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今古人物

阿里的事业
李政
斯里兰卡中部地区的一个新建村庄,刚刚修成直通村中的平坦、宽阔的马路。成群男女络绎不绝地汇集到这里,歌声、鼓声与吹号声一片欢腾,庆祝新马路的竣工。
一辆小车奔驰而来,一位身着洁白纱笼的老者,缓缓地从车里出来。“阿里先生,您好!”人们热情地呼喊着,紧紧地围住了他。
这条马路是由全体村民在阿里带领下修成的。
身旁的朋友悄悄地告诉我:“阿里先生在斯里兰卡很有影响,非常受人尊敬。”
“为什么呢?”我好奇地问道。
“因为,就象修这条路一样,他领导的全民繁荣运动到处为贫民谋福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阿里先生。人们尊敬他。”
朋友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第二天,我专程访问了他。
“斯里兰卡全民繁荣运动”总部设在科伦坡南郊的海滨小镇——摩洛图瓦。阿里先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
当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介绍了为什么搞这个“运动”。他说:“我是一个教师。我希望贫困者富裕起来,这就是我当初的主张。”
阿里,全名叫A·T·阿里亚拉特纳,1931年出生于斯里兰卡南部的乌纳瓦图纳村。他在教师工作之余,经常到农村和农民们一起讨论发展事宜,每到一地,他总要和村民们一起劳动,因此,人们称他是勤劳的农民。
阿里先生身材矮小,身板结实,虽一头白发,却满面红光,两眼炯炯有神。他身着洁白的纱笼,脚穿一双橡胶拖鞋,说话温柔,精力充沛,富有感情。
他回忆说:1958年,他首次带师生到科伦坡北郊的卡纳图拉瓦村,把村民组织起来,一道挖池塘、建公厕、种花、植树,后来又为无房户盖住宅。不久在村里建立了“运动”的联络点,师生们常去村里劳动,帮助贫民解决困难。“运动”可以说是从这个村开始的。村里出现了新面貌,引起邻村人的兴趣和当局的关注。当时的总理向他发来贺电。后来“运动”很快扩展,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运动”已推广到全国上万个村子。在这些村中,有的打了水井,有的修建住房,有的建立了小型企业,生产肥皂、砖瓦、玩具等;有的增设学校和技术训练班,有的成立歌咏队、足球队等等。“运动”在全国建立了6300多个分部,每个分部负责十至二十个村子的工作。
他说,这个运动最初叫觉醒运动,觉醒是最重要的,人一旦觉醒了,其智慧是无穷的,很多看来办不到的事都能办成。他举例说:有次风灾,一个村子被毁,村民一无所有,无家可归。我得知后,带领几个人住进村里,集中村民,开了半天会,要求他们鼓起勇气,自己动手,重建家园。我把木匠、泥瓦匠和村民组织在一起,指定一名青年负责,挨家挨户地修理住房和其他设施,没有多久村子就恢复了。
阿里特别强调在发展工作中不能只考虑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他说“运动”虽为一些村子修桥、铺路、打井、建房……改善生活条件,最主要的是从中发挥群众的智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互助精神。阿里常说:“我们修了路,路也修了我们。”
“斯里兰卡全民繁荣运动”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声誉,而且在财政上得到了国内与国际上的资助。1970—1980年前后,有五个国家为阿里的事业提供了奖金。1982年比利时王国授予他国际发展奖;1983年荷兰、挪威等国为他提供资金或实物的援助。
1971年斯里兰卡国民议会通过全民繁荣运动的立法,支持阿里工作,赞扬他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1981年,贾亚瓦德纳总统授予他博士学位,并多次接见,鼓励他为国家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总理普雷马达萨和一些部长也不止一次地称赞:“农村觉醒运动是阿里先生的杰作。”
阿里先生对中国人民怀有深情厚谊。1981年他和几位政府官员筹建了斯里兰卡—中国协会,一致推选他为斯中协会的主席。
多年来,阿里为发展斯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呕心沥血,作了许多工作。1983年,他率团访华,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参观了许多地方。他告诉我,他在中国访问,最感兴趣的是参观农村。他说:“中国农村的迅速发展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启迪和鼓舞,这对‘斯里兰卡全民繁荣运动’的发展很有好处。”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副刊

在国际劳动营的日子里
马艾冬
乘车沿开罗——塞得港公路向东北行135公里,便到达了埃及重要的工业、旅游城市——伊斯梅利亚。我们四名中国留学生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1986年国际劳动营。
埃及的国际劳动营始于六十年代中期,其宗旨是通过劳动和旅游增进各国青年对埃及古老文化的了解和他们之间的友谊,促进和平。
伊斯梅利亚是座美丽的城市,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十分幽静。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就沿城东流过。
我们的任务是为城边一个新建的公园种草、植树。来自17个国家的100多名营员分工合作,挖坑种草植树。天热,我们的后背被晒得火辣辣的。早上无论喝多少水,干上两三个小时,就全变成汗蒸发了,口干舌燥。当园艺师宣布小憩时,我们立刻奔向几颗椰枣树下的荫凉处,一屁股坐下去。随后,各种语言的交谈和笑声便混合着飘荡起来。整个劳动营期间,各国青年一共种了1万多平米的草坪和几百棵树。
一位来自巴勒斯坦的青年,听说我是中国人,便热情地与我攀谈起来。他叫阿莱,与他全家一起住在开罗。他在埃及的一所大学攻读法律,明年毕业。我问他毕业后做什么,他耸耸肩,表示这还是个未知数。当他向我谈起他的一家对中国的向往时,言谈话语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感情,并说他们订着两份阿文版的中国杂志,以了解中国这些年来的变化和发展。他又用很标准的汉语发音给我唱了中国歌曲《东方红》,并准确地讲出歌词的意思,这使我十分惊讶。原来他的父亲曾访问过中国,回来后教会了他们全家人唱这首歌,并把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时的合影一直挂在客厅中。
舒恩来自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性格豪爽又不乏幽默。大家热不可耐,纷纷诅咒这烤人的太阳。舒恩道:“大家不用埋怨了,过一会儿我们和美国的航天飞机通电话,让宇航员把太阳推远点就行。”一席话,引得大家发笑不止。劳动时他抢在前面,挑重活干,所以大家一致推选他为劳动委员。
劳动营的最后一天,是布置各国的园地。热情的埃及朋友把我们的园地安排在整个展览的第一位。这两平方米的面积虽然很小,但也是个反映我国面貌的窗口。我们精选了20余幅图片,并写了简短的文字说明一起贴出。各国青年纷纷前来参观,点头赞赏。闭幕式后的一天,我们准备收拾展品,发现展品已不翼而飞。我们知道,人们向往中国,热爱中国,这是为了留作珍贵的纪念吧!


第7版(国际)
专栏:

普希金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
李春
今年2月10日是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150周年。不仅在诗人的祖国,世界各国无数热爱他的作品的人们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他。
描绘普希金的名画很多。这幅《普希金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局部)算得上一幅很讲究意境、构思巧妙的独辟蹊径之作。它的特点在于:情在意中,意在画外,含蓄不尽,情景交融。虽然只画了诗人一个背影,这个萧索的背影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秋色之中:金风乍起,黄叶飘零,云幕低垂,秋雨蒙蒙,山川空寂。普希金站在一座旧庄园的门廊前,眼前的大自然景象正是诗人心情的反映。诗人双目微闭,显得有点忧伤,面部清癯苍白;阵阵秋风吹过,单薄的外衣在飘动,诗人两手紧抱双臂,此时,他的身影好象显得更加憔悴了。这幅画描绘的历史背景是:普希金受十二月党人等进步思想影响,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度,不满沙皇的统治。1824年7月,他遭到了官方谴责和迫害,被单独地流放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流放的日子,寂寞孤独,但他并不绝望,仍然向往着光明与未来。画家波普科夫以生动的画笔塑造了这样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物。
近年来,苏联肖像画创作很重视哲理性的描绘。这件作品就是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哲理性的概括。作者维克多·波普科夫(1932—1975)毕业于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是当代苏联一位比较有影响的画家,正在他创作旺盛年代,不幸于1975年突然逝世,享年仅43岁。这件作品是他逝世前一年创作的,曾在国内外引起普遍的好评。
(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洲杯”帆船大赛拾零
阿君
第二十六届美洲杯帆船赛总决赛在西澳大利亚州弗雷曼特尔港附近的印度洋水域进行,不久前刚结束。美国星条旗号帆船以一分五十九秒的优势击败澳大利亚的笑翠鸟三号,从而以四比零的成绩,为美国夺回了美洲杯。
在那些日子里,“美洲杯”几乎成了澳大利亚每个人的口头禅;在机场、旅馆、饭店、街头,比赛的海报到处可见;电视台一天十多个小时连续播放比赛实况。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意大利等参赛国来的许多旅游者也纷纷涌到这个靠近印度洋的城市,以给他们国家的选手助威、加油。
我到西澳首府佩思时,正赶上“美洲杯”帆船赛预赛。接待我的西澳主人也是个“美洲杯”迷。他不但带我去看了那个银光熠熠的“美洲杯”,还一定要陪我乘船到海上去看看比赛实况。一天早上,我们同其他旅游者一起乘上了专为观看比赛安排的游船。途中,热心的主人给我讲解了比赛的基本规则:先由卫冕组(由澳大利亚各队参加)和夺魁组(由其他国家的代表队参加)分别进行预赛,最后由这两组的冠军进行决赛。每场比赛的赛程约六十四英里,共进行七次,先赢四次者为胜,然后参加决赛。
几条帆船进行比赛,怎会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兴趣呢?主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解释说:比赛之所以吸引人,因为它不但是一场极为壮观的体力和航海技巧的比赛,而且是一场现代造船技术激烈的竞争。参赛各国为了取胜,培养了一批能顶风破浪的好水手,而且千方百计利用先进技术来改进赛艇。澳大利亚在一九八三年夺魁,就是由于它对船的龙骨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现在参赛的帆船,几乎都装上了能在几秒钟内算出风速、水速、风向的电子计算机。由于用料讲究,设计精心,装备先进,每艘船的造价都十分昂贵。
赛艇都是由各国大企业、大公司出钱制作的,而那些企业和公司是从来不会白白花钱的。它们通过比赛,一可得到先进技术,二可得到名声。一九八三年澳大利亚二号艇夺魁后,其船主、西澳巨商阿伦·邦德名声大振,他不但获得了先进龙骨设计的专利,同时也使他经营的产品身价倍增。其公司最近一年的利润竟达十亿澳元,收益当然大大超过了他当初投入到赛艇的一千五百万美元。此外,比赛也给得胜国带来了荣誉,而荣誉又吸引来了无数的旅游者。在过去的三年中,佩思的旅游业迅猛发展,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现有餐馆二千多家,高级旅馆近二百家。据西澳政府统计,西澳从“美洲杯”大赛中的得益超过四十亿澳元。
热情的主人同我正说着,游船忽然剧烈地晃动起来,一些晕船的旅客开始呕吐。原来我们已经到达海浪汹涌的赛区了。我随着人们来到船的顶层甲板,向广阔的海面望去。只见那蔚蓝色的水面上,两艘轻捷矫健的帆船正在你追我赶。凝视着乘风破浪的白色赛艇,我不禁悟出了一个道理:当今世界的体育大赛,似乎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
(附图片)
参赛帆船乘风破浪


第7版(国际)
专栏:

目睹巨星“弥留”之际
若水
星球的寿命长至数百、数千亿年甚至更长时间,因而对天文学家来说,要亲眼目睹一颗星星的“寿终”可谓千载难逢。
不过,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女天文学家罗伯塔·赫姆弗累斯通过技术先进的仪器,却第一个有幸观察到了一颗巨星
“弥留”之际的种种动态。这颗被命名为“变星A”的巨星距地球约二百万光年,质量是太阳的五十倍,而亮度却是太阳的一百万倍。罗伯塔描绘说:“这颗巨星的外大气层似乎已全部隐褪,而从地面上不断冒出的气体和尘埃使其黯然失色。”
早在1900年,英国科学家对这颗寿数将终的巨星就作过摄影记录。在此后的五十年中,“变星A”在“临终”前却回光返照,变得分外明亮。但在1950年,它又突然暗淡——亮度只有原先的二十分之一左右,从此便一蹶不振。
眼下,对它已观察数年之久的罗伯塔仍严密注视着“变星A”的动向。她分析说,该星地壳直径在一年之内膨胀了六倍之多。一旦烟雾散去,地壳将迅速变冷并逐渐剥落。经过多次膨胀和地壳的剥落,该星将只剩下无比灼热、明亮的地核。在持续约十万年(或更短)的‘垂死挣扎’后,将在一阵巨大的爆炸中从宇宙空间消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