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这个婴儿标志着什么
——世界人口将突破五十亿大关
张友新
全球关切
一个令人瞩目的婴儿,将于今年7月中旬——估计是11日或12日某个时辰呱呱落地。由于不知道他(她)姓甚名谁,姑且称为“J”吧。人们密切关注着这个“重大事件”,倒不是因为这是“圣婴降生”,也不是J在日后一定会有出奇的魅力,只是因为J的降临,标志着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人口的重压更加严峻地摆在世界面前。
联合国已经宣布,今年7月11日为“50亿人口日”,以此唤起全世界对人口问题的关切。日本“精工”钟表厂还为联合国设计了“世界人口钟”,这种新型的电子钟清楚地显示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那液晶数字的跳动,简直使人心惊肉跳:“人口如此膨胀,地球怎能承受得了!”为了引起全人类的关切,联合国已订制500个“世界人口钟”,将送给各国领导人和主管人口问题的部长。
人口“爆炸”
纵观人口的增长史,其速度之快,令人吃惊。自有史以来到1850年,在这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世界人口才发展到10亿。80年后,世界人口达到20亿;又30年后即到1960年,世界人口增长到30亿;尔后只经过14年,世界人口即超过40亿。自那时到今年7月,才12年多,世界人口竟猛增至50亿。1950年全球人口不过25亿,仅仅过了37年就翻了一番。国际舆论称之为“人口爆炸”。
假定J能顺利地活下去,到本世纪末,J正少年时,世界人口已增至60亿以上。J到35岁(公元2022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饱和状态”,即科学家们指出的,地球上最多只能养活的80亿人。那么,到2060年,当J成为73岁的老人时,地球上的人口已达到100亿,超过了地球资源的承受力。那时,人类怎样活下去啊!
并非福音
今天的婴儿十个有九个在第三世界诞生,所以,J很可能在第三世界出生。J成为第50亿个人,并非是人类的福音,它意味着世界在粮食、住宅、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将增加更大的困难,甚至在政治方面也造成更多的麻烦。非洲人口增长过速,加剧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恶化,其中粮食问题尤为突出。联合国去年发表的数字表明,非洲55个国家中,属于粮食不足、严重缺粮和极端缺粮的国家多达45个。人口突破50亿,使地球不堪忍受。美国世界人口研究所负责人福诺斯忧心忡忡地说,J婴儿今后处境艰难,很可能在“贫困、疾病、饥饿、文盲和失业”之中长大。
希望在人
人类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的严重挑战。如果不去正视这个问题,J那代人长大以后,一定会埋怨当今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及早采取措施。可喜的是,当今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把控制人口确定为一项重要政策。前不久召开的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会议上,各国代表普遍认为,为了稳定世界人口,首先要控制生育率。我国人口居世界之冠,由于我国人口政策初见成效,国际上许多有识人士认为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已经成功地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但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还须作出艰苦的努力,有计划地增长人口。人类终归能够控制自己,在这个星球上更好地生存下去。


第7版(国际)
专栏:

精密,瑞士的传统
部伏
瑞士精密仪器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精度高,稳定性强。这些仪器还有适应能力好、寿命长、自动率高、工艺先进、装配操作方便等优点。
瑞士精密仪器水平先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瑞士是个具有生产精密仪器传统的国家。瑞士由于国土小,资源少,为了生存和在国际上竞争,瑞士人必须开动脑筋,训练双手,做到心灵手巧。从十三世纪起,瑞士金银首饰业就很发达。到十五世纪,钟表业兴起并得到很大发展。钟表首饰的制造为精密仪器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二十世纪初,精密仪器业开始迅速发展。
瑞士的企业很重视职工培训,这种传统为精密仪器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企业里一般都开设徒工学校。徒工们除每周四天在徒工学校学习外,还有一天到普通学校学习一般文化课,毕业后领取联邦发的证书才能当工人。对于成年人,各企业也有计划地进行业余职业培训。
瑞士的精密仪器业十分重视科研。企业无论大小,都拿出营业额的5%到10%的钱作为科研经费。瑞士从事精密仪器科研和生产的人占全部劳动力的10%。除企业外,大专院校的研究对计量业的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7版(国际)
专栏:

纳什维尔,美国乡村音乐故乡
田月华
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感情淳朴,歌词炽烈——带着浓厚的异国他乡情调的美国乡村歌曲,已经日渐为中国听众所欣赏。作为广播工作者,我曾有机会在美国乡村音乐的故乡——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现场观赏这种音乐。
那天,当我们赶到剧场时,帷幕已经拉开,容纳几千人的剧场里,座无虚席。舞台空旷的天幕上,悬挂着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乡村风情布景,人数不多的乐队居中,舞台两侧坐着、站着、甚至走动着不少观众。这里,没有一般舞台那种严肃感,舞台的“三堵墙”并不存在。报幕员手执话筒,妙语连珠,博得满堂笑声。演员的装束很随便,几乎都是“便服”登台。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当然不乏对逝去爱情的忧伤和对人生旅程的感叹。一位80高龄的著名歌星登台自弹自唱,他已经不能用优美悦耳的歌喉征服观众了,但他浑厚、略带沙哑的嗓音,乡土味儿更浓,一曲终了,掌声雷动。整场演出,宛若一幅活动着的民族风情画。
纳什维尔,是美国乡村音乐的发源地,素以“音乐城”著称。市区有一条音乐街,乡村音乐博物馆、音乐出版机构、世界性乡村音乐协会……都集中在这条街上。连街区的游泳池,也是仿照乡村音乐特有的乐器——班卓琴的形状建造的。
在乡村音乐博物馆里,陈列着歌星们多姿多彩的服饰、道具、用品。六部电视机,连续播放歌星们当年演出的录像。边上有一个电影室,专门放映乡村音乐的电影片。展厅的一角,摆着一架钢琴,供参观者即兴表演。乡村音乐动人的旋律,缥渺的韵味,在整个展厅里荡漾……
纳什维尔的乡村音乐,最初是由民歌、民乐发展起来的。从20年代中期起,广播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每周转播一次乡村音乐演出实况。此举使乡村音乐声威大振。40年代初,由作曲家和歌星在纳什维尔建立了音乐出版公司。到了50年代中、后期,摇滚乐流行起来,乡村音乐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时一种新型的乡村音乐——“纳什维尔之声”出现了。在这同时,成立了乡村音乐协会,发展了乡村音乐广播电视。这些,使纳什维尔的音乐出版业久盛不衰。
纳什维尔成为“音乐城”,决非偶然。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人酷爱音乐,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和良好的音乐教育。现在有5000多名孩子在教会办的星期学校里接受音乐训练。星期天,我们乘车经过市区,听到从教堂里飘出管风琴和钢琴声,偶尔夹杂着唱诗班的歌声。一路上,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目前,纳什维尔“乡村音乐协会”已拥有36个国家的8000多名会员。乡村音乐,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走向世界。


第7版(国际)
专栏:

勿忘另一本“教科书”
任毓骏
有人把电影称为“社会教科书”,此话不无道理。这项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融视听于一体,有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优越性。较之仅供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在某些方面,电影的影响范围要大,宣传力要强。正因如此,银幕这块方丈之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电影界的正义之士拍摄了不少批判侵略战争的影片。如《恶魔的盛宴》,深刻揭露了战时的关东军细菌战部队,用中国人作试验的滔天罪行。中日两国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成的友谊,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日本民族灾难的根源。这些影片都是好的“教科书”,社会效果颇佳。
然而,战后日本也有那么一些人,不仅在课堂用的教科书上大作手脚,篡改战争史实,硬要把侵略说成是“进入”,把战败投降称为“终战”,而且在“社会教科书”上也耍尽伎俩,推出一部又一部的翻案影片。十多年前,日本就出现了为军国主义头目树碑立传的《山本五十六》,为法西斯武装部队招魂的《日本海大海战》和《啊,海军!》等等。近年来,似乎是与文部省修改教科书行动配合默契,一部名为《大日本帝国》的影片也出笼了。这部反映从珍珠港事件到太平洋战争的巨片,公然要观众“重新认识战争”,“重新评价战争”。头号战犯东条英机的特写镜头跃然出现在银幕上,大声叫嚣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一场独立国家不得已起来自卫的战争”。原来,修改教科书的“诸公”并非首创,早就有老祖宗定好了调子。
在世界各国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十周年之际,日本一些人连续播放《东京审判》。这部历时五年、耗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叙述了战后远东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二十八名甲级战犯的审判过程。影片专门凑集审判者“无能为力”而受审者“理直气壮”的镜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检察官和法官勾结起来蓄意作出误判,战争贩子受了冤枉。这种片子的画外音是再清楚不过了。
今年从二月到四月,一半基金是由日本政府和企业捐助的美国纽约日本协会,把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拍摄的宣传片从陈仓中搬运出来,放映了二十多场。据说目的是为了“建立新的、更完整的回忆”。请看他们要给观众建立什么“新的回忆”:在《西住战车长传》中,这名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战车长和士兵作人员一起“照顾受伤的中国产妇,为她找医生,送牛奶、毛毯,还逗婴儿”。这是国际红十字会的慈善工作者,还是血债累累的侵略者?在《支那之夜》中,中国少女失望、颓废,经过“英俊理智的”日本男青年努力“改造、教育,幡然悔悟,竟然牺牲中国地下工作人员”,最后嫁给日本青年。这类影片正和军国主义者“要提携中国”、“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叫嚣遥相呼应。
整整五十年了,虽然卢沟桥畔的炮声和烟尘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抗日将士洒下的鲜血也早已化为沃土,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是绝不会忘记这场战争的。修改教科书,拍几部翻案电影,只能更令人警觉,提防某些人在和平的幌子下干什么勾当。


第7版(国际)
专栏:世界世苑

绍纳雕塑巡礼
李文政
津巴布韦哈拉雷市东郊有一座卡普谷公园,面积仅十余亩,却因其具有艺术独特的绍纳石雕而远近闻名。园内依山水之势陈列了350多件石头雕塑。其中有人物、走兽、禽鸟,也有神灵怪异,各具风采。园主人因各雕塑的主题和造型的不同,把它们或放于山丘之间,或置于草地之上,或陈列于树木之下,潭水之侧,这样,山石为之增辉,草木为之添色。小小园林,常常宾客盈门。
绍纳,是津巴布韦共和国的一个民族,占津巴布韦总人口的80%左右。这个民族造就了一批出色的雕塑家。著名的有姆涅拉兹、马特麦拉、约西亚、恩丹达利卡和契莫约等人。近十余年来,绍纳雕塑艺术出现了新的繁荣,已在伦敦、巴黎、卢萨卡等地举办了20余次展览,今年还将在罗马、纽约等地展出。绍纳雕塑家也被邀请到欧洲讲学。绍纳雕塑已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自己的地位。
公园内有约西亚的一尊题为《爱》的雕塑,其主题是体现夫妻、母子之间的爱,表现了家庭的温情。约西亚在一块整体皂石上雕出这三种人物的形象:夫妻紧紧拥抱在一起,同时,儿子又挤在夫妻之间,其胸部与母亲合为一体,母亲则以一手爱抚着其头部。这里的寓意相当深厚,它既表现了母亲用乳汁养育自己的子女,又表现了母子与家庭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约西亚构思巧妙,孩子臀部耸起,上肢明显简化,但依然让人感到孩子扑向母亲,与父母紧紧相依的情感。整尊雕塑,正好置于山石旁,树荫下,犹如一个和谐之家在静静享受天伦之乐。约西亚无疑捕捉到了人间一个极易打动人心的画面。
卡普谷公园中马特麦拉的一尊雕塑具有一定代表性。它高约2米,系绍纳女神。其头大而夸张,身躯丰满。在绍纳传说中,古代人遇到干旱,就向女神问卜。女神以她的智慧和眼光告诉人们该如何行事。夸张的头是智慧的象征;缩拢的唇,张开的鼻孔,睁大的眼睛,刻画的正是传说中女神显灵那一瞬间的神情。而丰满的胸、臀和臌胀的脐,象征着生育的力量。这也是绍纳民族传统中崇拜的对象。绍纳雕塑植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受到津巴布韦人民的喜爱,他们把自己看成是这些雕塑的主人。一些评论家指出,当西方文化和宗教势力在非洲日趋弥漫之时,绍纳雕塑不受侵蚀,继续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确发人深思。
绍纳雕塑,石头的艺术,永存于津巴布韦人民的心里。


第7版(国际)
专栏:

巴基斯坦少女与和平鸽 林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