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不寻常的离职
  冯昭奎
X射线激光作为一种定向能武器,在美国的“星球大战”(SDI)研究计划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SDI的实质就是要截击敌方的弹道导弹,而要在一定距离(例如1千公里)以外摧毁弹道导弹,在目前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以核爆炸作为能源的功率强大的X射线激光。
然而,恰恰是那位最早提出核动力X射线激光器设想、并为此进行了多年设计、取得很大进展的美国科学家彼特·哈格尔斯坦,突然在去年9月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承担SDI研究工作的主要研究机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他只是说了一声“我得了流感”,就不辞而别。一个月后,他出现在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担任了电子工学副教授。
据同事反映,利弗莫尔实验室对彼特的研究来说条件很好,那么,他悄然离去的原因何在呢?原来,彼特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研究X射线激光的出发点是为了用它摄取生物细胞分子的立体相片,以寻求治疗癌症的线索。1979年他提出了以核爆炸作为能源的X射线激光的设想,继而又埋头于高性能X射线激光器的设计。近年来,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这种新型激光器作为强有力的杀伤武器日益引人注目。一些专家甚至认为,这种不直接利用核爆炸的破坏力、而以核爆炸作为“动力源”来产生更可怕的“死光”的激光装置将是“继原子弹、氢弹之后的第三代核武器”,并预言随着第三代核武器设想的具体化,“将促使开发几十、几百种新式武器,为此内华达核试验场将要充分开动一二十年!”(另一种估计是,至少要为此进行二三百次核试验)。
看到自己的研究导致了与治疗癌症的初衷截然相反的令人发怵的可能性,彼特作何感想呢?他没有说,即便在离职以后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把离职的理由说成是“想过埋头做学问的生活,此外无可奉告”。然而,接近他的同事认为,这位“性格内向、喜欢弹钢琴拉提琴、根本不想从事武器研究的科学家在精神上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据称,彼特的离职将使X射线激光的研究工作受到不小的影响。
在SDI研究计划“起飞”之际,彼特的离职并非孤立事件。前此一个月,美国国防部SDI局代理副局长、首席科学家杰罗尔得·约奈斯辞去了他在国防部的职务,转到一家民间企业担任副经理。这位曾参与拟定SDI研究计划的“中心人物”说,“把SDI说成是阿波罗计划那样的技术开发计划,是一个基本的错误。SDI不象‘阿波罗’登月计划那样单纯,它是政治与技术浑然一体的计划,是迄今未曾有的计划形态。……美苏进攻武器与防御武器的均衡、欧洲的核均衡、对苏交涉的进展情况,加上国内议会的动向,这些因素复杂地交织成SDI的政治环境;环境一变,SDI的内容就跟着改变。”
杰罗尔得把SDI与阿波罗计划进行对比,这是意味深长的。在阿波罗计划开始的60年代初,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怀着热烈的挑战精神聚集到美国国家宇航局来参加向“宇宙新大陆”探险的事业,有些人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在原单位的五六倍的高工资和优越地位,以致招募人才的宇航局很快就从8000人发展到3.6万人。……然而,与二十多年前的阿波罗计划的开始相比,SDI的开场显得冷落得多,除去一些军需大企业为获得丰润的资金而雀跃外,大批著名科学家对此计划表现冷淡甚至反对。例如,最近对美国全国科学院从事物理和数学科研工作的成员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有80%的人反对或强烈反对现在的SDI;67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包括110个大学物理系和工程系的一半以上教员)表示不接受SDI的款项;1600名在政府和企业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呼吁国会减少SDI拨款……当年“登月”的热情还会在SDI上再现吗?人们的回答多半是否定的。
这是为什么呢?


第7版(国际)
专栏:

  干戈熄处玉帛兴
  鲁丞
达达尼尔海峡的巨流,穿过蜿蜒曲折的深山峡谷,注入浩瀚的爱琴海。由于海峡地势险要,又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要道,周围地区古来多事,因而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2月至1916年1月,协约国方面的英法联军为夺取对海峡的控制,进而切断土耳其和同盟国之间的联系,先后出动了50万远征军,同土耳其军队在海峡欧洲一侧的加利玻利半岛上进行了一场激烈大战,史称加利玻利战役。土耳其方面先后也有50多万军队进行防卫。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复争夺,双方各有半数伤亡,约有20多万具尸体埋葬于战场。
在英法联军中,有一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组成的远征军。他们曾于那年4月25日在加利玻利半岛登陆,同土军展开登陆与反登陆的激烈战斗,被当时还是奥斯曼帝国军官的凯末尔率军击退,死伤惨重。这位青年军官因此而崭露头角。在整个战役中,澳新军队共有1万多人战死异域,伤者更众,这对当时人口尚少的澳、新两国打击甚大,引起举国震惊。
土耳其方面也因加利玻利战役而大伤元气。后来又成为大战中失败的一方,遭到列强的瓜分。战争引起革命,指挥反登陆作战的凯末尔将军领导人民起义,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粉碎了列强的瓜分,于1923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他被尊为共和国之父。
加利玻利战役距今已有70多年,当年兵戎相见的土、澳、新三国政府,早已捐弃前嫌,变这一不幸的历史事件为友谊。原来,三国都各有自己的纪念日,以悼念此次战役的死难同胞。土耳其政府也早已在海峡岸边建了一座四柱形的高大纪念碑。1985年是加利玻利战役70周年,三国约定,同在各自国内建碑以志纪念,又同在4月25日这一天举行揭幕典礼,并互派政府代表团参加对方活动。
土方的揭幕仪式,设在当年战场故地,除本国政府重要官员和对方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外,双方老战士代表和各国驻土使节及武官也应邀出席。参加凭吊的人群,站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面对20多万长眠于地下的亡魂,同愿和平与友谊世代相传。


第7版(国际)
专栏:

  可怜的孩子们
  张海洋
英国一位父亲,把小女儿关在卧室数月不闻不问。邻居起疑,报告警方,破门而入,尸体早腐烂发臭。无独有偶,4岁姑娘杰斯敏的继父饿她,折磨她,最后竟将她枪毙。耸人听闻?非也。英国保护儿童协会前些时透露,英国每周有3到4个孩子被虐死,有不少孩子受到包括性方面的侵扰。
1986年受害的孩子比1985年多一倍。好多专家认为上述数字是保守的。
几个月前,英国设一部专线电话,让受苦的孩子打电话求救。结果平均每天收到400次电话。专线主任保罗说:“真没想到事情是如此严重!”心理学家皮特斯说:“英国小家庭各自为政,包得很严,外人很难知道里面发生的丑恶之事”。拿杰斯敏受虐致死来说,有关工作者曾数十次去她家,都没发现。保罗说官方所了解的数字,实在很有限,因为多数孩子要求保密。孩子们知道,官方介入就意味着人们冲进来,把他们弄到保育院。专线顾问帕特女士说:“许多孩子不愿吱声。有些吞吞吐吐,打好几次电话,象挤牙膏似的一次挤一点情况。一个被强奸的孩子会感到恐惧、羞愧、耻辱、无望、自卑以及身体不适。对一个孩子来讲,这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
儿童机构抱怨,将虐待孩子的家伙送进监狱非常不易。英国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出庭作证,这使孩子痛苦万分。况且,如没进一步确证,法院往往不相信孩子的证词。人们只能同情这些可怜的孩子们。


第7版(国际)
专栏:

  巨伞下的城市
  应朝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二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一九八○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三千六百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绿地、广场、桥梁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庇护,平时出门上街就可以不带伞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么样撑开的呢?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六十七米(十一层)塔楼,在楼顶的上空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环绕深埋了六十根合金钢的桩梁,从中轴纵拉六十根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梁连结,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象伞一样可盖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与采暖。只要不是遇到整天连续阴雨,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效能,所以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三百五十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无论在严寒还是酷暑季节,都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小家庭,出户在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可作它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然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暖棚温室之中,起居在塑料巨伞底下,天长日久对人的机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还在进一步研讨,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尤其是隆冬早春季节,各地游人络绎不绝挤进“巨伞”下面。


第7版(国际)
专栏:他山片石

  赋予自然才能取于自然
  ——南斯拉夫狩猎业一瞥
  朱维群
南斯拉夫多山,多河,多森林,动物资源丰富,狩猎业在欧洲颇有名气。
野鸡坠于枪响处
我们在主人引导下,穿过茂密的丛林,来到一条专为猎野鸡而设的林间小道。小道上每隔20米设一靶位,狩猎者们持枪而立,面向丛林。这时林中传来吆喝声、击掌声,这是猎场人员将野鸡往这边哄来。声音越来越近,透过树丛已能看到惊恐的野鸡群满地乱窜。但此时猎人绝对不能开枪。直到野鸡发现去路阻断,相继腾空而起,方才枪声大作。刹那间空中羽毛乱飞,地上猎犬狂奔。40分钟后这一轮狩猎告结束,狩猎者欢天喜地将击落的野鸡排在地上,摄影留念。猎场人员精心统计猎物,用绿塑料袋将野鸡包好,交给客人。狩猎者的收获不是无代价的。外国客人每猎取一只野鸡,要向猎场交30西德马克,相当于市场上五六只净鸡的价钱!
狩猎业可赚大钱
现代狩猎既是一项大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又日益成为旅游经济中的重要门类。南斯拉夫各地猎场总面积达200万公顷,现有鹿3万多头,野山羊、羚羊30万头,熊3500头,野猪5万头,兔和野鸡各130多万只,每年引来各国大批猎人和游客,其中以意大利、法国、联邦德国和北欧诸国最多,为旅游业带来稳定的客源。各地猎场对飞禽走兽定有详细的价格表。大型动物以鹿最为常见。由于鹿角是每个猎人梦寐以求的战利品,所以鹿的身价主要依据角的长短、分叉、质地而定,一般起价在4000马克以上的,称为“铜角”。稍好一点即“银角”,需1万马克,“金角”则需7万马克。而“超级金角”,一头高达15万马克!猎取熊和野猪是猎人最能表现其勇敢精神的机会,为了这种炫耀,要付出3000到2万马克。中、小型动物,如兔、狐、野猫,从100到500马克不等。飞禽一般要几十个马克。近年全国狩猎收入每年达500万美元。但是,这在整个狩猎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很小一部分。狩猎者租车进入猎场,居住于林间宾馆,雇用向导,都需相当的消费。每次击中大型野兽,都要由猎场派拖拉机运回营地,开剥、洗净、处理妥善后交给客人。如果客人想将一头鹿连皮冷冻以便运回国,仅保鲜费一项就是鹿本身价格的两倍半。
野物越猎越多
如此规模的狩猎,野兽岂不要灭绝?事实上南斯拉夫的狩猎业在这方面的确走过一段弯路。不过现在它已走上一条“养猎结合”、“人工饲养和野外放养结合”的新路子。在伏伊伏丁那,我们看到很大一片用铁丝编成的野鸡饲养场,饲养着从亚洲引进的种野鸡2万多只。每年2月后种野鸡开始下蛋,由人工孵化出的小野鸡,经两周饲养后投放森林,让它们自己“谋生”。其间人们还不断向林中投放饲料,使野鸡长得又大又肥。仅这个省,每年都要投放二三十万只小野鸡。大型动物也不例外。熊是从小吸橡皮奶头,在护林员照料下长到一定时候才放入山林的。人工繁殖、饲养野猪也有了一年历史,其繁衍速度大大超过自然条件下的繁殖,而且不失野猪的“野”性。人们预料全国现有的5万头野猪很快就能增加几倍。在一些猎场,野猪群一听到护林员的摩托车声和呼唤声,马上就蜂拥赶来吃食。
“打官司”胜诉之后
旅游业的兴起使人们对狩猎活动的观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在奈柯迪那山一带,狩猎协会成功地使鹿群繁衍到600多头。但是鹿群时常糟蹋庄稼,使附近农民大为光火,于是4个区的农民联合起来要求赔偿,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后4个区共同宣布鹿为“害兽”,人人可以诛之。无需多日,鹿群就被打得剩下不到百头了。然而不久,农民们就发现搞错了。鹿群减少,狩猎萎缩,外国旅游者裹足不来,其损失大大超过被毁庄稼的价值。现在又由共和国出面,帮助狩猎协会重建鹿苑,以重金从匈牙利引进60头种鹿。人们殷切盼望鹿群迅速繁衍起来。
“十年寒窗”成猎手
如今在南斯拉夫,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猎人的。猎人的活动也绝非仅仅是猎取。根据法律,每个报名参加狩猎协会者都须经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狩猎法、狩猎知识、动物学、弹道学等等,通过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猎人。最近,一个叫“特列斯特”的协会安排62个报名者考试,结果只有11个人合格,其余的人还得寒窗下继续苦读《狩猎手册》,等待下一次机会。现在全国狩猎组织的成员有数十万人。各地狩猎协会对当地野兽资源了解详尽,根据各种野兽的生存繁衍情况,定期宣布何时何地可以猎取何种动物,其余动物均属禁猎范围。各协会还负责筹集动物保护基金,制定保护计划。每个猎人都有义务执行计划,包括为动物建立饮水点、清理山林、消灭害兽、制止非法狩猎、协助建立饲养场等。最近有些协会决定,为了帮助动物顺利渡过严冬,每个猎人必须在森林中建立两个饲养点,一冬至少提供8次饲料。许多猎人对此的兴趣甚至超过了猎取的兴趣。
狩猎协会的负责人对我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要经营得当,狩猎不是对大自然的破坏。相反,它成为人类与大自然相融汇的事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