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商务部长鲍德里奇表示
美国决心放松出口限制
建议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限制进一步放宽
新华社华盛顿电 美国商务部长鲍德里奇3月12日在参议院银行事务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决心放松出口限制,以使美国的私人企业获得更多的外国订单。
鲍德里奇说,美国过去实行的出口限制“不仅没有明显地增进国家安全,反而对美国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他举例说,欧洲有两家资产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和英一家航天工业公司都有意避开美部件,以免在产品出口时受美国限制。
他解释了里根政府关于放松出口限制的建议,建议的主要内容是:
1、与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国磋商压缩国际出口限制的清单;
2、加强对具有“真正战略意义”的货物和技术的出口控制;
3、协调巴统的出口管制手续;
4、加强对某些有助于提高苏联军事能力的产品和技术的出口限制;
5、对于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商品和技术,取消美国的单方面出口限制;
6、将现行的出口许可证审批时间缩短1/3,从目前的平均20天减少到14天;
7、进一步放宽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限制。里根政府建议,改变过去那种每向中国出口一种产品都得申请一份单项许可证的作法,改用一份出口许可证包括多项产品的出口。美国政府还将与巴统成员国协商提高无须巴统审批就向中国出售的技术档次。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佩克不改变石油官价
据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主席、尼日利亚石油资源部长卢克曼11日在拉格斯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宣布,欧佩克不改变每桶原油18美元的官价。
卢克曼说,欧佩克预计的更高油价和更稳定的石油市场局面正在逐步实现。他说:“我们认为,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维持18美元油价,不会有任何困难。”卢克曼说:“同欧佩克内的同事们协商之后,尼日利亚和其他所有欧佩克成员国仍然决意严格遵守各自的配额和官定销售价格。”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强调
文艺创作不应忽视思想性
新华社莫斯科3月14日电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说,文艺领域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他认为,在创作队伍中常常把艺术性放在首位而忽视了思想性。
据《苏维埃文化报》报道,利加乔夫是最近在外地视察会见萨拉托夫州文艺界人士时讲这番话的。
利加乔夫强调要全力促进积极的现象,支持新鲜经验的萌芽。他说,目前有些报刊只停留在揭露过去的错误上。他认为,只注意消极方面,那只是真理的一部分,还有真理的另一部分。他说,成就和矛盾应该是全面的。
他在谈到当前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时说,“有些人企图降低国家文化管理部门的领导作用,把个别工作人员的缺点转嫁到国家机构身上”。“对一些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出版的著作的评价过于夸大”。
他强调扩大创作组织的权力的必要性,但同时指出,不能削弱国家机构对艺术创作状况应负的责任。


第7版(国际)
专栏:

重大经济犯罪案一经揭露
西德大众汽车公司立即作出人事变动
新华社波恩3月13日电 (记者夏治沔)大众汽车公司高级职员涉嫌巨额经济犯罪一案揭露刚刚4天,这家公司董事会就采取了断然的人事措施。
据公司今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董事会决定无限期开除原外汇贸易部的负责人,并让另两名主管公司财务来往和现金、外币结算的负责人停止工作。外汇贸易部的4名工作人员则受到强制“休假”待遇。
此间人士指出,公司领导的迅速行动,反映了问题的紧迫和严重性。
据迄今为止的材料可以断定,大众公司内部有人同外部的同党一起,利用公司的资金和名义,在外币市场上做美元投机买卖,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4.8亿马克,几乎等于这家公司1986年全年的盈利。
这里的报刊指出,这一事件的揭露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犹如爆炸了一颗炸弹。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决定组织各界力量开发超导材料
新华社东京3月15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日本通产省为了使日本目前正在与其他国家展开激烈开发竞争的超导材料能在实际中应用,决定同日本产业界和研究机构制定共同开发超导材料的计划。
报道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日本各界组织起来,先于欧美国家对超导材料进行应用开发,以便能在工业中运用。通产省将重新研究和修改高性能发电机、巨型电子计算机等与超导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计划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超导材料实用化的基本途径。


第7版(国际)
专栏:

超导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 李满园
当前,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超导热”,其研究特点是以金属氧化物为对象,以寻找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为目标。全世界已有260多个实验小组参加了这场竞赛。科学家们在争分夺秒,不断创造实验新记录,在科学研究上出现这样激烈的竞赛世所罕见。
科学家们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寻找常温超导体,并要对新发现的氧化物材料超导机制提出理论解释;另一方面则把新获得的超导材料尽早应用到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去。
在超导材料研究方面,科学家们一直想找到高临界超导材料,以期取代液氦做冷却剂,以便降低成本(每升液氦需200元,而每升液氮仅需1元多),使超导研究在应用上得到突破。
但是,从1911年到1986年3月,科学家们经过75年的努力,才把金属及合金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从4.2K(水银)提高到23.2K(铌三锗),即75年时间才将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提高了19K。
1986年4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设在瑞士苏黎世的实验室发现钡镧铜和氧的化合物在30K时呈现超导电性,这是自1973年以来超导体研究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进展。这也是人们研究氧化物超导体的新起点。同年12月24日,东京大学在锶镧铜氧化合物中获得了转变温度为37.5K的超导体;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了转变温度为48.6K的超导体并看到了70K的超导迹象;12月30日美国休斯敦大学朱经武教授宣布获得40.2K超导体。以上是1986年超导赛出现的第一个高潮,仅8个月就把超导转变温度提高了25.2K。
今年2月15日美国朱经武和吴茂昆教授首先在液氮温区获得了转变温度为98K的超导体。今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宣布,在液氮温区获得了转变温度为100K以上的超导体,78.5K出现零电阻,93K时出现抗磁性(起始转变温度、电阻消失、抗磁性是出现超导的三个重要特征)并首先向全世界公布了化合物的材料组成。此后,日本、美国、中国有些实验室都验证了这个材料并做出了较好的结果。今年3月9日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部研制出了175K、92K时电阻消失的超导体氧化物材料。这是一个月来,中、美、日三国在液氮温区实现超导的重大突破,也是对氧化物超导研究出现的第二个高潮。如果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传出“实现233K”超导体的消息得到证实,又将是一个新的突破,人们可以用干冰做冷却剂来降低使用价格,而科学家渴望得到的是室温下的超导体。现在需要在理论上找出根据,实验上并能得到证实。
有些科学家已经开始了理论研究,现在世界上有6种理论解释。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安德森教授提出一个电子实际上是互相排斥而不是互相吸引的假说(以往理论认为,超导是由物质中的电子同声子振动引起的。他认为,超导只是同声子振动无关的电子之间的斥力引起的),他认为至少有7种化合物对超导有很好的功能。他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日本等国科学家也有同样的考虑。如果他的理论正确的话,诸如镧或钇的化合物与铜、氧和钡混合——应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
超导技术在应用上包括超导强磁和超导弱磁,它们对国民经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和医学卫生的发展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估计先进工业国家的大公司、材料研究的技术部门今后将要把注意力花在超导薄膜材料、器件及超导线材制备工艺上,一旦超导材料在应用上有突破,将会给工业和技术进步带来一场革命,首先受益的将是能源、电工、电子、交通、通讯等技术领域。其中包括:无损耗输电、设计超导发电机、制造悬浮列车所需要的大功率强磁体、研制新一代“粒子加速器”及核聚变装置、利用电磁推进的潜水艇、设计超导计算机、改进核磁共振仪、核磁人体成象仪及通讯用的磁体系统。据外刊报道,中、美等国科学家们希望近一二年超导薄膜器件能够诞生,三五年内在电子仪器、资源调查、卫星通讯、精密测量、电子对抗等技术领域开辟一个广阔应用的前景。
不过,目前尚有许多基础研究和工艺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离实际应用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7版(国际)
专栏:

来自太空的金刚石
新华社伦敦3月15日电 据《自然》杂志最近报道,陨石中细小的金刚石粒子是在超新星爆发中消亡的红巨星的大气中形成的。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教授爱德华·安德斯等人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美国科学家首先从1969年降落在墨西哥的阿连德陨石中,后来又从另外的3块陨石中,发现了具有金刚石原子结构的碳粒。这些金刚石粒子很细,直径只有50埃(1埃等于一亿分之一厘米)。
安德斯博士说,他们在陨石中发现的金刚石粒子很可能是在超新星演变后期的恒星周围的气云和尘云中形成的。在这关键阶段,恒星已经耗尽氢燃料,体积增大,表面温度下降。
在地壳中的金刚石是在高压下形成的。最近实验证明,在常压下使气态碳原子冷凝也可以形成小的金刚石。
《自然》杂志说,美国科学家的新发现证实了过去30年积累起来的关于恒星演变的描述;证明陨石中含有爆发恒星大气中的物质,为研究星际空间的化学过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提供了金刚石能够在空间低压下形成的根据,进一步推动金刚石材料的研制工作。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美国青少年群体自杀震动社会
本报记者 张允文 刘开宸
3月11日新泽西州一个叫伯根菲尔德的镇上发生的4名青年“结群自杀”的事件引起了美国全国的震惊和关注。
那天清晨,从锁着的车库传出来的阵阵汽车引擎声引起了一名过路人的疑心。此人报了警。警察破门而入。库房充满了汽车排出的一氧化碳废气。一辆车窗敞开的小汽车内倒着4名青年,两男两女,早已停止呼吸,显然是一氧化碳中毒自杀。一只黄纸袋上留下四人用不同笔迹写成的遗书,要求“醒在一起,埋在一起”。四人都是16至19岁的青年。两名女青年是姊妹。
两天后,在伊利诺斯州芝加哥近郊又发生了两名女青年用同样的方式一起自杀的事件。
美国近年来青少年轻生寻短时有所闻,但象这种结伙自尽的现象并不多见。
接连发生的青年“群体自杀”事件震动了全社会,引起众多研究机构和专家们的关切。
美国社会青少年自杀事件逐年增加,五十年代以来已增加了两倍。据统计,15岁到24岁的青少年每年自杀死亡达5000名,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有专家认为,由于很多自杀事件被列为“事故死亡”,上述数字显然是保守的。每90分钟有一青年自杀,数字惊人。
究其原因,这里的人们有各种说法。一位心理学家说,有的年轻人把自杀视为解决问题和立即成为“殉难者”的简便办法。有人还提出,美国青少年中自杀增多,是由于自杀的“传染性”、青少年的“模仿性”等等。但普遍认为,自杀的青少年通常涉及吸毒问题。
近几年,美国的吸毒现象不断蔓延。据说,现在美国青少年中吸毒成瘾者有数十万人。一些中学生常在路边聚集,一起吸食毒品,迷幻欲仙,再罢不能。
可是酗酒和吸毒现象的泛滥根子又何在?似乎没有人触及这个问题。《纽约时报》报道接受记者采访的死者的叔叔讲的一些话也许能提供一点线索。他愤慨而又极度痛苦地对记者说,我跪下感谢上帝,我的儿子勉强还象个样。我当初上学的时候,自杀这个字眼连听也听不到。现在青少年谈论自杀就好象只是上街去买个汉堡包似的。他接着又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是时代的悲剧。单身父母亲为维持生计整天忙死忙活,而孩子们无所事事,无处可去。
从报纸的报道看,这些青少年的吸毒,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原因。如家庭不和,学习不好,要消愁解闷;或思想空虚,寻求刺激。
几年来,美国对青少年的自杀问题,颇为关注。里根总统大声疾呼吸毒的危害,总统夫人南希提出要教育美国青少年抵制毒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全国青少年自杀中心”,以图防止青少年自杀。但是,问题迄未解决,反而日趋严重。


第7版(国际)
专栏:

3月14日,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30公里耐力比赛中,一位年仅5岁的名叫哈拉姆·萨利姆的小运动员在比赛中大显身手,他用2小时20分钟时间就跑完了全程,使许多成年对手甘拜下风。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