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中导条约与美苏关系
——西欧知名人士和专家的一些看法
美苏两国首脑不久前举行了会晤,并签订了中导条约。对美苏关系的这一变化,世界舆论甚为关注,议论纷纷,进行种种探讨。岁末,本报常驻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的记者分别就当前美苏关系和国际形势采访了一些研究国际问题的知名人士和专家。本报摘要发表他们的见解,以便于读者更广泛地了解外部世界对国际问题的看法。
“今年美苏关系趋向平静”
皮埃尔·勒鲁什(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助理)
经过自1979年以来几年的对抗,今年苏美关系趋向平静。它们重开对话的进程始于1985年初的舒尔茨—葛罗米柯日内瓦会晤,进程的加速是在1986年秋里根—戈尔巴乔夫雷克雅未克会晤之后。
苏美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以新的风格和语汇开始了苏联外交的起飞。其基本宪章是戈尔巴乔夫去年1月的讲话,它巧妙地接过里根在核裁军上的主张,当作苏联外交的目标。
两年多前,苏联还是被动的,美国则是自信的,不断抛出建议……如今,掌握外交主动权的则成了苏联,美国陷入了被动地位。
苏联的变化主要是策略上的而不是战略目标上的。它实际上在重申50年代以后的一些传统主张:欧洲非核化,两个德国非军事化,欧洲共同安全体系解散军事集团,等等。稍有新意的是全面核裁军,但这只是个长远目标。在地区问题上,苏联将坚守其基本堡垒(古巴、越南等),而在一些次要问题上(非洲、中美洲、中东等)设法降低介入程度,以缓和军备和高技术竞争,进而整顿国内经济。从根本上讲,我对苏联的变化持怀疑态度。
因此,东西方关系即使出现某种缓和,也不同于70年代,苏联难以利用缓和对外实行军事进取主义;而西方应当吸取70年代的教训,对之采取开放而谨慎的态度,不抱幻想,根据其行动而不是言词去灵活调整同它的关系。
在东西方关系的新前景下,西欧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只要西欧形不成一股团结的力量,只要它继续完全依赖美国,它能起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目前,西欧各国政治和战略上接近的势头在发展。一个“西欧安全极”将会出现,这个“安全极”将是同美国有联系的,它仍将是日本和中国的朋友,它将同苏联建立平衡的而不是忽左忽右的关系。
“中导条约是个进步,但并未改变当前形势”
弗朗索瓦·海斯伯格(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中导协议之所以重要,第一,这是美苏之间第一次就消除整个一种类型的导弹达成协议,是武器控制谈判进程中的里程碑。第二,消除的数量比人们预想的多,特别是苏联方面。如果再进一步达成削减50%的战略核武器协议的话,美苏之间就有可能出现类似70年代的缓和局面。只是上一次的缓和开始不错,结局很糟。这次则还要看里根以后谁当总统,戈尔巴乔夫一年后的状况如何。
美苏达成削减50%的战略核武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关键问题在于反弹道导弹条约和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不同解释,根源就在于战略防御计划。
今后美苏关系的趋势当然是向着减少紧张的方向发展,但问题是究竟能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够维持多久。我不认为欧洲更加安全了,而是与以前一样,只是核武器的数量少了一些,东边没有了SS—20导弹,西边没有了潘兴式导弹等。所以说中导条约是个进步,但并未改变当前形势。总体战略景观及其基本因素并没有变,北约的灵活反应战略没有变,联盟的关系没有变,两个集团的存在也没有变。但是应当说,从景观上看树是少了一些。
从西欧来说,中导条约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接着可能要谈消除短程导弹的问题,而这些导弹对北约的灵活反应战略却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使西欧感到不安。西德是愿意削减短程导弹的,至于是否也是零点,那是另一方面的问题。英国主张接着应谈判裁减苏联占优势的常规武器。法国的态度则介乎两者之间。
削减常规武器的会谈要更加复杂。即使都有诚意,没有几年的功夫也是不会有什么具体结果的。但我认为苏联对这个问题将比以前开放,因此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另一方面,发挥西欧联盟作用的趋势会加强。这个联盟自1984年恢复活动后,美苏首脑的冰岛会晤起了促进作用。今后速度会加快。
“中导消除后其他领域的裁军更加必要”
汉斯·施泰尔肯(西德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
我对美苏关系的变化评价是积极的。美苏关系如果不是改善了,而是更加恶化了,对欧洲特别是我们德国人来说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反作用,因为造成局势紧张的地点正好是在欧洲——一个被分裂的欧洲。当今世界形势有所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这种变化的结果促使我们欧洲人要进一步考虑,怎样在这一进程中维护欧洲的利益,发出欧洲的声音。
事实上世界的命运不取决于那些政治家的哲学信念如何,政治家往往是灵活的。戈尔巴乔夫既然要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就,他就必须大幅度限制军事开支,减轻军备负担,以便把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到发展本国的各项具体任务中去。如果他能完成这个转变,肯定意味着加强苏联经济实力。
如果占核武库仅仅3%多一点的核武器消失了,我们还没有理由鸣钟而庆。我们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导消除后,其他领域的裁军就显得更加必要。双方在一切武器领域都应该划定一个最高限额。理想的情况是,东西方都仅仅拥有保卫自己的、不会导致进攻对方的力量。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局面,西方不能放弃不同层次威慑力量构成的“灵活反应战略”。对欧洲来说,只要美国仍然在西欧驻军,仍然同西欧国家共同执行灵活反应战略,那么,中导条约绝不是美国同其现行战略告别的信号。事实越来越清楚,欧洲没能及时、广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因为欧洲人内部没有及时进行磋商。这也是为什么德法两国现在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取得一致的原因。德法两国努力要成为欧洲的发动机,把西欧置于一个新基础之上。这决不是为了疏远美国,而是为了在西方联盟内加强欧洲支柱的力量,更好地维护欧洲的利益。在事关自身安全的问题上,欧洲必须表明,它不能总让别的大国来操纵。
“美苏关系的变化对欧洲有利”埃伯哈德·舒尔茨(西德对外政策协会研究所副所长)
70年代的缓和是美国、苏联、中国、联邦德国同时行动起来的结果。中美之间的缓和是美苏缓和的前提,美苏缓和使得西德和苏联的缓和也得以实现,反过来说,如果西德不跟苏联搞缓和,美苏缓和也不能实现。现在我们又有了一个与当年类似的美苏之间缓和的局面。由于美苏同时各有所求,一项消除中导的条约才能得以实现。
这是两国缓和的第一个成就,对其他国家将会产生积极影响。美苏关系的变化对欧洲有利。因为40多年来东西方冲突问题一直处在欧洲政治的中心,其他问题如南北问题、债务问题等,都被推到次要的地位。只有当东西方冲突退居次要地位,才有可能共同解决其他重要问题。
中导条约对西欧和西德来说首先是心理影响。西欧安全系于两根支柱,一是威慑,二是缓和。中导条约使威慑的一面继续得到保证,同时又促进了缓和,因而对西欧的影响是积极的。在北约的军事专家中有一些忧虑,认为中程导弹一旦撤出欧洲,北约对苏联可能发动的进攻就不可能作出灵活反应了。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思考。苏联必须要估计到,他们真的进攻西欧,要遇到美国军队的抵抗,风险是无法预计的,因此苏联不可能进攻西欧,西欧也不需要中程导弹。北约的威慑战略还会发挥作用。
“欧洲处于形成新关系的过程中”
詹姆斯·埃伯利(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中导条约签署后,美苏之间这种较少对抗的关系会继续下去,会出现缓和。这是不同于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缓和。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先有中导条约而后才出现缓和的,另外,苏联也较能听取外界的声音。
世界无疑有机会感到更加安全了,不过还要看人们如何把握这个转变时期。新出现的图景究竟会是什么样的,现在还不清楚。
欧洲也正在慢慢地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处于形成新的关系的过程中。新的关系包括很多方面,与苏联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与东欧的关系,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应当认真研究的。
中导条约之后,美苏将要削减50%的战略核武器。这是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共同点。不过这要看他们是否能在战略防御计划上改变立场。虽然这是可能的,但我并不乐观。除非双方都在战略防御计划上得到某种保证,否则我看不到美苏会签署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协定。
美国认为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风格上的变化多,实质性的变化少,也就是说是策略上的变化,而不是战略上的变化。西欧则不同,认为现在的苏联不只是看起来宽松了,而是实际上也宽松了。苏联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机会。
美欧之间的这种不同看法,也反映在中导条约的签署上。里根总统是相信无核世界的。美国认为,构成对它的安全威胁的只能是苏联的核武器。而苏联的常规武器却是对西欧的实际威胁。美国要签署条约的行动就是要摆脱核武器的实际威胁,而对西欧来说,苏联的常规武器方面的优势则更加具体。
这些不同点有可能使美欧关系紧张增加。同时这也是美欧之间建立新的关系的过程中的一部分。美苏首脑的冰岛会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西欧突然发现,美国在毫无与盟国磋商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与苏联谈判消除所有核武器,而这又是不符合西欧认为的安全利益的。(附图片)
销毁4%,剩下的96%怎么办?
原载西德《明镜》周刊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鲜《劳动新闻》发表文章指出
南朝鲜大选结果违背人民意愿
南朝鲜群众继续举行抗议示威高呼“选举无效”
新华社平壤12月19日电 朝鲜《劳动新闻》今天发表文章说,12月16日的南朝鲜“总统”选举结果违背南朝鲜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文章说,这次选举清楚地显示了南朝鲜各阶层人民反对延长军事独裁、要求建立民主政权的愿望。执政党的卢泰愚上台掌权意味着南朝鲜将继续实行军事独裁,南朝鲜人民要求民主的愿望将被践踏。
文章指出,这次选举给南朝鲜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如果民主势力不团结,就不能取得反对军事独裁斗争的胜利,也不能实现任何公正选举和民主化。文章说,把党派和个人的私利置于民族和民主化之上,争权夺利,分散了民主力量的选票,为卢泰愚的当选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最后说,南朝鲜民主化运动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他们应当团结一致,以自己坚定的斗争早日迎来民主化的春天。
本报平壤12月20日电 记者徐宝康报道:据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南朝鲜“总统”选举结果公布后,南朝鲜群众的抗议浪潮不断高涨。他们在示威中高呼“选举无效”,“打倒军事独裁”等口号。
据报道,18日,木浦市的抗议群众冲击了警察局和地方电视台。卢泰愚的家乡大丘市18日也有600多名大学生为抗议卢泰愚当选而走向街头示威。他们指责大选是“不能容忍的舞弊行为”。当局出动了数万名警察镇压示威群众。(附图片)
十二月十八日,南朝鲜光州市示威者与警察搏斗,抗议选举中舞弊。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国蓬副总理和万里副总理表示
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将不断巩固和发展
新华社曼谷12月19日电 (记者黄勇)泰国副总理蓬·沙拉信和今天到达这里访问的中国副总理万里今晚在这里都表示坚信,中泰两国亲密友好关系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蓬副总理今晚在为万里副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说:“这次访问将进一步密切泰中两国之间的关系。”
万里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泰两国间的传统友谊继续发扬光大,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取得了全面、深入的发展。”
万里副总理赞扬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非常重视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并指出:“泰国国王陛下对发展中泰友好关系的热诚和宝贵贡献,在中泰两国人民中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6版(国际)
专栏:

密特朗重申法参加核裁军三条件
西德欢迎密特朗关于西德法国军事合作的声明
据新华社巴黎12月17日电 (记者茅瑞清)法国总统密特朗最近就法国的防务政策、裁军的前景、法国—西德的防务合作等问题,向法国《新观察家》阐述了法国的立场。
密特朗重申,法国将来参加核裁军的话,要有三个必要条件:“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力量同我国的核力量之间的差距应大大地缩小;要改变欧洲常规力量的不平衡状况,化学武器要销毁;反导弹、反卫星和反潜艇武器竞赛要停止。”他还说:“只要对我国的完整的独立存在着威胁,不管这种威胁是核武器、常规武器还是化学武器,法国将保持其核力量。”
在谈到欧美关系时,密特朗确信,在目前条件下,美国军队是不会撤离西德的。
密特朗在谈到法国和西德防务合作时指出,法国和西德将实行双重联盟,即在大西洋公约内和法德爱丽舍宫条约内的联盟。“法国的威慑战略目的是保护我国及其重大利益,防止战争”,“对联邦德国的侵略就是威胁法国的根本利益”。
据新华社波恩12月19日电 西德政府发言人奥斯特19日在波恩发表声明,对法国总统密特朗最近就加强西德、法国在军事和安全政策方面的合作发表的声明表示欢迎。
奥斯特说,明年1月份将成立的德、法联合防务理事会和计划建立的联合旅将使德、法两国合作具体化。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新任大使向丹麦女王递交国书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哥本哈根消息:中国新任驻丹麦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张龙海昨天向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陛下递交了国书。递交国书后女王和王夫亨里克亲王同张大使夫妇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共代表团结束访问法国
新华社巴黎12月16日电 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阎明复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结束对法国的访问,今天上午离开巴黎回国。
代表团应法国社会党的邀请,从9日至15日对法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阎明复与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若斯潘进行了政治会晤。双方在友好、诚挚的气氛中就各自国内形势交流了情况,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阎明复一行还会见了法国社会党全国执行局成员、前总理莫鲁瓦及社会党议会党团主席若克斯。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国副总理会见我公安部代表团
新华社曼谷12月16日电 泰国副总理蓬·沙拉信今天在泰国总理府会见了以中国公安部副部长胡之光为团长的中国公安部代表团。昨天,代表团会见了泰国内政部长巴蜀·顺他兰恭和泰国警方官员。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岸和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民继续示威
巴解呼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以斗争
本报大马士革12月19日电 记者吕志星 周国铭报道:持续11天的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仍在不断扩大。今天上午,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整个城市陷于瘫痪。示威者在耶路撒冷放火烧毁了一家美国银行和两家以色列银行。以色列占领当局承认,这是该城1967年以来最激烈的反以示威。
19日,巴勒斯坦人在希布伦、腊马拉、纳布卢斯也举行示威活动。以色列对西岸的一些巴勒斯坦难民营实行宵禁。据总部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102名巴勒斯坦人19日在加沙地带的“安沙尔”2号难民营被以色列士兵逮捕。
面对日益高涨的巴勒斯坦群众的反以斗争浪潮,以色列当局采取了空前残酷的手段进行镇压。据报道,以色列军队昨天出动直升机向在加沙地区示威的巴勒斯坦群众施放催泪瓦斯,枪杀了4名示威者。据巴解组织发言人伯萨姆·艾布·谢里夫昨晚在巴格达宣布,自12月1日以来,在西岸和加沙已有47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军队打死,400多人受伤。
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19日在巴格达发表一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的野蛮暴行。
昨天,巴解组织执委会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事务最高委员会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联席会议,讨论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民反以抗议斗争的最新形势,并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声援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的英勇斗争。
巴解组织在会后发表一项声明,严厉谴责以色列当局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血腥镇压,号召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群众以各种形式坚持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声明还呼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以及一切支持中东公正和平的国际力量支持和援助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的抗以斗争。
另据报道,比利时、丹麦和西德驻以色列大使向以色列代理外长魏茨曼转交了欧洲共同体的一封信,信中对西岸和加沙的流血事件表示担心,要求以色列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制止局势的恶化,根据国际惯例和人权原则保护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安全。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19日说,印度维持和平部队将在1个半月内打赢对付泰米尔游击队的战争,他要求泰米尔游击队在45天内缴械投降,否则就要消灭他们。
△约旦议会19日谴责以色列对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进行野蛮镇压,并说它支持那里人民的反抗斗争。
△西班牙共产党副总书记库里埃尔18日辞职,并退出该党执委会。
△西德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汉斯·施泰尔肯19日在大马士革说,他已得到叙利亚官方的许诺,释放西德人质鲁道夫·科德斯和其他在黎巴嫩被绑架的外国人质。(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拿马将大赦并对七家新闻机构解禁
新华社巴拿马城12月16日电 巴拿马总统埃利克·德尔瓦列今天宣布将实行大赦并取消对7家新闻机构的封闭。德尔瓦列总统是在国防军司令部举行的“国防军忠诚日”纪念活动上宣布上述决定的。
德尔瓦列指出,政府实行的大赦不包括前国防军参谋长埃雷拉和他的7名私人保镖。
德尔瓦列说,被关闭的7家新闻机构可以在1988年1月1日重新恢复活动。
今年6月以来,巴拿马因政府内部矛盾以及政府与反对派矛盾激化而出现政局动荡。政府于6月11日宣布在全国实行紧急状态。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乌干达不准备对肯尼亚报复
乌干达政府十九日发表声明说,尽管肯尼亚十八日赶走乌干达驻肯尼亚高级专员,乌干达不准备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它要求肯尼亚按国际公法和惯例,尊重乌干达的出海权。乌干达为东非内陆国家,它进出口货物的百分之七十要在肯尼亚过境,通过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进出。
四十四条巴渔船被印度扣留
巴基斯坦渔业界人士十七日说,印度当局在最近一年里扣留了在本国领海作业的四十四条巴基斯坦拖网渔轮。
巴渔业界人士说,这一年是印度当局扣留巴拖网渔船最多的一年。所有这些渔船都是在有争议的水域被扣留的。
这些人士说,被扣渔船上的巴基斯坦船员已有四百五十名返回巴基斯坦。回国前,他们在印度被判刑或者被课以罚款。他们说,仍有一百二十二名巴基斯坦船员被关在印度的监狱里。
伊拉克总统同沙特王储会见
据伊拉克通讯社报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十九日会见了沙特王储、第一副首相阿卜杜拉·阿齐兹,并同他就中东目前局势和双边关系进行了会谈。
伊拉克官方通讯社未透露沙特王储此行的详情。但此间观察家们相信,王储的访问旨在推进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恢复关系的进程、缓和叙利亚与埃及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海湾战争的最新发展。
约旦首相同叙利亚总统会谈
约旦首相里法伊十八日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作短暂工作访问时,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举行了会谈。里法伊向阿萨德转交了约旦国王侯赛因的一封信。
据接近阿萨德的人士透露,侯赛因在这封信中向阿萨德通报了他最近海湾之行的情况和为使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正常化所作的努力,以及呼吁阿拉伯国家在两伊战争中采取明确的立场等。这位人士说,侯赛因还敦促叙利亚加速同伊拉克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联又进行一次地下核爆炸
莫斯科时间二十日早晨六时,苏联在哈萨克共和国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进行了一次地下核爆炸,当量为二万吨级。
这是苏联自今年二月恢复核试验以来进行的第二十一次核爆炸,也是自苏美最高级会晤以来进行的第二次核爆炸。
以色列炮击黎巴嫩南部城市
据来自黎巴嫩南部的报道,以色列炮兵十九日猛烈轰击黎南部第三大城市纳巴提亚。密集的炮火击中了市区,居民房屋遭到严重破坏。邻近的罗曼内赫村也遭到袭击。村里一些房屋起火。黎巴嫩民族抵抗运动的战士对以色列军队和亲以色列的南黎巴嫩军进行了反击。
黎巴嫩八名战俘从伊朗返国
黎巴嫩《使者报》十五日报道,本月初被伊朗释放的八名黎巴嫩战俘已从德黑兰回到了黎巴嫩。这八人在海湾战争中为伊拉克作战被俘后关了五年多监狱。伊朗方面将他们交给了亲伊朗的黎巴嫩“伊斯兰统一运动”领导人谢赫·萨伊德·沙班。这八人于星期天到达黎巴嫩。一名战俘说,他是于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与其他五千名不同国籍的士兵一起被俘的。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