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笑点的转移
——访姜昆
张世英文 方成画
姜昆,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1978年和李文华合说相声《如此照相》后脱颖而出,从此活跃于舞台屏幕。
由于他的相声格调清新、语言俏皮,使他成了舞台上的大忙人,同时还当上了团里的小领导。体态么,不免有点发福……
记者:听说你最近发表了一个新的观点:笑点的转移。能具体谈谈吗?
姜:(笑)哪里,我没有说过笑点的转移这个词儿,可能是你们记者给起的。不过,我讲过这样的话: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发笑的“点”也在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美是运动着的。那么艺术的笑也应该是变化运动着的。相声演员就是研究笑的,怎样才能使听众发笑?时代的笑点在什么地方?
记者:可是有些相声,演员虽然一直在说学逗唱,听众就是笑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
姜:每个时代对艺术都有各自的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推移,人们的思想、审美观点也在不断发展,艺术也不能永远是一个“定点”。要想永远保持人们欢畅的笑声,就要寻找随着时代转移的笑点。
有人曾对我说,你不用说别的相声了,说《如此照相》就行了,其它相声都不如它。实际上,现在再说《如此照相》也不会产生当初那样强烈的效果了。这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出新作品,才能满足听众新的要求。你现在写粉碎“四人帮”时的题材,再写江青怎样怎样,写得再逗,也不见得会打动人。我与搞相声艺术理论研究的同志探讨过这个问题。所谓笑点,实际上就是一个时代敏感点的问题。这个点,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比如唐代李可及的《三教论衡》之于儒、道、佛三教的思想统治及相互争权;南宋伶人的“金国有敲棒,我国有天灵盖”之于卖国者的卑劣;直至常宝堃的《牙粉袋》之于敌伪的欺骗宣传等等。当然,这种笑点不同于一个时期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是,它的笑是紧紧与社会相关联的。
记者:现在我国相声演员不少,而你的表演备受听众欢迎,请谈谈你是怎样让观众发笑的。
姜:我还不能说是备受欢迎。但是,一个相声演员想要受欢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笑声是不能硬挤出来的,难啊!你说的段子要让人发笑,表演要求不断提高;这次演出得跟上次不同,还要高于上次;创作要有新东西,要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关于怎样才能让听众笑,这是许多相声演员十分苦恼的一个问题。有的相声演员以为,我这段子符合相声技巧“三翻四抖”,但听众却不笑;而他的相声不太符合这些技巧,听众倒笑了。其中大有学问,值得研究。
记者:照我的理解,相声不能一味追求包袱——笑料,最主要是要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人民的心声。
姜: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作为相声演员,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因此要追求笑,否则不是相声。这就是我的追求。但,同样是笑,生理上的笑和感情上的笑截然不同。相声的笑,是把外界事物通过我的嘴组成“包袱”,打入对方的心田,引起共鸣才能笑。所以相声中的笑,应该和平常胳肢人而产生的笑是完全不同的笑。
不笑不是相声,但光有主观的艺术构思得不到实际的舞台效果也不行。有些传统的段子老年人听了可能笑,年轻人不一定觉得可笑,岁数更小的干脆不懂。当然原来的艺术还存在,但由于听众对艺术理解发生了变化,实际结果自然也随之变化。因此,要随时注意笑点的转移,加深对时代特点变化的理解,在笑点转移情况下不断更新艺术表现手法。
记者:最近,你表演的相声《新兵小传》(姜昆、牛群创作),在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获奖,对它有什么反映吗?
姜:有。它通过一个新兵的言行,批评了某些人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歌颂了解放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它虽然获奖,但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太正,不象相声;还有的认为不合时宜,现在还学雷锋?我觉得这是对生活的误解,甚至于曲解。好象一旦解放思想,什么新风尚,学雷锋,好人好事都是一种陈旧的题材,只有新奇怪异,怪得群众接受不了才能登大雅之堂。我从来不这样认为。反映时代精神的相声是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
记者:是啊。我认识的一些部队的同志,就很喜欢这个相声。你认为创出新意同雅俗共赏的关系怎么摆好呢?
姜:所谓新,要新在时代感上,不是去追求偏、奇、怪、异。相声不是雅赏俗不赏,俗赏雅不赏的艺术,而是所有层次的人都喜欢,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所以创新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只有不断注意笑点的转移,置身于时代前列中去探索、追求,才能送给人民更多健康高雅的笑声。


第8版(副刊)
专栏:

林老的一首长诗
于志恭
去年是我党中央五老之一林伯渠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翻阅到他一九四一年十月在延安写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是林老写给驻节重庆的冯玉祥先生并贺冯的六十寿辰的。诗的全文是:
玄黄世运风云亟,蔚出人间新寿域。
葱葱佳气亘中天,朗朗将星辉南极。
勋高望重兼寿考,海内争说冯公好。
大树声名自可风,汾阳仪度长不老。
如公资才本天纵,黄山间气毓不同。
少壮投笔叱时辈,奋身立志在元戎。
当年项城僭国土,南北军阀各祖武。
公以一旅起岳湘,审机应变为国辅。
革命军兴倡北伐,进退之间不容发。
公首提骑应秦关,黄河天堑竟飞越。
功成身退〔倚〕名山,持盈保泰意闲闲。
分来智慧耽书史,挥毫泼墨五云间。
无端鼙鼓动地起,奉召集廷议国是。
时公卓绝义填膺,高呼杀敌声不已。
抗战迄今已五年,争得国祚一缕延。
民族阵线期统一,中枢翼赞仗公贤。
举国扶危谊同亲,要知民主自有真。
诡计何劳间国共,羞煞诱降南渡人。
莫慑坎坷当前势,敌陷泥沼已失计。
取胜贵持坚贞谋,我辈不才矢共济。
居然一发挽千钧,兴国之道重齐民。
武穆忠精留侯智,一样訏谟属老成。
惭愧边区牛马走,肝胆许国何所有。
闻公鹤草六十年,愿献卮言为公寿;
寿公寿国此心同。
他日收京奏凯〔歌〕,耳为跻堂寿千锺。
焕章先生六旬大庆林伯渠鞠躬敬祝
民国卅年十月书于延安
林老的诗,写得热情洋溢,语重心长,对研究冯先生极具参考价值。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读《扬州八怪画集》有感
索菲
正当美术界就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开展热烈讨论之际,我想品读这本《扬州八怪画集》,察古而知今,是会有所裨益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通”和“变”的看法,以此说明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认为“通”与“变”结合,方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扬州画坛上,被称作“八怪”的一批画家,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八怪”师传统而不为其所囿。高凤翰的山水画具北宋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左手用笔,放纵态肆,硬健古拙,自有兀傲不羁的风格。善画人物的黄慎认为师绝技难以争名,当自立以成名,不肯居人后。他初师工笔画家上官周,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入画,形成粗犷精练的画风。精花鸟画的华岩远师马和之,近受陈洪绶、恽寿平及石涛的影响,但在构思、用笔、立意和画格等方面又别树一帜。画梅尤精的李方膺在自题梅花卷诗中写道:“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玄,不学元章与补之”。他师法徐渭和沈周,但不拘成法。郑燮也是主张先师古法的,他对文同、石涛、徐渭、高其佩等名家的画法深有研究,能得其笔意。但他主张学习古人要扬弃,学一半撇一半,略其迹而取其意,注重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扬州八怪是一批善于学习传统的画家,他们知道古人不可欺,对于古人之道不可不合,但也不能为古人所欺,被古人所役,他们是清朝画坛上借古开今的主人。
“八怪”学传统,更重感受,认为学古人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直接的、丰富的生活感受。他们摒弃神韵说之“妙悟”和性灵说之“闲逸”,将实感与想象美妙地结合起来。借物抒情,借题发挥,以表达画家各自的真气、真意和真趣。瓦屋书斋,巴蕉苍翠,老树成荫,寄托了画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情趣。金农画马,爱其神骏,所表现的是昂首空阔、伯乐罕逢、独行万里的神马形象,并题诗曰:“不与人骑更好看”,以表露解脱世俗束缚的情怀;板桥作画也是借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写其精神,传其性情。所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各有灵苗各自探,正是为了表露画家各自的情怀和意气,他们在创作上纵横驰骋,不拘绳墨,在画风上一改富贵堂皇、荒寒寂寞为纵横跌宕、痛快淋漓,显现出有别于前人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迥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八怪”突破了清初仿古拟古的形式主义,把回避现实、脱离生活的传统文人画引向关心现实,重视生活,赋于文人画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郑板桥曾批评当时的诗词赋扯东补西,拖张曳李,都是拾取古人的唾余。他自己画兰画竹画石,也是用以慰天下之劳人,而非供安乐者享用。板桥笔下的几竿萧萧翠竹道出了民间百姓的疾苦。“八怪”中的其它几位画家,也莫不如此。画家们关心人民的命运,社会的兴衰,而这正是我国文学艺术千百年来不朽的传统。“八怪”的画家们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永恒感的艺术瑰宝。


第8版(副刊)
专栏:


刘高贵我的一叶棕色的小船静静地驶入宽阔的洋面起锚的岸:很近抛锚的岸:还远就算有一天我发现了船儿正驶过玫瑰色的港湾就算那湾边是美丽的滩涂滩涂上更有迷人的夜晚我也会命令自己——船长!请不要靠岸


第8版(副刊)
专栏:

湖乡小唱
李恒瑞

扑棱棱——
几只宿鸟从水村小学蓝莹莹的瓦顶上飞走了,飞向湖心的沙洲。
书声被衔走了,橹声被衔走了,歌声、笑声被衔走了,
只有猩红的夕阳没被衔走,浮在浪上,给水村烫金……

一壶老酒,几碟湖鲜,炊烟升起一个渔村的晚宴。
星星笑了,渔火笑了,羞答答的月牙儿醉倒在船舷。
谁家的电视屏幕亮了?谁家的收录机打开了?谁家“七弦琴”也奏响了?谁家的“女高音”也唱起来了?
湖湾张开双臂,轻轻地把渔村托起来,
托起来一个不眠的湖乡之夜!

两根竹片撑起一方纱网,撑起一个小小的猎获的希望。
纱网张在湖边,张住一个静静地守在网边捕虾的孩子。
孩子的小手紧紧扯住那网的缆朝上曳。
轻轻地曳,摒住气息——
曳着一网喜获收成的盼想;曳着一网欢蹦跳跃的童趣;
曳着一个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曳着一个关于虾的神奇美妙的传说;……
整个波光粼粼的大湖都系在那缆上。

湖乡,浮在水上的巨舸。
有红砖青瓦、楼台连片的渔场,也有低檐茅屋、藩篱接牖的村舍;
有繁华喧闹、商品琳琅的街市,也有古老幽静、林木萧萧的田园;
湖乡,是新与旧的纱丝共同编织成的,
编织着一个过去与未来相交替的泽国!


第8版(副刊)
专栏:

双兔(剪纸) 杨国光


第8版(副刊)
专栏:

三羊图 〔中国画〕 王同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