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陈云同志在听取银行工作汇报时的谈话
(一九七三年六月七日)
陈云:我是一天打鱼一天晒网。今天是晒网时间,只谈半小时好不好?
陈希愈①:好!
陈云:我想了解一下国际金融和货币问题,请你们从以下几方面收集一下材料:
1、美、日、英、西德、法各国从1969年至1973年的货币发行量多少?外汇储备多少?其中黄金储备多少?
2、现在世界黄金年产量多少?其中主要产金国的年产量多少?
3、八百亿欧洲美元都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4、作为经济繁荣、衰退、危机的标志,工业除了钢铁以外,还有哪些行业?美国是包括建筑业的。
从1969年至1973年美、日、英、西德、法各国的钢铁、机械或其他基本建设投资多少?
5、美、日、英、西德、法各国渡过危机的办法是什么?每次危机间隔时间多少?
6、美国同英、日、西德、法各国的矛盾,除了政治上的以外,经济上的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矛盾是什么?
7、美国和日、英、法、西德各国在贸易和货币方面存在的问题,估计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
法国财长德斯坦是主张把货币和黄金联系起来的。世界上货币总流通量和世界上黄金总持有量,是否可以算出一个大致的比例来?
8、美国1973年对外赤字多少?包括转移、驻军、投资、旅游、贸易等方面。
9、对世界经济和货币、金融情况的近期和远期的估计。
10、对外国银行给我们的透支便利的利害估计。
就是这么十个问题,看看有没有困难。时间是一个星期到十天。如果十天不够,再长一点也可以。
陈希愈:我们回去组织一下。
陈云:你们银行是不是还有研究机构啊?
乔培新②:文化大革命前有个金融研究所,后来撤销了,现在还有个研究室,共十来个人,主要搞国际金融研究。这方面,外贸部门比我们好些。
陈云:外贸部门主要是搞货价研究的。全面的经济研究还是要由银行担负起来。有懂外文的人吗?
乔培新:有。
陈云:你们那个研究机构还是要搞起来。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75%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25%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75%对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他们。供求关系、货币关系的变化通通反映到外贸上来了,不搞研究机构怎么能行。75%对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他们,这个趋势是否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
陈希愈:我们准备把金融研究所恢复起来。
陈云:机构搞起来之后,要研究包括象尼克松国情咨文那样的东西。过去没有参考资料,只有参考消息,但过去这方面的材料我是都要看的,重要地方还划圈圈。象康纳利③、舒尔茨④、德斯坦的讲话材料都要看,都要研究。列宁讲过:到共产主义时代,会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厕所。现在离那个时候还很远。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领我们应占的地位。
乔培新同志你还记得不?在延安的时候我们研究边币对法币的关系,你那时是货币发行处处长,崔平同志是兑换所主任,那时每星期都要开会研究盐的价格和运费。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我们在国外都有商务机构。
陈希愈:我们银行在国外也有机构。
陈云:一个星期到十天叫你们搞那么多材料,这是有点强迫。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嘛。李裕民⑤同志你是管哪方面工作的?
李裕民:我是管外汇资金的。
陈云:你多大年纪了?
李裕民:四十三岁了。
陈云:听了很高兴!三十岁到四十多岁,正是干工作的时候。乔培新同志你多大年纪了?
乔培新:六十一岁了。
陈云:你也这么大年纪了,也算老年了!
乔培新:吃饭吃多了。
陈云:你还可以活二十年,我不行了。不过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了。
陈希愈:我们用几分钟时间把利用外资的问题汇报一下。
陈云:好吧!
乔培新同志汇报了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对银行的历次批评和指示,以及历年来银行资金运用情况之后说,现在可以搞到十亿美元甚至更多一些外汇资金,但是在国内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方针问题,这样做符合不符合毛主席的自力更生方针和党的路线,符合不符合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一是方法问题,要把国内的规矩变动一下。这些问题不解决就行不通。
陈云:你是说一个是不是合法问题,一个是规章制度问题。我看,首先要承认是不是好事。只要是好事,你们就可以找出一个办法——一个变通办法来让大家讨论。立一个新的办法,要把一些界线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要有条有理,不会和国内冲突的。总之,只要承认是好事,就可以找出理由来。要把大道理讲清楚。
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理由,是不是合法是另一回事。我们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东西束缚住。当然这可能会犯错误。但是谁不犯错误?今年广交会提价,总的趋势是对的,但也有过头的地方,过头的降下来就是了。过去没有75%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现在形势变了,有些同志没有看到,所以要向他们解释这些。
乔培新:现在外国银行来,一是送点情况,二是送钱。
陈云:这和过去上海、天津那些银行、钱庄一样,看到哪家生意做好了,就找上门来了,无非是要些利润。这就是马克思讲的平均利润率。你信誉好的时候人家找上门,不好的时候就要逼债。总之,情况变了,有些同志还不了解。有时好事就是不好做。规章制度要变动一下。道理就是外贸75%对资本主义国家了。银行要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
注释:①陈希愈,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②乔培新,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③康纳利即约翰·康纳利,1971年至1972年任美
国财政部部长,当时任美国总统国内外事务顾问。
④舒尔茨即乔治·舒尔茨,当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
⑤李裕民,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管理局三处
处长。
(原载《国际金融研究》1987年第1期)


第5版(理论)
专栏:

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研究》特约评论员
在1987年的新春到来之际,《国际金融研究》杂志首次全文公开发表陈云同志1973年6月7日在听取银行工作汇报时的谈话。这是陈云同志关于国际经济贸易、国际货币金融问题的一次重要谈话,也是反映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的重要文献。尽管谈话是在十四年前的‘文革’期间,但在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运行了二十八年之后,最终瓦解了。也是在1973年,黄金,这个作为世界各国货币的共同价值尺度,在经历了几百年历史后,终于同货币脱钩,出现了所谓的“黄金非货币化”。陈云同志洞察了世界经济中出现的重大变化,以及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及时地发表了这次重要的谈话。他明确地告诫我们:“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领我们应占的地位。”
正如陈云同志估计的那样,在此之后的十几年时间中,世界经济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货币汇价、利率和石油价格的波动,工业化国家的滞胀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就象一次次的浪潮冲击着全球的经济活动,进而波及着世界各个国家,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
近八年来,我国为了实现四化目标,坚定地采取了改革、开放和搞活的政策。经济的发展使我们迫切地需要与国外交换商品、劳务,吸收国外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这也就必然使世界经济运动的冲击波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运行。特别是近三年来,西方国家货币汇价和利率的变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供求和流向,以及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等因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当然,这里包括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交往和结合只会越来越密切。因此,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已经远远不能仅是停留在学术和理论界的探讨,它将越来越成为我们现实经济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年前,陈云同志在强调要很好地研究资本主义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研究题目。归纳起来,可以说有四个方面、两个重点和一个经常。
四个方面是: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和外汇储备状况;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以及基本建设投资情况;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特别是其对待危机的经济调整政策;
(4)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动向。
两个重点是:
(1)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特别是贸易与货币的矛盾及缓和的办法;
(2)美国的经济状况,特别是美国国际收支的状况;
一个经常是:对国际金融、货币近期和中期变化趋势的分析和估计。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研究题目,可以深深感觉到,它在经历了十几年时间后,仍然不失为探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体系。因为这十个题目,也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对全球经济发展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
“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与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这是陈云同志早在十四年前,也就是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提出的鲜明观点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思想。在那些禁锢的年代里,利用外资问题是个严格的禁区,一提及就要被扣上“洋奴哲学”的大帽子。但陈云同志不仅明确地肯定利用外资是好事,而且还鼓励大家努力冲破开展利用外资工作遇到的阻力。
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第八个年头,在我们利用外资工作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重新学习陈云同志的谈话,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经济生活的社会化已越出一国的范围不断走向国际化。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该充分地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进而更多地吸收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本国经济;同时还应该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方面,积极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国际化。
把国外的资金吸收到国内来加以运用,能够加快我们经济建设的步伐。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力更生都是我们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利用外资只能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的补充部分,当然它是必不可少的补充。绝不能设想把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在国外提供的资金上面。国外提供的资金是有偿性资金,国外资金的流入也将取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如果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的经济状况不断为国外有偿资金的正常回流并带走利润提供良好的条件,则源源不断的国外资金就会继续流入国内,吸收利用外资表现为良性循环状态。反之,任何影响国外有偿资金正常回流的国内经济状况,都将不仅无法继续吸收国外资金,而且可能因无法偿还已经运用的国外资金而陷入债务困境。
因此,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必须有一个量的限度,超出限度地引进外资,将有可能出现非良性循环的质的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过度引进外资而陷入债务危机的事实已经说明了这点,正是,“你信誉好的时候人家找上门,不好的时候就要逼债”。
陈云同志在谈话中,还要求银行把利用外资的任务担当起来。中国银行是我国的国家外汇专业银行。如果说,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银行在为国家组织吸收国外资金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话,那么今后,它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外汇和外贸体制改革,将会使具有多年历史的中国银行不断产生出新的活力,不断地向着高信誉、高效率、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银行发展前进。
要研究资本主义,必须要有一支具有相当数量和一定理论及业务水平的研究队伍。在这篇谈话中,陈云同志非常关心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队伍的建设。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材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仍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迫切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材投身于这项事业。
1987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向前迈进的一年。我们希望广大从事对外经济工作的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陈云同志的谈话,更加扎扎实实地去开展工作,去开拓新的局面。
(摘自《国际金融研究》1987年第1期)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现代化与农村文化研讨会”综述
去年12月,《当代中国》丛书上海卷编辑部、《解放日报》市郊版编辑部、上海生活美学学会和知识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现代化与农村文化研讨会”,就当前如何积极进行中国农村文化的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会上发表的意见综述如下。
必须重视农村文化的研究工作
与会者认为,开展农村文化研究,事关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八亿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八亿农民的生活模式、思想模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些同志指出,在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开展农村文化研究,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使人们的思想同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相协调、相适应。
开展农村文化研究,将有力地推动学术理论界把文化问题的讨论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掀起了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人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特点的过程中,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加强文化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应当纠正对传统文化只局限于研究书本、经典等文献材料的做法。一些同志强调,研究农村文化,通过把握农村文化的特征,将使我们有可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对它作出准确的评价,找出它在现时代的发展途径。
研究农村文化,有利于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我国的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不但要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而且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到世界上去。这里讲的优秀文化,指的是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征的文化成果(如民间艺术等)和具有历史特征的文化成果(如风俗习惯等)。
关于农村文化的特点、类型和发展趋势
关于农村文化的特点,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农村文化(乡村文化)是和城市文化(都市文化)相比较而言的。城市处于文明的中心地区,而农村则是文明的边缘地带。因此,农村既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世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有自己独立的小天地。农村文化具有城市文化所没有的诸种特点,如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保守型;土生土长的单纯性、乡土气;作为精神生产的低压区对城市文化扩散的接受型、被动性。另一种意见认为,农村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对立物,因此农村文化表现出某种落后性和小生产的狭隘片面性。第三种意见认为,农村文化与一切文化一样具有地域和历史阶段的两重性,而且这种地域与历史阶段的划分往往具有相对意义。例如农民村落相对于乡镇社区,乡镇社区相对于中心城市,都可以找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区别,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
此外,在现代化的先后次序上,一般认为总是城市先走一步,农村随后跟进。所谓农村现代化,就是农村城市化,大量人口离开土地进入工厂;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文化向农村辐射、扩散。也有人对此表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在中国,农村文化长期影响并制约着城市文化,农村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农民有很强的文化创造能力。当前,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农民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一种意见是农村向城市学习,主张把城市中的一切文化设施、文化形式搬到农村。另一种意见主张在保持农村习俗、农民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农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要照顾农村的实际条件,适合农民的口味。与此相联系,与会者探讨了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有人认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思想新观念正在取代旧思想旧观念,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普遍心理。也有人认为,农民在物质上富了,对精神的需求确实在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的需求并不一定反映新思想新观念,有时恰恰同封建迷信、奢侈浪费、寻求感官刺激等旧思想旧观念联系在一起。据调查表明,这几年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买卖婚姻、大办婚丧喜事、赌博等现象有增无减,这就说明经济搞上去了,精神文明并不自然而然地上去。另一种意见认为,迷信、赌博等现象决不是发展商品经济带来的,它的滋长蔓延,既是传统的延续,又同当前农村仍然缺医少药、缺少适合农民需要的娱乐活动有关。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病。 (学新 根梁)


第5版(理论)
专栏:

《论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出版
丁中柱的《论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一书,已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的科学概念和职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科学原则,行政法规的制定,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的划分,行政管理干部的任用、调迁及待遇,行政管理的综合规划,优质行政决策的程序,政府对经济的监督,等等。
(周天)


第5版(理论)
专栏:

《吉林方志大全》介绍
俞慈韵
曹殿举等同志编著的《吉林方志大全》即将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关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著作。
地方志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记录。按方志学大师章学诚的说法,必须具备志、掌故、文征“三书”。具体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山川地貌、社会经济、民族迁徙、建置兴废、风俗民情、古迹名胜、人物传记、文艺金石、天灾外患等,其特征是有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可靠性。
我国方志的纂修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周礼》中的“四方之远志”、“邦国之志”,晚些则有春秋时期的《乘》、《梼杌》和《百国春秋》。大约宋大中祥符年间,开始诏修方志,所以一般又称方志为“官书”。虽经沧海桑田,我国传世方志总数还逾一万多种,计十万多卷。如此宏广的一座文化史料宝库,如何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给祖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启迪,《吉林方志大全》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本书收志一百九十一种,它不仅志全,而且内容也全。除基本著录(含书名、纂修者、成书或出版年代、出版者、版本、卷数、册数、页数、字数等)外,还有县以上行政单位的历史沿革及修志概况、修纂者生平及成书过程,各志内容及其价值评介,版本和馆藏情况,方志影印图片及人名索引等。这都是很吸引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