古朴的文化氛围中,去缓解紧张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精神压抑。
紫砂称为泥中之王,它的奇妙独特之处常常不为人知,或不为人全知。世界陶瓷7大品类中,唯有紫砂陶单纯用一种矿土——紫砂土。紫砂土薄薄一层,夹杂在其他陶土层中,从矿井中采出之后,经风干研磨水洗,并经特殊处理,形成葡萄紫、桔柚黄、新桐绿、竹叶翠等诸种色泽,五彩纷呈。由于泥质的可塑性特殊,承受力强又不粘连,给制作者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紫砂器冷热急变不会涨裂,扶握不炙手,沏茶色香味蕴蓄,贮茶不易馊。说它“价埒金玉”,人间金玉又岂如一丸紫砂土有高尚的节操呢?紫砂壶品格的高超之处,还在于不论雅俗贵贱,具有同等的品茶功能,花块把钱买一把壶照样能品尝到千金之作的茶味。看来,宜兴紫砂确实很有德人风范,无怪乎历代文人学子热心参与创作。它既可登大雅之堂,又能进寻常人家,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读书人的苦恼
陈志昂
这里讲的不是被人歧视,当作臭老九的那种苦恼,那种大苦恼,谢天谢地,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要讲的是有关读书的一些恼人的事。
一个要读书的中国人,今天遇到的第一个苦恼,是不知道有些什么书籍出版,也就是出版信息不灵通。我曾经订阅过一份《全国新书目》,但是每当我根据它提供的信息去买书时,书店的营业员总是告诉我:这本书早在一年前就已卖完了。原来这份刊物是国家出版局著录出版物的目录,其目的并不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出版信息。后来我又乞灵于《社科新书目》,但这份书目只报道北方各地出版的新书,因此还是不“灵”。《新华文摘》和《读书》杂志都曾附有一个精选的书目,虽然不够全面,倒也给了我一些方便。但是这两家刊物改进版面的结果,竟将它们的书目同时取消了。于是我就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航海者,独自在茫茫书海中摸索前进。为了不错过新书,每周两次、三次,乃至每天一次跑书店。可是正如列宁所说:如果天天跑书店,就没有时间看书了。
记得1958年曾有一份《出版消息》,给了我很大的方便。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份十分有用的小报后来却没有继续出版。我希望它能够复刊,应当使广大读者迅速获得新书出版的全面信息。
花费很多时间跑书店,仍不能保证买到所需要的书,这可以算读书人的第二个苦恼了。在50年代,我国的图书邮购业务曾经很受重视,我深受其益。甚至在1955年肃反运动中我被隔离审查时,仍能通过邮购书店得到新书。记得当时送到我的禁闭室来的有《加里宁论文学》、《狄亢卡近乡夜话》、《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等书,使我在幽囚中仍能享受读书之乐,悠然度过那孤独的漫长日子。但是这项业务后来却日趋萎缩。近年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填过很多次购书卡,绝大部分都没有下文,有时偶尔收到一次通知,到书店一看,往往发现他们搞错了。例如我曾登记预购外国文学出版社的《荒诞戏剧选》,过了好久,通知来了,跑到书店,营业员拿给我的却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荒诞派戏剧集》,而这本书我早已买过了。买不到书,我只好到一年一度的书市上去寻觅。近几年书市的盛况,乍看似乎是一种好现象,于是有人提出要把书市制度化。其实,书市也不尽人意。
书买回来,可是住房狭窄,无处安排,这又是一个难题。不过,本文不拟多谈这个敏感的问题,只想谈谈关于藏书的器具——书架、书橱的苦恼。记得前些年看到一篇悼念冯沅君教授的文章,说她的书架简直就是几根木棍拼凑起来的,这大约是当时我国“寒儒”(冯先生遗言中自称“一介寒儒”)的普遍情形吧。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那些年头,就是有钱也不易买到书架。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木器店里有书架、木柜书橱了。但是这些家具似乎不是为读书人设计的,很不合用:第一,整个架子或柜子太低,放不下几本书,上面直到天花板的大块空间不好利用。第二,每一格的纵深太大,如果每格放一排书,则横板的前部就闲置无用了;如果放两排,则前面的一排挡住了后面的,翻拣十分不便,而且,由于每格太高,整个书架(柜)通常只有5、6格,只能安放很少的几本书,对于读书人用处不大。
读书人的苦恼当然不只这一些,但是如果这三点能够解决,就要山呼万岁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向着太阳跑去
——看幼儿电视连续剧《跑跑的天地》
马光复
在影视剧创作和摄制中,儿童片难,而幼儿片更难。这是因为幼儿的生活圈子较窄,生活内容较平,尤其是他们的心态很难体验,更何况主要演员又都是未谙世事的幼儿。四川电视台的张惠娟,知难而进,最近根据郑春华的小说改编的8集幼儿电视连续剧《跑跑的天地》,受到小观众们的欢迎。
主人公跑跑年仅4岁,在家里是宝贝;到了幼儿园是个任性、撒娇、跋扈的小野马。野马是可以驯服的。跑跑在田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帮助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终于以一个聪明可爱的新跑跑回到了奶奶、妈妈、爸爸身边。故事就是在这一进一出之间展开的。全剧充满了儿童情趣,不仅使小观众受到感染和教育,而且也促使许多家长思考。
儿童情趣是有年龄层次的。这部幼儿电视剧把握住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尺度。正是如此,片子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了一幅幅特定的幼儿生活的天地;最使人难忘的是,跑跑和他的小伙伴玩尿的一场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年龄层次的幼儿的童心、想象和天真无知,使人既好笑,又好气。也就是在这稍带酸楚的笑声中,一个有个性的活灵活现的幼儿典型站在了观众面前。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人物塑造是它艺术生命的内核,但完成这种塑造却离不开典型细节的选择。该剧并没有贯穿始终的曲折情节,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与场面,但是,因为编导十分熟悉幼儿生活,选取了许多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又把这些细节融化在孩子的视觉观察之中,所以就能抓住观众,使人感到真实、生动、亲切。跑跑初到幼儿园,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却不肯吃。原来,在家里是奶奶喂他吃饭。好心的贝贝同情他,说:“我来喂你!”于是屏幕上出现了极富童真而又发人深省的画面。这十分生动的细节,把个幼童的稚嫩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象这样的细节处理,在全剧中是很多的。
任何儿童影视作品,都应该具有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作用。这部幼儿电视剧也不例外。除了它尽力使自己具有时代感之外,还极力在趣味之中寓以有分寸的思想教育:要团结互助、要勇敢、要改正错误、要遵守纪律、要爱集体、要爱英雄人物,要克服偏食的毛病等等。大大和小小是一对孪生姐妹,跑跑和小朋友议论她们的妈妈长得很丑,满脸疤痕。在“妈妈会”上,大大和小小讲述了她们的妈妈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烧伤面部的过程。她们流着泪发自内心地说:“我妈妈不丑!我们爱我们现在的妈妈!”这充满了高尚的情感的话语,敲击着跑跑和在场的所有小伙伴的心,也撼动了观众的肺腑,使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法  董寿平


第8版(副刊)
专栏:

鼓浪屿(石刻版画) 孙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