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摩登”溯源
李固阳在2月20日《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对“摩登”这个词,旧版《辞源》的解释是:“西文Modern之译音。义为近代,今还称时髦入时之人物。”旧版《辞海》的解释是“摩登,英文Modern之音译,意为现代或近时的,通俗用为新奇时髦之意。”
然而,远在英文传入我国之前的南宋末年,汉语里就有了这个词。生活于1191年至1245年的耶律楚材,在他45岁前后写的一首诗里就用了“摩登”这个词。他的《湛然居士文集》卷十中题为《寄冰室散人》的七律写道:佳人元不是摩登,幻术因循污此生。
“摩登”这个词还常见于四川话里。如说“逛马路,看摩登”,就和“看娇娘”的意思相仿佛,作名词。又如说“你咋个也摩登起来了!”则作动词。有现代化之意。最常见的是作形容词,如惊叹新奇入时的人物往往说“好摩登啊!”40年代,四川三合县的涪江对岸有一座小庙,庙名不甚为人所知,但庙中有一尊观音塑像却是远近闻名,人们称之为“摩登观音”:头戴花冠,身披缨络,腰裸露,头微侧,双眼下视,似笑非笑,右手作合十状,左手自然下垂,很象要翩翩起舞的样子。作为四川人的李一氓同志在一篇题跋中写了一首七绝,也用了这个词。诗云:竞搜戏曲学摩登,星凤稀求半本珍。
的确,英语Modern真有译作“摩登”的。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名作《Modern Times》就译为《摩登时代》。但那是因为汉语中原有“摩登”这个词,音义又相近的关系;和用汉语中现成的词“幽默”译英语里的Humour,以及某些人以“时髦”译Smart,有些类似。大概也就是这个缘故,前面提到的几部辞书就都误以为“摩登”的词源是Modern了。
不过,有趣的是新版《辞源》、《辞海》却都没有“摩登”这个词条了。推想起来,《辞源》可能是因为分工关系并仍然以为它是英文的音译而不收的。《辞海》则极为可能是发觉这个词并非英文之音译的关系。
即便如此,这个词似乎更应列为一个词目加以解释。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多功能的钟表世界
阿芒在《争奇斗异的钟表》一文中说,钟表发展到今,已进入了多功能世界。其中一个品种是带有录音装置的,可以录音一分钟的座钟。家人外出或客人来访,如需留言可按下按钮就能把话录下来,而不须动笔墨了。“录音电子手表”只能录音30秒,能记下朋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十分方便。
预防做恶梦的手表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与钟表厂商合作设计的。戴这种手表睡觉,一旦发生恶梦,就会惊醒。原理挺有趣,一个人入睡后,一般每分钟呼吸大约是十六七次,如果做了恶梦,心跳加快,“惊动”了手表中的小仪器而发生震动,震动的讯号就把人惊醒,这样就免除受恶梦骚扰之苦。
日本一家钟表公司研制出一种能显示地球上不同时区内的35个大城市的标准时间的手触式数字台钟。这种时钟是按世界地图来设计的,钟上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地球仪,只要用手轻按有感应能力的地球仪的某一时区,钟上就由液晶把该城市的时间显示出来。
一种专门为航海和登山运动员设计的“救命手表”是瑞士的新产品,这种手表的特点是有一面反光极好的反光镜。如果运动员在航海或登山遇难时,他手上的手表如与自然光接触,就有极强的光束反射出来,救援人员可凭反射光束找到遇难人的方向施加救援。
(摘自2月3日《羊城晚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金石·文物·考古
施蛰存撰文说,近来有人认为金石学这个词太旧,又因为过去的金石学者所用的研究方法不科学,于是主张改称为“文物学”或“考古学”。还有人认为“文物”和“考古”这两个名词的涵义没有什么不同。对于这种意见,我们有必要把这三个名词的概念弄清楚。
“金石”这个名词,起源很古。《吕氏春秋》说夏禹“功绩铭于金石”。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可知金石是古人铭刻功绩的素材。钟和鼎是古代青铜器中体积最大的,可以铸刻较长篇的铭文,因此就用“钟鼎”(现在一般改称为彝器)来代表一切青铜器。钟鼎上铸刻的文字,大都是记述功绩的,从前称为钟鼎文,现在称为金文。
夏禹的功绩记录在彝器或碑石上,我们还没有发现实物。可知《吕氏春秋》这句话,不很可信。记述功绩的铭文,在周代的彝器上才逐渐出现。到战国末年,彝器的铸造衰替了,因而也不再有彝铭。
代替金文而兴起的是石刻文。从汉代到清代,我们有了大量的石刻。它的内容不但记述政治人物的功绩,还有许多历史和社会史料。
研究金石文字的这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一)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二)历史的研究。这门学科,称为“金石学”。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史前文化,包括人类学、民族学、原始社会学等,主要是探讨史前时期的情况。金石文字,商周史迹之类,严格地说,已不在考古学范围之内。“文物”这个名词的涵义,较“金石”为广。一切古器物,不论有无铭刻文字,都是研究的对象。金石固不能代表文物,文物也不全是金石。
(摘自《文史知识》第2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闻一多向李公朴道歉的故事
闻一多个性刚直,有嫉恶如仇的气概,但是缺乏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斗争经验。在他看来,越是好朋友,越不能容忍有什么错误。1945年春,有人造谣说:“李公朴已被收买,即将赴渝出任要职。”一天下午,李公朴正巧到闻一多家,吴晗、楚图南也在那里。闻一多就拍着桌子质问他:“为什么出卖民盟?”李公朴进行了辩解。但是,在火头上,闻一多没有听进去。李公朴一怒之下也走了。当晚,李公朴找到张光年,告诉他这件冤案。张光年第二天找到闻一多。闻一多没有等张光年讲完,就真诚地说:“我们错了!我们向公朴道歉!”
1945年4月,李公朴的北门书屋翻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不料,有人拨弄是非说,北门书屋偷着翻印别人的东西,只顾自己赚钱。闻一多听后受不了,他当着李公朴的面说:“办书店可以,不能有‘书商行为’。”两人大吵一场。过后,冯素陶约了楚图南一起去看望闻一多,告诉他秘密翻印的是毛泽东的著作。闻一多听了,马上说:“哦!那是我的不对了,错怪了公朴。”一把拉着他们一起去向李公朴道歉。闻一多一进门就先说:“公朴,我又错怪了你,现在来登门道歉。”李公朴马上迎上去,两个战友紧紧拥抱着。
(摘自《闻一多》,刘烜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关云长没有用过青龙偃月刀
贾旭敏撰文说,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关羽仗此刀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名噪一时。然而,历史上的关羽没有用过青龙偃月刀。
关于刀剑之类的兵器,虽然见诸史籍颇多,但在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中,通篇没有一个刀字,整部《三国志》也没有言及关云长使青龙偃月刀之事。其它如裴松之注和正史之外的杂史笔记亦无此种记载。直到隋、唐之前都无此说。
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两汉时只是作为短兵器佩用。一般长度在一米左右,重也只有几斤。据《三国志》、《刀剑录》及有关资料,直到三国都没有出现长柄大刀。以双手执用的长兵器刀是到隋唐时伴随仪仗才出现的,而类似关云长使用的那种长柄宽刃的青龙偃月刀直到宋代才有。因此,说三国时关羽用82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作兵器,纯属子虚乌有。
那么关羽究竟使用何种兵器呢?据南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惜刀,投于水。”这是比较可信的。因为这时以短刀作兵器已非常普遍,并成为军中主要武器,三国均大量铸造。
关羽使青龙偃月大刀的说法大约起于宋代。岳飞曾经画关羽像为身著甲胄,横马持刀,回头顾望,须髯飘动,犹如疆场获捷,缓辔回营之状。有人把此画刻于石上,今存龙门文物研究所。到元代《三国志平话》里面,关羽就使用大刀在沙场上冲锋陷阵了。到了明朝,经过文学家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就成为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胯下骑赤兔千里驹,双手挥青龙偃月刀,力拔山河,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了。罗贯中还根据这柄大刀虚构出关云长“单刀赴会”、“刀挑锦袍”等动人故事,更突出了关羽的声威和神勇。
(摘自2月14日《四川日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全唐诗》误收的一首诗
陈永正撰文说,“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唐诗》卷772录此诗,题为《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温如,“无世次爵里可考”。
1980年9月,程千帆先生撰写《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一文,说唐氏此诗是他“在读唐诗时偶然注意到的”,认为诗中“一夜湘君白发多”之语是对唐代宗教宣传的“幻想及妄言的一种挑战”,有着“在客观上的思想价值”。程千帆、沈祖棻选注的《古诗今选》及沈祖棻的《唐人七绝浅释》也选录唐氏此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也采入此诗,陈志明在赏析文章中说“此篇是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中华书局出版的黄肃秋《唐人绝句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公望《唐宋名诗索引》、张冠湘等《古诗文名句录》等多种书籍、论文都予以采录。
按,唐温如此诗,不见于唐、宋人有关载籍中,连素有淹博之誉的宋人洪迈撰集的《唐人万首绝句》进御本及赵宦光、黄习远的编定本中也没有此诗;自唐至清诸家唐诗选本也未予选录(唯一例外的是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选入此作)。最早收录唐氏此诗的是元人赖良编纂的《大雅集》,题为《过洞庭》,唐珙作。作者小传介绍,珙字温如,会稽人。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是集皆录元末之诗”,“其去取亦颇精审”,“故不失为善本”。《大雅集》前有元至正辛丑(1361年)杨维桢序,称其“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可知《大雅集》所录诸家,皆为编集者同时代人,又有乡里之谊,所收作品亦当可靠。钱谦益《列朝诗集》甲前集十一收入唐珙《过洞庭》及《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据《列朝诗集》编辑体例,甲前集所收的多为“明世之逸民”,可知唐珙也是自元入明的诗人。《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山川典》第298卷“洞庭湖部”收录唐珙《过洞庭》诗,亦置于元人之列。
《全唐诗》收录此诗,实误。
(摘自《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与?的传说
张景阳撰文说,?与?是雄和雌的符号,经常在医学遗传学、生物学及育种学上使用。提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在希腊的神话中,爱神丘比特能征惯战,善使弓箭,百发百中。他经常把弓箭背在身上,箭头向上斜插着。“?”正形象地描绘出这一雄姿。
有位美貌无比的女神,常持一柄圆镜,精心修饰,梳妆打扮自己的容貌。“○”就成了圆镜的象形字,而“+”代表镜柄。“○”与“+”组合成“?”字,则活现出这女神打扮自己的情景。
“?”这一男子雄姿与“?”这一女子美的形象刻画,真所谓简洁明快,寓意生动,故为全世界科技学者沿用至今。
(摘自《中国卫生画刊》第1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旅馆小考
龚维英撰文说,旅馆古称“逆旅”(逆,迎客),肇始于唐尧时代。《史记·李斯列传》云:“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斲,茅茨不翦。虽逆旅之宿,不勤于此矣。”准此,旅馆的源头可直溯四千年前。
到了殷周之际,旅馆业随着贸易的繁荣,日渐兴盛。《史记·齐太公世家》言,“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姜太公于途中住进旅舍,行动慢条斯理。于是,“逆旅之人”提醒他,“客寝甚安”可能失国。此处“逆旅之人”当指旅馆老板。
晚周春秋战国时代,逆旅屡见记载。《左传》僖公二年(前658年)有“保(堡)于逆旅”之语,“谓于逆旅作碉楼,可瞭望,可固守。”战国时宋国多大邑,首都商丘(后迁彭城)和定陶,都是交通康衢,故多逆旅。《庄子·山木》谓:“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阳子即战国初年的学者杨朱。
汉末,张鲁割据汉中二十余年。据《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载,张鲁于汉中一带,曾变收费的逆旅为免费的“义舍”,并“置义米肉,县(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
(摘自《社会科学辑刊》第1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丘吉尔写作生涯
丁中柱在《从毛头小伙到一代名相》一文中说,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在世界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的人,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的写作生涯也别具趣味。
大约在他二十六岁那一年,他受雇于一家报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报道英布战争。当丘吉尔还在南部非洲冒险时,他写的一本富有浪漫情调的小说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三个月以后,又出版了一本记有他自己冒险史的描写南非战事的畅销书。两本书的连续问世,使他声名鹊起。特别是他在书中披露了个人的战绩,使他一时成为了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政治角逐场上接二连三的惨痛失败,使丘吉尔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严重的损伤。他于是偕同夫人克莱门蒂娜到法国南部去休养,并开始着手写作文学性的历史巨著《世界危机》。在这本书里,他把自己的政治活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文字华丽流畅,可读性很强。丘吉尔的写作方式很独特,他叼着没有点燃的香烟,在房间里一边来回走动一边口授,再由秘书记录下来。他这样写书效率极高,一天能写四千多字。一九二三年,《世界危机》的一、二卷开始出版。过了不久,第三、第四和第五卷也陆续出版。这部世界史巨著,在英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虽然有不少的人对书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了责难,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写作技巧和风格,是非常卓越的。
他在三十年代这段赋闲期间,写作了六卷本的巨著《马尔巴罗传》。这是一部以描写丘吉尔的祖先约翰·丘吉尔壮伟、复杂、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为主线的英国宫廷秘史。它陆续出版后,在英国人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多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把这部书称为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它推崇备至。这部历史巨著的问世,给丘吉尔带来了更大的荣誉。
(摘自《人物》第二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