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挥戈驰骋的女斗士
徐铸成
在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存亡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和其他各界一样,我国的新闻界曾发生不少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也出现过不少无愧古人的卓越报人;其中,在汉口、重庆以及后来的上海、南京主战场上挥戈驰骋的两位女斗士——彭子冈和浦熙修,最为世人称道。她们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有机智、韬略,有过人的才华,可称“一时瑜亮”。
我有幸和这两位卓越的女记者,先后有过长期的同事关系。关于浦熙修同志的事迹,我已写过几篇回忆的文章,略寄我的哀思。其实,我和子冈同志认识得更早,在30年代末期,我们就同在一个报馆工作了。我在孤岛时期主持《文汇报》编辑部,直到1939年该报被迫停刊。是年秋应邀赴港,任《大公报》港版编辑主任,就常常收到子冈和徐盈从渝馆寄来的稿件。以后,直到1946年4月我再度从《大公报》离去,重回《文汇报》——这七八年的期间,我对子冈以及徐盈等名记者的写作,都得到先睹为快的机会。
有几件事是终身难忘的。
一,我在《大公报》桂林版任总编辑,当时桂林版也发行6万余份,相当于其他各报的总和,湘、粤、桂、滇乃至与重庆等距离的贵阳,几乎也基本是桂林版的发行范围。其原因,一是桂林为当时的所谓“文化城”,文网较疏,我们比较敢于讲话。其次,是几乎每周必登出一篇子冈通信,成为桂林版的一大特色。这些通信,大概都是重庆版的“漏网之鱼”。有的,甚至渝馆曾特别来信“关照”过,我们还是照样刊出了,可见重庆当局对此的苦恼。写到这里,想起前年出版的《子冈作品选》中没有完整地收集这一时期子冈通信,不能不视为缺憾。此次这本《挥戈驰骋的女斗士》收录颇全,使读者容易想见子冈那时挺露着的战斗锋芒。
二,1944年桂林沦陷,我到重庆主编《大公晚报》。徐盈、陆诒等同志都专为晚报工作,子冈也不时写点特稿。子冈文笔犀利,而说话更豪爽,她和徐盈都肯关心人,态度平易。我那时绝没想到他俩早就是中共党员,是在巧妙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进行战斗。
三,抗战胜利后,我奉派首先到上海,和李子宽兄一起筹备上海版复刊,我任总编辑。当时因交通困难,同事能来沪工作的极少。我自己除写社评外,兼和朱启平兄一起编要闻版,杨历樵兄主持翻译外兼编国际版,副刊则请蒋天佐同志主持。此外的内外勤,延请少数由内地来沪的同志担任。当时的星期论文,特请马叙伦、郑振铎、傅雷、周煦良、夏丐尊等先生撰写,社评也一般不转载重庆版的。初复刊的这几个月,正值多事之秋,如昆明惨案、重庆沧白堂事件、较场口事件相继发生,我们的态度特别鲜明,子冈、徐盈、高集、曾敏之、张高峰等同志都以渝版刊不出的真相,电告上海版,我们显著刊出,并配以义正辞严的社评、短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上海《大公报》是突破了一些沉闷局面的。所以能做到这点,主要得自子冈、徐盈等同志的支援。
解放以后,子冈主编《旅行家》,迄今这一刊物受人怀念;我仍主持《文汇报》。不久,我们都遭“错划”,更有共同语言。
子冈的文章自30年代问世之日起,便文如其人,爽直、豪放,而细密处丝丝入扣,绵里藏针,皮里阳秋,所以当时即吸引了广大读者。此集还收集了子冈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前,在30年代初期为《中学生》杂志写的抒情散文多篇,形象地表达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心态,展现了旧北京当时的风貌。从这里,可以看出子冈一步步前进的足迹。
我们会有千千万万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涌现,他们必然会在子冈这些作品中学习表达艺术、磨练基本功、培养记者的品德。
(按:此文是作者为《挥戈驰骋的女斗士》一书写的序言)


第8版(副刊)
专栏:

广告有术
章明
杨在葆同志愤怒了。——未经他许可,他的半身像被人家偷去做了药品广告的背景登在某杂志封底上。为此,他已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见1986年11月26日《中国法制报》)。他为何发这么大的火呢?因为这幅广告宣传的药品叫“京花牌阳春口服液”,“主治:肾阳不足、肾精亏损引起的失眠、健忘、肾虚腰痛、阳萎早泄。”药品广告用他的照片要暗示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杨在葆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少不了广告。但如何做广告也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分,巧拙之分。好的广告,可以起到介绍商品、传播信息、鼓励竞争的作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都有利。但有的广告忘记了我国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于是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现象,诸如:
“漫天夸口法”。卖瓜的说瓜甜,做广告的当然也不会说他的商品是如何如何的糟。但是说“甜”也要有事实作后盾,而且应该恰如其分。动辄用“品质超群”,“誉满全球”,“全国第一”之类的最高级形容词,很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特别是当今的群众最不爱听的就是大话、满话和绝话。还有一些不科学的夸大广告,如“使用××美容霜,令你青春永驻”!美容霜也许可以保护皮肤,显得白嫩,但说“青春永驻”就太离谱了,岂不成了神仙?
“狐假虎威法”。上述杨在葆的半身像被偷用作广告,就是一例(而且带有侮辱的性质)。还有另一些宣传药品的广告制作得有情节有故事:一位患者去医院就诊,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给他诊察一番之后,当场取出一种药品,现身说法,称它具有特效,劝告患者使用。患者欣然从命,道谢而去。医院的医生,是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专职人员,怎能随意假扮拉来作广告?而且那“医生”不报姓名,因而他的话就仿佛代表全国医学界的意见。这样做是否合法,很值得怀疑。目前电视上这类的广告不少,不知道医生们是否也会愤怒?
“强加于人法”。先介绍一种商品的优越性能,然后用充满感情、一唱三叹的韵调说出总结性的警句:“××牌手表(或电冰箱、电视机),您的明智选择!”这也很容易引起反感。介绍商品性能是你的事,而选择则是我的事,难道我没有头脑?难道不选择你说的那种商品,我就“不明智”了?
其实这些都是做得不很高明的广告。
广告大概自从社会进化到有商品之时就有了,见于典籍的关于广告的记载,也许从《韩非子·难一》中说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即可见端倪。那个出售兵器的楚人说的,是经不起一问的不实的广告。
好的广告除了生动、优美、引人注目之外,最根本的魅力还在于说真话,以诚取信。西方一些国家的广告千奇百怪,大吹法螺,只图赚钱,不问后果,实在不足为训。但西方也有些做得好的广告,如某国有个企业家推出一种新型汽车,他的广告词是:“我并不要求你购买我的汽车,只请你光临进行比较和选择。”这类广告能给人以不会上当的感觉。
广告有术,其术就在于一个“诚”字。推而广之,不但广告,就是写文章、作新闻报道乃至于为人处世都应如此。鲁迅说:“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只能靠说真话,来不得半点虚假的。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戏曲程式符号的转换
戴平
俞振飞回忆有一次和梅兰芳同台演出《断桥》,白娘娘看到许仙后,又恨又爱,叫了一声“冤家啊!”同时右手对许仙一指,当时俞振飞跪得靠梅先生近了一点,梅兰芳刚举手一指,就触到了“许仙”的额头,“许仙”没有防备,把上身往后一仰,梅先生连忙用双手来扶,但是一想:“你这个没良心的许仙,我搀你干嘛?”于是又立即生气地把他推开。这是一组即兴创造的新程式,生动细腻地表现了白娘子对许仙又恨又爱的矛盾心态,获得了满堂彩。尔后,昆曲唱《断桥》,都加进了这一指、一仰、一扶、一推的组合动作。梅兰芳曾不无感慨地说:“台上的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往往临时的灵机一动,信手拈来,倒能够十分合适的。”这说明,戏曲演员掌握表演程式后,还是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
程式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程式是相对稳定的,却不是凝固死板的;程式是有规律,但运用规律却又是自由的。程式与“理想的范本”并不是一回事。狄德罗所说的“理想的范本”是指某一出戏中的某一个角色的表演而言的;而戏曲的程式则是可以独立存在于具体角色之外的、具有概括和典型意义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程式是美的,但程式决不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套子。因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既然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之一,就不是一张僵死的图表,而是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动着的产物。在传统的戏曲程式中,确有许多东西不能适应现代观众变化了的审美心理的需要。戏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那些不适用的旧程式,创造出与表现新生活相谐调的新程式。
戏曲的程式也是一种符号,它的程式系统是一个符号系统。布鲁萨克在他研究中国戏曲的一本著作里写道:“演员的很大一部分程式是致力于创造符号。这些符号的主要作用是象征场面的组成部分。演员的程式化动作必须传达场面没有提供适当布景装置的那些情节。运用适当的程式动作,演员表演越过想象的障碍物,爬上想象的楼梯,……所表演的这些流动符号向观众显示了想象的对象的性质。”用戏剧符号学来研究戏曲程式,可以为程式应当不断变化找到新的理论根据。
因为任何一个符号系统都象音乐的音符一样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可变的。它的奇妙的排列组合,会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戏曲程式的符号系统也不例外。不是规则创造天才,相反,天才时刻都可能突破规则。中国戏曲史上的无数材料证实:唯有那些善于创造性地运用程式、敢于突破旧程式而创造新程式的艺术家,才能被严正的戏曲史所认可。生活的大河奔流向前,戏曲的程式也必须不断地发展和突破。一个新程式代替了旧程式,另一个更新的程式又在孕育之中。陈陈相因,抱残守缺,是不会有出息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告诉大海,告诉夕阳……
祖淑英
轮船启航了。雾中的渔村以及留在渔村的日子越来越遥远,越来越美好。蓝色的大海已平静了昨夜的波涛。
是大海给了我一双美的眼睛,但我却没有看到海上壮丽的日出。今天早晨,不知是否有一双眼睛在相应的位置上凝望初升的太阳。
海风撩起白雾,扶出了夕阳——静静伫立在海水与暮霭之间,没有炫目的光芒,只有如血殷红。这就是我的太阳吗?我看着它,如同陌路。
希望得到的很难得到,不希望得到的正悄悄到来。我思念终于未能看到的日出,思念不觉间丢失的夏日——旅程尚未结束,然而已是落叶时分。
太阳越来越大,越来越红。云层裂开一道缝隙,似乎已难以承受太阳的压力。当我猛地想起应该留下这景象时,太阳颤抖了一下就没入水中,流一片鲜红,躺在海天相接的地方。
浓重的雾。当深夜来临,我停下笔聆听海涛的奔涌。当我因为渴望而屏息静气,从心底不绝地呼唤;当我以无限深情向着东方伸出双臂,我的眼前,我的心中还会有红日升起吗?会的!我要告诉辉煌的夕阳:由于你庄严、沉重的降落,我才理解了庄严、肃穆的升起。
从此我心中有了一片大海。每当东方透出第一抹晨曦,我便以最绚丽的色彩,在这片蓝色的海面添一轮冉冉上升的旭日,为自己,也为许多热切期待的眼睛。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凉水泡茶慢慢浓”
刘汉中
记得有一位少数民族歌手唱了一支
“凉水泡茶慢慢浓”的情歌,暗示她的恋人不要太着急了。这诙谐的歌词当时就把观众逗乐了。其实何止谈恋爱,搞改革,同样应既积极又稳健——“慢慢浓”。
中国古代大改革家王安石当年在推行均输、青苗、免役、保甲等项新法时,曾再三强调:“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这是很有道理的。建国以来,为何我们的经济建设搞了不少运动,收效总不大,有的甚至得不偿失?主观冒进、“急而成之”,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也正是党中央“缓而图之”的结果。
不是说“搞改革要有魄力,不能怕失败吗?”是的。但有魄力,敢干,并不等同于蛮干、乱来。那种不问皂白青红、排头砍去的李逵式的战法,那种“孙猴子坐披椅——毛手毛脚”的作风,那种“趁队起哄”的大呼隆方式,怎么能用来搞改革?不少改革收效大的企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稳健。他们在决策之前反复调查,权衡再三,一旦拍板,速度才明显加快。今天我们进行城市改革,同样应该“一思而行”,一试而动,若能三思而行,三试而动,那更好。如果不问别人的改革经验是否适用,不管本单位条件是否成熟,就不思即行,草率从事,以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搞改革,反而会耽误时间出乱子,败坏改革的名声。所以尽管有点扫人兴致煞风景,我仍旧想说,还是“凉水泡茶慢慢浓”的好。这样做虽然没有过去那种大呼隆来得热闹,但一定要稳当扎实得多。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诗画配
雪乡在一串歪歪斜斜的脚
印中
走来,走入我的梦
里。小屋的栅栏漏出一个
冬天的童话,栖息在桦
树林里,
一阵雪鸽的哨音,将那
六角的雪绒花吹散
冬的音符,簇拥着我
童年的银白色世界。
多想,多想沿着那串脚印
走回
走回我北国的雪乡
我梦归的故里。
王子荣 木刻 巴莫曲布嫫 配诗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