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自由古今说
艾华在《谈古论今说自由》一文中说,自由一词并非外来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周礼》注:“去止不敢自由”。《三国志·吴志·朱桓传》也说:“桓性护前,耻为下人,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但古人所说的自由一词,不是作为政治概念使用,而是指能按个人的意向行动,不受限制。
自由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1899年翻译了英国政治思想家穆勒的《自由论》。由于严复并不赞成资产阶级的“自由”口号,忌讳“自由”一词,将书名改译为《群己权界说》。在没有办法回避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同音词,将“自由”译作“自繇”。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自由》一文,他说:“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但他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又说:“文明自由者,自由于法律之下”,“真自由者必能服从,服从者何?服法律也”。他还以一人之身体为例,说任口自由,乱食东西,必然引起大病,口的自由也就失去了。任手自由,随便杀人,“大罚浸至,而手所固有之自由亦失矣”。梁启超的自由观,在当时是有启蒙意义的。
广东近代有一位女杰张竹君,她是番禺人,被誉为“女界之梁启超”。她对自由的解释也很精辟,说:“欧西之论自由者,曰个人之自由,以他人之自由为界。吾谓自由可以行星之运行比之,其运行,自由也;其运行而遵一定之轨道,此其界也”。认为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限。自由不是任所欲为,而是遵循一定轨迹活动的。
资产阶级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号召,掀起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这是人类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际上只有资产阶级享有自由。马克思说:“先生们,不要用自由这个抽象字眼来欺骗自己吧!这是谁的自由呢?这不是每个人在对待别人的关系上的自由,这是资本榨取工人最后脂膏的自由”。这里阐明了资产阶级自由的阶级本质。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又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两条规定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前者是自由的体现,后者是自由的保证。只有维护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不侵犯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你才能保证实现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否则,你的自由和权利便不能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摘自1月23日《广州日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列宁夫人赠给冯玉祥夫妇的两件礼物
侯鸿绪在1月20日《人民政协报》上撰文说:1926年5月9日,冯玉祥将军偕同夫人李德全到苏联考察访问,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赠给冯将军一部《列宁全集》和两支手枪。
冯玉祥对列宁夫人赠送的礼品十分珍视。回国后,冯先生原想把这部《列宁全集》译成中文,但由于战事频繁,该书一直随着冯先生南征北战。1946年9月,冯玉祥将军以“考察水利”的名义赴美,这部《列宁全集》便和一批字画以及冯先生的部分日记,封存三十多箱,藏在上海霞飞路1881号(今淮海西路),并指派专人看管。
1947年9月,冯先生派参议冯纪法回到上海,立即把三十多只箱子转移到北京西路刘汝珍家中。1948年冬,刘汝珍携眷去了台湾,冯纪法执意留下看管这批箱子。后来他又把三十多箱资料从刘汝珍家中迁移到冯先生好友酆云鹤博士开的“中国麻业公司”。
上海解放后,经李德全指示,决定把列宁夫人赠送的《列宁全集》和其它五千册藏书,全部捐献给冯先生生前赞扬过的育才学校。
那两支手枪呢?一支大一点的手枪在冯先生身边,小一点的那支在冯夫人身边。
1935年11月1日,冯先生应蒋介石的邀请,终于下了泰山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中央六中全会。下山前夕,冯先生郑重地把这支手枪亲手交给随从副官冯纪法。从此,冯纪法便佩戴着这支手枪形影不离地保卫着冯先生。1941年的一天,冯纪法去一家浴室洗澡。突然日本飞机窜进重庆上空大肆轰炸,正巧浴室被炸。冯纪法虽然从火海中脱险,但那支有着光荣历史价值的手枪却葬入火海之中了。
李德全身边的那支小手枪建国后捐献给国家了。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三顾茅庐”是否实有其事
达观在1月21日《解放日报》上撰文说,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人们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但是近来有的论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一、过去不少论者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其主要依据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该文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寿写《三国志》时也接受了《出师表》的说法。再说,刘备当时求贤心切,“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
有的论者却认为,《出师表》的这段记载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诸葛亮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以致可能失去良机?当时诸葛亮不过是个无名青年,刘备也岂能对他低三下四?
二、一种意见认为,可以证明“三顾茅庐”实有其事的,不仅有《出师表》,《隆中对策》更详实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我国历代没有人对此文的真实性提出过异议。
有的论者则认为,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十几万大军南征的威胁,《隆中对策》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只字不提,却大言“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仿佛曹操正在北方坐等挨打。更不用说刘备初见诸葛亮时,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策》,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加工杜撰而成。
三、有的论者认为,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登门自见。其依据是《魏略》中说:“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诸葛亮通过一番自我介绍,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魏略》为三国时魏人鱼豢所作,成书于《三国志》之前,系当代人实录当代史,颇为可信。西晋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也与《魏略》相同。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认为他“登门自见”也应属可信。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明清两代的退休制度
张继义撰文说,明清两代退休称“致仕”。在退休年龄上,明以七十为准;清以六十岁为限。对老弱病残不能任事者都规定可提前退休。如宪宗成化六年规定:“凡告老、病官员,年五十五岁以上者冠带致仕,未及五十五岁者冠带间住,年逾六十五岁以上者不得升迁”。
在退休待遇上,明清两代都有成文规定。明代在退休待遇方面分两种:一种是精神鼓励,即官员退休时,皇帝对退休者颁发一种勉励性的文告,亦称诰敕,以表彰其在职时的功绩。另一种是,升官晋级或“冠带”致仕。即在原品级上,升一等级或带职带薪退休(相当于现在的离休)。但上述办法仅限于四品以下官员,三品以上的在原职位上退休的无此待遇。到了明宪宗成化年末,对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时给进散官“一阶”的规定,即该品官员退休时升官一级,但无实际职务和权力,只是一种待遇和荣誉而已。
清代退休官员的待遇,一般说大都照原品给予半俸,而对国家重臣则给予全俸,并对个别有突出功绩的官员加衔加官。
在管理上明清两代退休官员,虽不再任职,但他们仍保持其原官职衔、原官顶戴及其官员身份。如有违法者,仍予惩罚,降顶戴或革职衔。
(摘自1月21日《中国劳动人事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新型发电能源
污泥发电 世界上第一座污泥发电厂,正在日本东京兴建,其发电能力为四点八万千瓦。
雪水发电 日本科学家根据积雪融化和雪水放出能量的现象向雪水要电。其工作程序是将雪水抽入蒸发器使其能量气化,然后转变成高温高压空气来推动气轮发电机发电。
空气发电 联邦德国科学家以自然中的空气为原料,建造了世界上唯一能发电二十九千瓦的空气发电站。空气电站的建成,可大量节约煤、石油等能源。
稻壳发电 美国利用稻壳为原料发电获得成功,其电站是由稻壳煤气发生器、过滤器、煤气机、发电机等组成。稻壳投入煤气发生器,滤掉焦油、杂质等物,得到纯净的一氧化碳,进入煤气机,产生动力带动发电机。
废弃食品发电 日本长野县食品工业试验场,将豆浆、冰豆腐、瓶袋果物、罐头等废弃物发酵产生甲烷来发电。
地毯发电 联邦德国科学家利用摩擦生电的原理发明了发电地毯,人们用手指一摸或脚一踩即可发电,可用它供电冰箱、电扇、洗衣机或蓄电池充电用。
地热发电 美国能源部利用地下热岩高温获取能源,已取得成功。他们先钻探出两口深达4000米的地下井,再用高压泵向其中一口井注入万吨冷水,当冷水流经热岩时,可将水温加热至176℃,然后从另一口井中泵出,用来驱动汽轮机发电。
声音发电 英国科学家根据声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设计制造了一种鼓膜式声波接受器,当接受器接受到的声能作用到声电变换器上时,就能将声能转变为电能,发出电来。
(摘自1月20日《中国环境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氧对人体的两重性
张有容在1月17日《科技日报》上撰文说,与其他事物一样,氧也具有两重性。在一个大气压下,空气中含氧量在21%左右,对人体有利;但正常人吸入高压氧,即浓度高于50%的氧气,并超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发生“氧中毒”。一百多年前,氧气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就被人发现,近些年来,更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
氧中毒的发生机理主要是造成多氧性缺氧。在长时间的高压氧下,细胞氧化作用显著下降,各种氧化酶的作用明显减弱,导致代谢失常,最终因高氧性缺氧而引起细胞窒息,各系统调节的动态平衡失调,肺水肿、出血和视网膜萎缩。医学上根据氧中毒的表现分为肺型、神经型(也称脑型)和眼型。氧中毒主要发生在长时间接触高压氧的人群,如宇航员、飞行员、潜水员、海员、矿工、某些科技人员,以及医压氧舱中的患者和急诊室吸氧的病人等。后两者是处于缺氧状态的患者,但他们长时间地吸入高压氧也会发生中毒。
氧中毒是可以预防的。有关的操作使用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限量执行;需要吸氧的人应采取间歇吸氧,或吸混合氧,甚至吸空气,适当加服保护剂维生素B1、B2、B6及维生素E等。发现氧中毒立即抢救,服改善大脑代谢药物和抗氧化维生素,常可奏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迹新发现
南宋古钟 福建省沙县文物工作者在虬江乡洋坊村双山寺附近,发现一口铸于南宋绍兴十三年七月的古钟,距今已有八百四十三年历史。古钟高八十六厘米、口径五十四厘米、重约一百公斤。古钟顶上悬挂处为一麒麟铸型,除古钟表面生锈外,至今敲来依然钟声深沉洪亮。
清代巨笔 堪称为“笔中之王”的特大斗笔,最近在安徽省天长县被发现。此笔全长一百六十五厘米、笔斗毫锋三十三厘米,用细马鬃制成,笔斗圆径五十二厘米。巨笔系清代天长县书法家程子忠先生祖遗,县志记载程先生运笔时悬之于梁,手足并用。现此笔珍藏于天长县文物馆。
(摘自1月11日、13日《新民晚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电视报纸
明安香在《电视报纸:天下新闻尽收指端》一文中说,轻轻一揿彩色电视机遥控器上标有“文字”的按钮,荧屏上立刻显示出字迹清晰、色彩鲜艳的文字版面来。先是内容索引,接着是详细目录。如果你想知道此时此刻发生的新闻事件,只要在遥控器上揿一下新闻部分的页码,屏幕上又会显现出这一部分的详细目录。如果你想知道新闻提要中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你再按照有关页码揿动按键,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报道就会跃入你的眼帘。它所显示的内容全部是此时此刻的最新新闻。这就是英国首创的著名电视报纸。
电视报纸最早为英国独立广播事业管理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在1973年研制出来,1977年在独立电视台上公开播映,取名“奥拉科尔”(由其英语全称的单词头字母组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家供免费收看的商业电视报纸,普通电视机上只要装上一个特制的转换器即可收看。1977年刚开始营业时,只有数百家用户,去年已发展到八百多万户。与此同时,英国广播公司也研制出类似的电视报纸,名为“希法克斯”(英语“看事实”的谐音)。1983年,英国新闻传播界这两家主要竞争对手双双获得伊利莎白女王颁发的“技术成就奖”。据调查,目前世界上电视报纸系统中约有98%都采用英国标准。
几年来,电视报纸的传播技术不断得到改进。拿“奥拉科尔”来说,它最初只能利用四条空闲的扫描线,播映五十页的文字内容;现在,已经可以运用十多条线,播映多达七百页的内容。
(摘自《新闻战线》第1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不必望铝生畏
李志刚在2月3日《山西日报》上撰文说,近两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关于铝危害人体健康的文章时有所见。主要是认为摄入铝过多可导致“老年性痴呆”,因而引起了人们对铝的“恐惧”。舆论界还出现了“淘汰铝制品”的呼声。许多人甚至连铝制炊具也不敢使用了。
老年性痴呆在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氏病”。这种病发病初期,出现健忘,目光呆滞,病情继而进展,影响知觉神经。对这种病的发生原因,在过去一直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有的科学家从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脑组织中化验出了比正常人含量高三四倍的铝,于是认为这种病与铝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也有的科学家通过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血液、毛发、脑脊液含铝量的检验,并与健康人比较,两者看不出有明显的差异。国外一些科学家曾认为,铝与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关系,仅仅是刚刚提出来的一个“谜”。
今年1月7日《科技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一篇《关于老年痴呆病的最新见解》,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已证实引起“老年性痴呆”的病源是一种比普通病毒小一百倍的慢性病毒,新的研究根本未提到与“铝”有关。铝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元素之一。在蔬菜、粮食、饮用水中都含有铝。正常人对铝的吸收率甚低。通过铝制炊具而摄取的铝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不必望“铝”生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