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寄海南农垦兄弟
鲁煤文 刘金贵图
汽车循着忽上忽下、腾跳奋进的公路,
冲破了高山、低岭的绿色植被。
公路是起伏连绵、伸延无尽的河床,
两岸的热带林是隔河对峙的峭壁。
强酸性红土路面,如殷红殷红的路毯,
丽日下熠熠生焰,炙手可热;
两岸的热带林,苍绿苍绿,
似超巨型冷风箱,贮满醉人的凉意。
是不懂色彩学的幼儿,胡乱把冷热不调、
强烈对比的色纸剪贴在一起?
非也,是美术大师驰骋老辣的激情与灵感,
在矛盾对立中寻求内在的哲理性统一!
这里是祖国南疆的天涯海角,
农垦战士战斗、生息的天地;
他们披荆斩棘,开辟出这一条条
通往祖国腹地、通往当代世界的大路。
两岸的热带林,是四季常青的橡胶园,
环扣着五指山系浩渺的植物群体;
这是父子两代理想和青春的升华,它们以
洁白的乳汁,哺育祖国工业的一个幼子。
呵,他们,他们就是非凡的艺术大师——
老农垦,及其和橡胶树并肩长大的子弟!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感情何以净化
张涵
刚结识的一位朋友,自远方寄赠我一本文学杂志,打开首章是一篇“喻世小说”。由于近年来常有人在此类题目下尽写些庸俗不堪的艳事,我便无意去读,但我又总将友人的所赠,视作深情的信笺看待,竟也匆匆地浏览下去。小说大意是,一位少妇刚谙世事便失去了贞洁,成为一个“招猫逗狗”的女性,迫于无奈从县城远嫁给山庄里最窝囊的一个男人。当她注意到隔壁正在发愤自学准备高考的一位英俊小伙子以后,就神魂颠倒,用尽心机,想诱惑他。但她的一次次进攻,都因看到对方的纯真、诚实、俊美,而自改邪念。最后,她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排难解忧的举动,给高考中的小伙子帮了大忙;同时,她的不洁的感情,也因此得到了净化。小说在结尾处写道:“……净化过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真的、纯的爱,多么值得珍惜呀!”
那么,她的邪恶、不洁的感情,究竟是怎样得到“净化”呢?从美学角度来讲,就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审美客体的美打动、震颤了审美主体的心弦,调整或改变了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从而使其灵魂,包括感情,得到了净化与提高。
审美实践活动为什么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人在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曾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人刚接触到美时,先要在心里轻轻地打一个寒颤,尔后慢慢地温暖起来,达到高潮时,便如醉如痴,飘然若仙,那感觉就好象心灵长了翅膀向上飞腾,又好象孩童萌生乳牙时甜酥酥地又痛又痒。这是对审美心理活动一种体验性的描述,有切合实际的一面,也有神秘而不可捉摸的一面。近代实验美学,吸收近代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试图对审美心理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其中“格式塔”(完形之意)心理学派提出“同构”说,认为客观的外在事物与人的内在心理,如果在形态、结构上大体相同,目睹前者会使人产生一种基于快感的美感。这篇小说描写那少妇打算引诱小伙子时,看到对方俊气的脸孔,纯美的神态,丝毫没有一点“馋猫”的邪气,“终于没有勇气做出不文明的举动,话从嘴里出来,也变成正正经经的词儿,正正经经的调儿”。这就形象地说明,审美客体的美,能调整和改变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也可以从反面领略到审美活动中确乎存在着某种“同构”机制的作用。
审美实践活动,在性质上分作两种情况。一是,审美主客体双方的条件,正相匹配,恰如伯牙的琴声遇上了钟子期的知音能力,彼此“同形同构”,心心相印。二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低于审美客体美的品级,双方接触的初期,并不谐调;但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爱美的本质特性会调动起其潜在的积极因素,向美的方向转化。就象思想卑微的人,有可能因仰慕高山而自惭,因临眺大海而开怀。即待审美主体调整了自己非美的心理结构之后,就会大体上与审美客体趋于“同形同构”,从而使心灵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理当包含两层意思:“诗本身和诗人以及欣赏者无邪”和“诗使人无邪”。我们期待“使人无邪”的佳作,能够多多问世。


第8版(副刊)
专栏:

满园故事满园树
嵇鸿
当北国冰封雪飘之时,海南岛却还在盛夏季节。去年11月3日,我来到海南岛中部的儋县,访问了著名的热带作物园。进入园林,仿佛到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参天的巨树,树冠连成一片,阳光从叶缝里漏下来,给枯叶铺成的地毯绣上斑驳的花纹。这个园占地500多亩,数千种作物大多从印度、泰国、莫桑比克、斯里兰卡以及亚马逊河沿岸等地移植而来。如果仔细观赏,花10天时间也嫌不足,我们仅用半天时间,边走边观赏,实在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园中极多珍贵木材,如柚木、楠木、桃花心木、沉香木等,但最使我发生兴趣的却是伴随树木而来的故事,植物多,故事也多,叫人一辈子也难以忘怀。
初去海南的人,也许会将槟榔树当作椰树。是的,那巨型羽状的树叶两者颇为相似,但槟榔修长挺直的树身有竹节似的横环,叶丛只生在头顶,象个不修边幅的瘦高个儿。槟榔果实青绿而形似橄榄。黎族人民,特别是妇女最爱嚼槟榔,嚼后满口赤红,仿佛涂上了口红。明代琼州诗人王佐曾以“红潮登颊,色转丹脂”来描写久嚼槟榔以后红润的脸色。然而,他们却并非为了使容颜美才嚼槟榔,而是为了防治山间的瘴疠之气,故《本草纲目》有“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的记载。他们以槟榔为治病良药,逐渐养成了嚼槟榔的习惯。以后,槟榔甚至成为男女定情的信物和婚嫁的聘礼。这种习俗至今仍在黎村流传。
“见血封喉”这个词儿听起来真有些可怕,想不到,它竟是作物园里的一种树名。这种树身材高大,仰望简直看不清树叶是什么形状,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它的树皮却有剧毒。黎族人民善射,不仅用弓箭打猎,还能用弓箭射鱼。《黎歧纪闻》中说他们的箭术高强,达到“射必中,中可立死”的水平。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海南岛,一天,几个日本兵去黎村掠夺,冷不防迎面飞来一箭,其中一人应弦倒地,立时死亡。原来,黎族人民将箭头插入“见血封喉”的树皮内,拔出后即成毒箭。其余的掠夺者仓皇逃走,消息传开,从此,他们再也不敢光顾黎村。这种含有剧毒的树皮现经提炼,制成了一种药剂,在外科临床上用作手术前肌肉的松懈剂。
站在这棵剧毒树的跟前,我不仅毫无恐惧,反倒望而肃然起敬了。
大自然赋予植物以奇妙的性格,使热带作物园里充满了神秘感。比如沉香木的树皮刀砍后流出的胶汁可制香料。沉香又称伽南香或奇南香,另一种土沉香更有“女儿香”的美称。沉香树皮的纤维又是制造宣纸的原料,从其心材中提炼出来的香料则可治疗心气疼。相传苏东坡被贬来儋县,患有胃疾,即古称心气疼,黎族人民就送给他一根沉香枝干,煎服后居然痊愈了。
有一种长得极为高大的糖棕,果实类似椰子而略小,肉能酿酒。当地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树上成熟的果实凿一洞孔,置曲于其中,过了一阵,孔中便溢出汁液,以盆盛之,尝一尝,竟是上好的美酒。
明代诗人杨碧酷爱椰子,他的《咏椰》诗中有这样几句:
仙家海树酿来成,
风味休夸有曲生。
玉盏天浆真自妙,
金茎秋露漫空清。曲是酿酒的原料,诗句形容椰汁是仙家酿成的美酒。第三第四句借汉武帝求仙露这个典故,说武帝曾树立铜柱,上置玉盘承接仙露,饮之可长生不死。诗句形容高耸入云的椰树枝丫间累累的果实,是天赐的仙露。我看,这几句用来描写糖棕,岂不更为恰切!(上)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龙王堂火灾说起
常富春
惊闻北京大觉寺龙王堂火灾,甚为痛惜。这根导火索,勾起我“几乎目睹”的另外几大创伤。其一,寺西不到二里,有一矮垣围起的地方,有古刹历代主持的葬塔几十座,曾被誉为“塔林”,但于1979年,几乎一夜之间,全被推倒,塔砖转卖筑路部门,卖者自卖,追者未闻。其二,名噪京师的明代玉兰,被洗漱水欺死(笔者有它初枯时的照片),现在观赏到的乃是后种于清代的。另外明时的牡丹也被挖走。其三,70年代初,笔者借住在原寺僧后管殿堂的老者家中时,蒙引领在大殿见过一部嵌以“金丝”的经文,读殿前明碑“大藏经典……安置大觉寺永充供养……上为国家祝厘,下与民生祈福,务须敬奉守护”,知为镇寺重宝。此经以及另有郭老写的条幅,均去向不明(但愿在文物部门收藏)。至于其他,如古白皮松下“深挖洞”等隐患,更不知今日如何了?
大觉寺是一处价值连城的瑰宝,仅笔者记录下来的文物、景观,其细目就不下百项。火烧的龙王堂周围假山石上,就藏写着不少诗词。这些文物景观,最可称奇,至少在北京无与伦比者就有“六绝”,即:二龙戏珠、辽代古碑、碧韵清石、千年银杏、老藤寄柏、明清玉兰。可惜现为非文物部门使用,尽管备加爱护,但远远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就我国当前经济水平而言,若建一座面积相近、功能近代而享受型的新设施,可以说,不是太困难的事;然而,就是荟萃全国能工巧匠,也无法另造一个大觉寺来。
如此国宝,过去未能“适才适所”,回首叹惜,于事无补。北京将成为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之一的今天,仿古建筑还在此起彼立,而真古建筑,却继续移作他用,我想,这不能不视为首都文化建设上之失策或一大憾事。
把大觉寺交归文物等有关部门,辟为博物馆,甚至作为辽、金博物馆,进一步修整,对外开放,不仅可使寺中灿若星宿的奇珍异宝,为游者赏心悦目,还可以搞活一大片毗邻峦壑,造福众人。这一带山水之奇,难以尽数,摘要者有:事涉崇祯之死的高时明太监墓,在九龙戏金盆的山脚之下(旧有刘瑾墓说不确);六郎残塔(1978年左右雷击为残塔);马跑泉;赵孟頫书碑的仰山寺(遗址);如上天梯的“三百六十胳膊肘”;以救死扶伤闻名的王奶奶坟;可观日初的阳台妙儿洼等;尤其那“大觉红杏艳十里,金山水涧敲响墙”更是脍炙人口,令人流连之地。
如果作为辽、金博物馆,那也名正言顺。首先,作为历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的北京后三朝遗踪,所在多有,唯辽、金孑遗,实属凤毛麟角,而此寺适有辽代古碑,碑中证辽事极多,寺址坐西向东依辽人向日之俗而建,金章宗以此为八院之一的“清水院”,如今寺内仍有“完颜衡水”的石刻,这当是金皇族后裔。凡此如去发掘,将会更有新发现。
清人麟庆,概此寺为“大觉卧游”,“卧”可当作小住理解。确实,只有小住,才知“深处美”。
我认为:龙王堂的火灾该使人惊醒了!有关各方以大局为重,现住者要有敲锣打鼓交出来的雅量,自然应合理解决所遇问题。不知此意如何,姑作抛砖。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诗的立意
伏琛
诗贵清新,佳诗常在平淡、晓畅中求新奇,而不蹈袭前人。南宋时指责流连纸醉金迷的偏安生涯的诗并不少,但从平实的事物起笔,而诗意分明,又洋溢了悲愤之情的,有这样一首七绝: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诗中所云白塔桥,是指杭州旧皇城南面白塔岭下的石桥,当时是市集之所;“地经”则是一种古代的旅游图。这种地经把南宋半壁河山的长亭、短驿画得很清楚,但把原来以汴州为京城的中原大地却都划为“化外”了。诗的着眼点是“地经”,从“地经”所列的境界,指点出南宋朝廷已乐于向金称臣,而无“还我河山”的愿望。它所提出的反问:“不数中原有几程?”那含意是和另一诗人的指斥“直把杭州作汴州”相一致的。
诗须晓畅,但又不宜太直白、浅露,否则就失去了诗的意境。不过,最要紧的还是立意。与上述一诗内容相似的有杨万里《初入淮河》中的一绝: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洪泽指苏皖两省间的洪泽湖,和淮河相通。桑干河在山西省,曾是唐朝的边防前线,唐人提及此河时已感到颇远了;至南宋时,不仅桑干河流域早已沦为“域外”,连素称腹地的淮河也已成了宋与金的分界线。“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实正是“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的反说。两诗立意相似,悲愤之情亦同。
杨万里善写田野景色,构思在平实中见新巧,如“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过百家渡》),“不必开窗索花笑,隔窗花影也欣欣”(《春晓》),都是既明畅,又清新之句。他初学江西诗派,晚学唐人,后忽有悟,自创“诚斋体”。严沧浪云:“诗有别才,非关学也。”但不学又岂能成诗?不过象学究似的“学”,倒是确实会让诗情、诗境、诗心一古脑儿流失无踪的。我还是相信《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话:“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道理大约也适用于新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