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二百户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抽样调查
去年,辽宁省锦州市有关部门对200户居民家庭文化消费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文化消费支出额大幅度上升 文化消费指居民用于购买文化娱乐用品、订阅报刊杂志、学杂费、文娱费等支出。据统计:1985年锦州市居民文化消费人均支出为42.75元,比1980年增加21.31元,增长了99.4%。在全市居民家庭中,1985年电视机普及率为81.4%,其中彩色电视机为12.0%。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收音机94架,录音机36架。报刊发行量比1984年增长47.9%。现在,锦州市文化消费支出金额在生活费总支出额中所占比例达到6.9%。
居民平均每天文化消费时间增加 锦州市职工每天除工作、睡眠、休息、家务劳动时间外,文化消费时间已达2小时23分,比上年同期增长6.2%。
家庭已逐渐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锦州市去年职工每人平均2小时23分的文化消费时间中,用于家庭自娱用的活动时间为1小时42分,已占整个文化消费时间73%。
文化消费趋向多样化 独生子女家庭文化消费有
“三多”,即购置儿童玩具多,订阅儿童报刊杂志多,到儿童娱乐场所活动多。离、退休人员增加,很多老年居民爱好听评书、下棋、种花、养鱼、养鸟、练习研究书法等活动,从而增加了文化消费内容。青年居民积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爱好文化娱乐,对录音机、流行歌曲的原声磁带,电子乐器、吉他等文化消费品需求量日益增加。
(摘自3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秋瑾“读书击剑”玉章
陈述在3月14日《浙江日报》上撰文说,参观绍兴秋瑾故居纪念馆的人,新近发现展品中有一件秋瑾的遗物。这是一块黑褐色的玉石,呈正方形,长宽各20毫米,高25毫米。玉石被刻成一方闲章,上镌“读书击剑”四字,字体铺排严整,笔力雄健。章的上方有一带孔的小纽,可以穿上丝条佩带在身上。奉献这一珍贵文物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陈华英。前年10月,他为送这方玉章,专程来到绍兴。
原来陈老先生的父亲有一位同乡好友叫冯翊,曾在绍兴大通学堂读书。其时秋瑾刚从日本回来。她于1907年春接任了大通学堂督办之职。她的办公室里就挂着她亲笔题写的“读书击剑”四个草书大字,纵笔挥洒,气度不凡。冯翊也爱书法,便悄悄地摹仿,后来竟写得十分相象了。一天,他把自己写的字给秋瑾看,秋瑾初以为就是自己写的,继而才哈哈大笑,说你简直可以乱真!冯翊受了赞扬,便将原意加以发挥,书写了一副对联“击剑尽杯酒,读书夜挑灯”,向秋瑾请教。秋瑾更是大加赞赏,兴之所至,随手摘下身上的一方玉章(就是“读书击剑”这一方)和几本自己摹写的字帖送给冯翊。
事隔不过数月,由于徐锡麟在安庆举事失利,绍兴大通学堂遭到清兵袭击,秋瑾壮烈牺牲。
辛亥革命胜利后,冯翊曾担任国民革命军东北先遣军第六师副师长。北伐战争后,冯翊毅然弃官,靠卖字度日。他在60年代临终前,因家中已无亲人,便将这方玉章与所藏字画都给了挚友陈老先生的父亲保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读者·摘者·编者

太岁乎?涂料乎?编辑同志:
贵报三月二十二日八版摘登的《太岁之谜》,讲到甘肃永登三农民发现“太岁”和被命名为“太岁菌”的报道。
《甘肃日报》确于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发表了《太岁现形记》,报道了挖出“太岁”和经兰大生物系鉴定后命名为“太岁菌”,并断言已有一百多岁的消息。后来,新华社也发了电讯。但是,在十二月三十一日该报又以《原形毕露假“太岁”》为题,发表了另一则消息,报道了兰大生物系主任的谈话,叙述了收到揭发信后重新鉴定的经过。经“化工部涂料研究所通过红外光谱和X光衍射分析,认定所谓‘太岁’实为一种涂料。”
事隔不久,不想又有人撰文说它是“白腹菌”。读者看后难免以讹传讹,故投书贵报,借一角以正视听。
甘肃省定西地 区文化处
赵磊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血型可改变
肖雪塘在3月28日《科技日报》撰文说,对于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输血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人类四个血型中,只有O型血才能向所有的人输血,而其他三个血型的人却只能向同型的人输血。
但世界上仅有45%的人的血型是O型,能否把其他血型改变成O型呢?美国纽约血液中心生物化学家杰克·戈登茨坦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四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地把B型血改变为O型血,经输入人体试验获得成功。他用一种从绿咖啡豆中提取的酶,来清除掉B型红血球膜表面的多糖体,从而获得和O型血基本相同的红血球,把B型血改变成了O型血。研究人员将这种改变的O型血输入人体,24小时后有95%红血球在循环着;一个月后检查,红血球的存活率高达50%,大大超过了未经处理的血球,而且无不良反应。
现在,该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在寻找一种能使A型血也能变成O型血的酶,因为世界上A型血的人占40%。如果实验成功,A、B型血将来就都能改变成O型血而应用于输血中了。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甲骨文的发现者究竟是谁?
刘重来撰文说,传说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疟疾,从老中药店达仁堂找了一剂中药。其中一味是“龙骨”。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竟刻有一种似篆文又非篆文的古文字。王懿荣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他对“龙骨”进行精心研究,认出它就是商代用于占卜的甲骨文。由于王懿荣的鉴定和搜求,甲骨文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王懿荣是甲骨文的发现者这一说法,也伴随着这一故事的流传被社会所公认。
然而近些年,有些学者对这个传说故事颇为怀疑,因而对王懿荣是甲骨文的发现者这个说法也产生了动摇。他们认为,甲骨文的发现者是甲骨文出土地点的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
我认为这个意见值得商榷。当时安阳小屯村的农民,不知古文、篆文、籀文为何物。在他们眼里,耕地时所拣到的骨头龟甲只不过是据说能治病的药材“龙骨”而已。他们所见所知,和记载商代事迹的甲骨文毫不相干,怎么能说甲骨文是他们最早发现的呢?
王懿荣生病识“龙骨”的传说故事固然不大可靠,但也有关于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的可靠记录。据刘铁云的《铁云藏龟》所记,甲骨文发现的经过是:“龟版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岁出于河南”;“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又据《王文敏公年谱》记:“己亥,估人携之(指“龙骨”)京师,公审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吾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
从以上记载看:一、王懿荣从商估处得识甲骨,是完全可信的;二、王懿荣作为金石学家,最早辨识出其为商代文字,也是完全可信的。因此,可以说,王懿荣是第一个探索和研究甲骨文的人,为甲骨文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明确指出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这是正确的。
(3月18日《光明日报》林其成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去年全球气候为何反常
丘国良撰文说,1986年,世界各地的气候出现罕见的反常现象,比如暴风雪和暴风雨的肆虐,强大寒潮的侵袭,猛烈冰雹的袭击,久旱不雨,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反常呢?据国际气象组织的科学家指出,主要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和耀斑的出现,对地球产生了影响所致。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周期,但周期长短不一,短的约为7年,长的约为17年,通常平均为11年左右;但太阳还有一种非周期性活动,即不定时地发生黑子大爆发。据悉,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曾分别于2月4日15时40分及2月6日14时23分,测得太阳两次强大的射电爆发,当时太阳辐射的强度比平时分别增大了8倍和23倍。这就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科学家认为“尼诺”现象的出现,对1986年气候反常也有一定的影响。60年代科学家发现在东太平洋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水温,每隔2至7年会比常年水温增高3—6摄氏度,这种呈周期性的水温反常升高的现象就称为“尼诺”现象。当“尼诺”现象出现时,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增高,使上升气流随之增强,就会破坏热量、水气等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全球的气候反常。
(摘自3月16日《北京科技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美国俳句
俳句滥觞于15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无韵诗,整首十七音,故又称十七音诗。
20世纪初叶,俳句流传至美国,1913年,美国《诗歌》4月号上刊登了第一首英语俳句《在巴黎的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面孔幽灵般晃动/湿漉漉黑黝黝树枝上的花瓣。这首诗出自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庞德之手。
兴起于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促进了美国俳句的发展。艾伦·金斯伯格、加里·斯奈德和“旧金山诗人”都写过俳句。斯奈德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他深受道教和佛教禅宗的影响。“垮掉的一代”的著名小说家杰克·凯鲁克也写俳句。他的小说《达玛流浪汉》更是为美俳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小说于50年代出版后红极一时。小说的主人公以斯奈德为原型,叫拉尔德。他醉心于俳句,经常朗读日本俳句名家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和小林一茶的作品并学写俳句。许多美国人在《达玛流浪汉》中发现了俳句,便纷纷仿效拉尔德,最终导致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俳句运动。
1963年,第一本美俳刊物《美国俳句》问世。接着,“美国俳句协会”也宣告成立。现在,美国有近十份俳句杂志。
(摘自2月20日《上海文化艺术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傅作义保护过王若飞
董其武和李竭忠写的两篇回忆录说,1931年王若飞回国,到内蒙古开辟武装斗争,化名黄敬斋。于10月间在包头被捕,关押在归绥第一模范监狱。傅作义得知这个情况,甘冒风险,对王若飞采取优待措施:一是变相关押;二是每月出钱给王若飞做伙食补助。何应钦闻知,曾两次来电,命傅押送黄到北平行营处理,第二次还打着蒋介石的旗号。傅均托辞拒绝。
王若飞在押期间,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在傅送给他的《四书》上作了万余言的批注,讲解唯心与唯物两种思想体系斗争的理论,然后将书退给傅。傅还常派人将王若飞接到自己的住处,交谈至深夜。有一天,王若飞问傅作义:你省政府对面影壁墙上写了《礼记》上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篇文字是什么意思?”傅答:“这是我的施政纲领,也就是我的政治设施要达到的目标。”王听后笑着说:“今天,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是整个的贪污社会,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光凭你自己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吗?”王若飞在狱中不断给傅写信,内有《关于国共两党优劣的比较》、《劝傅作义抗战书》、《进步论》等。
1936年,傅作义派人将王若飞护送到太原阎锡山处。不久,王若飞获释回到延安。傅将军对王若飞十分钦佩,对下属讲话时常说:“你们看共产党的王若飞,那才是个人才哩!”
(《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 刘先颖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张謇与袁世凯
黄太冲撰文说,早年张謇曾任吴长庆军幕的高级参谋。袁世凯投吴长庆求差事,被派在张謇部下。袁世凯中过秀才,但文字欠通,吴长庆便命他拜张謇为师。张课读甚严,袁敬而畏之。后来,袁世凯步步高升,其人也日益跋扈起来。
袁世凯与张謇通信,始则称张謇为“夫子”、“大人”,继而称“先生”,最后竟称“仁兄”。为此张謇曾回信责备说:
“阁下之官阶愈高,则对仆之称呼愈低。”
袁世凯谋帝制时,张謇曾竭力忠告,袁却虚与委蛇说:
“将来将帝位交给明朝后裔朱瑞。”张謇说:“那末,北京现在就有位唱戏的朱素云,你为什么不交给他?等什么?”张謇忠告无效,为防暗算,立即离京返回南通。袁登上“金銮宝殿”时,对张謇许以进殿乘肩舆直达,不称臣,不跪拜,平起平坐,并派专人送一幅“嵩山四友图”到南通。张謇蔑视袁世凯称帝,对这一“御赐”毫不感兴趣,便即着人送到南通历史博物馆去了。
(摘自《人物》第3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蔬菜瓜果节日
番茄节阿尔及利亚经过十多年与荒沙搏斗,海滨诸城市居民已经能够吃到大沙漠中生产的番茄。为庆祝植树造林、改造沙漠的初步胜利,阿德拉尔市每年4月20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番茄节活动。
甜菜节 苏联坦波夫每年10月7日要庆祝甜菜节。节日那天,人们载歌载舞去郊区的甜菜种植区参加义务劳动。
黄瓜节 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意大利丰迪市的黄瓜节。这天中午,家家户户要制作丰盛的黄瓜宴。
南瓜节 北美居民将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南瓜节。这天,人们要举行三项趣味盎然的比赛活动:一是五光十色的“南瓜灯”比赛,二是各式各样的“南瓜糕点”比赛,三是别具风趣的“南瓜大王”比赛。
葱头节 瑞士首都伯尔尼,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一,要举行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葱头节活动。节日清晨,一千多个葱头摊上摆满各种形状的葱头。10点钟左右,人们将3个广场、6条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这天,饭店、小吃店、饮食亭都供应各式葱头食品。
马铃薯节 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维塔维、雄珀克等地,每年7月的最后一天,欢度马铃薯节,举行马铃薯烹调竞赛,居民们互相馈以用马铃薯制作的食物。
尼日利亚每年6、7月间,全国各地都要任选一天,庆祝马铃薯节,人们杀鸡屠羊,用马铃薯作为主食。
辣椒节 美国新墨西哥州哈奇城将每年9月5日定为辣椒节。这一天,人们要举行鉴定辣椒品种,比赛烹调技术、品尝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的各式菜肴和辣椒酒等活动。
(摘自3月14日《贵州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