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夜读随记
石永年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预计出版60卷。报载,到去年底已经出版21卷;今年要续出9卷,正在征求预订。
当我想象着有志从原著弄懂列宁主义的青年到书店去预订的情景时,眼前浮现青年列宁的影子。因为昨天刚读过19岁时的列宁写的一封信——1889年12月27日从俄国萨马拉寄往德国莱比锡的布罗克豪斯书店——
萨马拉,12月27日
尊敬的阁下:
我非常想和任何一家德国书店
直接取得联系,以便购买一些德文
书籍。特冒昧地请求您就下列问题
给以答复:
1、贵书店接受俄国纸币的书款
吗?现在在莱比锡俄国卢布值多少?
2、贵书店有无俄国书刊检查
机关禁止进口的书籍清单?
3、定购书籍邮寄到萨马拉需
多少钱?
4、请告下述几本书的价钱:
①г.罗斯科什内的《贫穷的
俄罗斯》,1889年版;
②马考莱的《英国史》,陶赫
尼茨出版;
③《考茨基文集》;
④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
卷第二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柏林,1859年版;
⑤《г.布兰德斯文集》;
⑥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和他的其它著作。
如果可能的话,请您寄一份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书目。
弗·乌里扬诺夫
几近100年前写的这个书目,使我们看到年轻的列宁学习上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他渴望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正如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共产党人》1986年第1期首次发表这一文献时指出的,“列宁对原文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他渴望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和批评过的那些原著。在列宁询问的书目中有马考莱的《英国史》一书不是偶然的。作为“系统的伪造历史的”这个作者的名字不止一次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被提及。
我们常说认真读书,象这样才当得上“认真”。自然,对于马克思以至列宁的著作,不能要求中国读者全都从德文、俄文去读原著(为了普及马列,对原著进行适当的辑选与摘编当然应予肯定),但是在我们这里,很长时期风行文摘、语录或第二三手材料,这样,要想完整准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基本观点,距离“认真”不是嫌远一点了吗?而读原著与不读原著,在领会上是大不一样的。
我们也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学习中却又容易满足于接受现成的判断,而不问判断是根据什么、针对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以至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和批评过的那些原著,我们不也是直到晚近才开始有一点评介吗?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比较和鉴别,也是大不一样的。其实我们读任何的书,除了翻翻就丢开的以外,都应取这种态度。
这一新发现的列宁文献,中译文刊登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双月刊)1987年第1期上,译者张守印。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沈仁干致袁茂余·
文化人要懂版权法
其次,没有版权法律,作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作品一经发表,便被视为“公共财产”,谁都可以自由使用,会造成作品传播者之间的无益竞争和文化市场的混乱。大概是1984年,有一家电影制片厂、三家电视台在未征求作者同意、又互不通气的情况下,将同一部小说改编摄制电影或电视片,拍摄过程中发现
“撞车”,电影厂和两家电视台只好停机下马,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甚大。如果事先征求作者意见,签一纸合同,也不至如此。1985年,全国有一大批出版社、期刊和小报没有征得作者同意,出版或转载香港作家梁羽生、金庸先生的小说,假冒出版单位名义翻印者也为数甚多,一时间新武侠满天飞,曾一度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和书刊市场,社会各界对此颇有意见。再其次,没有版权法律,作者正当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是造成智力资源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智力资源外流,一是作者将其原作送往国外发表,智力成果首先让外国使用,
“肥水外流”;二是人才外流,将作品原稿送往国外首先发表,特别是自然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医药卫生方面的原稿送往国外首先发表,不仅有可能因作者缺乏经验而丧失版权,而且有可能使外国人利用我们提供的知识和他们的先进设备,开展科研活动,发明新技术,制造新产品,然后反过来向我们转让专利。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些国家不惜重金引进外国作者的作品,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最新知识搞技术发明,变版权为专利。我想,这位朋友的话值得重视。人才外流,就是活的知识载体和潜在科技成果的流失。当然,人才外流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里我就不详说了。
第四,没有版权法律,作者正当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会影响甚至阻碍对外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合作。去年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女士率领演出团访问北京,用英语演出京剧《凤还巢》以后,准备推出一台《美国戏剧晚会》。正当演出组织者准备印刷有关《晚会》的说明书时,“夏大”演出团忽然接到纽约等方面的通知:《晚会》作品还受版权保护,表演权不好解决,魏莉莎急出一身冷汗。后来由于夏威夷大学校长和州议会的帮助,版权问题妥善解决,北京的观众才有幸观看了那台《美国戏剧晚会》
(见黎民《京剧洋演员在北京》,原载《北京晚报》1986年7月23日)。因为版权问题,外国电影不能发行、戏剧表演不能转播的事情年年都有。有些外国人,为了保护他们的版权,甚至对我们实行“知识封锁”,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的书刊文献资料,不愿意卖给我们,或在签订科技合作协定时,规定对资料的使用有各种各样的限制。由于我国尚未公布版权法,也未加入国际版权组织,暂不保护外国版权,外国也不保护我国的版权。国内外作者和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科学界在进行业务交流与合作时,常因版权问题不好解决,使许多本来可以谈成的项目,只好搁置起来。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不仅要充分利用本国的智力资源,也要大量吸收外国的智力资源,版权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对四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版权问题处理不妥,影响对外文化交流与科学技术合作,也势必影响对外开放政策在文化和科学领域的执行。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博士在《伯尔尼公约指南》①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版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验证明,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水平,保护水平越高,对作者的鼓励就越大;一个国家的智力作品的数量越大,它的声誉就越高;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量越大,图书、唱片制造业和文化娱乐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总之,鼓励智力创作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先决条件之一。”鲍格胥博士从事专利、商标、版权方面的立法与研究工作40多年了,是国际上公认的知识产权专家,我想用他的话来结束这封信。今天就写到这里,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此致敬礼
沈仁干②
1987.2.16
注:①《伯尔尼公约》是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国际版权公约,1886年签订,现有76个成员国。
②沈仁干:国家版权局干部。
(下)


第8版(副刊)
专栏:

哦,那浓浓的墨香
费伟伟
新年钟声。
窗外,漫天爆竹正开得绚烂,密集不分,一波波如雷动。
提着版样下车间拼版时,说不出什么滋味。想起年初一的报上会出现一篇自己的稿子,遂有几分自慰。早上三点半下班,躺一会,睡眼蒙蒙便奔出去采访,一次,两次……
这稿,老丁会看到么?忽然想。
总忘不了,那天宣布职称评定结果时,老丁那神态。三十年夜班,一个“编辑”。编过多少名篇呀!然而,都是别人的。
老丁退休了。凌晨下了班,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置酒为他庆贺送行。老丁端起那只满是茶锈的缸子,满满斟上酒,一饮而尽。拍拍我,拍拍大家的肩膀,说,希望以后报上常见你们的文章。沉默。片刻,大家一起举起茶缸,一饮而尽……
版拼一半,一个电话催回办公室。竖两栏的照片要改横四栏,大了一倍。我那篇稿要抽下,拼好的全动。说不定拼版师傅会一顿臭骂。
我试图争取一下。
主编拍着似乎还没暧和过来的摄影记者的肩膀说:“辛苦了,年三十也没过好”。
主编看我一眼。我脸忽地红了,恍惚觉得他接着要夸我几句似的。虽然,从没在乎这个。日历上的红字,对于我们只是一种向往,上了两年多夜班,也明白。
那回,女友从外地来。晚饭后,两人去天安门看灯。天暗得很慢。终于,长安街上无数盏玉兰灯“突”地跳出,天安门城楼两侧,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楼顶的霓虹灯,也流光溢彩。女友眼睛一亮。她告诉我,小时候常梦见这情景。是的,我们这个年龄的,童年都做过这样的梦……
我看看表,该上班了,还得挤公共汽车。“再看一会儿吧”。女友晃着我的胳膊,使劲地。她忘了,这是在外面,在广场。
我感觉到一种柔情,一种难以抗拒的柔情。但是,得走!
女友沉默一路,不理我。她从没向我央求过什么。
回到报社,回到空荡荡的宿舍,她的眼泪下来了。我轻轻吻吻她眼睛,匆匆而去……
主编什么也没说。“想哪儿了”?我一笑。
还有标题没做,主编又伏到桌上。台灯是可调的,他总是扭到最亮。忽然发现,主编也有了白发。
摄影记者看着把照片送去制版,才告辞,临走递上支烟。一个提醒。下车间时,我从抽屉里又拿出那包好烟。……
终于,拼完了。肌肠辘辘。三步两脚往办公室赶。一进门,老丁!笑呵呵正冲我乐。真没想到,这时他居然还会来。
老丁退休半年了,白天仍常来。“从家里蹓跶就过来了”。有时碰着,他有点不好意思。
他喜欢坐原来的位子,虽然那张陪伴他上夜班的办公桌也“退休”了——新来的大学生领回的是新桌。
“玻璃板还是我那块。”他笑笑,用手抚摩着。
记得,退休前,老丁常嚷嚷:以后要早睡早起,也享受享受早晨。
今天,这么晚了,况且,又是除夕。
“我知道,大家年也顾不上,带点酒菜,慰劳慰劳”。老丁回答,一边收拾稿件、报样纸什么的放得凌乱不堪的桌子。
时针越过三点,陆陆续续,几个版都完了。办公桌一拼,放在暧气片上的菜端上桌,茶缸没涮就倒上了酒,办公室弥漫开一阵阵清醇的酒香。难得一聚。大家推老丁说几句。
老丁呵呵大笑,说一堆吉利话,末了一端杯:“为新年的第一张报纸,干杯”!
各式各样的茶缸在空中响成一片。
我怔怔地,发呆。一句极普通的话,不知为什么,从老丁、从这个上过三十年夜班的老编辑口中道来,心头不禁怦然一动。
三十年,三十个除夕,上万个子夜凌晨啊!
窗外,正对着编辑部大楼的那些报社宿舍楼,这时灯全熄了,留一个廓影。不时,一两个爆竹,呼啸上夜空,脆脆地响。夜色渐去,天空呈暗蓝色。此时,在城市的那头,在冬日宁静的原野上,晨曦正在悄悄来临吧……
“对了”,被我们请来的拼版车间主任忽作顿悟状,“我也给在座诸位献上一道下酒菜。”
一会儿功夫,捧来十几份报纸。“讨个吉利,新年第一张报纸,来,今天的。”主任笑着把报纸捧到大家面前。
报纸套了红色刊头,油墨还没全干,鲜红可人。报眼的年画也套了红,加上版心那张逛庙会的大照片,很有几分喜气。
办公室一时静静的,只有翻报纸声。老丁掏出手巾,擦了擦那副近视、老花两用的眼镜,又埋下头,看得那么专注。
我轻轻打开报纸,浓浓的、馥郁的墨香扑鼻而来,象闹春玉兰,象三秋桂子,象蛰居斗室晨光沓至而锁窗洞开,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油墨更美的香味了。
我俯下首,默默地,把脸埋进报纸,埋进浓浓的、使人心颤、使人几欲窒息的墨香里……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扬州现代诗钞》
黄经伟编注的《扬州现代诗钞》最近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这部专书共辑入现、当代三百三十位中外人士赞咏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诗词佳作七百余首。老诗人赵朴初、书画大师刘海粟为封面和扉页题了签,诸多诗家、学者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古今扬州风情揽胜图,这部中外人士同声歌咏我中华民族文化的交响乐”寄予热情的关注。赵朴初1986年元旦即兴挥毫:“奋迅中华看醒狮,芜城今复耀奇姿。采风现代劳君力,多少扬州鼓吹词。”宋振庭生前为此撰写的序文对这本诗集的“现代”二字很感兴趣。他说:“这本诗集,把现代人的笔墨结合起来,给古扬州增添新荣。这样的书在中国还是不多的,退多少步说,这一本也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本。”编注这本书的是一位外事工作人员,他结合本职工作,五载辛勤采录编注,书中还收录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如 岩)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春牛图
巴莫曲布嫫 诗 任玉德 剪纸
春,流淌出牧童的叶笛,
催着牛儿,
去踩滴绿的燕鸣;
柳枝头,
绽开一望无际的芳野……
人们快扶起时间的犁铧,
耕耘出秋获的沉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