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丹青瑰宝 聚精魂
  ——访《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会
  李彤
1984年5月,当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和两位摄影师踏上纵横万里的征途时,他们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而自豪,却不知一路上还有那么多坎坷障碍。
刚刚开过编辑出版《中国美术全集》工作会议。领导部门提出:“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需要尽快地编辑出版一套较为系统的、代表国家水平的《中国美术全集》。”被任命为编辑委员会主任的邵宇进一步说:“做好前人还没有做过的这一工作,是为我们民族和子孙后代做一件好事,也是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增加一分重要的财富。”膺此重任,谁不振奋?
《隋唐五代绘画》分册先行一步,限定在9月出版,国庆节前要与读者见面。连编带印,只有4个月!于是,他们背上照相器材,27天里遍访11省市的博物馆和文物单位。他们买过火车的站票,搭过运猪的平底船,也曾在戈壁滩上经受暴风的袭击。时间紧迫,倍觉“行路难”。
更难的还在人际关系中。或只准拍复制品,或不许打开柜子拍,或索要高价,或干脆把珍品匿而不宣。为了保证出版物的水准,少不得费尽唇舌,晓以利害;少不得赔钱送礼,软硬兼施;迫不得已,还得拨电话直通北京,请上级直接下令。
当然,他们也忘不了那些热情支持的人们。旅顺博物馆所藏唐帛画残破已甚,听说要编入全集,立即动员全馆职工合力装裱,裱好一张拍摄一张。有的县文管所把箱子抬出来任凭挑选,以藏品能入全集为无上光荣。在后来编《秦汉雕塑》卷时,更有老乡打着火把带路,小学校长领着学生送饭的感人场景出现。
拍到了尚未经著录的新发现珍品,更使他们兴奋不已。1978年,两个掏麻雀的孩子从苏州瑞光寺塔中掏出一只木函。除装在函内的真珠舍利宝幢和珍贵经卷外,木函上五代人所绘《四天王像》更令美术家动心。那四天王虬须飞动,衣带飘举,神态雄伟,线条劲健,颇具吴道子风。他们认为,这为研究吴道子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在西安近郊古墓中发现的《陀罗尼经咒绢画》,在尺幅金帛中精妙地描绘了一尊三眼八臂菩萨,技艺十分娴熟,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这些新面世的古物,无疑增添着全集的光彩。
27天的拍摄之后,是一个月编辑设计。7月10日发稿到深圳旭日印刷有限公司,9月10日印成。至今,在这家公司经理的办公室里,还悬挂着赵紫阳总理陪同外宾来参观时翻阅《中国美术全集》的照片。
当时奔波全程的那位责任编辑刘玉山,如今已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当我怀疑这样一种突击献礼式的工作方式终非长远之计时,这位46岁的总编辑说,全集是由我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四家联合出版的,总要先搞出一本做个样子,既摸索经验,也便于统一体例规格。以后各册的出版周期就要一到两年了。目前已出11卷,年内成书19至24卷,到1989年10月1日建国40周年之际,这部60卷的大书将全部完成。
“代表国家水平”,做起来谈何容易!这水平怎样达到,如何保证呢?全集编委会和各出版社坚持着行动伊始时提出的“五精”原则。
精选。选取现存的、能够代表某个时代最高艺术水准的精品,重艺术价值胜于文物价值。
精摄。特别是对雕塑和工艺器皿来说,拍摄是二度创作。巧妙地运用灯光、角度、构图,力求使图片比原作更美。
精编。首先是保证卷首主编论文的质量,要在研究有素的基础上提出独到见解。看看阵容强大的主编名单是令人放心的:《商周至秦汉书法》启功、《隋唐五代绘画》金维诺、《敦煌壁画》段文杰、《秦汉雕塑》傅天仇、《玉器》杨伯达……其次是责任编辑的严格把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纠正不科学的提法,削去有拔高之嫌的语言。
精设计。整套画册的装帧设计要求庄严典雅,整体感强,色调轻重有致,节奏舒缓稳健。其间体现着修养风度,体现着泱泱大国之风。
精印装。要求在印刷、装订技术质量上达到80年代国内的最高水平,在世界上亦属较高水平。北京新华彩印厂、上海市印刷一厂、上海中华印刷厂、文物出版社印刷厂等有幸承印的工厂,都以非同寻常的严肃态度对待这项任务。上海几家厂的技术人员两次亲赴敦煌莫高窟,面对壁画原作逐张审核图片原稿,以保证色彩还原的准确。
五千年华夏丹青无数,何以称“全集”呢?美术品的全集当然与某个作家的文集不同,不可能求全。编委会的同志告诉我:全是相对的,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只要完整地反映出艺术史的全貌即可称全集,或者说是精品的全集。而且,这样一种命名,不是也有利于提高东方艺术的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吗?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戏剧创作的主体意识
  中杰英
几乎所有的剧团都在叫苦:“没有好本子!”为什么戏剧创作未能取得象小说和报告文学那样大的进展?不少人正在新手法上去探寻出路,但从根本来说,戏剧的落伍主要不是因为形式的封闭,而是它向庸俗社会学过份地开放,常常被要求作为宣传工具去图解政治,直观演示主题以图急功近利的结果。
并非任何题材和生活内容都适合搬上舞台。由于感觉器官不同,缺乏它种艺术所拥有的丰富手段,戏剧为弥补其先天不足,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积累起自己的特殊艺术手段。所谓的假定性,生活横断面,夸张、变形、象征,以简代繁,以少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便是戏剧独有的“专利”。为了突破“一人一事”和三一律的束缚,也许还要赋予舞台剧以神秘性和开放性(有限的时空和无限的想象),因果关系的多元化,感官刺激的高阈值和情节的非线性演变(严防观众预知过程)。很显然,假若缺少这些特征便不具备戏剧的品格,再重大的题材也不适合舞台表演。《高山下的花环》作为小说是成功的,拍电影、改话剧则就要差些。因为舞台不能表达其潜伏甚深的微妙内蕴和场面的磅礴气势。反过来如将《茶馆》写成小说,也可能会失败。
过去经常听到一种诘难:“生活是这样的吗?!”于是作者解释,他的戏多少还是有点象生活的。为什么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写的是戏,是艺术,不是生活本身!想看真实生活的请走出剧场到大街上去看吧。”用机械反映论的精密卡尺来测量艺术,所侵扰的已不是一般的形式特性,而是在动摇艺术的内在灵魂——强烈的创作个性和深刻的主观思维。《钦差大臣》满台反面人物,但真正的主角是果戈理。作家应当而且必须传达他对世界的独特看法,眼光可能与政治家不同,结论亦未必一致。治理国家可归结为政策,而作家在于述评社会人生及其本质。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得吃喝穿住才能从事他感兴趣的活动,《国际歌》的第一句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要承认人的本能和初级思维的共性:食色生存,七情六欲,趋利避害,与逆境作斗争和争取自由与幸福……等等。艺术不过就是把普遍的人性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不同反映表现出来,由初级上升到高级思维,从而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象而已。或可以说,人与大千世界发生撞击的火花,其尤为奇崛耀目、色彩斑斓而反差强烈,适于用简约手段去挖掘本质的,便是戏剧的特定对象和内部规律,这才是根绝平庸和模式化的出路。
戏剧创作应有勇气坚守自己的主体意识,于创作进行之中视万物皆备于我,择其有“戏”者而用之。一切“主体”自然都只有相对意义,它只希望并行不悖,而不是凌驾于别的主体之上。呼唤史诗式的作品,首先要解除外加在史诗头上的框束,把艺术的领土与主权归还给艺术家。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淀山湖大观园影壁浮雕
  徐德仁
上海郊区淀山湖大观园门外的影壁,是园林和雕塑艺术家在《红楼梦》原著描写之外进行的艺术创造。这影壁之设,既符合中国古建筑的格局,起到了间隔空间的实效,又被利用来表现《红楼梦》的内容,在正、背面两块巨幅浮雕(共长十七米,高三米余)上做了两篇出色的文章。
正面的紫灰色花岗岩浮雕,表现的是小说开头那一段神话式背景。上方横卧着补天的女娲,她的身体化为山岳大地,头发延伸为河流,左右有日月辉映。浮雕左下方是手托通灵宝玉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中间是在飞天仙女环绕下下凡的宝玉;右侧是空空道人在青埂峰下抄录石头上镌刻的《石头记》。
影壁背面则在细腻的汉白玉上雕出“太虚幻境”和“金陵十二钗”的写照(见下图)。警幻仙姑居中,背后一轮光环,两侧飞来奏乐的飞天。宝玉和十二钗栩栩如生,似乎在证明大观园不只是亭台楼宇,如许裙钗才是它的主人。
雕塑作者是上海园林局设计院的中年雕塑家程树人。他在塑造女娲形象时,借鉴了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而宝玉下凡的一轮火球以青田玉石镶嵌,又融汇了民间艺术的手法。一僧一道则有汉画像砖的特点,并透出一点幽默感。他把宝玉和十二金钗的矛盾性格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和谐而富于变化。警幻仙姑被作为中国爱神予以突出,其造型借鉴了南海水月观音。
“翩若惊鸿”的黛玉等形象是从顾恺之《洛神赋图》中获得灵感,而整体布满的竖构图,则又透出《八十七神仙卷》的遗韵。当然,我们从两幅浮雕中,也不难体味到现代人的审美意趣。


第8版(副刊)
专栏:

  希望所在
  ——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演出有感
  新凤霞
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来京演出,犹如给首都评剧舞台吹进了一股春风,令人欣喜万分。
这个团是河北省最年轻的表演艺术团体,也是全国最年轻的评剧团之一,全团平均年龄仅21岁。孩子们大都来自农村,气质纯朴,学习刻苦。演员和乐队都有较扎实的功底。主要演员刘秀荣是我前几年收的学生,她这次演的《乾坤带》是一出唱做念都很重的戏,她却唱得有板有眼,刚柔适度。更令人高兴的是她在《宝玉与黛玉》中客窜了小生演宝玉,大方潇洒,另有一番风采。在《哭灵》一场中,刘秀荣的演唱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现,在长达60多句的唱段中,刘秀荣充分发挥她嗓音明亮、音域宽广的特点,在“尖板”、“散板”、“反调”、“清板”、“宽板”、“二六”、“甩腔”等板式的运用中,唱得得心应手,既有花旦唱腔的委婉,又具有男声的高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宝玉对黛玉深切的怀念和极度悲哀。这是她在艺术上的新尝试,也是她艺术上更加成熟的标志。
演员赵立华演的《刘伶醉酒》,文武兼备,更具特色。这个戏是评剧的传统戏,赵立华这次演得有发展,有创造。剧中不仅有唱念,还有繁重的翻扑技巧,赵立华在“甩帽登高”“踹腿硬僵尸”,从桌上“抢背”落地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中都做得干净利落,稳健熟练。他的演唱吐字清晰,归音准确,轻松欢快,洒脱俏皮,还糅进了京剧的唱法和唱腔,使人耳目一新。
看了石家庄青年评剧团的演出,我觉得这群孩子太可爱了,在观众反映评剧“老化”的今天,他们使我们看到了评剧振兴的希望。
我作为一个老演员,十分钦佩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的领导从青年人抓起的战略眼光,十分感谢为这群孩子们成长而呕心沥血的老师们。我愿和这些尊敬的老师们一起,倾心浇灌这株评剧艺术的新花,为评剧的振兴奉献我微薄的力量。
当然,这群孩子们的演出还有些稚嫩。但他们是我们的艺术的希望所在。


第8版(副刊)
专栏:

  为无锡周怀民藏画馆揭幕题
  潘絜兹丹青名世德望隆,更精鉴别少人同。一生惟有书画癖,胜事偏多离乱中。搜求千轴皆国宝,画筒充盈囊中空。先生岂为儿孙计,秘藏终为天下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