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根廷军方反民主势力制造事端
阿方辛政府强调保卫民主体制
一些拉美和欧洲国家声援阿根廷政府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4月17日电 记者李志明报道:15日,驻在科尔多瓦省的陆军第三军少校埃内斯托·巴雷罗拒绝法庭传讯,而当法庭以反叛罪名下令拘捕他的时候,他又联络一些中级军官躲进一所兵营,企图负隅顽抗,使矛盾激化。
最近,阿根廷司法部门正加紧审理在军政府时期军人和治安人员侵犯人权的案件。军队内部和社会上少数分子对此极为不满,他们用寄恐吓信,放置炸弹,聚众闹事等方式向政府挑衅。巴雷罗少校拒捕事件则是其中突出一例。
16日这天,阿方辛总统召集了两次内阁会议来讨论形势。国防部长已下令开除巴雷罗的军籍。陆军参谋长向全军各部队发出通电,要求他们尊重司法机构的权力。各政党、总工会、企业家联合会、学生和妇女组织及其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和谈话,强烈谴责反民主势力,坚决支持宪制。16日下午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拥向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心的议会广场,表示拥护宪制。议员们临时从家里或休假地赶来参加两院联席会议,讨论这一事件。内地各省省会也举行了类似的活动。
阿方辛总统当晚在议会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说,科尔多瓦省的事件不是个别人一时冲动,而是一伙挑衅分子有意策划的行动,目的是造成既成事实,迫使政府与之谈判。阿方辛说,阿根廷民主不容谈判,政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政府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法律和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力和手段来保卫民主体制。
据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在阿根廷陆军少校埃内斯托·巴雷罗15日拒绝就侵犯人权问题出庭受审及随后少数支持他的官兵与政府对抗后,拉美和欧洲一些国家与政党纷纷对阿根廷政府表示支持。
哥伦比亚总统巴尔科16日致电阿根廷总统阿方辛,表示哥伦比亚人民和政府对阿根廷政府表示“无条件的支持”。
乌拉圭总统桑吉内蒂连续两天打电话给阿方辛总统支持阿根廷的民主体制,谴责少数军人的违法行为。
洪都拉斯新闻发言人说,洪都拉斯支持阿方辛总统和阿的民主制度。他说,为了保证国家的民主,无论是文人还是军人都应当尊重法律。
巴西、秘鲁、委内瑞拉、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等国总统也分别打电话或致函给阿方辛总统,表示谴责违抗命令的军人,支持阿根廷的民主制度。墨西哥政府也通过外长对阿政府表示支持。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斯·奥克利17日在华盛顿说,美国政府“公开”声明,它将“坚定而明确地”支持阿根廷民主和阿方辛总统。这位发言人说,“美国钦佩和支持阿根廷自1983年恢复民主以来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表示,美国“完全支持阿方辛总统为解决这一事件所做的努力。”
西班牙外交部新闻办公室发表声明说,西班牙政府坚定地支持阿根廷的民主政体。同时,政府首相冈萨雷斯也致电阿根廷政府表示声援。
法国外交部在17日发表声明说,法国政府“完全支持阿方辛总统和其政府在捍卫本国民主政体方面”所做的努力。
另外,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厄瓜多尔和智利的一些政党以及拉美政党常设会议和孔塔多拉集团也分别发表声明或致电阿方辛总统,对他表示支持。
据报道,拒绝出庭受审的巴雷罗少校已逃离他开始所在的科尔多瓦省军营。目前,阿国内局势基本恢复正常。
(附图片)
4月17日,几千名阿根廷群众聚集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大厦前,庆祝阿方辛政府平息了持续52个小时的陆军第三军部分官兵的哗变。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高空侦察机侵犯朝鲜北方领空
新华社平壤4月18日电 据朝中社报道,17日13时10分,美国SR—71高速高空侦察机一架,侵犯朝鲜北方东海岸高城东面领海上空。
美国SR—71高空侦察机16日也侵犯了朝鲜北方东海岸高城东面领海上空和西海岸康翎半岛沿海上空。4月以来,美国飞机侵犯朝鲜北方领空共达9次。
报道说,一再发生的侵犯领空事件表明,美国虽然声称要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但它并未为此采取实际行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里根宣布对日贸易制裁
本报华盛顿4月18日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里根总统昨天下令,从4月17日开始对日本实行报复性经济制裁。尽管即将访美的中曾根首相本人作了“最后一分钟的呼吁”,里根还是批准了对价值三亿美元的日本电子产品征收100%的进口关税,里根总统在一项声明中说:“美国半导体工业的健康和生命力对美国未来的竞争力至关紧要。我们不能容许这一行业受到不公平贸易的危害。”
这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对日本实行的首次贸易报复。这一制裁行动是美国政府上月30日宣布的,美国指控日本未能遵守去年7月两国签订的半导体协议和增加美国制造的计算机芯片的进口。
据报道,被征收关税的产品有:彩色电视机、旋钻和其它一些动力工具、小型计算器、自动数据处理机器。
里根总统昨天说,“当我们一旦得到确实和持续的证据,表明(日本)对第三国市场的倾销业已中止,并且日本开放市场的情况已有改善时,我们将立即取消这些制裁。”
一些专家对美国的制裁行动可能引起报复的后果表示担忧。国际经济学家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克来因认为,“贸易壁垒将冒引起(贸易战)升级的风险”,“这种情景曾发生于30年代,深化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秘书长对美苏裁军谈判进展满意
本报联合国4月16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今天发表声明,对最近美、苏裁军谈判的进展表示满意。这项声明是由秘书长发言人朱力阿尼在这里宣布的。
德奎利亚尔的声明说,美、苏明显地决心就欧洲中程导弹问题达成协议,并决心继续讨论其它类型的核导弹和核武器问题,他对此感到高兴。
德奎利亚尔认为,这样一项协定将对联合国内外商谈其它武器限制和裁军问题起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当前非洲的粮食形势
董庆松 李正东
非洲大陆80年代初发生的一场罕见的大旱已结束两年了。两年来,非洲各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国际社会的帮助,积极执行非洲农业复兴计划,努力医治旱灾的创伤,大部分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形势明显改善,粮食供应严重紧张的状况有了缓和。但是,影响非洲农业生产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旱灾过后,非洲尽管又发生了局部性蝗灾和其它灾害,但是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灾情缓解的1985年,谷物总产量就从1984年的6360万吨增长到8370万吨,增长率达29%;到年底,被粮农组织列为紧急缺粮的国家由21个减为6个。1986年,非洲粮食形势又进一步改善,谷物总产量上升到8660万吨,比丰收的1985年增加3.5%。撒哈拉以南45个国家的总产量达5570万吨,比1985年增加180万吨。西非9个萨赫勒国家的谷物总产量为770万吨,比1985年增长4%;几内亚湾沿岸多数国家的谷物生产也好于常年;东非苏丹的谷物生产略高于1985年,埃塞俄比亚比1985年高7%,比1984年高40%以上;中非及南部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收成都达到或高于常年水平。整个非洲大陆只有安哥拉、博茨瓦纳、莱索托和莫桑比克等国的缺粮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由于生产形势改善,这两年一些非洲国家不但改变了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而且还出现了结构性和地方性余粮现象。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初步估计,1986—1987年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马拉维、津巴布韦、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和塞内加尔等12个国家生产的粗粮有余。其中,10个国家拥有可供出口的余粮400万吨,8个国家拥有可供内部调剂的地方性余粮55万吨,余粮总数比上年度增加33%。余粮国家的可供出口量比该地区18个缺粮国的粗粮总进口需要量(160万吨)多一倍以上。目前,余粮国迫切需要有关国家在开辟出口渠道、促进分配与销售、扩大内部运输及仓储能力等方面提供帮助。截至1987年1月初,一些国家已承诺通过三角贸易和安排互惠外汇信贷等方式,帮助这些余粮国处理19.5万吨可供出口的余粮,通过促进内部分配和销售帮助处理4万吨地方性余粮,余粮国本身通过正常商业渠道可处理60万吨余粮。然而目前仍有10个国家的320万吨可供出口的余粮和7个国家的50万吨地方性余粮等待处理。
这两年,虽然非洲的谷物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还普遍存在粮食生产和供应的品种结构问题,不少国家的粮食供应状况仍比较紧张,因此,撒哈拉以南地区45个发展中国家都继续进口谷物。估计1986—1987年度谷物进口总需求量为750万吨(其中大米和小麦590万吨,粗粮16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50万吨,比遭受旱灾的1984—1985年度少一半。除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来满足430万吨的进口需求外,其余的320万吨期待有关国家的粮食援助。
据粮农组织最近报告,由于作物歉收或内乱而紧急缺粮的安哥拉、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莱索托和莫桑比克等5国,总共需要148万吨粮援。尤其是莫桑比克,主要由于内乱而使粮食供应状况不断恶化,全国1/3的人口严重缺粮,其中4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
非洲粮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能否连续第三年取得丰收,眼下还难以断定。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还是比较有利的,粗粮作物呈丰收前景。不过今年蝗灾威胁依然严重。据有关部门预测,东非将遭到沙漠蝗大面积侵扰,南部非洲的粗粮作物将继续受到褐飞蝗的威胁,而西非如果1987年的气象条件与1986年相似,势必将受到蚱蜢的严重祸害。此外,非洲一些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不安定和经济不平稳的因素。因此,非洲粮食生产是否能连续丰收,既取决于天气情况,也有待于非洲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努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泰两国外长举行会谈
吴学谦强调越南必须从柬埔寨撤军 西提说泰决不接受越侵柬既成事实
本报曼谷4月18日电 记者刘爱成报道:泰国外交部长西提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昨晚在这里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会谈。
吴学谦外长在会谈中指出,为使柬埔寨问题获得解决,越南必须从柬埔寨撤军。越南撤军后让柬埔寨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成立一个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柬埔寨。
西提外长表示,民柬联合政府提出的关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八点和平建议是公正合理的,是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的正确途径,越南应当接受这一建议。泰国决不能接受越南武装侵占柬埔寨的既成事实。
双方还对泰中两国在各个领域中的友好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表示满意。
新华社曼谷4月17日电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吴学谦今天下午抵达这里开始对泰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并将与泰国领导人就柬埔寨问题及其他一些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访问期间,吴学谦还将拜会炳总理并出席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第43届大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务委员谷牧在访问津巴布韦时重申
中国坚决支持非洲前线国家正义斗争
新华社哈拉雷4月16日电 前来参加中国援建的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移交签字仪式的中国国务委员谷牧今天说,中国将继续和坚决支持非洲前线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安全所进行的正义斗争。
非洲前线国家包括津巴布韦、赞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
谷牧指出,南非种族主义政权顽固坚持种族隔离制度,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中国政府一直并将继续把支持非洲人民的斗争和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谷牧说,中国将继续支持南非人民和纳米比亚人民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民族独立所作的斗争。
他赞扬津巴布韦政府奉行的不结盟的积极外交政策。他说,津巴布韦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同南部非洲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会见我大使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查尔查尼4月16日中午在部长会议大厅会见了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并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查尔查尼在谈话中对近年来阿中两国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他希望今后不仅在经贸领域,而且在科技等领域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
阿尔巴尼亚外交部副部长卡普拉尼会见时在座。
中国新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是去年9月23日抵达地拉那的,9月30日,范承祚大使向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团主席阿利雅递交了国书。阿利雅并同范承祚进行了谈话。


第6版(国际)
专栏:

音乐,生活的支柱
——访英国前首相希思
本报记者 陈特安 齐欣
春风。阳光。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5楼敞亮的客厅里颇是热闹。17日,应中国外交学会之邀在京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4月中旬,希思先生风尘仆仆,第九次踏上神州大地。继在上海献艺之后,又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指挥“为残疾人募捐义演音乐会”。这已成为近日来首都市民的一大话题。
“错误的选择”
希思先生怎样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呢?据他自己介绍,还在孩提时代,他就表现出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希思出身于工人家庭,虽经济拮据,但父母还是为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他九岁开始学琴。15岁那年,他指挥学校的管弦乐队和唱诗班唱歌,并第一次萌发了是否要把音乐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专业的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思在部队服役,无暇他顾。但希思先生说,战争结束后,他就处于职业上的十字路口:当一个职业音乐家,还是当一个职业政治家?他告诉记者,“那时,我作了错误的选择,步入政界,从而又导致当了四年英国首相”。这自然是他谦逊之言,但却一语道出了他对音乐的酷爱。
“一生的支柱”
“当首相期间,音乐也一直是我的主要爱好,我经常妥善巧妙安排时间弹琴”,希思继续兴致勃勃地说。当年正当英国人欢庆加入欧洲共同体时,希思作为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功臣”并不出头露面,而是闭门谢客,拒绝记者采访,独自在家里弹琴。对音乐方面活动,他一般都不拒绝。
在他下野之后,音乐领域也是希思常常能够同朋友们一起愉快徘徊的园地。他说,他每年都要回家乡指挥乐队,他创建了欧洲共同体青年交响乐团,1975年,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他个人音乐生涯的书,记述音乐给他带来的种种欢乐。正如他自己曾经记述的:“音乐是我一生的支柱。”
真诚的奉献
目前,希思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乐棒,而且正在用他音乐方面的造诣为残疾人而奔忙。当记者问及他此次访华目的时,他爽朗地说:这次来华,一是要定期来看看这个伟大的国家,到一些新的地区去访问;二是要见见中国老朋友;另一个特别的目的,就是要来指挥为残疾人募捐义演音乐会。
记者问及他与中央乐团合作排练是否会遇到诸如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希思脱口而说:“我与中央乐团在英国已合作过,这已是第二次合作,中央乐团已有长足的进展。至于语言,音乐本身就是我们都喜欢的共同语言。”
希思先生将在他所见到过的世界上最大的大会堂里指挥有8000观众的音乐会,他心情是不平静的。他对记者说:这将会使8000人从音乐中感觉到和谐和精神上的振奋,大家共同创造和欣赏音乐,这是对人们尤其是对残疾人的一种奉献。
(附图片)
4月17日,希思指挥中央乐团演奏。
本报记者 陈昭摄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17日拒绝了南非当局提出的关于放弃武装斗争进行和谈的要求。
△喀麦隆总统比亚率庞大代表团14日至17日访问了摩洛哥。
△尼日利亚一架波音747客机因驾驶员携带3200克海洛因而在纽约肯尼迪机场被美国海关扣留后,17日飞回尼日利亚,尼民航已为此向美海关交付12万美元的罚款。
△津巴布韦谋求两党联合的谈判破裂,总理穆加贝17日宣布暂停执政党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同反对党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的联合谈判。
△南斯拉夫将投资200万美元,帮助阿尔巴尼亚建一座奶制品厂。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6日夜晚发生球迷骚乱,有6人被捕。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里根对美苏年内达成中导协议表示乐观
美国将在4月底前答复苏联短导新建议
新华社华盛顿4月16日电 美国总统里根今天在与国务卿舒尔茨进行讨论后对记者说,他对美苏今年就消除欧洲中程导弹达成协议“仍持乐观态度”,但他并未表明美国是否已接受苏联最近提出的短程导弹建议。
当被问到美苏是否有可能进行首脑会晤时,里根表示,他希望美苏“能举行一次首脑会晤”。
里根还告诉记者,他将于下周会见国会领导人,与他们“回顾一下本周的进展”,并将“就下一步的谈判和计划亲自同北约盟国进行磋商。”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署长阿德尔曼17日在华盛顿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将于本月底对苏联短导新建议作出答复。
阿德尔曼说,目前美国正在继续同北约盟国进行磋商。他说,里根总统不会为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举行首脑会晤而“牺牲欧洲盟国的利益”。
他还说,即使美国就消除中程导弹和短程导弹问题同苏联达成了协议,北约仍将在欧洲保留某些核武器,其中包括携带核武器的潜艇和飞机。


第6版(国际)
专栏:

范范尼向总统递交意新政府名单
新华社罗马4月17日电 受命组织新政府的意大利参议院议长范范尼17日下午向科西加总统递交了新政府成员名单。
由于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共和党和自由党拒绝参加范范尼的新政府,因此新政府全由天民党及一些无党派人士组成。
范范尼的新内阁将于明天宣誓就职,下星期初提交议会讨论。由于天民党在议会不占多数,一般估计,新政府不会得到通过。那时将可能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第6版(国际)
专栏:

驻蒙苏军撤军仪式在蒙举行
新华社苏赫巴托4月17日电 驻蒙苏军撤军仪式16日上午11点在位于蒙苏边境的蒙古北部城市苏赫巴托举行。
蒙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党中央书记纳木斯莱、蒙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鲁布桑贡布和蒙古国防部长云登以及苏军少将苏斯洛夫出席了撤军仪式。纳木斯莱和苏斯洛夫等发表了讲话。驻蒙苏军的一个坦克团和部分摩托化部队参加了撤军仪式。
去年7月2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曾宣布,苏联将从蒙古撤出相当大一部分苏军。今年1月15日,苏联正式宣布将从今年4月至6月从蒙古撤回一个摩托师和其他部队。
苏联军队是60年代初进驻蒙古的,苏联方面从未公布过其驻军数字。西方估计目前驻扎在蒙古的苏军人数为6万至7万人。据报道,16日第一批撤走的驻蒙苏军共300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卢旺达总统荣获领导自然保护国际奖
新华社基加利4月17日电 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昨天荣获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颁发的领导自然保护国际奖。
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保罗·香德莱在授奖仪式上说,向哈比亚利马纳总统颁发这项国际奖是为了表彰他在保护濒临绝灭的珍稀大猩猩方面取得的成就。他鼓励卢旺达政府坚决执行严禁偷猎大猩猩的法令。
哈比亚利马纳是国际上荣获这项国际奖的第一位领导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要闻简报
喀布尔政权一省长投奔游击队
据阿富汗新闻社十八日报道,阿富汗喀布尔政权的塔哈尔省省长,最近同三百多名喀布尔政权的士兵一起投奔了抵抗力量。报道说,他们是在四月十一日早晨到达抵抗力量某营地的。
此间外交人士认为,这表明苏联军队最近在与苏联接壤的塔哈尔省和昆都士省对游击队采取的报复行动遭到了失败。
美国希望改善同叙利亚的关系
美国总统里根十七日致电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希望改善美国和叙利亚的关系。
里根在叙利亚独立四十一周年之际打给阿萨德的贺电中说:“我希望,通过建设性的和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找到加强我们之间关系的适当方式”。
自从去年下半年美国声称因叙利亚卷入伦敦希思罗机场恐怖活动,而对其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以来,两国关系在最近几个月里有了某些改善。里根政府认为,叙利亚可以在帮助释放在黎巴嫩被绑架的美国人质方面起作用。
门格斯图访苏会晤戈尔巴乔夫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十七日表示支持埃塞俄比亚工人党关于逐步解决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国防任务的方针。
据塔斯社报道,两国领导人认为,建立在尊重主权、领土完整、承认现在的国界、互不干涉内政基础上的和平共处与地区合作政策,符合非洲之角地区各国的利益。
门格斯图是应邀于十七日抵达莫斯科作短暂友好访问的。
斯泰米尔分离分子闹事袭汽车
据外电报道,斯里兰卡一位官方人士十七日说,斯里兰卡泰米尔分离分子十七日在东北部袭击了三辆公共汽车和二辆运输车,造成一百零七人死亡、六十多人受伤。
这次事件是在政府宣布单方面停火十天的第七天发生的。事件发生后,政府宣布中止停火,并命令部队追捕凶手,同时还宣布在亭可马里港实行三十四小时宵禁。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