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管桦与王震学等人的通信·
感人至深的友情尊敬的管老:
您好!
请接受来自祖国大西北宝鸡山城一个国防工业工厂的几位老工人的诚挚敬意和亲切问候!
《人民日报》3月28日八版发表了您写的《我的政协委员朋友们》一文,我们喜读再三,觉得不写信给您不足为快,这才提笔向您诉说我们的读后感。
我们虽然都是些文化不高的老军工,但您和您所爱的朋友的真诚、坦率,感动了我们和一些青工。从你们那相敬互爱的情谊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互尊敬和理解。您发言时,启功老人上前去握手的一段,特别精采,感人肺腑。难怪工人们说:“看看人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朋友的?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又是怎样交朋友和对待朋友的?”交人交心,浇树浇根。志同道合的友谊确实是感人至深的。您的文章,不仅令我们对这些老同志肃然起敬,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和鼓舞。
从您的文章中我们还感受到,您和您的朋友的友谊有着深厚的基础。你们都是为了祖国的大业,在作无私的奉献、相互的支持,这一点也是感人至深的。如果把这篇美文作为一面镜子,让全社会的人都来照照,我们想,肯定有脸红的人的。
文章贵在情真。您的文章由于以情动人,这张报纸便在工人中广为流传。据我所知,搞政工的干部,有人看后摘抄,作为教材;有人细心地剪贴下来,压在玻璃板下,留着以后细读。我们觉得能让您知道我们工人读您文章后的激动心情,就是最大的愉快了!
祝您
健康长寿 创作丰收!
陕西省宝鸡市38信箱老军工 王震学等敬上
1987年3月31日震学等同志:
收到您和同志们的来信,我非常高兴,你们给我以鼓励,在此特致以衷心谢意。
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事很多。我也确实带着感情写的这篇散文。在政协会议期间,一些委员们见到我,都兴奋地谈论这篇散文。我又交了许多新的朋友。一篇短文在政协委员中起到这样作用,而我却没想到在老工人和青年工人们中间也有同样的共鸣。其实不只是生活中,就是在我一生的文字事业中,也从未离开过同志和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我在我的另一篇散文中曾经说过:“任何事业,都不是个人完成的,它的意义愈大,投入的人力愈多。”
大会已开完,我即动身到乡下去。
再一次向您和您厂的工人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紧握您的手!
管桦
1987年4月9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女水手(外两章)
肖敏
水手是泡在水里的,水手是泡在酒里的,船上只收留真正的男人,何况水手!
那女人的手臂呢?难道只属于跳舞厅?难道只是温柔的长春藤?假如勇于驾驶自己的命运,女人的手臂同样属于双桨的激情。
甲板上,时时漫起雾裾的轻纱,淡淡的,纠缠着桅杆,纠缠着目光……然而,雾不是酒!水手的情绪,浓烈多于温柔。
让长发在风浪中扬起不羁的旗帜,用手绢把望远镜擦了又擦,让目光穿透迷茫的雾霭和阴险的礁丛……
尽管前面一片蔚蓝的呼唤,但航程却是艰难的。一次次解缆、系缆,眼泪和汗滴顺着锚链坠落;烦恼和笑声一起在甲板上迸溅!
船,不能缺少水手,也不仅仅是男人才需要勇敢。在船上,既然都渴望战胜风浪,男人和女人,就拥有同等的责任感!
任水珠儿从发梢上静静地滴落,任江风梳理散乱的刘海……
每走完一个船次,每抵达一次港湾,那略带羞涩的目光就默默地抚摸铁锚一样的心——属于船上女人的心,并让他崇拜……
女舵手
我被生活的波浪荡起在漂浮的领地上……
怀抱着船头圆圆的舵盘,象怀抱着女儿甜甜的微笑,看着望远镜里远远的目标。
风浪中,船也倾斜,心也悸动。
摇摇晃晃的方向仪,颠簸着我手中的舵把,颠簸着一阵阵眩晕和疲劳!
在几千年古老的传说里,在曲折而遥远的航道上,我最爱看嵌在峭壁上的一颗亮晶晶的星星,而不是神女石凝固的目光。
翻开我的时刻表,总止不住怦怦地心跳,既然梦想和思索都已属于波浪,那就紧握我的舵盘出航吧!
江的尽头是海。该给大海送去点什么呢?车钟撞响了,江面裂开一道口子,霞光在江鸥的翅膀上一闪一闪。
船上,有一群女服务员
这个风浪中的家庭,女人们,沉着地应付各种琐事。
谁的钮扣丢了,飞针走线补上失落的遗憾;谁的皮鞋脏了,用鞋刷细细刷去旅途上的尘灰;开水滚烫,冲开一路的忧郁和冷漠,冲开一杯茉莉花的芳馨。
没做过母亲的女人,在孩子的哭啼声中灌满奶瓶,做着母亲的女人,更懂得母爱和温情。
在船上,琐碎的家务活是女人干的,船上的后勤部,是属于女人的。
叽叽喳喳的姑娘们,热情稳重的小母亲,正是开花结果的妙龄。
拖把擦亮了甲板上那轮圆圆的月亮吗?桅灯摇曳着,摇曳着一团桔红色的相思。


第8版(副刊)
专栏:

如果你走进花山
孙丽玲
如果你走进花山
野枣丛准会点燃一蓬蓬绿火
勃发一丝丝羞怯挤你绽开如期
的灼热
野豆花蔓准会爬出柔静
结出串串果实熟你桔黄的浑圆
如果你走进花山
准会有苦蒿芽蹄花茎
早熟的太阳果不声不响地
落进你的竹篮你的背篓
山雀子躲进青网林啄你的梦
如果你走进花山
准会有山石磨你五彩的青春
腥红的骆驼刺花
将硕大无朋的花伞
在你撑开的青藤小路上低垂
如果你走进花山
准会有被山溪荡蓝的思绪袅袅
升起
牧马人的响铃叮当挂满你的路
带走的是徐徐的风细细的雨
丁香为你准备鼓鼓囊囊的含苞


第8版(副刊)
专栏:

“丹青难写是精神”
  ——钱钟书论读书治学札记
陈子谦
二、史与诗
书不可尽信,首先因为书有不可信、史有不可信者。而书有可信、史有可信者,恰恰在“神”不在“迹”,因为存“迹”容易而传“神”难。王安石《读史》诗云:“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就指的是所存之“迹”难信,而可信之“神”难传。
历史学算是最先争取“科学性”的学科,被人们奉为“信史”。不少人征文考献,不知存疑,只管传信,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结果是“弥近似而大乱真”,将神话、寓言、掌故、小说、院本和诗,当成了历史。钱先生则以求真的精神,指出历史非科学乃至反科学的一面,抵隙披瑕,还历来的存
“迹”之书以某种“虚构存在”的本来面目,从而告诫我们“不尽信书”。
在《谈艺录》里,钱先生针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之论,指出经史子集莫非存迹之书,显示了他卓绝的“史识”,传了历史难传或不传之“神”。我国明清两季,王阳明、章学诚、龚自珍等学者,竞竞于经史之辨,一只知“经”可示“法”,一仅识“经”为“政典”,龚之《古史钩沉论》也只说“诸子”出于“史”。钱先生则认为,经、史、子、集,“皆精神之蜕迹,心理之征存,综一代典,莫非史焉,岂特六经而已哉。”王阳明曾说:“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即三代史,五经亦即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存其迹以示法”。“五经”或“六经”皆史的说法,应首推王阳明之论“最为明切”,但他这种以为经、史所载各异,而其“训戒”之用相同的说法,被钱先生指为十分浅陋。所谓“存迹示法”,只是说了事就是道,史可以当作经来看,而并没有说明经也是史,道也是事,“示法者亦只存迹也”。钱先生说:“道乃百世常新之经,事为一时已陈之迹。”《庄子·天运》篇记老子言:“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天道》篇记桓公读圣人书,轮扁说圣人之书乃古人糟粕,道之精微,不可得传。《荀粲传》记荀粲之言,说“孔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可见“六经”为存迹之书,早已是道家常谈。只是,我国古人“立言”,常含而不露,蕴而未发,经钱先生而发挥透彻,才有如下卓见明论:
经本以载道,然使道不可载,可载非道,则得言忘意之经,尽为记言存迹之史而已。且道固非事,然而孔子言道亦有“命”,道之“坠地”,人之“弘道”,其昌明湮晦,莫非事与迹也。道之理,百世不易;道之命,与时消长。此宋儒所以有道统之说,意谓人事嬗递,初无间断,而斯道之传,每旷世而持久,经也而有史矣。
可见,载道是一回事,所载之道又是一回事。这种“得言忘意”之经,所“得”者是“非道”,所“忘”者是“不可载”之道,所以和“记言存迹之史”没有什么不同。“道之命”有消有长,有升有降,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被弘扬,或被淹没,但“道之理”却是世世代代不会改变的,载“道”之“经”,变而为传“道”之“史”了。有“斯道之传”,便有所谓“道统”之说。“道统”之统,不仅指“传统系统之统”,而且也指“一统正统之统”,“故攘斥异端,以为非道,此所谓正统也;而复包括异端,谓其说不外吾道,此所谓一统也。李元纲《圣门事业图》第一图曰:‘传道正统’,拈出‘正’字,大可玩味。”有“正统”就有“正史”,封建载道之“经”,就成为传封建之道的“史”了,其所载不是“非道”吗?所以钱先生说:“夫言不孤立,托境乃生;道不虚明,有为而发。先圣后圣,作者述者,言外有人,人外有世。典章制度,可本以见一时之政事;六经义理,九流道术,征文考献,亦足窥一时之风气。道心之微,而历代人心之危著焉。故不读儒老名法之著,而徒据相斫之书,不能知七国;不究元祐庆元之学,而徒据系年之录,不能知两宋。龚定庵《汉朝儒生行》云:‘后世读书者,毋向兰台寻。兰台能书汉朝事,不能尽书汉朝千百心。’”(二)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郁达夫传》
漳河
郁达夫是我国新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作家。由于他思想和创作上的复杂性,评论界有些同志对他的估价不高。这是不公允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近年来人们对郁达夫给予了较多的注意,已有多部专著(包括两部郁达夫传)问世,郁达夫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开始得到客观评价,他的本来面目也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在人们面前。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观泉的《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郁达夫传》又于最近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带着对郁达夫的深切感情,把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民族解放奋战最后牺牲在日寇屠刀下的斗士的一生,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该书的最大特点是:既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又不堆砌材料,而是着力勾画出郁达夫的精神和人格;既注重突出郁达夫的个性特点又不是孤立地写个人,而是把传主放进广阔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中,使人看到郁达夫走过的曲折的、有声有色的生活道路决非偶然;既生动地描绘出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又科学地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因为作为文学家的郁达夫,创作构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写法上,作者把郁达夫关于自己生活和创作的论述、亲友及研究者对郁达夫的评论、作者自己的分析和看法熔于一炉,而又以后者为中轴,增删去留,或评或点,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郁达夫。
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王著《郁达夫传》写得生动感人,传出了郁达夫的内心世界。诸如郁达夫在遭到创造社同人误解决定退出这个亲自参与缔造的文学社团时,在家庭婚姻发生变故举止失措内心极度痛苦时,甚至在南洋隐姓埋名仍坚持爱国活动而又深感生命受到威胁时,其感情活动都被写得真实细致。作者在写传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自始至终和传主同忧患,共欢欣。这样全书就不但笔力饱满而且自然酣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第8版(副刊)
专栏:

牡丹 〔中国画〕 王抗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