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丁肇中谈实验精神
杜明明在他对丁肇中教授的访问记中说,丁肇中一直认为,搞实验物理学,最重要的是了解现有的物理理论,并敢于怀疑它,以至通过实验推翻某些部分,创出新理论。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密切相关,搞实验没有理论不行,但只停留于理论不去实验,科学是不会前进的。
丁肇中说,他所以能发现J粒子,他的体会是兴趣,首先是兴趣。自然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多数服从少数,而不是相反。少数人突破多数人的观点,自然科学才能前进,如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沿用牛顿力学来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只是到这个世纪初,爱因斯坦才突破了它。学习自然科学,光背书、会考试是没有用的,它只表明你了解过去的人做的是什么,并不能代表你有了什么创造。他认识的许多杰出科学家没有一个是每门功课得100分的。每门课都考第一决不代表你以后有成绩。他在台湾念书时,最有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其次是化学,物理是第三。当然,后来最有兴趣的是物理了。
丁肇中说,学自然科学的人不能以名利为重,突破是极少数人的事情,科学事业是需要献身的。为了它,任何事情可以放弃。为名为利去搞科学是很痛苦的。这个世界上研究物理的有多少人,真正有贡献的又有几个呢?科学上的竞争非常厉害,只有第一个人的发现才有意义,这跟考试完全是两码事。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成绩很好,大概因为有几千年的考试传统,但中国近代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发现和创造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太重视实验科学。实际上,实验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中很活跃的部分。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任何理论和自然科学现象不符合就不能存在。它是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丁肇中还说,中国的四书之一《大学》说,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知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恐怕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新的知识,而是为了适应、维护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最高的理想——平天下。于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到后来谁也弄不清什么是格物致知。因为儒家文化的背景,中国学生大多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丁肇中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培养起实验精神,靠实践去认识事物的真相,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摘自5月5日《科技日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毛泽东赠送唱片
1941年夏,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有了一部手摇唱机,但是缺乏唱片。毛泽东主席知道后,将自己保存的20多张音乐和戏曲唱片送给了广播电台,让广大群众通过广播收听到这些唱片的节目。
这20多张唱片的具体内容有待考察。但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曾经用过的开始曲《渔光曲》,就来自这批唱片。乐曲《渔光曲》是根据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的。当人们从广播里听到《渔光曲》的时候,知道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了。
从这件事中,可以了解到毛主席热爱唱片,关心广播事业,也可见唱片曾是广播的重要节目来源之一。
(摘自《中国广播影视》第4期 赵占仁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九歌》应是《九天十神歌》
4月21日《文汇报》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何新近期研究《九歌》的一项重要发现。
《九歌》是战国末叶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部著名诗篇。围绕这部著作,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系列疑难问题。例如,《九歌》名“九”,但实际上却有11篇。这些是否都是屈原的原作?“九”究竟是什么意义? 《九歌》中的群神,许多名号不见于其他先秦典籍,这些神从何而来?是不是楚文化所独有的?它与中原各国的宗教文化关系如何?一直聚讼纷纭。有些海外学者(如台湾凌纯声、苏雪林)甚至认为,《九歌》中的诸神乃是由东南亚或古巴比伦辗转流传到楚国的。何新对这些问题,均给予剖析和做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指出,若将《九歌》中的十位神灵,按东、西、南、北、中的五行方位排列成图,而与《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五方十帝图相比照,可以明显地看出一种结构性的相似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实际上,《九歌》十神,五男五女,正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十神分别配置在东、南、中、西、北5个方位,又体现了5行、5方位的观念。《九歌》中各神与中原5帝5佐神的关系如下:
东皇太一——黄帝(皇天上帝);云中君(太阴君)——后土(高母神);湘君——炎帝(舜);湘夫人——祝融(女娥);河伯(龙神)——太昊(青龙);东君(日神)——勾芒(春神);少司命——少昊(秋神);大司命——蓐收(刑杀神);山鬼——颛顼(冬神玄英);国殇(蚩尤,兵主)——玄冥(即玄武,真武大帝,战神)。
何新还指出,屈原在27岁时曾出使齐国,两年后创作《九歌》。阴阳五行学说是战国末期由方仙术士邹衍所倡导而流行于齐国的一种天文理论。《九歌》可能正是他采纳了邹衍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古代的五方帝神话而创作的一部瑰丽神话诗篇。这首十天神诗,加上最末一首作为送神曲的“礼魂”,共11篇。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缺一不可。至于《九歌》为什么名叫“九”,何新指出,“九”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数字概念,而作为天体宇宙观念的名词,其涵义就是“天”。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盐是高血压的诱因吗?
近几年来,世界上有很多人唯恐患高血压而“紧闭盐罐”。盐真是高血压的诱因吗?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并非食盐过多所致。
苏联的两位博士认为,高血压是先天性的病,食用过量的食盐或精神紧张仅仅会加重症状,而不是发病的原因。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苏联创造发明委员会奖。美国俄勒冈保健科学院一研究小组对一万名成年人的饮食调查分析后发现,食盐最多者高血压患病率最低,食盐最少者患病率反而高。研究小组认为,饮食中缺乏钙和钾易患高血压,而“低钠饮食结构”的真正危险是:美国、日本科学家从人的心脏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基因,叫围腮腔钠因子。它控制着血压激素的形成和活性,并影响血压的升降。心脏中血压激素下降,血压便升高。福冈大学药学部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最近查明了脑内分泌的P物质(11个氨基酸连接的肽)是高血压的诱因。国外环保研究人员发现,肌体摄取过量的铅和镉也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一切表明,吃盐并不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食盐中钠的含量为39.3%。钠离子对肌肉的收缩和心脏的搏动有重要作用,它维持人体的“渗透压”,保持人体血液的畅流,神经信息的传递,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体内含盐量低时,就会出现乏力、不适、虚肿等现象。大量出汗后所以要补充盐,道理也在于此。当然,摄入过量食盐对人体也有害,尤其是急、慢性肾炎和肾功能不全者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
(摘自5月4日《体育报》 朱炳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鞋的趣话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鞜(音榻)趿(音洒)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诗经》上“纠纠葛屦,可以屐霜”里的“屦”,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
在外国,人们曾用脱鞋子的方式来表示对上帝的尊敬。据《圣经》载,上帝出现在摩西面前时,摩西就脱下鞋子,赤足走路,表示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谦卑和虔诚之心。后来,信徒们必须脱下鞋子进圣殿朝拜。尼泊尔人有种奇特的“鞋子告别礼”,每当送亲友上路远行时,都要赠送一双精制的鞋子,表示前程似锦。在古代西方的一些国家,鞋子代表权力。结婚那天,新娘的父亲要把他的鞋子向新婚女婿丢过去,表示父权已转移为夫权。
古代穿鞋还成为一种等级标志。在奴隶社会,草鞋是奴隶主贵族穿的,奴隶只能赤足,天冷了,才允许用棕榈叶裹脚。古时的官员穿夫子履,贵妇人穿珠履,老百姓穿木屐或布鞋。
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了庞涓。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双2000余年前的皮靴。
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们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
(摘自4月28日《黑龙江日报》 徐廷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孙中山致谢无量的亲笔信
去岁末,因公赴北京,再次面晤已故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谢无量先生的夫人、中国人民大学英文教授陈雪湄老人。谈话间,陈老取出一封信,这是她不久前清理谢无量遗物时,偶然发现的孙中山先生写给谢无量的亲笔信,信封为米黄色,边角略有破损,但信笺和字迹完好。信封上写有:客利饭店第一号房间谢无量先生 孙缄。信的内容如下:
无量先生大鉴:国家多难,全仗贤豪,群策群力,方能济事。望先生每日下午四时驾临敝寓,会议进行,是所切祷。手此,敬请大安!
孙文。
信的落款后面无日期,但信封的邮票上盖的邮戳标明此信是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六日在上海寄出的。信封背面也盖了同样的邮戳,并有一段文字记录,说明该信曾于抗战期间遗失,一度落于荒货商手中,后由谢无量的友人购回,寄还给他。谢无量先生(1884—1964),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等职,后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从陈老的谈话中得知,1917年谢无量与孙中山相交之时,适逢窃国大盗袁世凯暴卒后,北洋军阀继其衣钵,穷兵黩武,以致战乱频仍,国事日非。其时民国志士多避难日本,谢无量得以晋见孙中山先生,并为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提供了不少建议,颇为中山先生所器重。1925年孙中山病逝前,谢无量曾多次在病榻旁亲聆训诲。
(摘自5月9日《团结报》 李兴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大江南北两刘三
在清末民初风云人物中,有所谓大江南北两位“刘三”,行事不同,风范亦不同。
当时在南方有一位南社诗人刘季平,因其行三又颇行侠好义,故取清人龚自珍诗句:“刘三今义士”,而别署“江南刘三”。他之义名远播起于冒险营葬邹容骸骨。邹容因著《革命军》被清廷下狱致死,一时无人敢收遗骨。刘三闻之后,不避问罪之险,毅然将其遗骨埋在自己的家乡上海华泾县。为《革命军》作序的章太炎慨然为邹容作墓志,其中特别提到:“海内无不知义士刘三其人”。当时章太炎、章士钊、柳亚子等很多人都竞相写诗相赠,称他是侠肠义胆,做了一件千秋不朽的好事。刘三不仅“郭解朱家侠气横”,且精书法、善吹箫,又写得一手好诗,是南社诗坛中的倜傥人物。难怪大诗僧曼殊上人曾赠诗羡叹“刘三旧是多情种”了。
另一位“刘三”便是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刘师培。他亦称行三,故名。其人19岁时中举,被保荐知府充学部咨议官。其先人自曾祖刘孟瞻起,世代治《春秋》、《左传》之学,其祖、父因之列传于《清史稿》。刘师培集其大成,学著极丰,海内无不知其大名。后来革命排满风起,他醉心鼓吹种族革命,是当时同盟会中激进的人物。他还羡慕当时盛行的“流血五步,伏尸二人”的暗杀之举,密谋行刺过广西巡抚王之春。但没有多久,这位名字都改成“光汉”(即光复汉族之意)的“志士”,却转而投靠两江总督端方,成为密探,出卖同志。
辛亥革命那年,刘师培跟随端方往四川平乱,端方被起义士兵所杀,他亦被拘留。后来章太炎、蔡元培闻之联名吁请保释,又电请南京临时政府营救。经孙中山电令,刘才得以不死。但此公下此贼船,却又上了“洪宪”黑船,成为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之一。袁世凯颇赏识他,先后任命他为公府咨议、参议院参政等职,还授他为上大夫”。“洪宪”“驾崩”之后,他成了被通缉归案的帝制祸首,幸被权要以“人才难得”为名疏清保免,他因此由北京避居天津,生活极为困苦,后来还是蔡元培念及故旧之情,聘他为北大教授,他才又迁回北京。当时北大文科分为革新与守旧两派,他与林琴南及黄侃等人自然属旧派。1919年11月20日他病逝于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年仅36岁。
(摘自5月5日《人民政协报》 朱小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船舶烟囱上的标记
随着蒸汽机在船舶上的使用,烟囱出现在船体结构中。人们只要根据船上烟囱的大小和多少,就可判断出该船功率的大小。聪明而善于经营的船主们发现了烟囱的妙用:它高大而醒目,正是绘制标记的理想所在。
船舶烟囱上的标记图案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达几千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字母组合的象形字或花字,这是船舶标记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花字一般是由船主本人的名字和其父亲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加上所属公司的名称一起构成缩写。
二、动物。如鲸、海马、大象、鹿、鹰、白鸥、水蛭、狮子和飞马,恐龙等……
三、植物。如母菊、笙粟花、云杉树、绿色的椰子树、金色的麦穗、白色的李树花……
四、几何图形。如红色的同心圆、红色的正方形、红三角、蓝色的菱形等。日本三菱公司的船舶标记是三个红色菱形,所以译成中文就称作“三菱”。
五、海上象征物。如各种形状的锚、舵轮、船长的袖章、罗盘指针等。贝壳作为旅行与探查的象征,也是较常见的标记之一。如英——美——荷贝壳超级公司所属的船舶标记都是在黄色的烟囱上画着贝壳。
六、与本国或本民族风俗和文化有关的标记。如加拿大许多船舶的烟囱上都画着槭树叶、海狸,这是加拿大传统标记。黑天鹅是澳大利亚的象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标志是大狗熊,它也被作为美国一些船舶的标记。日本许多公司则采用红、白色象形字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七、取材于历史事件与传说的标记也是较常见的一种。美国的波卡汉达斯公司所属的船舶烟囱上画着一个印第安女人,即是取材于开发新大陆的历史史实。
还有其它一些图案,虽无特殊的含义,但也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如一串钥匙;一柄弯曲的短剑;苦役犯的标志;十字军骑士的盾和剑;吉祥的数字“7”;城堡等。
(摘自《舰船知识》第4期 杜桂枝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