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争取我国牧区经济有个较大的发展
  ——在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七年六月六日
  田纪云
这次会议主要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研究如何进一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牧区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争取我国牧区经济有个较大的发展。下面,我围绕这个中心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研究。
(一)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形势都很好。牧区的形势也是好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畜牧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大牲畜出栏率、商品率有很大提高,草原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饲料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地方财力明显增强,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牧民、农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现在,牧区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经济形势都是好的。对这个基本情况应该有个正确的估计。这是牧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广大干部辛勤工作和广大牧民农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牧区建设继续前进的基础。但是,也必须充分看到,牧区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和差距。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生产很不稳定;商品经济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的状态;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管理不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还相当落后;一部分牧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等等。总的来看,牧区经济,特别是畜牧业还很脆弱,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牧区经济,畜牧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万万轻视不得。一定要下大的决心,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牧区建设,积极发展畜牧业。这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问题。
首先,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历史性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农业光靠种植业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6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9.8%。这个比例是很不协调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畜牧业是整个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之中。在这个转变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在积极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必须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畜牧业。这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第二,这是满足社会对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牧区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目前,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结构,从营养学的角度讲,主要是需要增加动物性蛋白质。因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将愈来愈多。这是逐步改善我国人民食物构成,增强人民体质的需要。尽管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一定要有我国自己的特点,但是,对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日益扩大的对畜产品的需求与目前不稳定的缓慢发展的畜牧业所能提供畜产品的能力成为尖锐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主要依靠粮食转化为肉、蛋、奶?不行。因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依靠粮食制约因素很大。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牧区面积有3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7%;天然草场有40多亿亩,其中可利用的草场有30多亿亩,比耕地面积多一倍。尽管我国某些草场质量较差,但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优势,是广阔的天地,大有文章可做。从我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在适当增加粮食转化动物性蛋白质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我国草场广阔的优势,积极地大力发展畜牧业,不断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要。
第三,这是繁荣民族经济,增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边防的需要。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牧业人口的3/4。畜牧业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经济。发展畜牧业关系到这些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十多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成员,使他们逐步改变过去那种贫困落后面貌,进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光荣的历史使命。我国牧区大都地处边陲,边境线长度约占我国内陆边境线总长度的2/3。牧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兴旺,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巩固祖国边防,捍卫国家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还应看到,加强牧区建设,争取牧区经济有个较大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一是我们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全国和牧区的政治、经济形势都是好的,有良好的建设环境;三是牧区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四是发展牧区经济也摸索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搞活,为增强牧区经济活力与实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对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树立坚定的信心。
总之,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我国牧区经济的深远意义和迫切性。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一定要提高加强牧区经济建设的自觉性,真正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抓紧、抓实、抓好。
(二)
“七五”计划对我国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省、区对本地的牧区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目标。目前,总的讲,牧区工作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牧区的实际,加强牧区建设,促使牧区经济有个较大的发展。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怎样实现这个任务?既要靠牧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又要靠正确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作保证。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并发了有关文件。这些会议和文件,对牧区工作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要继续认真贯彻和落实。今天,在这里我只就如何进一步发展牧区经济问题提几点要求。
一、牧区,要坚持以畜牧业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半农半牧区,要把畜牧业摆到突出的地位,发挥牧农结合的优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牧区有着辽阔的草场,这是牧区的基本资源条件,也是牧区的优势。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基础,以畜牧业为原料的加工业在牧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畜牧业收入是牧区和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畜牧业的发展,关系到牧区经济的振兴与繁荣。这就决定着牧区经济要以发展畜牧业为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正确地认识它,运用它,而不能违背它。否则,将受到无情的惩罚。这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当然,牧区经济以发展畜牧业为主,但决不能“单打一”,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这是繁荣牧区经济的正确道路。牧区蕴藏着丰富的多种资源,要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动以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地方工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其他各业协调发展,提高牧民收入,增强牧区经济实力。农、牧、林业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发展农业和林业,这对于保护草场和提供牧区所需的粮食具有重要意义。但要注意,不论是牧区,还是半农半牧区,都不能滥“开荒”,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牧区发展工业有某些特殊性,不能照搬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的模式。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规划,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并注意协调好与城市大工业的关系。
二、进一步落实和稳定牧业生产责任制。这几年,牧区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显进展。目前,绝大多数牧区实行“牲畜作价,户有户养”;有的实行“专业承包,包干分配”;有的采取其他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对草场,实行公有,一般是承包使用。实践证明,牧区因地制宜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是符合现阶段牧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牧民意愿的,对调动牧民生产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广大牧民是拥护的。虽然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目前还有不完善之处,但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吃“大锅饭”和搞平均主义的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实行责、权、利相统一,总的方向是正确的。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尊重广大牧民的意愿,只要能够调动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就不要轻易变动。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从牧区和牧业的实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改进和完善。要坚持草场使用权长期不变,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完善牧业生产责任制,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草场作为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不少地区使用权尚未明确。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能够承包而牧民又愿意承包的草场的使用权明确到基层生产单位(户或联户或自然村),做到用、建、管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要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实行必要的费用提留。可考虑对牧业税实行定额上缴办法,一定几年不变。要正确处理分散经营与科学管理的关系,加强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在充分尊重牧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发挥牧民积极性的同时,对分户难以管理的生产设施或难以分户经营的项目,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支持牧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和适当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但决不能违背牧民意愿搞过去那种“合大堆”式的合作化,不能搞平调。否则,会使刚刚恢复和发展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必须牢牢吸取。
三、积极发展牧区商品经济。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多种原因,牧区商品经济一直很不发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振兴牧区经济,实现民族进步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必由之路。要通过多种形式示范,向广大干部和牧民群众进行发展商品经济的教育,引导牧民用商品经济观念从事牧业生产,积极发展牧区商品经济。
要努力提高畜牧业商品率,讲究经济效益。这是牧区发展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因地制宜提倡牧业适当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牧业专业户。在条件较好的牧区,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羊毛、羊绒、肉牛、肉羊、乳品等畜产品商品基地,所需资金从农业投资增加的部分中适当解决。要加强牧区交通建设,改善商品流通条件。我国草原面积虽然广阔,但毕竟是有限的,近几年来每头牲畜拥有的草场面积逐渐减少。这说明,在基本依靠天然草场的情况下,单纯走外延扩大畜群规模发展畜牧业的路子总是有限的,必须十分注重畜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增强畜牧业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增草增畜的同时,要坚持畜种改良和本地良种的选育,提高牲畜质量,提高单产,提高出毛率、净毛率、出肉率。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畜种结构,改善畜群结构。牧区饲养牲畜,除了自用、自食外,主要是为了出售。一头牲畜养了多年不出售,只追求存栏数,那样商品经济就发展不了。要改进对牧业的传统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牧业经济技术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出栏指标、商品率指标,鼓励牧民多卖牲畜,加速畜群周转更新,提高产出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牧区商品经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实行正确的购销政策,疏通畜产品流通渠道。在畜产品购销中,要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农牧民的利益。1985年国家取消了对西北地区的畜产品调拨任务。这是一项大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政策有的地区没有完全落实,出现了上放下统,层层封锁,流通梗塞,牧民得到实惠不多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
要继续贯彻畜产品放开、搞活的规定,打破地区封锁,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地方工业需要的畜产品原料,主要应当靠经济手段收购,如在自愿、互惠的原则下,通过合同换购、工牧直交、工牧联营、牧工商联营、开放畜产品交易市场等多种形式,既能把本地需要的原料收上来,又能使需要流走的原料流出去。当然,畜产品放开,决不是撒手不管。要尽量减少流通中的中间环节,使牧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对哄抬畜产品价格、掺杂使假等问题,要采取坚决措施加以解决,必要时要规定最高限价。只要坚持改革,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决不能因为存在某些问题又回到统派购的老路上去。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是加快牧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牧区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因此,要使经济尽快发展,必须打破闭关自守,实行开放政策,按照互利、互惠原则,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引进所需要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牧区对外开放,特别要注意对国内开放。因为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更适于我国牧区的情况。北京市郊区有个窦店村,农科院帮助他们建了个育肥牛场与内蒙古自治区挂钩。内蒙古牧区养成的架子牛出售给他们育肥,既解决牧区牲畜越冬掉膘问题,又能多产肉,为城市多提供肉食品。这种联合形式值得提倡。有的半农半牧区实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搞农牧联合,互惠互利,效果也是好的。另外,还要充分运用牧区边境地区的特殊有利条件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此,有关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
四、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在牧区,草是牲畜的主要饲料,草丰则畜增、畜壮,草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草原是重要的国土资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和生产系统,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畜牧业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提高对草的认识,把草作为一业来研究并大力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缺乏认识,忽视经营管理,这是导致草原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牧区许多草原沙化、退化和超载过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自然生产力逐渐降低,畜草矛盾日益加剧,成为制约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发展畜牧业,必须从基础抓起,也就是从草业抓起。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草原保护、管理和建设。我国牧区草原分为多种类型,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草原建设要贯彻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方针。根据草原的不同类型,种植不同草种,饲养不同种类的牲畜,逐步由自然利用向集约化经营过渡。各地要认真贯彻《草原法》,依法治草,严禁滥垦、滥牧。草原资源的可供能力与发展牲畜的规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要建立科学控制载畜量和合理利用草场的放牧制度,解决超载过牧问题,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要把草原建设纳入国土整治和国家农业基本建设规划中去,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围栏草场和人工改良草场。同时,要加强草场的水利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建立一批稳定、优质、高产的草业商品生产基地。草原建设应与牧民经济利益挂钩,使广大牧民既有利用草原的权利,又有建设草原的义务,不能只靠国家建设草原,大家来吃草原的“大锅饭”。要对草原实行分层次管理和建设。为了使草原建设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各地可以考虑建立育草基金。基金可由少到多,逐步积累。要实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对这项资金要实行项目管理,有偿使用,加速周转,提高效益。
五、推行科学养畜,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目前,牧区的绝大多数地区基本还是用传统落后的方法养畜。这是畜牧业生产不稳定、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畜牧业同发展农业一样,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不讲科学,近期牧业生产难有较大发展,从长远看,后续力量也很难增强。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改变已经过了时的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牧民定居、半定居,实行放牧与补饲、舍饲相结合。要逐步建设优良草种、优良畜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检体系、饲草饲料加工体系,大力推广和普及行之有效的畜牧、兽医、饲料、饲草新技术。畜牧兽医科研机构,在做好实用技术和基础理论课题研究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好草原畜牧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课题。畜牧兽医站、家畜改良站、草原工作站和经营管理站,对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要本着精简和提高效能的原则,抓紧管理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扩大辐射面,使之成为联系牧区群众、推进牧区经济建设的重要纽带,并逐渐改善其工作条件。要加强畜牧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稳定和壮大牧区科技队伍。
六、认真做好牧区的扶贫工作。牧区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广大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牧区工作必须为此而努力。这几年,广大牧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改善,但有的牧区贫困面还比较大。这些贫困地区大多是高寒或干旱地区,生态、生产条件都不好,自然灾害频繁。因此,一定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牧区扶贫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应改变单纯给救济的治标办法,要立足于开发,增强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和实力,走治本之路。要把牧区扶贫列入全国的扶贫计划,每年拨出一定的贴息贷款用于牧区扶贫。扶贫资金,要重点使用,主要应该用于贫困牧区经济开发,不能挪作他用。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实行对口支援这一条很重要,要搞好。据介绍,有的地方实行“流动畜群扶贫”,效果较好。要因地制宜地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扶贫经验,扎扎实实地搞好牧区扶贫工作,力争在“七五”期间基本解决贫困牧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
加强牧区建设,繁荣牧区经济,必须加强各级政府对牧区工作的领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重视牧区工作,把牧区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根据各自的工作范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牧区建设,促进牧区商品经济发展。今后,对农业增加的投资中,畜牧业要占适当的比例,以逐步增强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加强牧区工作,关键在于牧区的各级领导。有关省、自治区要认真搞好牧区领导班子建设,注意配备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提高牧区工作领导水平。牧业比重大的省、区,要明确和加强牧区工作的主管部门,以加强具体领导和指导。
牧区工作是全面性的工作。既要抓好经济工作,又要抓好政治工作;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牧区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很大程度是民族工作问题。民族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经济文化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了,许多问题就好解决了。而经济问题,在牧区,主要是畜牧业问题。因此,牧区各级领导一定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上。这几年,西北、西南边疆省、区,随着财政体制改革,财力比过去相对增强了。地方的机动财力在牧区应当主要用于加强草原建设和发展畜牧业,决不能用于搞大量的楼堂馆所等非生产项目上去。这样做,有利于加快牧区的经济建设,体现广大牧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安定团结是经济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本保证。要对牧区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和爱国主义、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正面教育。重点在县以上单位进行。要对各级干部、群众进行民族政策教育,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牧区大多数属于民族自治区域,要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牧区的法制建设。
人才缺乏制约着牧区经济的发展。加速智力开发,大力培养人才,既是牧区带有战略性的长期任务,又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各级领导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加强牧区建设,积极引进人才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培养当地人才。要根据牧区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牧区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牧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牧区的情况与农区不同,与发达地区的情况不同。牧区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牧区各级领导在指导牧区工作中,应注意和改进工作方法,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并实行必要的监督和考核。要深入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加深对牧区和畜牧业的认识,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实际出发,正确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牧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地为广大牧民服务。
建设牧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的伟大事业。多年来,牧区的各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工作和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表示慰问和敬意。目前,我国牧区正处在伟大的变革时期,牧区建设任重道远。让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进一步搞好牧区建设,争取牧区经济有个较大的发展,为把牧区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牧业基地而奋斗。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别山区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地共同开发资源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王满)“贫困地区开展横向经济技术协作,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这是鄂豫皖大别山贫困地区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从今年开始,这个地区各地纷纷制订各种优惠条件,以吸引外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的34个县市,是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这里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地上、地下和水中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别山区至今仍有1/3的人口没有摆脱贫困,去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扶贫地区,全国各地纷纷表示要支援这块老革命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鄂豫皖大别山区各地干部群众摒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今年初开始,积极制订各种优惠条件,尽力提供较好的经济建设环境,以吸引外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前来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共同开发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湖北省规定,凡在本省所属大别山地区投资办企业或进行开发性生产的单位或个人,在前3年免征所得税;对投资办厂、开矿的土地征用费,按国家价格减收50%,免征建筑税;对进行各种土特商品基础建设者,实行独家经营,5年内免征特产税,联合经营者,利润按股从优分成。
河南省提供的优惠条件主要有:设立外来投资服务机构,为来大别山区的投资者提供咨询、法律、经营场地、工程建设、物资供应和通讯等项综合服务;对应招而来投资或合资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可以自定企业管理办法、工资形式,所需人员可以自行招聘,新开发项目从投产之日起,免征所得税5年;并酌情减免产品税。


第2版(经济)
专栏:

  企业“创优”不得“一劳永逸”
  优质产品称号将不搞“终身制”
  国家经委制订优质产品复查确认办法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葛大星)我国对优质产品称号不搞“终身制”,以促使生产企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国家经委新近为此制订了国家优质产品奖有效期满后的复查确认办法。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优质产品评选条例》规定:国家优质产品奖证书和奖牌的有效期满后未经复查确认或者重新评选获奖,不得沿用国家优质产品奖称号。
国家经委制订的具体复查确认办法规定,国家优质产品奖有效期满后,获奖产品的生产企业可向产品归口部门和主管部门提出复查确认的申请。然后由接受委托的检测单位决定复查方法和时间,但事先不通知被复查的企业。
复查证明质量确有改进和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仍然符合“国优”条件的产品,由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审定确认后仍为国家优质产品。国家对这些产品不再另发奖牌,只发给证书,延长1个有效期,原有的“国优”待遇不变。不具备复查资格的产品,以及复查后确认已不够“国优”水平的产品,坚决不再予以评选;对复查确认的“国优”产品,也要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监督。


第2版(经济)
专栏:

  沪针织二十厂注重提高质量
  产品获准使用世界名牌商标
新华社上海6月12日电 (记者吴锦才)借钱买鸡,以鸡下蛋,卖蛋还钱——由生产汗衫、背心起家的上海针织二十厂以这种办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终于使针织外衣等产品获准使用了“阿罗”、“门新威”、“摩哈登”等世界名牌商标,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年创汇1300万美元。
目前,这个厂生产的产品已经有80%远销海外。当初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所用的外汇,现在一大宗订货就可以换回了。


第2版(经济)
专栏:

  甘肃局部地区暴雨成灾
  数千名群众被大水围困
本报兰州六月十二日专电 记者张述圣报道:自六月十日十四时起,河西走廊普遍降雨,大部分地区为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大雨暴雨成灾。甘肃省永昌县双湾乡、民勤县昌宁乡一带,农田、房屋、林带尽在一片汪洋之中,积水最深处超过二米。庄稼全部被淹,大部分农舍已经倒塌,数千名群众被大水围困,部分群众被迫赶到零零星星的沙丘上,形势十分危急。
金昌市从十一日十七时至十二日凌晨,全过程降雨量为一百五十四点五毫米,接近当地历年的年平均降雨量。气象资料记载,这里还从未出现过一次大于二十五毫米的降水量。大雨过后,我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和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一些泵房、油库、沉沙池被淹,二千多户职工临时住房倒塌,供电系统中断,公司全面停产。
今年甘肃气象异常。去年七月至今年四月,近十个月未下一场透雨,受旱面积二千七百万亩,成灾面积一千一百万亩。自四月中旬起,区域性的冰雹过程连续发生,河东地区在同一天内五县以上的成片冰雹已出现七次。这种反常的现象在十年九旱的甘肃,非常罕见。


第2版(经济)
专栏:

  京秦铁路首次采用光纤通信系统
本报讯 京秦电气化铁路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北京枢纽东南环光纤通信工程,现已全面开工。全部工程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先进,采用电子计算机程控数据传输,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铁路建设首次采用光纤通信系统。这项工程由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负责安装施工,预计年底全部开通运行。(崔华彬)


第2版(经济)
专栏:

  沈阳市即将全面推行减免税办法
新华社沈阳6月12日电 沈阳市税务局最近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施行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减免税办法。这个办法规定企业使用减免税时,必须签署保证书,说明减免税如何使用,达到怎样的经济目标。据了解,全市目前有2万多个企业享受不同程度的减免税收。


第2版(经济)
专栏:

  福建在水土流失区发展经济作物
新华社福州6月12日电 福建省采取多种承包责任制和优惠措施,鼓励集体和个人在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坡上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作物区。
据统计,近几年全省在水土流失区建立以茶果为主的经济作物区已达36万亩。


第2版(经济)
专栏:

  哈劳动服务公司开展创最佳活动
本报讯 哈尔滨市劳动服务公司在全公司系统内开展“一厂一品”创最佳产品活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劳动服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3年来,全公司已开发出适销产品500多种;其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5种;获国家银牌奖1种;获科技成果奖15种;35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张 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