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比萨斜塔仍在倾斜
晋标 鸿斌
中世纪意大利建筑的杰作、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比萨斜塔,1986年又倾斜了1.26毫米,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已近5米。为阻止比萨斜塔继续倾斜甚至倒塌,意大利公共工程部最高技术委员会最近决定要采取措施了。
比萨斜塔1350年建成时塔顶中心点即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600多年来,塔身继续缓慢地向外倾斜。据自1911年以来的系统测量表明,它平均每年向南倾斜约1毫米。按照目前的倾斜速度,比萨斜塔在未来200年内还不会倒塌。然而,谁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出现突发性危险。
这次拯救比萨斜塔的方案是由1965年成立的一个隶属于公共工程部的专家小组提出的。它将先在斜塔的四周架起巨大的钢架,然后用钢筋水泥板和数十米长的钢筋水泥杆来加固塔基下面的冲积土层;改造酿成地面下沉的地下水系统;加固塔身墙体结构。现在先进行调查研究,如果一切顺利,三四年内可望正式动工。但也有人担心塔身已是“易碎之物”,碰到支架之类的东西,可能会“象蛋壳一样粉碎”。
早在1972年,意大利曾向全世界招标,征求“独出机杼”的方案。从那以来的十多年中意大利公共工程部共收到900多个方案。有的提出用充氦气的气球将塔身吊直。也有的提出在旁边另造一幢饭店来支撑它。有一个联邦德国青年提的方案更有趣,建议将斜塔吊起后转动180度,再置回到原塔基上,据说再过800年这座塔就会挺直了。这大概是根据负负得正的理论。但是最终没有一个方案中标。也许这是一个原因,对这次提出的修复方案,意大利国内外的反应比较冷淡。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科技发展与闹市劫案
徐平
从坐地欣赏另一大洲转播的精彩竞技,到载人飞船在太空对接、航天飞机遨游宇宙空间翩然归来……当代科技的发展,迅速拓展着造福人类的前景。无疑,科技的发展可以造福人类,也理应造福人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伴随科技发展而来的并不总是幸福,竟也出现如许令人大伤脑筋的问题。
日本东京有乐町与银座毗邻,是个繁华地段,日夜车水马龙,人流不息。然而就在这里,发生了一起日本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抢劫案。
去年11月25日上午8时19分,一辆运款车停在三菱银行有乐町支行门口。司机相泽清一和两名押运员打开后车门,卸下装满现金的铝质解款箱。随车押运的渡边经理和接款的支行经理佐竹在一边办理交接手续。
突然,冒出三名歹徒。他们轻而易举地制服了在场的五个人,将两个现金箱、四个装着有价证券的口袋搬上停在一边的白色面包车,随即扬长而去,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有乐町的银行劫案以案发地点之“奇”——东京闹市、作案时间之“妙”——光天化日和被劫金额之“巨”——约3.3亿日元(约合220万美元)成为日本列岛轰动一时的新闻的话,那么在过去20年里抢劫金额在1亿日元以上的大案一共只发生过5起,而1986年一年就占了两起,这个严峻的事实,震动了整个社会学界。
据日本警察厅1986年向内阁会议所作的报告《1986版警察白皮书》透露,1985年全日本的犯罪案件达到160万件,创二次大战后的最高纪录。最新的材料表明,去年的犯罪大案又有明显增加。更令警察厅咋舌的是,犯罪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警方在侦查有乐町银行劫案时发现,罪犯用以劫款的主要“武器”就是一种名叫“喷雾式发射器”的“最新发明”。据制造这一“现代化”器械的美国厂商称,它能喷发出一种化学药物,使一至四米范围内的人睁不开眼,暂时失去抵抗能力,因而被吹嘘为美国妇女对付色狼的防身佳品。这一“法宝”问世不久,就被日本某公司“引进”,谁知它进而竟在东洋被罪犯“借用”为作案利器。
日本在二次大战后曾花了十多年时间恢复战后经济,随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到60年代末便已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然而正从此时开始犯罪增多。进入80年代后,在经济急速发展、物质供应愈益丰富、现代社会相当繁荣的日本,刑事犯罪案件却逐年上升,势头有增无减。这个现象,岂不发人深思!?
其实这种物质越丰富,社会治安越成问题的现象并非日本独有。有关专家指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个通病。有的人欲壑难填,无休止地追求物质占有,终因“欲令智昏”而“走向深渊”。也有的人为贫困所迫,走投无路,于是铤而走险。更有的人物质上虽得到满足,却感到精神生活空虚苦闷,为了寻求刺激而成为罪犯……凡此种种,使表面高度繁荣富足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充盈着污泥浊水,成为不断滋生犯罪分子的温床。
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罪犯的作案手段、犯罪工具等也都“鸟枪换炮”,使用上了“新技术”甚至“高技术”,因而显得神通广大。资本主义社会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实,使治安警察伤透了脑筋。比如走私贩毒,在手提包、皮鞋鞋跟里夹带些许毒品已是不值一提的“小意思”,现在发展到“跨国组织”使用轻型飞机走私毒品了。嫖妓呢,寻芳客也不用“登门选美”,只需利用电脑终端就可获得妓女的照片及有关资料,然后“有的放矢”地去眠花宿柳。至于赌博,则无论是赌具还是行赌方法均已“焕然一新”——“职业”赌徒都使用上无线电对讲机、闭路电视、电话传真机等新技术装备和通讯联络器材……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警察保安系统,而且拥有先进的侦缉手段,加强科学搜查。但是,在本质上鼓励人们去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一切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第7版(国际)
专栏:

北极游
顾耀铭
当飞机进入北极圈时,空中小姐宣布机外温度为零下70℃,我听了真是不寒而慄。俯视那漆黑不见半星灯火的大地,脑中翻腾着有关北极圈内的各种传闻,心中更增添了对这块土地的神秘感。
在北极圈纵深140公里的基律纳,白天的气温只是零下16℃。我们很走运,据瑞典基地司令安德逊说,5天前这里的气温还是零下45℃,雪深近3米,部队不得不出动直升飞机帮助居民运送食品。
当晚的活动是应邀参加拉普兰人的野餐晚会。这肯定是一个有趣的节目。不过这么冷的天气,在雪地里野餐会是个什么滋味呢?基地司令大概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着说:“既然进了北极圈,不尝尝拉普兰人的烤鹿肉会抱憾的。大家放心,我们给每个人准备了一套瑞典士兵的冬装。”
傍晚,我们乘车前往离基律纳有16公里的尤卡斯耶费镇。那是拉普兰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拉普兰人。他们的头发微黑,颧骨很高,肤色棕黄,穿戴打扮同我国的高山族人很相似。衣着以火红、金黄、湖蓝为基本色调,在白雪的衬映下显得格外艳丽,据说是象征着五光十色的北极光。男的头戴一顶大红帽子,帽顶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红缨,肩上佩戴着大红花边,脚蹬足尖高高翘起的鹿皮靴,显得很是粗犷豪放。女的衣服、裙子、帽子上镶满了各种做工考究的花边。据说,从花边上可以判断她们的年龄、婚否。
拉普兰人早先是游牧民族,靠打猎、捕鱼为生,后来发展成饲养驯鹿定居生活。他们在当地居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目前世界上的拉普兰人大约有四五万,其中1.6万人住在瑞典,大部分生活在北极圈内。
拉普兰人一见到我们,就笑哈哈地给我们每个人分发了一根一头削得尖尖的树枝,又端出一盆用盐和各种香料腌好的驯鹿心,让我们用树枝叉上一块放在篝火上烤。这是拉普兰人招待客人的最好食品。不一会儿,肉香四溢,那味道真不错,比鸡肉香,比牛肉嫩。
正在这时,突然吠声大作,几十条活蹦乱跳的北极狗拖着五张雪橇奔到我们面前。主人邀请我们坐一坐这北极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每张雪橇上可坐4人,加上驾驭者共5人。雪橇上插着两枝松明照亮。只听见驾驭者一声唿哨,小狗立即停止叫唤,奋力往前拉,那速度真是飞快,整个雪橇似一只小船。驾驭者站在最后,一脚踩在雪橇上,一脚不住地蹬地掌握方向。雪橇上的5条大汉使10条狗累得呼哧哧地直喘气。
篝火上正烤着两头肥大的驯鹿,主人不停地将鹿体翻转,往上洒盐。烤一头驯鹿要用五六个小时。为了让我们能吃到烤鹿肉,主人从下午就开始准备了。两名拉普兰小伙子打了一个唿哨,拔出锋利的腰刀,熟练地将烤鹿肉切成薄片。我们坐在雪墩子上一边品尝热气腾腾的鹿肉,一边喝用北极果酿制的甜酒。虽然这时的气温是零下23℃,但身上只觉得热乎乎的,丝毫没有寒意。
一位穿着节日盛装的拉普兰姑娘给大家表演“唷基”。拉普兰人虽然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并不普及。“唷基”是一种口头文学,它类似独唱,来源于拉普兰人驱赶鹿群时发出的各种“唷唷”声。这位姑娘嗓子很洪亮,歌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但大家并不明白她唱的是什么。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看,北极光!”大家一齐抬头向北望去。啊,只见从地平线上升起了巨幅纱巾似的光亮,那“纱巾”的色彩不断变化着,一开始白里带点金黄,接着又发出红光,又夹杂一些蓝光。“纱巾”形状也在渐渐变化着,时而伸展,时而卷缩。我们都睁大着眼睛,屏住呼吸观赏这在极地才能见到的自然奇景。不一会北极光在地平线消失。主人告诉我们,天气越冷看北极光越看得清楚,而且色彩、形状的变化更多。
吃罢野餐,我们应邀去参观博物馆。主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这里特有的交通工具。它的样子象把椅子,底下有两把冰刀。你一脚踏在冰刀上,另一脚使劲蹬,速度可以很快,而且扶着椅子也不会摔倒,椅子上还可以坐人,放东西。我们每个人驾着一把“椅子”很快就到了博物馆。
一位穿着狼皮大衣的拉普兰姑娘在门口迎接我们。博物馆里展出了拉普兰人用鹿皮、鹿骨、鹿身制作的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还有拉普兰妇女编织的各种花边。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花边的色彩、图案同我国常熟一带妇女编织的花边很相似。据说,拉普兰人最早生活在亚洲,后来才向西北迁移的。我想如果这种说法可靠的话,那花边的款式也就不奇怪了。
当我们走出博物馆,准备告别时,主人给每个人发了一张《北极证明书》,上面记载着何年何月我们进入了北极圈。这张证书将永远唤起我对极地美好的回忆。(附图片)
奇妙的北极光


第7版(国际)
专栏:

龙宫捞金
苏联在英国的合作下,于去年在巴伦支海海底捞起了四百三十一块金锭,每块重约十一至十三公斤。
这些金锭是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按租借法偿付盟国军援的款项,共四百六十五块,总重约五点五吨。一九四二年四月底和五月初,运送金锭的“爱丁堡号”巡洋舰在从摩尔曼斯克驶往英国途中,连续两次遭到德国驱逐舰、潜艇和鱼雷飞机的攻击,失去动力。为使金锭免落敌手,舰队长官彭爱马·卡尔德拉海军少将下令凿沉军舰,使这批黄金在二百六十米深的海底沉睡了四十多年。
·冯致民·


第7版(国际)
专栏:

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士芳 伏林
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金字塔,以其难解之谜,留给后人无数的遐想,让人去推测,让人去追寻。
1986年5月,由于大金字塔内部出现裂痕,埃及文物局请来一个法国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以提出修补方案。法国考察队经钻探发现,这座由整块石头砌成的金字塔的内部竟有一些洞穴,而且石块走向不同,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考察队认为这是探索大金字塔奥秘的一个线索,于是向埃及文物局提出报告:1000多年前被打开的、现供旅游者参观的胡夫国王的墓室,可能不是真的,真墓室也许在那些有待打开的洞穴之中。报告进一步推测:可能另有一条通向国王真正墓室的通道;国王的木乃伊至今仍在塔内。
为了保护金字塔这一历史奇迹免遭损坏,埃及停止了钻探工作,改请日本考察队用先进的电磁探测仪,对金字塔的“五脏六腑”进行检查。据今年1月底的报道,早稻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对胡夫金字塔中国王墓室及通向墓室的甬道进行扫描表明,金字塔下面的那些洞穴里没有什么惊人发现,其中一个洞内装满了总高3米的砂子。不过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砂子仅仅是用来防止地震、保护金字塔用的。这使人们原来希图通过这些洞穴解开金字塔之谜的愿望再次落空。
不过这次扫描证实金字塔下至少有一条秘密通道,且塔外还埋着一条完整的船。这些说明什么?与大金塔本身一样,仍然是个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