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说仆
马英华
大批进口货,是用人民血汗换来的外汇买下的,竟长期没人认领。首都机场和上海车站都揭发出那些实在不象主人的主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应该说,这些公仆实在不象公仆。
收货单位虽称为货主,然而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其“最后”的主人都应该是人民。而这些单位的负责人、经办人,既属社会主义国家的公职人员,那末无论职位高低,自然都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人民公仆,按说是有觉悟的,对自己的主人自然该比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私仆”对他们的主人更加忠实可靠。
可是,万一遇到公仆不象公仆的事,怎么办呢?
按照实际可行的考虑,比如这两件“无人认领”的公案吧,还是要靠主管部门过问和解决。下级公仆往往只听上级公仆的话,甚至只买顶头上司的账(因为直接领导才直接管着“鉴定”、“考核”、加薪与晋级)。因此,只有主管部门——也就是上级的公仆能够听取人民的批评,才能实现人民的监督。
如果上级的公仆出了问题,下级的公仆如果不愿亦步亦趋以至同流合污,却往往跟主人一样无能为力了。柳州市有个37岁的刘敏,插过队,1978年招工后安排到粮食部门工作;几年来经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多次从一个粮店调到另一个粮店,甚至多次遭到店主任及其家属或他们指使的人的殴打。为什么?就为她作为最下一级的小小公仆,偏又不忘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的身份,还有向全体国家主人负责,尽维护公共财产的义务,她不断揭发顶头上司——粮店主任侵吞粮食等贪污舞弊的疑点。结果竟被多次当作疯人硬抓进精神病院。截至《民
主与法制》今年第3期发表有关报道时,还没有获得公正的解决。
在大小单位的公仆中,上级有问题比下级有问题的危害更严重,
不管是官僚主义还是违法乱纪。比 如下级的公仆给人盖章时要钱,
也许还会被认为索贿;而上级的公仆发个话,就能把盖章非法收费
“合法化”。有了如此种种,国家的主人们想办一件正事,有时免不了要“走后门”,请“客”送礼;偶有不到之处,不消说坚持原则、维护国家财产和民主权利,说不定哪天会遭到恶“仆”欺主,区区“穿小鞋”何足道哉!生活在一些实在不象公仆的“公仆”治下,时常有申请辞去“主人”称号的想头。不但在有官衔的“公仆”面前,“枉担个虚名儿”的主人自觉矮着半截,就是从“主顾”降为“顾客”后,在一些大书“为顾客服务”的店堂里,看到的脸色,也常常使人对什么叫“服务”胡涂起来。
为“主”不易,作“客”原来也分三六九等的。怪不得在社会生活中,争做“公仆”(特别是争做“服务”面更大的更上一级的“公仆”)之风长刮不衰。而一些“公仆”心目中,并没有自己下面的“主人”,只有自己上峰的“公仆”,恐怕早就把“公仆”和“官”划了等号;这固然多半是封建思想和习惯势力在作怪,但封建思想和习惯势力久不能破,怕也有民主集中制若干环节还不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更远远不够健全的缘故。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高楼里的自然风光
  罗才福
有个朋友告诉我,厦门经济特区这个弹丸之地,竟然百分之百的家庭有盆景(盆栽)。有的人家竟达数十盆之多。厦门的驻军闲暇时也乐于此道,驻鼓浪屿的好八连,去年一年就送给地方1000多盆各种盆景。厦门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盖起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家庭的电器设备化程度也相当高,但古朴的、富有自然意味的盆景艺术同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这不能不说是个有趣的现象。
千百年来,盆景艺术一直是受人喜爱的。据河北望都一座东汉墓发掘考证,墓内的壁画中就有一具长着六枝红花的园盆,盆口有卷沿,和今天种花用的瓷盆非常相似,盆下还有支撑的架子。说明了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盆景艺术。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人们对盆景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精品。
现代人对盆景艺术日益求精,种类分析也更详细,根据盆景的形式分为:水栽式,丛林式,悬崖式,卧干式,直干式等等;盆景的类型也有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之分了。至于名称就更是五花八门,也更悦耳动听。如曾经在中国盆景评比展上获奖的湖北大型山水盆景“群峰竞秀”,南通一组七盆微型盆景“无声胜有声”,经过四代人栽培的厦门榕树“凤舞”,山石林木组合的上海盆景“丛林狮吼”都是引人入胜的精品。不仅有独具的艺术匠心还有令人神往的名称。又如“孤帆远影”、“出墙红杏”、“太白醉酒”等等雅号给好的盆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人曾经把盆景艺术斥为封建士大夫玩物丧志的东西。在过去的时代,也许不免留下了这样的印痕,但它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智慧的结晶。盆景艺术实际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依恋。人类在建屋筑房,将自己与山野隔离开来,以免餐风宿露之苦的同时,又时时渴望回到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于是人们去旅游,寄情山水;植树栽花,建造园林,模拟自然风光……盆景艺术则是最便当的一种,它以“从小见大”的特点,浓缩自然景色,直接搬入庭院居室,得以时时观赏,起到了美化生活、陶冶性情的作用。好的盆景,作为环境的点缀,可以使人产生安宁之感,提高工作效率。而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观赏盆景,心胸会顿然舒畅,减轻疲劳。
有人说,厦门人酷爱盆景,与厦门的地理位置有关系。若将祖国比作一个大家庭,厦门岛本身就是一个盆景。厦门岛边上的“海上花园”鼓浪屿,更是中国“盆景”中的精品。
厦门人常年置身其中,对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许感受更深一些。而特区不断耸起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或许还难以立即与原有的自然特色融为一体,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又让人回味自然景色的静谧,无怪乎盆景艺术在此地如此的普遍了。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余音还在我心回荡
  ——《劫后人语》中译记
  朔望
年前,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友人访美,趋晤斯特兹·特克尔君于芝加哥,持赠所著《美国梦寻》的中文本。我因曾与此书译事并为《赘语》,与特君旧游之外又添一层文字缘,遂托便以短笺致候。不久,归人捎来特君回报我的一部新著《“The Good War”》,蓝封银字,肃穆近于哀矜,全书800页,厚寸许,抵得半块青砖重。
作家送书,无非希望广结善缘,以己食哺人,而特氏此书既有功世道人心,复不乏知识趣味,江山人事于当代人也还耳熟,加以体制尚新,语言多趣,译出来必有看头。至若译者我,则幽窗把玩,也省得老了笔墨。远人惠我甚矣,我又何辞,又何乐而不为?于是动手张罗起来。
特克尔是60年代以来在美国推出通俗性“口述历史”实录文体而获致成功的第一人,先后出过5本集子。1984年问世的这本是讲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谋篇、写法、文体大致如前,总是真人实事原话。但其恢宏、诡异、悲苦、深切,自然不同,对我辈同属战争幸存者,有极大吸引力。
原书名战争而称之为好,不无绕口,所以特君在书中扉页为这个词加了几句注解,说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是这样叫法的,以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于其他战争;之所以加上引号,并非标新立异,实因“Good”和“War”二字放在一起,毕竟太不协调。现在就只是借用现成说法,以示史迹与人心之难于平衡。书名到了译者手上也曾煞费踌躇:“善哉此战”?“这一仗打得好”?“好一场恶战”(难舍此中的血泪)?最后还是沿用中国的老办法:阔大一些,含蓄一些,也实际一些,定为《劫后人语》,加一个指事的副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谈话实录”。这段历史,一言难尽的地方,连过了50年要安一个题目都难。
实则,特克尔虽用“GoodWar”一说,对“二战”的看法仍充满矛盾:战争是万恶的,而现在却不能不以暴制暴,有时暴亦如之;敌人诚可憎,而其卒兵百姓则不以悲悯视之又如何;盟国出师的宗旨是对的,却因杂以歧视种族、恣行强权、压制民主,则大忧在焉。总之,他以犹太知识分子特具的失落敏感,对那一仗以及随后的延伸和今后的发展,内心是茫然近于悲观的。看来他平日为人落落,却坚决反战,反歧视,反迫害,反强权政治,反黩武主义,反官僚专制,与我辈“要和平、要发展”的思想正同,令人感佩。我以为,不是所有不愉快的往事都不宜重提。特克尔的书,便是这个路子。
《劫后人语》集录了一百二十几个人的谈话。首先是美国的“二战”亲历者工农兵学商妇童官老无不有角儿出场,又因三句不离厮杀,所以各军兵种也齐了。这些人中,只有三五位高干(哈里曼大使是首要,因为靠他说一点斯大林、罗斯福的交往),其余概属一般员工、街道居民,也不一定能说会道,有的吭嗤不出几声,但总不离事实真情。特君采访的范围这回超越了美国,于日、德、法各有数人。出乎意料的是竟还有五六位苏联人娓娓谈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易北河往事,都是以东西协和为基调的,言者记者都显出一种真心诚意的气度,读来有空谷足音之慰。盖美利坚多流丽,俄罗斯尚沉郁,各具高明,特翁慧人,故能通察而兼蓄。
却说我应承了主持此书译事之后,便约了几位朋友来共襄盛举。大家认为全书60万字,一时做来吃力,决定先选译其中72篇,占全书一半强,各类都有一些,可说是横断面上的一张足以略窥全貌的切片。译事大家分担不等,最后由我通读,尽可能取齐磨光。
特君在赠书附言中草草写的“我们不久将再相见”,不知何指。其人阅历丰富,我是有很多问题要请教他的。然而人事倥偬,只恐嘉会难期。谨以此文,先向他表示谢忱和心折,50年前此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已由日本炮火在中国打响,所以此书在我辈读来,尽管因未及远东变局而不无遗憾,仍是感到很及时很受用的。惜乎现在世上有些人,或出于健忘,或自作聪明,或因怕触及深度痛痒,总之有讳言往迹的症状。他们若是严肃的人,或日后清醒过来,是会要懊悔对不起后代的。
青春堂堂去,客心悲未央。现实诚然大有前途,但反思的泪水不总是可笑的,徒然的。读者翻翻《劫后人语》,当有所得。
1987年夏 北京


第8版(副刊)
专栏:

  给一位女地质工程师
  周毓山一位女性,在比石头还硬的岁月
里,执著地开掘。孩子与丈夫,在城市的荧光屏上,默默送你的背影,走向深山。一年一次的探亲假,分割了楼房与帐篷悠长的思念,你说,你也很痛苦。但在家庭和矿山之间,没有一句怨言。你走了,走向比石头还坚硬的岁
月,手锤下,一位女性的爱,叮叮当当地绽开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竹楼
  曾伯炎
竹楼,不理睬远处新楼的时髦,依傍几丛凤尾竹,枕清流吟唱古韵。
没有篱垣,便于在幻想中驰骋八方。阳台向蓝天坦荡,任阳光、月光、星光漫步。楼梯伸出户外,向生活招手。
我被它吸引住了,多想窥看繁衍于竹楼的民族,那孔雀舞的秘密,敲铓锣歌唱的秘密;问:象脚鼓的节奏里,为何迭出一幅幅热带油画?
楼门敞开,竹帘高卷,空无一人。
明净的竹簟上,一本《当代》笑吟吟笑迓远方来客。
我惊讶了,这古朴的水榭庭楼,却拥抱着新颖的岁月,我走不进他们悠远的往事,也走不进他们森林般的神话。
惟有这“当代”的钥匙,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吗?
我伫立阳台,极目远望,仍不见主人的身影。竹林外,铓锣与象脚鼓飘来,宛如春天的步履。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燕京五月石榴红
  白明
五月的北京,是石榴花开的盛季。京师有句民谚,叫“天篷鱼缸石榴树”,可见石榴是老北京庭院中的一大特色。明蒋一蔡的《长安客话》中有一首《燕京五月歌》,写出了明代北京种植石榴的盛况:
“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杂皆崩云。
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此外,有《燕京岁时记》载云:“京师五月榴花正开,鲜明照眼。凡居人等往往与夹竹桃罗列中庭,以为清玩。榴花之间必以鱼缸配之,朱鱼数头游泳其中,几于家家如此。”进而说明,种植石榴是老北京不可缺少的“岁时风俗”。
石榴又名安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我国历史上的西域一带。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传入内地的石榴,是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来的。如今,北京严格的岁时风俗已不多见了,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修葺一些以老北京四合院为形式的小型宾馆,按照老北京民谚中所说的“天篷鱼缸石榴树”来一番布置,我想这不仅做到了现代化高层建筑之所不能,还可以给中外游客以“入乡随俗”之感。


第8版(副刊)
专栏:

  来到太阳岛上 〔版画〕 魏运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