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经济)
专栏:

山西采取六条措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本报讯 记者陈健报道:连续两年因旱灾粮食减产的山西省,为了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确保1987年农业和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的恢复增长,最近提出六条实实在在的措施。
这六条措施是:增加与粮食合同订购挂钩的平价化肥和柴油的供应数量,在中央确定的每百公斤贸易粮供6公斤化肥、3公斤柴油的基础上,增加到每百公斤小麦供化肥20公斤(秋粮供化肥10公斤)、柴油4公斤;农田水利经费,在1986年的基础上,由省财政调整增加1000万元;由省财政贴息,从省农行贷款3300万元,扶持农民开发治理盐碱地五十万亩;用省自有外汇进口5200吨地膜原料,由省财政补贴450万元,推广粮田地膜覆盖面积150万亩;省财政用800万元补助地方产化肥,保证化肥的平价供应,增加化肥的施用量;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粮食生产技术承包。
地处半干旱地带的山西省,1985年和1986年连续两年秋粮减产。农业投资连年下降也削弱了农业的后劲。山西省今年扶持粮食生产的新措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省领导认为:在农业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业的基础作用高度重视,并在各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持农业发展的后劲。象山西这样水源紧缺的省更不能有半点大意。目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在组织有关部门落实上述六条措施。


第3版(经济)
专栏:来信

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老化,渠道平毁和电力、柴油缺乏,淮北平原的上十万现代化机井,大多遭到毁坏。农民们呼吁——
莫让机井变“文物”
文物出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记者在安徽淮北平原见到的“出土文物”,却是遭受破坏的现代化机井,令人痛心!
淮北平原1980年前拥有现代化机(电)井13.8万眼,其中11.2万眼配套齐全,有效灌溉面积达600万亩以上。然而到1984年底普查时,保存完好的机井仅剩下3.4万眼了。以后继续减少,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老化、渠道平毁和电力、柴油缺乏等因素,近年来淮北地区投入抗旱的机井只有四五千眼。其中阜阳地区去年8、9月间遭受严重旱灾时,能开机抽水的只有1080眼,仅占原配套机井的2%。
为什么那么多机井不能使用呢?记者作了一些调查。固镇县张巷乡土楼村,1978年一年打了50多眼机井。可我们进入灌区时一眼井也看不见。“井呢?”一位正在挖地的农民气哼哼地说:“早变成地下‘文物’了!”他带我们来到一块田里,试探着用锹一挖,果然发现一个黑黑的洞穴,幸好还有个盖,不然早就被泥土填平了。这位农民说,当年省水利厅帮助打井时,全都配了井泵,架了高压电线。如今,机泵变卖了,高压线被人偷拆了,杆子被人拔了。有的农民嫌承包田里的机井占地,又怕别人挑水踩坏庄稼,犁地时陷伤牛腿,就干脆把机井埋了,再过些年,恐怕连井址也记不得了。
记者在阜阳地区听到不少“临旱找井”的事情。利辛县王人乡小蒋庄,原来打的几眼机井埋入地下久了,人们记不清井址。大旱之中,村党支部书记急得满地寻找,终于找到一眼井,抢修好安上水泵,全庄30亩黄豆很快浇了一遍“救命水”,接着又帮邻村浇了18亩田。这下群众醒悟了,两天后又找到一眼井,安上两台水泵抽水,又为30多亩庄稼解除了旱魔的威胁。“护井公约”也很快订出来了。
在许多地方,一方面是建好的机井被破坏,一方面群众又急着想重新打机井。80%的机井遭到破坏的砀山县,目前就有一两千户农民正在申请自费打机井。
另外,淮北地区井灌用电、用油问题应尽快得到解决。现在只有在遇到严重干旱时,省里才采取临时措施调拨抗灾的油、电。平时农民想浇“增产水”,全靠到处奔走买高价油、议价电。农民叹道,“一缺电,二缺油,一到灌溉就发愁”。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第3版(经济)
专栏:

引来河水回灌 补充地下水源
兖州增强水利长远效能
本报讯 山东省兖州县引水回灌、补充地下水源,增强了农田水利的长远效能,全县地下水位平均回升3.6米,年节省灌溉费用180余万元。
兖州县的农田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前些年每年地下水的开采量都在2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自然补给量,造成地下水位连连下降,到1983年,全县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5.3米。在西北部形成21万亩面积的“漏斗”区,有3万亩土地成了贫水区。水位下降,使轮灌周期延长,井、机更新周期缩短,灌溉费用增加。县领导看清这一潜在危机,及时采取措施,分级筹资,逐年投入,分期施工,累计投资490万元,进行了两项拦截蓄留境内河水的回灌补源工程建设,并本着谁受益谁出劳力的原则,组织农民开挖引水干支渠100多公里,清挖在农田林网建设中形成的路沟700多公里。这样一来,流经兖州的两条河流的河水,经过积、提、蓄之后,进入纵横交织的引水沟渠网,再向地下渗透,使地下水源得到补充,回灌区内的每个百亩方田四周,基本上常年都有水。
回灌补源工程从1983年开始发挥效能,引水能力逐年增加,目前年回灌量达3500万立方米,回灌面积25万亩。去年,这个县遇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但回灌区内的地下水位仍然上升了近一米。有了较充足的灌溉用水,从1983年以来,这个县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平均亩产年年超过500公斤,去年达620公斤。
(王志军)


第3版(经济)
专栏:编后

吃堑与长智
连续两年粮食减产,使山西省同志的头脑更清醒了。尽管造成减产的重要原因是旱灾,但他们没有更多地“怨天”,而是认真从自身工作方面查找原因,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农业增加投入,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当然,订措施只是第一步,真正落实,还要做许多艰苦的努力。
其实,山西面临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动真格的”,从多方面筹资,注意加强农业后劲了。但也确有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一种盲目乐观情绪,对农业存在的潜在危机认识不足。相信他们会从山西的情况中得到启示。


第3版(经济)
专栏:

北京美都服装厂从实际消费水平出发
积极为中老年人设计生产各式服装
编者按:在今日的市场上,“卖衣难”和“买衣难”并存,其关键在于产销不对路。有些企业,把注意市场信息片面地理解为追逐“时髦货”,而不全面考虑各层次的人的不同需求。他们应该从北京美都服装厂的经营中得到启发。
据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陈宪鑫)在服装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北京美都服装厂根据中老年人的实际消费水平、穿着习惯和生理特点设计生产服装,产品畅销不衰。
北京美都服装厂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中型服装厂,以生产中山服和女外衣见长。在“西服热”的影响下,曾一度转产西服。不久,有一位50多岁的建筑工人因买不到他习惯穿的中山服,对这家服装厂提意见说:“我们这个岁数的人也要穿衣服啊!生活好了也要穿好一点,为我们中老年人想想吧!”厂领导考虑到中老年
“买衣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普遍问题,于是从1985年上半年开始转产中老年服装。
调查表明,中老年人一般随着孩子长大或工作,生活负担减轻,经济好转,有条件穿好一点,但又讲究实惠。针对这一特点,工厂在选择面料时就以经济实惠的化纤为主,做成成衣后,大约50元左右一套。为了满足美观大方的要求,厂子又尽可能选用仿毛面料,他们生产的“四季”牌男装和“夜来香”牌女装赢得了中老年人的欢心,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第3版(经济)
专栏:

就《统计法实施细则》发布实施
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就今天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回答了本社记者提出的问题:
问:《统计法实施细则》是一部什么样的法规?
答:它是根据《统计法》制定,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部比较完整的统计行政法规。统计法规是国家统计活动的法律规范,具有国家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是全国人民和各种法人在统计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
问:制定和发布《统计法实施细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统计法》颁布实施三年来,我国的统计活动开始有法可依,人们的统计法制观念有所提高,统计资料和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明显增强。但目前人们在统计活动方面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统计法》仍未得到普遍遵守。例如,为了谋取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荣誉,而在统计活动中弄虚作假的仍然时有发生。一些统计人员为维护《统计法》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反遭排挤、打击,而违法者却常常不受严肃查处。为此,亟需通过《统计法实施细则》的发布实施,把我国统计法制建设向前推进一步,以便在掌握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统计的重要作用,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问:《统计法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部法规明确规定了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的职权和职责。根据这部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事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从事统计活动,完成统计任务。各级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计划应以统计数字为准,防止数出多门。同时,要对统计调查实行计划管理,以免重复调查、报表成“灾”。统计检查工作要做到法纪严明、功过分清、有功者奖、有过者罚,维护统计法制的严肃性。
问:如何继续完善统计法制?
答:统计法制包括统计法规以及依照统计法规制定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统计标准。今后,国家还要根据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进一步使我国统计法制日臻完善。例如,确定统计犯罪的界限与罚则,研究采取经济制约的办法等。


第3版(经济)
专栏:

过去泥腿子 如今成专家
河口村农民输出制鞋钉技术
本报讯 辽宁省宽甸县河口村近两年向外地派出60多名鞋钉制造“专家”,行踪远至千里之外。
河口村是全国有名的鞋钉生产专业村,全村农民几乎人人都有鞋钉制作技艺。1985年开始,这个村陆续派出60多人到太原、侯马等地联办起三处鞋钉厂,进行技术、资金联合,当年就收入22万多元。与此同时,村里还鼓励农民自行向外输出技术,去年有十几个农民到外地鞋钉厂从事技术工作,受到当地厂方的好评。
对外输出技术,不仅扩大了生产领域,同时促进了老厂的技术改造工作,使鞋钉规格、花样、品种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去年,这个村生产的鞋钉还远销国外。(刘福仁)


第3版(经济)
专栏:

租赁公司贷款“买鸡” 中小企业“借鸡下蛋”
广东引进先进技术有新招
本报讯 据2月16日出版的市场报报道:广东国际租赁公司以借贷方式,利用外资,引进先进设备,然后用租赁方式支援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取得较好效果。
这家公司自1983年成立以来,先后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引进52条生产线和5000多台单机,帮助220多家工厂完成了550多个建设项目。租赁办法被喻为“借鸡下蛋”。承租单位一开始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就可租到设备。协议签订后,由广东国际租赁公司组织国外制造商负责设备运输、安装、调试、供应零件和提供技术服务。承租企业可边生产,边创造利润,边出口换汇,边支付租金,在三至五年内将设备折价留购。
广东国际租赁公司接受引进、租赁业务,前提条件有二:一是承租者所提的项目、所需的设备必须事前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二是项目经济效益高,产品出口换汇能力强。广州市珠江食品厂原来以生产葡萄糖为主,经营亏损。1985年承租了广东国际租赁公司引进的塑瓶生产线和益力宝灌装生产线,去年投产,日产益力宝乳酸饮料12万瓶,产品供不应求,由亏损一跃而年盈利370万元,广东新会县从国际租赁公司租得引进的现代化设备,形成一座新的纺织城。 (吉荫桐)


第3版(经济)
专栏:

王丙乾谈今年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
狠抓增产节约 实现增收节支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田川、本报记者江夏报道: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丙乾在2月15日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今年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狠抓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努力完成今年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他要求广大财税部门围绕这个中心,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面向基层做工作,把各项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措施落到实处。要对不同行业,分别提出增收节支、增盈减亏的要求,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并定期检查落实的情况和效果。要支持那些名优、紧俏产品生产的发展,对质次、滞销产品的生产,要利用财税杠杆予以制约,促使企业限产或转产。今年要求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2%,扭亏30%;商业企业降低流通费用2%,扭亏20%。
——按照政策组织收入,力争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收入任务。各级税务部门要与财政部门通力合作,把应收的税款及时足额地收上来,坚决制止偷税漏税;要严格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办事,不得乱开减税免税的口子;要坚决依法征税,不能搞税收包干。
——坚决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去年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得比较严,没有突破预算,今年要继续从严控制。
——控制、节约行政经费和各项事业费,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经费的自给水平。要立即停止增设机构和扩大编制,停止机构升格。
——严肃财经纪律,继续开展财务、税收大检查。当前特别要制止截留利润、偷税漏税、虚报冒领、转移资金以及编造假帐。要严禁滥发奖金、实物、补贴,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用公费旅游。
——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严格预算收支管理。


第3版(经济)
专栏:市场随笔

还是要唱收唱付
高波
不久前,我在一家商店买鱼,2斤多带鱼应付3元5角,我拿出10元整钱,可售货员只找给我1元5角,她硬说我给的是5元钱。不知是售货员记错了,还是别的原因,当时又没有证人,争议了几句,看争不出个什么结果来,我只好提着鱼悻悻然离开了店铺。
过去商业部门要求售货员售货时唱收唱付,就是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来的。可是现在不少商店把这个传统丢掉了,原因可能是怕麻烦。岂不知,怕麻烦的结果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麻烦。买卖双方有一方不经意,记错了金额,就可能招来一番争吵,伤了感情。看来,在商业零售部门,还是要提倡唱收唱付为好。


第3版(经济)
专栏:

一把草一绺头发也派上大用场
小商品成为胶东创汇骨干
据新华社济南2月15日电 (记者毛致存、王进业)在胶东半岛,一把草、一绺头发、一些工厂的边角废料都派上大用场,被加工成各种美观大方、价廉实用的小商品,成了出口创汇的骨干商品。
近两年,青岛市的一些木工厂利用制作木器家具的边角废料,生产出冰棍棒63.4亿多支。每支虽只卖2厘钱,可积少成多,出口额多达1286万元。
过去被当作烧柴的麦秸、玉米皮,以及野生的油草、山箭草、蒲草、茅草等,如今被农民利用起来,编织成经济、美观、实用的提篮、提袋、挎包、坐垫、草帽等上千种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商品。去年,仅烟台、青岛两市的草制品,就创汇约2000多万美元。
小商品成本低,其中不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干,一经引导和组织,便有大批农民进入生产领域。这些小商品大多数被组织在一个个销、供、产等环节紧扣的生产体系里。市外贸部门负责及时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从国外引进各种样品,与外商联系经销业务。


第3版(经济)
专栏:

河南平原林木蓄积超过山区
河南林业部门新近提供的材料说,河南省平原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已由解放初期的百分之一点五上升到目前的百分之十一。
据统计,河南平原地区解放初期只有散生树木二点五亿棵,而现在已经多达十一点四亿棵。目前全省平原地区的林木蓄积量已经超过山区。


第3版(经济)
专栏:

西藏去年外国游客二万多人
西藏自治区去年共接待外国游客二万八千多人,营业额达二千七百多万元,分别比一九八五年增长一倍和三点五倍,创利润八百万元。
西藏高原的风光,藏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独特文化和浓厚的民俗风情,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西藏新建了拉萨饭店、西藏宾馆、贡嘎机场宾馆等一批旅游饭店,使西藏的旅游饭店从两座增加到十四座,床位由二百多张增加到三千四百多张。


第3版(经济)
专栏:

海南岛大量种植反季节瓜菜
海南岛各地去冬以来种植的反季节瓜菜面积已超过二十万亩。已经有三万多吨销往大连、沈阳、北京、上海、河南、河北、江苏等省市和港澳地区。
海南岛长夏无冬,适宜种植的反季节瓜菜品种达一百二十多个。近年来,各地立足于当地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先后在三亚、乐东、陵水三市、县开辟了冬令西瓜、冬瓜、苦瓜、南瓜、西红柿等生产基地,在文昌、琼海等县开辟了菜椒、芦瓜、丝瓜、青豆角、黄瓜等生产基地。 (据新华社讯)


第3版(经济)
专栏:

农村经济中的各种因素都在变化着。究竟是让农民安心于种种“不变”的许诺中,还是促使农民形成一种相信变化、顺应变化的心理状态?这个问题在许多地方并没解决,以致在河北省文安县出现了一场——
兴隆宫风波
本报记者 凌志军
“一号文件在兴隆宫不管用了!”
1985年春耕刚过,河北省文安县骤起风波:兴隆宫乡要把农民承包的责任田都收回去,搞什么“土地集中”。“大包干”才三年,怎么现在又要变?看来问题严重了!这不,县委工作组已经开赴兴隆宫。
“怎么办?”兴隆宫乡党委成员围着书记白中亭要主意。
“别管外边说什么,咱自己乡里农民怎么说?”老白终于开口了,他这是明知故问。
“这是你自己调查的嘛,多数人拥护,15%的人不同意。”
“既然如此,这事应该行得通!”
事情就在这种犹犹疑疑的气氛中定下来:全乡每人留一亩二分口粮田,其余远地、次地全部收回,并为大块方田,重新转包。
“万一犯了错误……”大家嘀咕着走出会议室。老白苦笑一下,他深知这些人都是赞成土地集中的,就是承担不起一个“变”字的压力。这些年,农民怕变,干部也怕变,似乎只有“一切不变”才是人心所向。可眼下,兴隆宫乡不变行吗?要让土地“肥”起来,唯有多投入。可全乡土地却是“三分天下”:人均口粮田,户均责任田,猪均饲料田。四万多亩地被割成五万多块。这些年乡镇企业发展了,一半以上的劳力离开了土地,而留在地里的农民却还是那“一拃地”,打眼井,不够宽;种棵树,枝头顶到别人家的玉米上。
“不改变这种状况,你叫农民怎么增加投入,土地怎么高产?”白中亭向调查组摊牌了。调查组的同志看到这一切,点点头:兴隆宫的大方向对。
然而事情仅仅是开始。与三年前“大包干”时毫无保留地迎接变革的情形相反,这一次扩大土地承包规模的农民,怀着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想变,是想得到更多的好处;怕变,是怕失去既得的好处。他们在“包”与“不包”之间犹犹豫豫,进进退退。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收地只用了几天,再包出去竟用了大半年:海河以北那四百多亩地本有六户投标,到写合同时却只剩下三户;清河以南那块大方田十三人议定联合承包,可到了在合同书上按手印那天,有的人就托故不来了。
直到1986年春,全乡万余亩责任田分包给133户,合同书签好了,司法局公证了,事情终成定局。
不愿种地的都走了,愿意种地的人反倒伸开了手脚。就从1986年春开始,冷冷清清的土地上又热闹起来,车多了,路平了,渠畅了。二十多眼新机井;几千米喷水管;上万米电缆线路;数十里防风林;还有几十间炊烟缕缕的新砖房……种田大户们索性带着他们全部的资金和时间住到田头来了。
土地这东西决不负人,你投之以一,它就报之以十。种田大户手中的万余亩土地上,黄豆亩产增二成;花生增三成;玉米增六成……总计增收70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比过去增加两倍半,一年收回农田建设的全部投资还有余。种田大户中,劳均收入2000元,比过去增长整三倍,出乎意料地超过中等工商业户的收入水平。
适度扩大土地规模经营,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民的热情又回到了土地上。有个村入冬后又有一些工商业户转出480亩地。村里打算包给6户,不料闻讯投标者竟有230户之多。农民任俊芳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在头年还是转包土地的坚决反对者。“你不是最怕变吗?”支书问。“那是去年的事了,现在不怕了,我看这政策会越变越好。”
“不怕变了”。这在当今农民中还是少有的观念。土地相对集中本是件很正常的事,但围绕这件事,在兴隆宫竟出现了持续两年的一场风波。现在,兴隆宫的农民不怕变了,或者说,他们相信会越变越好。从这一点看去,兴隆宫在这场风波中,除了赢得土地适度规模的效益外,是不是还赢得了更为深远的效益呢?


第3版(经济)
专栏:

北京市金属结构厂机钳车间一百多名干部职工,顾全大局,为兴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搬迁到偏僻的郊区。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冒严寒在空地上坚持生产,人拉肩扛改建厂房,使生产很快得到恢复。1986年他们承担了南极考察站、辉县小氮肥厂、北京市焦化厂、衢州化工厂等有关生产任务,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黄秉连 白福才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