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画刊)
专栏:

女雕塑家作品联展选刊
赵瑞英的《牧女》,巧妙地利用倒放的红柏树根,塑造戴皮帽的中年藏族妇女,刀法简练,形象朴实,从有限的形象中能让人联想到辽阔草原上的风风雨雨。挂在皮帽角的装饰铜穗,既对构图起到均衡作用,又增加了作品的现代感。
石雕《丁玲印象》,新颖、独特,耐人回味,曾得到过丁玲本人的赞赏。作者张德蒂为了把握女作家的精神气质,寻找她的浪漫情调与“莎菲女士”的内在联系,花费三年时间进行研究和多次塑造,最后摒弃写实而采用写意手法,取得形神和谐、浑然一体的效果。
《老舍》胸像,是张德华新完成的传神之作。人像生动的塑造,来自扎实的功力;执笔构思瞬间的选择,基于长期酝酿、多次访问和反复的研究。这里不只是再现作家可亲的面容,而主要是歌颂他面向人生,为人民代言、勤奋写作的精神。老舍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丁洁因曾多次用自己的作品描绘黑人的形象,歌颂黑人的斗争。《非洲之子》就是其中之一。塑造生动、泼辣、粗犷而有力。形象刻画结实、坚定,充满着一代新人的希望。墨玉石料的选取和成功的运用,既突出了黑人的肤色,又加强了面孔和头巾的对比,有一种力之美。
可爱的形象,幸福的童年。这是雕塑《童话》的主题,也是作者陈桂轮心中的歌。两个看书的学龄前儿童,一男一女,一仰一卧,神态是那么稚拙,情趣又那样逗人。细腻的汉白玉石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儿童的形体和洁白柔美的肌肉质感。
△《想一想》的成功之处,不在于细节的塑造,而重在人物神情表达。作者史美英在现实生活中对儿童有过细致的观察,并善于捕捉他们特定的神情。这位双手托腮遐想的儿童形象,既天真稚朴而又有幻想,颇逗人喜爱。
△文慧中的雕塑素以肖像创作见长,但在这件《舞》中却以动态取胜。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舞姿优美。尤其那向前倾斜的身躯和扭动的臀部,增加了印度舞蹈特有的动感和韵律,仿佛让观众能听到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节拍声。
《母与子》是美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但杨淑卿在创作时却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并显示了在形体变化和处理手法上的新探索。这座为北医儿科设计的室外雕塑,讲究大的动态结构,又不失细腻感情的流露,动静结合,粗细有致,充溢着对生命的礼赞。
前排左起
文慧中
张德华
史美英
丁洁因
陈桂轮
后排右起
赵瑞英
杨淑卿
张德蒂
马克点评
阎淑琴 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