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丹青难写是精神”
——钱钟书论读书治学札记
陈子谦
一、从钱钟书治学方法谈起
钱钟书先生是当代的一位大学者,他的治学经验和方法虽不是什么“祖传秘方”,却至今还是一个谜团。个中消息,杨绛先生在她的“小小书”《记钱钟书与〈围城〉》里有所透露,那就是钱钟书在青少年时代被他的严父用“爆栗子”训练过。但仅此似乎不足以说明一位大学者的诞生所具备的一切因素和条件。他那非凡的记忆力,使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人无不感到“不可思议”。钱先生读书不用卡片,并且反对用卡片,而主张凭大脑记忆,辅之以适当的笔记(据郑朝宗先生说,钱先生有这样的“秘本”)。他的家里藏书甚少,只有一些外文书籍和辞典,与他的学术巨著《谈艺录》《管锥编》引用书籍之多(约达4000余种),恰成反比。两部巨著洋洋凡160余万言,全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其用字行文,隶事运典,几乎囊括前人诸多妙笔,概览古籍精华故实,而成为钱钟书式的独特文体。所有这一切,连同他的洁身自好,寂寞功名,在读书界特别是青年学子中形成“钱钟书之谜”。他的为人治学,使我想起大翻译家傅雷先生的一句话:“没有肉体的静止,不可能有思想的深刻。”钱先生超越前贤的独特美学创见和文史哲通才的深刻思想,已使一些学界贤达发出大声疾呼:不识钱钟书,是中国人的遗憾和悲哀。可谓“痛乎言哉”!
求真是钱钟书先生读书治学的宗旨。综览钱先生著作,似乎可将他的读书治学方法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就其知识领域或说开放性的思维时空而言,他是“全体大用”,“亦扫亦包”,不依傍一家之言,而兼容“异量之美”,因而古今赅备,东西融通。训诂、词章、义理,同炉共冶,事理、文理、哲理,相互阐扬。二,就其思辨方式而言,钱先生真积力久,深得“思辨之道”,不仅从先秦儒家的“中庸”之论中融贯道、释、名、墨思理,而且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辩证法,都一一“理事以资能”,“取之以明理”。无论是客观唯心论、“彻底唯心论”、各种神秘经验,或者我们所谓“朴素唯物论”,都经过他智慧的扬弃,形成他执心物两端而取其中的辩证思维。钱先生认为,“执其两端而用厥中”,乃是思辨最可靠的方法。因此,不管是理论主张,还是谈艺衡文的实践,他特别标举和重视思维运转作“圆相”:起迄如环,轮转似流,回返应接,圆成自然,以此除偏枯之病,收透障之益。三,就其具体的读书撰述方法而言,他在鉴赏古典诗文和考订十部典籍的基础上,采用札记式的方式,“识小积多”,“褚小有怀”,不厌
“豕苓桔梗”、“木屑竹头”之繁复,但求见人未见、“谈言微中”之精微。采撷百花,酿制蜂蜜,此蜜已非彼花,化而自成一味。因此,其所“运”多为他人之言,所“创”则为自家独见。正如钱先生所说:“善运不亚善创,初不必言尽己出”(以上和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补订本《谈艺录》和新版《管锥编》),将钱先生的巨著视为“资料”的人,或者无识于此言胜义。四,就其治学态度而言,我们或许会觉得钱先生那些“苛酷的真话”(别林斯基语)听来不甚悦耳。在他的文艺批评和学术研究中,远自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陆放翁,近至袁子才、王国维、顾炎武、章学诚等,诸多名儒大家,巨擘老宿,凡有谬见邪说或为人为文之作态作假者,他一个也不宽容放过。这绝无标榜卖弄之意,而只抱着一腔求真的精神和热情。这就是钱先生所说:“非敢好谤前辈,求免贻误来学。”因此,他每每于一诗一文,一事一论,过情悖理,传疑传信,不惜旁征博引,驳议诘难,绝不容许以甲移乙,以李代桃。文成之后,稍有讹脱遗漏,便不烦增订补订,唯恐以讹传讹。学人谥之“文正公”,钱先生却自命“文改公”。这种不耻支离、细心理董的负责精神,真达到了“扫叶都尽”的地步。
钱先生虽无专论读书治学的文章,但他的著作却几乎处处有谈读书治学的言论,融贯着求真的深思熟虑。这种深思熟虑用钱先生一句话归总,就叫:“不尽信书”。《孟子·尽心》论《书》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钱先生以辩证的眼光透视这句话,使孟子的“含而未申之意”得以发扬。钱先生说:“顾尽信书,固不如无书,而尽不信书,则又如无书,各堕一边;不尽信书,斯为中道尔。”信书而又“不尽信书”,说来容易做到难。世俗濡染,流风结习,读书界常不免控名责实,信虚为实。因此,要做到钱先生说的“不尽信书”,就不能只是“以眼读”,也不能只是“以心读”,而是超越二者之上的“以神读”。以眼读是下智,以心读是中智,以神读才是上智。今天的读者都是聪明人,所以我下面的几则札记,不准备象惯常那样从前辈论学中总结几条几款或定出几条法则来,而是从钱先生论述的几个问题中,来说明为什么要“不尽信书”,从而达到辨伪求真的目的。(一)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近距离与现实感
冯玉明
北京职工中有一个别具风采的艺术世界。无论是物质满足还是精神享受都渗透了审美要求。八小时之外的文化生活已不再是以打球下棋为主调,职工开始把剩余精力引向更广阔的文化生活领域。在这个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元的世界里,职工的审美标准与欣赏趣味也象那七色虹霓呈现出缤纷异彩。但是,透过表面的纷纭歧异,我们又分明能够看到一条主线——那就是注重对现实的探求与思索的参与意识,表现在审美意向上,便是对作品与生活关系的近距离把握,一种负荷深重的现实感。
在我们得到的统计问卷中,“欣赏目的”一栏上,没有哪一种占绝对优势,但总的看,选择“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探求思索”的人数最多;在作品的题材上,“城市题材”和“改革题材”无可置疑地占据着领先地位。对电影,职工们普遍呼吁出现更多“思想深刻和有时代感”的影片。对于报告文学的喜爱更具说服力,在我们所列的八种文学体裁中,报告文学得票仅次于小说,而在其它阶层的调查中则没有这种情况。广大职工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报告文学“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广大职工的审美要求反映出他们渴望通过作品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渴望文艺反映生活并力求从中看到更广阔的生活画面。
当然,近距离或现实感不能涵盖一切,因为任何概括都难免有缺漏。比如,不少职工喜欢传统戏甚于现代戏,喜欢中国古典诗歌更甚于现代新诗。我以为,这与当代诗歌与戏剧发展的一些特点有关,也跟职工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有关,而且他们对传统戏曲和诗词的要求也不一样。一些职工认为,戏曲有很多流派和品种是民间自行流传下来的艺术珍品,很难要求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象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一样反映现代生活内容,艺术珍品完全可以凭其自身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艺术魅力留芳后世。另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更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得到放松和愉悦,许多文艺作品都可以充当这样的
“调节器”。
但是,这不影响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现代意识的追求。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不少人喜欢流行音乐,并非都因为它“通俗易懂”和“富有娱乐性”,而较多的人看重它的“有现代气氛和节奏”;对于美术,喜欢“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体现现代人的思想、心理”的作品的人占第一位;对乐器的掌握,在大学生、专业人员、干部和职工中,竟是职工人数最多;会手风琴、笛子、二胡的也超过其他身份的人。这说明注重现实的审美意向使职工的欣赏心理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对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文艺形式和作品有更多的需求。
(按:本文是北大同学文化调查纪实之三)


第8版(副刊)
专栏:

生命和艺术的霞光
——贺《王个簃九十寿书画展览》
程十发
王个老从事中国书画篆刻艺术活动已有七十年。这次书画展,难能可贵地展出了他自二十年代迄今的全部代表作,特别是近几年充满活力的新作,王个老的作品和艺术实践,使我受到极为有益的教育和启示。
中国画的创新和继承是我们常谈论的课题。不可否认,吴昌硕画派使国画走向近代,当代老一辈的大师都受到这一派的影响和启发,王个老的可贵,在于他继承吴昌硕画派而加以发展。如何突破传统,如何以优秀的传统来突破保守的模式,王个老以他精深的文艺修养,包括诗、书、画,全面的涵养来丰富自己作品的内涵和形象,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王个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这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动力,特别使人感动的是他八九十高龄,仍被中国运动员的拚搏精神所感奋,为蝉联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的成员每人创作了一幅画和一首诗,表示他——一个艺术家和人民、和祖国在一起共享欢乐的赤子之情。
在《王个簃九十寿书画展览》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王个老正在变法,正在创新,打比方说,他过去几十年好象在铸造一座金属的钟鼎彝器,为使他这座艺术品的古茂斑斓而不断冶炼它,使它增加重量和光彩,这是他花了极大的心血才达到的艺术高度。可是,他今天的作品,表明他在追求另一个高境界,仿佛是将一尊古茂的彝器,化成满天的星斗和彩虹,使人只能看到而摸不到的满天飞舞的珍宝和霞光。他所新创造的一切,正是我们最需要追求的东西。
我敬祝王个老长寿,永葆艺术青春,并祝书画展成功。


第8版(副刊)
专栏:

瓶菊(1984年作) 王个簃


第8版(副刊)
专栏:

故乡的鸬鹚船
季清荣
数条鸬鹚船坐在泛青的柳丝帘中打盹,数只鸬鹚站在船舷一侧的木枝上梦香。满足的是一舱活鲜鲜的鱼谣……
失去光圈的草帽,再也按捺不住半导体永不平静的旋律,把碧波感染成犹如绿色光泽的鸬鹚羽毛。
有多少条鸬鹚船游来,就有童年跌碎多少只挂满鼻涕和童贞的小瓷碗;有多少支鸬鹚的歌迎来,就有失落多少次远眺的回归和被封条贴错的年代。
沉落到河底的鱼讯,被很通人性的鸬鹚衔到船主的手里;冰块切断鸬鹚肢膀的阵痛,又用阳光的药粉治愈;勒紧鸬鹚喉的呐喊,全都灌进跳动着数字的存折……
再深再澈的河水里,游鱼都一一摄进鸬鹚的瞳仁;再浑再浊的世界,船主的心是一块淀水的明矾,把历史澄清。
月亮不会沉没,故乡的鸬鹚船不会沉没。
游鱼不会绝种,故乡的鸬鹚谣不会失踪。
远离故乡的我,时时从耳际环萦着鸬鹚船上船主激动的脚板频频传出的歌声和号子:
哈哈跳……哈哈哈跳……


第8版(副刊)
专栏:

阴沉木(外一首)
李昆纯
细密坚硬,
乌黑发亮,
是一块钢吗?
啊,当年的栋梁之材,
被滚滚山洪推进深渊,
任三峡的浪花啃咬,
任长江的泥沙冲刷;
负重,挤压,锤炼,
黑暗中沉埋了百载千载,
终于造化成碳化物,
洁净鲜明,
遍体通泰。
独具慧眼的艺术家,
在手中
传出了风采。
卖花女
挂着露珠儿的鲜花,
和卖花女一起
伫立街头,
给喧闹的城市
送去色彩,
送去音韵,
送去芬芳……
那一缕缕浓郁的馨香,
是来自卖花女的花束,
还是卖花束的女郎?
鲜花一般的卖花女啊,
也是一朵乍开的蓓蕾。


第8版(副刊)
专栏:

雕塑
杨玉新
走近他,我感觉到了
脚下土地的血管
在涌动
离开
我听懂了
他无声的语言
是责备和叮咛
这个时刻
我没有语言;
只清楚
血,是白色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