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要精“官”简政
40多年前,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精兵简政”在今天也还有其现实意义。“精兵简政”的“兵”,当然是广义的,既包括兵,也包括官。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提出“精官简政”,针对性就更强了。
随着四化建设的日益纷繁,分工日趋细致,然而一些空名虚位的“官”,无事可干的“官”,因人而设的“官”,则与“精兵简政”的原则大相迳庭。
我们不是笼统地反对官多。“官”多,自然有些好处,人多主意多,遇事好商量,可以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确有坏处:首先是办事拖沓,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其次,因编制有限,“官”多了,兵就相对地少,有时还会造成兵指挥“官”的不合理现象;此外,“官”多了,意见难于统一,以致矛盾重重而力量相抵内耗;下面的“媳妇”又往往因上面的“婆婆”过多而难以应付。
解决之道是在深入改革中,精简一些不必要的机构,破除一些旧的观念,实事求是,一“官”能解决问题者决不设二“官”,一个机构能解决问题者,决不设两个机构,以真正提高办事效率。 (摘自5月30日《团结报》 熊苏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抗战中的维吾尔族人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维吾尔族人民也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同仇敌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维吾尔族人民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抗日,如维吾尔族的优秀作家黎·穆塔里夫创作了诗剧《战斗的姑娘》,雪克力·牙勒坤创作了话剧《上海之夜》,穆铁力甫创作了话剧《死亡线上的挣扎》,这些剧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日激情。维吾尔族同胞还将《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的歌词译成维吾尔语。这些歌成了维吾尔族同胞爱唱的抗战歌曲。维吾尔族同胞还把苏联歌曲《假如明天战争》、《在边境上》等歌曲的曲谱,填写上维吾尔语抗战歌词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徐弋吾著《新疆印象记》一书载,南疆一位维吾尔族阿訇阿不都吾甫尔说:“新疆非一族之新疆,非其他野心家所能动摇或攫捕,故我各族民众更应精诚团结,一致努力新疆建设,富者输其财力,学者竭其智,贫者尽其力,庶几新疆可为复兴中国之基干矣……”。维吾尔族人民就是在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的号召下,节衣缩食,募集抗日物资,积极支援前线。阿克苏老城有一位维吾尔族妇女,一次献出银元宝27个。有一位维吾尔族孤儿,把院方发给他的一套棉衣,转送给前线将士。
(摘自5月23日《新疆日报》黄建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伦理学发展趋势
伦理学将一面趋向“微观”研究,一面趋向“宏观”研究。所谓“微观”研究,是指对伦理学许多根本问题,如道德意识、道理心理、道德行为结构、道德调节机制功能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所谓“宏观”研究,就是把道德问题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全景中进行考察,即把道德放到社会、历史、哲学、文艺、宗教、自然等复杂的系统网络中进行考察。
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支学科研究和在分支学科基础上的综合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伦理学正在从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不断分化出越来越多的更细密、更专门化的分支学科,如:医学、体育、管理、教育、军人、舞台、商业、经济、家庭、生态伦理学等等。
伦理学和相邻学科、新兴学科的互相渗透。伦理学和许多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文艺学、民族学、风俗学、宗教学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伦理学研究的进展,伦理学除要继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外,有些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横向比较法、社会学方法等,都要逐渐地引进到伦理学研究中来。
(摘自5月25日《理论信息报》 许启贤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外的粽子
粽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尤其是过端午节,吃粽子就更为普遍了。除了我国有这一风俗外,朝鲜、越南和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等许多国家也吃粽子。朝鲜、越南吃粽子的习俗与我国大同小异;但中、南美洲国家却有他们特殊的传统习惯。
中、南美洲国家主要是在每年12月24日圣诞节午夜,做完弥撒仪式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粽子。他们的粽子是用玉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鸡肉或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配料;再用香蕉叶包裹成的。
我国人民吃粽子,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拉美国家人民吃粽子,也有一段故事。相传,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统治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被迫远离家乡服劳役,妇女们为了让丈夫或儿子不致挨饿,便用香蕉叶包裹着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等作为干粮,让他们携带上路。久而久之,做法精致,配料讲究,味道鲜美,便形成了一种习俗。(摘自6月5日《人民公安报》
覃兆银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震起因新解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其表现为地壳的弹性振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要发生大大小小500万次地震。地震的起因是什么呢?人们曾经有过种种的解释。
当今人们已经知道的地震起因有以下三种:
一、地壳构造的变动能引发构造地震,使其内部能量释放出来。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且多沿断层,于地壳构造薄弱处发生。它破坏性大,影响范围也广。
二、火山喷发能引起火山地震。这类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7%,影响范围一般为几十公里,破坏性不大。
三、地下洞穴的崩塌和地层陷落可引起陷落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率更小,震动也更微弱,影响范围只有几平方公里。
除去上面提到的三种原因之外,不久前科学家们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又重新提出了地下爆炸是地震的成因之一。换句话说,当初笛卡儿先生的地下爆炸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道理的,可以说,这个理论在完全消迹近百年后,又重新产生了余震。
据《纽约时报》报道,地下爆炸引发地震的证据是在去年年底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大会上公布的。来自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研究单位的四名学者,对1984年6月13日在日本冲绳附近鸟岛发生的一次地震的震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这次地震是由于熔岩侵入海底沉积物引起的。在沉积层中,熔岩和海水的突然接触产生的大量蒸气导致了剧烈的爆炸。尽管这一爆炸是在海底以下两英里处发生的,但其能量足以拱起海底,引起一场海啸。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第五期
邵科编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不必都做“大学梦”
目前,似乎家家都做“大学梦”。父母乃至祖父母,可以节衣缩食,能容忍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油瓶子倒了不扶”;也能容忍孩子“眼镜似酒瓶底”,“身体如黄豆芽”。但不能容忍孩子成绩单上分数低,甚至连不足“100”也不能容忍。原因呢?怕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
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层次,这是没有问题的,应该的。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想让孩子实现自己的追求,上过大学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延续,这不但是父母的愿望,也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遗憾的是,不要说现在的中、小学生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就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也难家家如愿。
重要的是,许多“大学梦”是父母的梦,孩子其实是另有打算的。比如有的孩子酷爱文学,梦想当个作家,于是数理化等科目只求成绩平平;有的孩子做梦都想当“郎平”、“聂卫平”或者“李谷一”一类人物。那么,你逼着他把书本背得滚爪烂熟,结果不但会破坏孩子的梦,连父母的梦也难以实现。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里,成才和上大学没有必然联系。这里,笔者无意贬低上大学的意义,不过,自己在做“大学梦”的孩子,无需父母利诱或者棒喝,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对不做“大学梦”的孩子,父母不妨和他谈谈心,弄清他想干什么,只要理想符合社会需要,就没有理由说他“没出息”。自然,如果孩子自甘平庸,或者热衷于当“混世大王”之类,则是非教育、说服一番不可的。这里的关键是: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成才,而不一定是能不能上大学。
高考又将来临,不少父母又在敦促孩子“头悬梁、锥刺股”了。写此短文,奉劝一些做父母的将“大学梦”淡化一下。
(摘自6月4日《农民日报》 苏洋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鱼类知多少
人类对于鱼的种类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由少到多的漫长过程。公元前16世纪,商朝殷墟甲骨文中有象形字“鱼”的出现,但没有反映鱼的种类的文字。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鲤”、“鲂”、“鳟”、“鳣”、“鲔”等十多种鱼名。成书在西汉时期的《尔雅》中,记有20多种鱼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了70多种鱼名。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叙了51种鱼类。《本草纲目》一书可以说是我国明代以前对鱼类记载最详细的一部资料。此外,明朝的屠本畯所著的《闽中海错疏》记载了鱼类80余种。清朝的《山东通志》中列有山东鱼类名录34种。
解放后,我国著名鱼类学家张春霖、成庆泰等人,在总结前人工作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5年出版了《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书中记录了鱼类201种,并对黄、渤海鱼类研究的历史做了简介。以后其他一些鱼类学家也相继出版了《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中国软骨鱼类志》及《中国鲤科鱼类志》等一系列专著,把中国水域中的绝大部分鱼类都一一纳入。
那么,现今中国水域总共有多少种鱼?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庆泰教授等人1986年在《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一书中记载,现在中国的鱼类总数是2831种,其中有淡水鱼800余种。
目前所知,全世界共有21723种鱼,其中淡水鱼占8411种。中国的鱼类总数占世界总鱼数的13%。
(摘自《海洋》第六期
王者茂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最早的鸟化石
美国古生物学家宣布:1986年夏天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波斯特城附近发现了生活于2.25亿年前的鸟类化石,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鸟化石,比以前被认为是鸟类祖先的始祖鸟化石还早至少7500万年。
这些鸟化石是由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古生物学家森戈·查特杰为首的一个野外队发现的。发现的鸟化石至少有两个个体,一个是成年个体,另一个是雏鸟个体。根据化石,可以看出它们有乌鸦那么大小,颌上长有牙齿,身后拖着一条骨质尾巴。尽管它们生活的时代比始祖鸟还要早,但它们的骨骼特征比始祖鸟更类似于鸟类。
新发现的鸟化石骨骼有一个叉骨、空心骨、一个似龙骨脊的胸骨和一个具有鸟类特征的头骨。尽管没有发现羽毛印痕,但发现了一个前肢,上面有一系列羽毛附着的结节和隆起部。它们的骨盆和后肢却比较强壮,类似于小恐龙。新发现的这两只鸟进一步说明了恐龙与鸟类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新发现的化石鸟和始祖鸟一样,也有一些类似于爬行动物的特征。它有带爪的指,有一条骨质的尾巴,还有牙齿,而现代鸟类的牙齿已经退化。但这两只鸟与始祖鸟不同的是它们颌部后方的牙齿已经退化,这说明它们比始祖鸟更进步。这一点似乎证明了以前有的科学家的观点,即认为在7500万年前晚侏罗世时,始祖鸟已是鸟类的一个旁支了。这两只化石鸟还有牙齿和强壮的颌骨说明它们较笨拙,还需要为了适应有效的飞行减轻重量。科学家们目前认为,这两只鸟虽不能进行长距离的飞行,但已能容易地进行树间飞行,或从一棵树的最高枝杈飞到地上以逃脱别的动物的捕猎。
(摘自《化石》第二期 吕文瑛编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道家与道教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
为了避免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含混,有必要把道家与道教严格区别开来。总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1)先秦无道家,只有老子哲学、庄子哲学,以及与他们的哲学相应的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汉代的道家代表西汉时期融合各派的一种思潮,它以黄老清静无为思想为基础,包括儒、墨、阴阳、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
(3)学术界习惯把老庄学派称为道家,是后起的一种学派分类观念。东汉时期严君平《老子指归》开始有了以老庄为道家的倾向。魏晋玄学早期“老庄”联称,后期“庄老”联称。魏晋以后,以老庄为道家的分类法得到承认,这个“道家”不同于司马谈的道家,乃属于哲学。
(4)道教是宗教。它有团体、教派、教义、宗教规范仪式、宗教组织、固定数量的信徒、固定的教派传授系统、共同信奉的经典、固定的传布地区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它区别于道家,与儒、佛并称为三教。
(摘自《文史知识》第五期 任继愈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汉字特别适用于现代科技
美国加州大学物理教授程贞一在《大自然探索》今年第二期上撰文,认为汉字的构造是建立在标识原理之上,在使用电脑的时代,利用电脑,标识文字的传输与书写效率在原则上可与拼音文字同样迅速方便。因为除了字母之外,我们也能以形象或声音与电脑进行信息输入与检索。如以声音与电脑联络,汉语这种单音声调语言比拼音语言中的声段具有更高的保真能力。同时,音调变化也比音段变化更易于分析。因此汉语语言信号可以很迅速地以频谱分析而鉴定处理。利用汉字形象与电脑联络,汉字都是单体书写,呈方形“矩阵”,便于贮存信息。其字体千姿万态,蕴含有各种不同的信息密度。这使汉字特别适合用技术上的模拟形象辨别来与电脑进行信息输入与检索。
文章认为汉语是先进的语言,它具有的逻辑结构跟现代科学的逻辑如出一辙。在汉字字形组合以构成科技术语和表达科技思想方面,它具有多向发展的孳生力,有着无限的表现能力。汉字具有的象形表意特点,使它特别适用于现代科技。因此,有必要对汉字的规划和发展作出适当的安排,使它适应当代科技的进展和社会的多方面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