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记邓颖超同志的母亲杨振德妈妈
赵炜 金瑞英
天空阴沉着,浓雾笼盖着清晨的重庆。
在红岩嘴路上,一群人正向着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走去,他们是去赴杨振德女士的葬仪的。灵堂设在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楼下,两边墙壁上挂着挽联,大厅里坐满了等待公祭的来宾,有的低头哀思,有的默默流泪,有的在心里静读那一条条白色挽联上如泣如诉的感人悼词。往日繁忙紧张的办事处小楼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肃穆。此时,正值1940年旧历11月18日。
人们怎么能不怀念啊!杨振德女士,不仅是邓颖超同志慈爱的母亲,也是八路军办事处所有同志的可敬可亲的母亲。她那痛恨腐败、追求光明、奋斗不息的生涯,为许多革命同志所了解,在人们心目中,她更是一位在我们民族遭受危亡的时代,从惊涛骇浪中锻炼出来的无畏的女性。
一、从仕宦之家走向社会
杨振德,曾用名宝峰、梦醒,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仕宦家庭。祖父是位经商的大业主,家盛富有。膝下的几个儿子则弃商为仕,读私塾,想通过求学得到一官半职。杨振德祖父死后,儿辈们不懂得经商之道,靠遗产过日,只顾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最后把家业折腾光,破了产。
弟兄几人中,要算杨振德的父亲还有些出息。他好交友,颇有正义感,同情侠客讲义气,好打抱不平。他有三个女儿,两个先后去世,振德成了独生女,父母亲对她十分宠爱,从小让她读书,不轻易许配人家。振德童年时,父亲将她过继给亲妹妹——振德的姑妈去抚养。后来,姑妈要将年幼的振德许配出去,父亲听到非常生气,日夜兼程走了100多里路,赶到妹妹家,竭力反对,将振德又带回到自己的身边。
振德的父亲思想开明,不主张女儿早婚,他反对旧习俗,如看不惯妇女缠足等等。所以当放足的新思潮一来,女儿积极响应,父亲便同意振德放足,使女儿少受了许多委屈和痛苦。父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影响着振德幼小的心灵,使她萌生了寻自由、求解放的热望。
随着家业破产,父亲在长沙流离失业,只得带着全家到广西谋生,在政府里谋得一名小官,以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温饱。不久,父亲去世,只剩下她和母亲住在南宁。又过了不久,母亲也过早地去世了,振德只身一人安葬了最后的一位亲人,那时她仅仅14岁,便孤寂地走上了无依无靠的社会,步入了一条布满荆棘、风雨飘摇的独立奋斗的人生之路。
一位仕宦之家的弱女子,她所踏上的是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啊!
二、以自强自立为本 她始终是独立的
杨振德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腥风血雨的年代,一个妇女要在社会上独立生存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她深深地懂得,妇女要自尊自爱首先要自强自立,无论多么困苦,她都决心以自己的劳动来维持清苦的生活,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不依靠别人生活,任何困难都没有减低她自强不息的勇气。
振德幼时就酷爱读书,祖父因吃错中药致死,父母便希望她学习中医,既可为己,又可救人。到了青年时期,她进入社会,奋发研究医学,渐渐地能够给人医病,便以此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其它如历史、地理、文学、珠算等,也都是自己刻苦学习的,因而丰富了知识,有了求生的本领。
振德25岁时,与一位死了妻子、有三个儿子的广西武官邓庭忠结了婚。邓庭忠当时任广西南宁镇台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振德作了镇台夫人。但她清醒地知道,上等的荣华富贵和有权势的丈夫都是靠不住的,最可靠的是自己。婚后,她仍然学中医,继续深造,给当地群众施医3年。每天都有人来请她看病,官员夫人们,朋友们,贫穷的百姓们有病都愿请她诊断,疗效很好。她在医学上的造诣逐渐提高,在朋友和民众中赢得了较高的声望。一位妇女,不依仗丈夫的高官厚禄去过享乐的生活,而以自强自立为本,这在当时封建的旧中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904年,振德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邓玉爱,学名文淑,这是她的独生女。在玉爱出生不久,家里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原因是丈夫重男轻女要把女儿送给别人,这对杨振德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她豁出性命进行抗争,用一个女子、一个母亲的最大力量,反抗这个黑暗社会给人们铸成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她拿着菜刀对丈夫说:“你要把女儿送人,就先杀掉我!”后来事情总算平息下来。但这件事,使她更加认识到,一个妇女,必须要有一种本领,就是当她受到欺辱的时刻,能够始终是独立的,她应当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尊严。自此以后,她便把女儿看作掌上的明珠、生命的瑰宝。
文淑3岁时,振德的丈夫因与上司关系不好,借口回家扫墓,自由离职,到云南昆明另找事作。谁知被人向朝廷告发,说他犯有欺君之罪,结果被流放到新疆充军3年。朝廷是不能违抗的,诏书一到,就得启程。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振德不能带着年幼的女儿随夫充军。她强忍悲恸,将所有的首饰衣物,变卖成200两白银,给丈夫作为途中的盘缠。谁知从此便与丈夫永别了。当3年充军即将期满的时候,忽然传来了丈夫在新疆暴病而死的噩讯。振德为丈夫的死无限哀伤,为自己和孤儿的恶运无限哀伤,她第一次在女儿面前哭了!她没给女儿披麻戴孝,只给她在鞋上包了一块白布,以示祭祀。为了母女的生存,为了把爱女抚养成人,她横下一条心:纵使千辛万苦,也要自食其力;任凭风吹浪打,也要宁折不弯。她要带着女儿走一条中国人应走的路!
三、颠沛流离中寻找真正的归宿
杨振德对女儿的爱是非常深沉的。但她除了伟大无私的母爱,没有任何财富来供养女儿,她得整日价带着女儿去奔波,颠沛流离中她们相濡以沫。
广西不能谋生,她就带着女儿到广州谋生,半年后又转到了上海。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她行医挂牌,由于不依仗那些地头蛇、头面人物做靠山,看病的人寥寥无几,难以维持生活。但她宁可变卖衣物,也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求助。
当她们的生活实在无着落时,丈夫的一位朋友前来接济她们,想把她们接到昆明去供养,她不愿寄人篱下,婉言谢绝。正在困难的时候,丈夫前妻的三儿子,从天津来信说给她找到了职业,她信以为真,带着女儿来到天津,结果受了骗,仍无工作。正好碰到河南老乡办的长芦育婴堂需要医生,她便到那里谋职。育婴堂供给她们母女食宿,每月还给10元零花钱。那时文淑刚读初小,才六七岁,母亲便让她同孤儿一道,在育婴堂开办的编织厂里干活,学习编织绣花,织毛巾。这样,女儿每日也能挣得6个铜板。后来,振德转到天津的一个戒烟所里当职员,每月可得30元钱。不久,戒烟所关了门,她便又失了业。
民国初年,经张星华女士的介绍,杨振德来到北平一所平民学校任教。这所坐落在北京南横街的学校专收穷人的孩子,这里的教师没有工资,只尽义务,但提供食宿。平民学校是由主张革新的社会党人陈翼龙办的,教职员大多是同盟会会员和社会党党员,思想比较进步。他们创办这所学校,主要是为了掩护社会党的进步活动。教职员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社会主义问题,学校成为一个政治活动重地。办学的方针,则是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在当时,这样的学校,确实是一个创举。如果说,杨振德过去在失业、寻业中奔忙,是为了抚育爱女找生活出路,现在,她便开始有了新的追求。她每天被革新的潮流所激动,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报刊和书籍,接受新的思想,幼年时萌生的寻自由求解放的火苗又燃烧起来。当时在该校读三年级的邓文淑,时常听到母亲对时局的议论,听到她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启蒙教育。
革命风云瞬息万变。平民学校刚办半年,袁世凯实行帝制,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刚从南方回来搞革命活动的陈翼龙被袁世凯逮捕了,杨振德和其它20几名教职员参加了对陈校长的营救,但陈翼龙最后还是被袁世凯所杀害。杨振德参加政治活动的勇气大增,她不怕受到牵连,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参加了革命党同事们为陈校长收尸安葬的壮举。
学校被反动当局查封后,她带着女儿回到天津。为使女儿能继续读书,她同时在四个家庭里任家庭教师,但收入很少。这时正值暑假,为了多得一点收入,更主要的是为让女儿学一点技术,以便将来结了婚不会受婆婆及丈夫的欺辱,能自食其力,她把仅有的30元钱积蓄买了一架机器学织毛巾,终日辛勤劳作,一月可挣30元。以后,因交不起一般学校的学费和书本费,她带文淑去报考了师范学校,那时报考师范有年龄限制,只得为文淑多报了两岁,文淑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这样,杨妈妈住在别人家里教书,女儿住在学校里读书,母女俩每星期六才能相会,那短暂的相会,曾给她们母女带来了多少温暖和愉快啊!
年轻的邓文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在女师读书时正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她参加了革命斗争的行列,改名为邓颖超。在天津女界,在学生运动中,16岁的邓颖超成了一位知名人士,她在街头慷慨陈词痛斥反动当局的演讲,曾使许多群众感动得流泪。在“五四”运动的激流中,邓颖超称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战士。杨振德看到女儿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女性,心中无比高兴。多少年她苦熬苦作,不就是为了能使女儿这一辈人挣脱祖辈母亲们经受的苦难,奋斗出一个光明自由的新时代吗?念女师以后,颖超用功过度,身患肺病,一直不很健壮,她仍边学习边参加革命活动。在那些岁月里,杨妈妈支持女儿的活动,关心女儿的发展,她是怎样担忧着时局的变化,国家民族的存亡,又是怎样揪心女儿的安危啊!
此时此刻的杨振德,再也不是孤独漂泊中一位迷茫的寡母,象她的女儿邓颖超一样,她已经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拴在了人民革命的战车上。
四、满怀豪情去迎接雷霆和阳光
在与人民水乳交融、与革命息息相通的奋斗中,杨振德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追求革新,但她决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她的政治节操象铜铸一般坚硬。
她反对封建迷信,不怕鬼神,谁说哪间屋子有鬼,她就搬进去住。早年颖超父亲在世时,曾提出让女儿缠足,怕长大嫁不出去,杨振德说:“我就是不要我女儿缠足,不要我女儿嫁给守旧的人物。”她反对旧婚姻制度,主张婚姻自主。
邓颖超与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相识,并逐渐了解,但只是一般的友谊。周恩来赴法国留学的两三年里,与邓颖超互相通信才加深了感情。恩来同志从欧洲写信向颖超求爱,并且要求尽早得到她的答复。这时,邓颖超与母亲商量,杨妈妈说等回国以后再定,并无干涉和反对之意。后来恩来同志不断来信催问,邓颖超按照自己的主张作了答复,对此,母亲表示了默许。她不愿女儿再受老一辈婚姻不自由的痛苦,同时相信颖超和恩来在并肩奋进中建立起来的深情厚意,能够经得起时代风云的考验。
1924年,天津反动当局镇压革命民众和进步人士,邓颖超被反动派通缉。后来组织上决定她离开天津去广州工作,那时恩来同志已经回国到了广州,但他们二人却忙于革命,顾不上谈自己的婚事。直到1925年他俩才结婚。同年10月,杨妈妈也来到广州,但她不愿靠女儿女婿生活,也怕牵扯他们的精力,于是她仍然自谋职业,在广东省梅县中学担任地理、历史教师,后来又在广州执信中学担任学监。她经常到学生宿舍巡视,一天夜晚她碰伤了眼睛因而落下残疾。在女儿、女婿的再三相劝下才辞去工作。
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四处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就在周恩来去上海领导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日子里,邓颖超在广州快要临产。广州当局也发动了“四一五”事变,捕杀共产党员,杨妈妈带着颖超偷偷地去了市内一家私人产院,不幸的是,入院后颖超难产,婴儿也无救。幸好这家医院主治医生王德馨女士是一位基督教的老修女,出于人道,把她们母女转移隐藏在后院一间偏僻的小屋内,向外宣布产妇已经出院,不知去向,这才侥幸应付过了搜查和追捕。主治医生每天派一名心腹护士给邓颖超母女送水送饭。后来时局越来越紧,党组织派陈铁军同志通知她们立即离开广州,当时颖超刚刚能下地走动,经王医生打听好去上海的轮船,才在王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下,她们母女化装出院,登上了赴上海的轮船。因事先已与恩来同志约好,到上海后立即登报找他,于是报上出现了找“伍豪”的启事,大意是:你久已不要你的妻子,现在我带她到上海找你,见报后希速到旅馆来。恩来同志天天注意报纸上有无消息,见到启事后便立即派人来接颖超母女。
到了上海,周恩来、邓颖超的工作一度转入地下,杨振德妈妈便在党的地下秘密工作机关,安了一个伪装的家,以行医为名,掩护党的工作。她为来往的同志诊病治疗,还为党作了其它一些工作。她关心时局的变化,对北伐战争由衷地支持,对人民的胜利充满信心。由于党的地下工作机关几度遭到破坏,她严守党的纪律几经转移,有时和蔡畅同志的母亲蔡妈妈在一起,有时同夏之栩的母亲夏娘娘在一起,躲避敌人的盯梢和搜捕。她独自一人曾住在杭州尼姑庵,有时也到朋友或同事家借宿,直到1934年5月间,党组织才把她接到瑞金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工作时,她给战士们治病,有时亲自熬药,她为同志们日夜操劳,大家都被她那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这年8月,邓颖超患肺病吐血,高烧不退,组织上只得让杨妈妈来服侍治疗。一个月以后,中央决定长征,组织上决定邓颖超作为伤病员用担架抬着参加长征。1934年10月10日,身患重病的邓颖超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北上了,母女二人依依惜别,坚强的母女谁也没掉一滴眼泪,只在心里默默地互相祝愿,她们不知道何时还会团聚,但彼此都深知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革命征途上有雷霆,也有阳光,她们却是那样满怀豪情,意气昂扬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五、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往情深
1935年长征胜利结束,从一张报纸上邓颖超看到了母亲被捕的消息。那时在陕北根据地无从打听情况,西安事变之后,才从白区来的同志口里得知,杨妈妈同许多同志一道,被关押在江西九江反省院里。
红军从江西中央根据地长征时,组织上决定让杨妈妈等同志向地方转移,她转移时在南昌附近不幸被俘。当时江西的反动头目顾祝同下令:俘虏中有周恩来的岳母,一定要抓活的,送到司令部长官部来。到了南昌,反动派很快把杨振德送到了九江反省院,从此,她开始过着被拘留的生活。不久,反省院流行伤寒病,连院长的侄子也染上了,经西医治疗无效。院长知道杨老太太懂中医,便让她试治。先让她给犯人服中药,果然病情减轻,院长这才要她给侄儿下药。于是她成了反省院的义务中医,给犯人、看守及其家属们治病。
在三年拘留生活中,她时刻担心红军的命运,对革命前途一往情深,一片丹心。敌人对她软硬兼施,丝毫不能动摇她的革命信念。在监禁中她还不忘宣传革命,她对顾祝同派来的年轻看守,讲革命道理,鼓励青年多读鲁迅的书。当谈到在中央苏区的感受时,她说:“你们没到过苏区,没有亲眼看见他们的革命行动,当然百闻不如一见。他们那种艰苦斗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气概,简直把个人一切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他们在那种被围困着的环境之下,能上下团结,与士兵同甘苦,战士们深明大义,知道闹革命是为了救国救民……。”她还怀着钦佩的心情说:“象我女儿邓颖超现在那样的革命行动,简直和当年求学时代,大不相同,我真佩服他们。为了革命,经受那么多艰难困苦,吃的是粗米淡饭,无油缺盐,穿的是粗布破衣、麻草鞋,骑马奔驰在那崎岖不平的山林道路上,简直不顾个人的一切生死安危……。”杨妈妈无限深情地赞颂那些革命志士,她自己也以同样豪壮的气概和行动,鼓舞着监禁中的难友们。
在反省院,不管敌人怎么审问,她都镇定自若,不失气节。反动派劝她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写信,让他们不要再当共产党,杨妈妈义正词严地说:“儿女之事,如今老人家怎么管得了?蒋委员长的儿子不是也参加了苏联共青团,他不是也管不了他的儿子吗?”
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国共谈判,提出释放被捕的政治犯,需有人出保,才能释放。杨妈妈不愿连累别人,对敌人讲:“我无亲无故,没人出保,你们要放就放,不放就算!”直到反省院关了门,她才最后一个被放出来。后来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中得知,杨妈妈出狱后住在江西九江一个尼姑庵里,便去看她,并将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了正在北京西山养病的邓颖超。以后,侵华日军进逼九江,占领了芜湖,人们纷纷逃难,党组织想方设法把杨妈妈接到武汉。那时,邓颖超已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一天,邓颖超开会回来,传达室同志告诉她说,“你母亲来了,在你的房子里。”邓颖超惊喜若狂,一口气跑到房间,见母亲安详地坐在办公桌前的圆椅子上。久别重逢,母女二人紧握双手,不知说什么好,欢乐激动的泪花在眼里闪动。她们彼此谁都不去诉说离别之后经历的困苦和艰难,母亲受过的许多罪和她表现出的勇敢,多是颖超后来从别人那里听说的。在杨妈妈的心里,颖超虽是自己唯一的爱女,但已不是慈母襁褓中的婴儿,她已长成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母亲懂得,女儿如今已属于更广大的人民,对于人民革命的诚挚无私的爱,才是最博大永恒的啊!
1939年武汉形势紧张,杨妈妈同武汉的工作人员一同转移撤退,几经周折,1940年才到重庆。在重庆,杨老妈妈不能和女儿住一起,而是住在山上的红岩村,邓颖超和周恩来有时去山上看望她。后来恩来同志的父亲也接到那里居住,大家对两位老人十分照顾。过去几十年,杨妈妈从不告诉女儿自己的生日,她认为生日并不重要,一个人只记住自己没有多大价值。到重庆之后,颖超才知道母亲生于1876年8月。于是老人家生日这一天,邓颖超和周恩来给她送去点心表示祝贺。杨妈妈在重庆生活并不宁静,除了进出防空洞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还要随时应付时局的变化。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红岩办事处更不安全了,杨妈妈便去了贵阳居住,1940年颖超陪恩来同志从莫斯科治病回来,才把她又接回重庆。
几十年劳累成疾,杨老妈妈的身体已经很衰弱了,加上环境险恶,老人家经不住折腾,终于病倒了。她高烧不退,但不让告诉相距一里多路的女儿,她知道女儿有病,工作又很繁忙。一天,女儿去看她,她说:“小超,我要去‘老家’了,你不要难过啊!”女儿知道母亲已生命垂危。经组织商议,决定把老人家搬回办事处来住,当警卫战士们用椅子抬着她回办事处时,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连连说,空气真好。她高兴极了!她的一生曲折坎坷,东奔西跑四海为家,没有家庭生活,这一回,她能在革命的大家庭中,在亲人们的爱抚中死去,她感到快慰。她一身清苦,死时仍穿着那件旧棉袄。临终还对同志们说:“我是不重要的人,你们不要为我忙了吧!”1940年,旧历11月18日,她终于安然地离去了。
在重庆工作过的许多同志,都知道恩来同志同邓大姐的母亲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诚挚的感情。她的去世,使恩来同志很难过,他站在不住地流泪的邓颖超身边,两个人肩并着肩,站在杨老妈妈的遗体前默哀了很久很久,他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场的同志看着这一切,都不由得落下眼泪。
在重庆办事处,悼念祭礼在极其浓重的悲壮气氛中举行。《新华日报》上发了讣告,追悼会上,熊瑾玎代表办事处同志致祭文:邓母志洁行芳,思想前进,性情刚强。早入社会,艰苦备尝;自食其力,毋怠毋荒,或执教鞭,或施歧黄,稍有所得,不敢或蔽。抚女入学,教女有方,引女自立,训女周详。救援志士,尽力相将。追随革命,曾坐监房,不惧威胁,不畏风霜,法庭传讯,慷慨激昂。意志坚决,孤处浔阳,江西迎迓,欢跃无疆。日寇来袭,虽老不慌,关心国事,无日或忘。方期寇败,得睹安康,岂料一疾,遽尔云忘。回溯往昔,悲痛异常。爱备花果,敬献灵旁。呜呼哀哉尚享!
这悲切豪迈的悼词,概述了杨振德坚毅奋进、高风亮节的一生,寄托了革命同志对杨老妈妈的无限敬佩和深深的怀念。追悼会之后,100多人的长队,在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的带领下,随灵柩向重庆小龙坎伏园寺葬地哀进。
邓颖超同志每当回忆起母亲时说:“我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妇女,慈祥的母亲,她的一生是很曲折坎坷流离的一生。她具有独特的性格,反对一切封建习俗,追求进步,想往大同世界,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自强自立,勤奋阅读,深研医术。她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
1958年11月,遵照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嘱,将恩来同志父亲的遗骨和邓颖超母亲的遗骨火化就近深葬。1984年6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又将骨灰迁葬于“红岩公墓”,以志纪念。
几十年已经过去,如今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回忆悼念杨振德的一生的时候,叙说不出她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她的一生是普通的平凡的。但她的精神又是那样伟大而刚毅。她自始至终与中国革命运动的步调相合拍的真挚心肠,为大我牺牲小我,将个人熔于集体之中,刻苦努力,奋斗不息的一身正气,一身美德,永远立于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后代敬仰她,感激她,不仅因为她向人民奉献了自己全部的身躯和热力,还因为她无私地培养并向人民革命事业奉献了一个真正的好女儿——中国革命的女杰邓颖超同志。为了这个不朽的功绩,我们民族都将永远感谢这位真正的母亲。
杨振德女士的丰碑,不是埋在深深的泥土里,而是矗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人民的心中。她不愧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附图片)
图为杨振德女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