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友谊之花

情在清波绿水间
徐平
真没想到,在机场贵宾室迎接我们的主人中,我又见到了艾哈迈德·迈迪尼先生。去年7月,当我有幸作为赵紫阳总理的随行记者访问突尼斯时,我们有过交往。当时,他以突尼斯新闻部联络官的身份,为我方新闻记者的采访及报道提供了许多便利。这次,他作为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的全程陪同,又和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八天时间。
老友相逢,自然少不了叙旧。一钻进汽车,他开口就问:“司长先生的脚伤好了吗?”我一时愣住了,不知他何所指?他见我有点茫然,便提醒道:“上次和贵国总理一起来访的外交部新闻司长。”我恍然大悟,他指的是马毓真同志。
马毓真是赵总理访问突尼斯时的陪同人员,在离开突尼斯的前一天,他的脚被砸伤。谁知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位突尼斯朋友还记挂着此事。我颇受感动,忙告诉他:“司长先生的脚伤痊愈了,谢谢您的惦记。”
汽车静静地在布尔吉巴大街上行驶,艾哈迈德·迈迪尼的话使我想起了赵总理参观麦热尔德—崩角水渠时的情景。
7月的突尼斯,白天平均最高气温接近40℃,热不可当。当我们随行记者提前到达位于突尼斯市西北30公里处的贝加洼扬水站时,还不到上午9点,火辣辣的太阳已烤得人身上直冒汗。然而在一片小广场上,手擎横幅前来欢迎赵总理及其一行的当地农民,已在烈日下恭候多时了。他们在机房门前背阴处放了几排货架,陈列着各种新鲜的瓜果蔬菜,用丰收的硕果来表达对中国人民援建水渠的感激之情。
路口,一个5岁的突尼斯女孩穿着鲜艳的裙服,手捧一大束鲜花,等着向赵总理献花。那小孩红红的脸蛋、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满脸稚气,却透着机灵,分明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幼芽”。大约是第一次经历这种隆重的外事活动场面吧,当我问她叫什么名字时,她羞怯地小声回答:“哈娅特”。哈娅特,在阿拉伯语中是“生活”或“生命”的意思。让一位名叫“哈娅特”的小女孩,在被布尔吉巴总统称之为“生命之水”的地方,向援建水渠的中国的政府总理敬献花束,会是偶然巧合吗!?
就在那天的参观中,在挤得水泄不通的机房里,一块标示麦—崩水渠工程情况的黑板被挤倒,砸伤了马毓真的脚。
汽车把我们送到下榻的国际旅馆,打断了我的遐想。艾哈迈德·迈迪尼和我握手告别时说:“这次我还陪你们去参观麦—崩水渠的贝加洼扬水站和一号渡槽。”
麦—崩水渠是由我国提供贷款,由中突两国合作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合作项目。它起自西北的阿胡萨,经过平原、丘陵、山地,环绕首都突尼斯市,然后直奔东北的农业区崩角,全长120公里。水渠自突尼斯境内唯一的主要河流麦热尔德河取水,汇集部分水库水源,年输水2亿立方米,约可灌溉农田、果园近2万公顷,并向首都及东部沿海城市供应工业和生活用水。这条水渠自1979年8月15日开工,到1984年5月21日已全线通水,目前输水管道还在向东南方的哈马迈特、苏斯及斯法克斯等城市延伸。它实现了突尼斯人民长期以来渴望西水东移、北水南调的愿望。在整个施工期,80多岁高龄的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曾四次亲临工地视察,并亲自命名麦—崩水渠为“突中友谊渠”。
我们这次参观贝加洼扬水站时,扬水站已全部由突尼斯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操作了。机房里,流量每秒11立方米、扬程23米的6台水泵静静地横卧着,两位工人似乎也无事可做。我们刚想发问,一名突尼斯技术人员解释说:“他们是值班的。扬水站要到晚上才工作,因为晚上的电费要便宜得多。”看到他们十分注重经济效益,我们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水渠建成两年多来,水流畅通,运转正常。
一号渡槽在贝加洼扬水站西南方。真巧,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先生就住在附近。不用说,他家也是水渠的受益者之一。一路上,他给我谈了许多缺水之苦。突尼斯是个缺水的国家。1981至1982年那场大旱,使全国许多重要的农用水库接近干涸,不仅灌区的农业用水严格限制,连居民的生活饮水都实行配给。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突尼斯人民的缺水之苦旁人是难以体会的。更为严重的是,水资源缺乏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粮食不能自给,国家不得不年年花大量外汇去进口。突尼斯在制定1982—1986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决定大力发展农业。中突友谊和合作的结晶——麦—崩水渠正是在这期间开工并建成通水的,难怪布尔吉巴总统要为它题字“生命之水”了。
麦—崩水渠流经的地段,地质、地形复杂,工程质量要求较高。渠身全部用水泥衬砌。全渠分20个梯段,所有闸门均采用浮力启动技术自动控制,能确保全渠水量常数。由于地势高低的悬殊,麦—崩水渠共有12座渡槽。当我们乘车到达一号渡槽时,夕阳把它最后的一抹余辉轻轻覆盖在渠身上,使清凉的渠水泛起淡淡的白光。我站在横跨水渠的铁架上放眼望去,1300米长的渡槽象一条白练,劈开绿油油的田野,直刺入天边的晚霞。
渡槽旁的一片空地上,在赵总理去参观时,曾撑起了遮阳伞,摆设了桌椅供休息用。就是在那儿,我亲耳听到陪同参观的突尼斯农业部长告诉赵总理,麦—崩水渠使每两个突尼斯人中有一人受益。这位部长拿起一个好大的猕猴桃,请赵总理品尝得益于友谊水结出的友谊果。当赵总理用刀削果皮时,蜜甜的液汁一滴滴往下淌……
我们到达突尼斯当天晚上,谢邦定大使告诉我们,每一个到突尼斯访问的中国代表团,都会被安排参观麦—崩水渠。因为清凉甘甜的渠水,融会了中突友谊之情,流进了突尼斯人民的心田。


第7版(国际)
专栏:域外拾零

“有声”胜“无声”
唐若水
今天,在遍布美国城乡的大大小小书店里,“有声读物”已明显地占据了“一席之地”。据统计,最近两年中,全美“有声读物”的交易每年高达数亿美元,而且呈现“与年俱增”之势。书商们普遍担心,过不了多久“有声”即会“毫不留情”地“排挤”“无声”,犹如当年的有声电影冲击默片、如今的电视冲击电影一样。
所谓“有声读物”,即是将书本内容用有声语言录制在磁带上,因而有人也称之为“磁带图书”。近年来,“有声读物”的设计家们绞尽脑汁,不断推陈出新,使“有声读物”品种繁多,不仅有畅销小说、古典小说、外国小说,而且还有专为妇女录制的小说以及专为儿童录制的童话、神话和传奇故事,甚至还有美容指南、烹调指导等。“有声读物”中的“高档品”则是为读者自修用的“磁带教科书”,如电脑、新闻写作、管理等专业教材。
“有声读物”首先大受孩子们的欢迎。儿童天性爱听故事,大人下班回来,再也不必在孩子的纠缠不休下为讲“大灰狼”而唇焦口燥。孩子们反映说,配上音乐的故事比看书更易记住。几位儿童教育专家在纽约州对一百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证实,“有声读物”可使孩子的眼睛和耳朵“轮流学习”,因而对保护视力大有裨益。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有声读物”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常常“听书”的少年一般都比光看书的反应要敏捷些。
广大家庭主妇也是“有声读物”的热情主顾。过去,妇女做家务时难免感到枯燥乏味,而现在完全可以一边煮饭干活,一边用耳朵学习。
越来越多的男子汉也开始迷上了“有声读物”。许多为养家糊口而奔忙操劳的“一家之长”常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因而根本无暇读书。而今天,不少经理、董事常乘工作的间隙忙里偷闲,在汽车上、会客室里听上几“页”书。佛罗里达州一家汽车厂的经理就是在他的小轿车里听完了经济管理的全部课程,而且顺利通过了考试。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拾零

神秘的“埃尔尼诺”
夏之秋
不久前我国海洋学家在西太平洋考察时,初步认定新的“埃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它将给全球带来灾害性天气。
什么是“埃尔尼诺”呢?
原来在太平洋东部,赤道以南的海域中,有一股洋流叫“秘鲁洋流”。它携带着南极圈的寒冷海水,沿南美洲海岸北流,其表层的海水被富含养分的深层海水所取代,形成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宝库,鱼类大量繁殖,是世界上少有的好渔场。鱼群吸引大批海鸟,如鹈鹕、鸬鹚等在此聚居,巨量鸟粪堆积在沿海岛屿和岸上,这种最佳氮肥使秘鲁等国的沙漠土壤变得肥沃,生产出优良的农作物。
每年12月份,东南风开始减弱,这个海域的赤道反流系统的暖流南下,水温一般开始上升2℃—3℃,高时可达5℃—6℃,渔民便停止捕捞,进入休渔期。当地人把这种海水升温现象称为“埃尔尼诺”。
通常年份“埃尔尼诺”只持续两三个月就结束,水温又恢复如常。但是一旦水温长时间不下降,这时浮游生物与鱼类大批死亡,海鸟也跟着饿死,鸟粪随之锐减,肥料匮乏,雨水增多,时而暴发洪水,农业生产随之遭殃,全世界出现气候异常。
为什么“埃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便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异常,仍是当今科学界的一个谜。据研究非洲干旱的专家发现,非洲的干旱与“埃尔尼诺”的出现有关:110年来,共发生过28次“埃尔尼诺”,其中22次伴有非洲少雨现象;1978年以前出现的22个干旱年份中,有12次与“埃尔尼诺”相一致。因此有人认为,“埃尔尼诺”可作为非洲干旱灾害的预报。


第7版(国际)
专栏:

奇妙的一人电台
申明河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以北35公里处,有座美丽的小城,名叫格罗斯克。这里的居民十分喜爱音乐,所以地方电台经常播放罗西尼的序曲、韦尔蒂的协奏曲和贝多芬的交响乐等。
这家地方电台是全美5000家私人电台中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一人电台,由创始人、台长、节目制作人、播音员、年已68岁的西蒙盖勒一人主办。因此当地居民称之为西蒙盖勒电台。电台设在西蒙盖勒一间拥挤的公寓里。
它虽然也是一家商业电台,但广告来源很少。自1965年创建以来,一共有四家广告客户。台长西蒙盖勒风趣地说:“我的生命和电台的存在,几乎完全是靠我的忠实的听众的捐款维持的。因此,没有听众,就没有我和电台。”
这家一人电台以播放古典音乐和交响乐为主,没有新闻节目和气象广播。电台不接受听众点播的节目。但是西蒙盖勒把从早上6时起至晚10时的音乐安排得很适合听众的口味。他说:“我把20年中购买的唱片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听众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听到他们喜爱的音乐。”
20多年来,一人电台经受了剧烈竞争的风风雨雨,但西蒙盖勒说:“我没有被挤垮。”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语博物馆
南斯拉夫一个名叫斯麦尔·格尔波的图书管理员,去年12月在住宅开辟了一个世界语博物馆,陈列了他收藏的世界语著作共计300多部,其中包括画册、教材、译著、初版本等。此外,还展出了来自约20个国家的世界语报纸、杂志和公报等。
所有参观者都对该博物馆丰富的档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档案分报刊、电影、幻灯片以及唱片和盒式录音带等。
这位世界语业余研究家同世界上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语机构和人士保持着广泛的通讯联系。他认为世界语是最简易的和最有逻辑性的语言。
(吴德融)


第7版(国际)
专栏:

发展中的世界旅游业
李南友 阎玲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
据调查,近十年来,世界的旅游人数平均每年递增6%。欧洲地区平均每年递增7—8%,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增加速度更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的旅游人数平均每年递增15—20%。“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表明:每年世界各大洲的旅游人数大约26亿,其中,国内旅游者为23亿,国际旅游者为3亿。欧洲是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的旅游者大约17亿,南亚地区每年的旅游者约有1000万人,非洲的旅游者每年约为1000多万人,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的旅游者大约7000万……
目前,在世界许多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中,旅游业的收入已成了国民经济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意大利每年接待外国游客5000万人,外汇收入约88亿美元。西班牙每年接待外国游客4000万,外汇收入约80亿美元。奥地利旅游业的外汇收入约52亿美元,占该国全部外汇收入的20%。瑞士旅游业的外汇收入每年40亿美元,法国旅游业的外汇收入每年约30亿美元。
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就业机会;在西方,旅游业还缓解了失业问题。瑞士旅游业的从业人数仅次于金属加工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0%。奥地利旅游业的从业人数30多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0%。西班牙旅游业的从业人数12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9.2%,英国旅游业的人数是汽车制造业的职工的四倍,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美国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就业人员减少了130万人,但旅游业的从业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1万。
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市政建设、电视、电影、出版、邮政……的发展。不少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仅修复了古迹名胜,而且还修建了不少公园、游乐场、旅馆、饭店,并且利用电视、电影、出版、邮政等宣传风光、古迹、旅游胜地、风土人情、服务设施等,招徕更多的游客。匈牙利重视旅游业宣传,全国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每年用20—25种文字出版各种旅游便览、周刊、月刊达600万份以上,向全世界各大旅社投递。
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尊重历史和古代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