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加快财政改革问题的探讨
方晓丘
在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财政部门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财政仍面临着困难,财政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财政支出却增长很快,财政赤字还没有消除。我们认为,这是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各种矛盾交替作用的最终反映,是前进中的困难。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摆脱财政困难的根本出路是深化财政改革。
明确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
深化财政改革,首先要明确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
一,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确立财政政策的目标。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目标不同,社会主义财政的政策目标应包括:1、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2、坚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各自平衡和两者的综合平衡,防止通货膨胀,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和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3、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优化,使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地增长。4、建立有利于实现合格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5、建立和扩充国家后备基金。至于人民行使政治民主权力等财政保证,是财政预算的经常性支出的重要部分,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实现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政策的规范化。在我国,财政改革的结果,应当在财政政策与财政分配关系两个方面,实现规范化,提高透明度。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艰苦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比如,要制订财政法、预算法;要制订财政部设置法,规定财政部长的权力范围;把财政部置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严格监督之下,并公开宣布财政部对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负责。同时,要在法律许可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限度内,给各级财政机关以自主权,允许财政机关拒绝各种预算以外的追加支出和税收减免,维护国家预算的严肃性。
三,转变理财观念。当前,财政理财观念正在发生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由收支的供给型财政转变为经营管理型财政。现在对于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其与财政职能的关系,各方意见不一,直接影响理财观念的转变。一种意见认为,既然财政困难,索性顺其自然,将财政的建设职能甩掉,变建设财政为“吃饭财政”。另一种意见认为,财政困难完全可以避免,财政参预生产建设的职能不能放弃。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不在其内,而在其外;如果改善宏观控制和加强配套改革,克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完全可以避免财政困难。后一种意见,反映了当前的客观实际情况。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保证经济结构合理化,以避免因比例失调导致的经济动荡。这就要求财政利用其集中分配巨额资金、重视经济全局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在生产力合理布局和重视产业政策、规模经济的指导下,保持对盈利性企业和非盈利性的基础产业的投资,并用现代化技术装备骨干企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加快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财政的这个职能,不能因近期资金紧张而有所忽视。
怎样认识政府理财机构多元化?这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交叉点上的问题,除要明确财政的范围和职责以外,我们同样要转变观念。一是“只有在财政部门内的机构才代表政府理财”的观念,要随生产力发展和加强宏观调控的进程而逐渐转变,独立于财政部门之外的理财机构同样可以代表政府。例如,有的银行负责管理政府固定资产有偿贷款,有的银行从事无偿拨款,代管建筑企业财务等。正在深化的金融体制改革,将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拓宽资金融通、发展多种信用、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政府理财机构具有集中和超脱的两种可能性。国外政府理财部门大体有两种模式:一为集中理财,就是在财政部门内设置各种机构,具体制订财政政策,管理财政收支;二为在各个独立的理财机构之上,设置一个理财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管理使用各种资金的政策、制度、法令,并对各个独立的理财机构施加管理。我国究竟取哪种模式,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加快财政改革步伐的途径
要加快财政改革的步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地、分步骤地实行分级财政。分税制体制能够较好地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对财政宏观调控的要求,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实行这种体制,将改变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收入的格局,转而按照不同的税种划分中央、地方财政各自的收入,重新划分支出范围,使之与各级政府的事权相适应,建立起各级预算都自求平衡的真正的分级财政体制。它一方面可以淡化“条块分割”的隶属关系控制,在国家与企业关系上贯彻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促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中央、地方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实现各级政府职能的调整转化和完善分层次的宏观调控。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改革的配套过程,财政的分税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办法(如设立随具体情况变化调整比例的共享税)逐步推进。
二,大力促进和引导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发展与完善。当前,国营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进一步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步骤。为与财政的“分税制”改革目标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范化调节要求衔接,承包制的发展,要继承前几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积极成果,处理好当前非规范化的现实与改革长期目标趋向规范化的关系。需注意的要点是:流转税不应纳入承包范围;所得税和调节税在纳入承包范围后,建议按“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处理,即企业照章纳税,年底财税部门把按承包合同应归企业的部分返还给企业;在企业与国家间实行承包的同时,要积极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严格的多层次责任制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
三,进一步完善税制,取消税前还贷。与财政分税制改革的目标相配合,现行税制应作新的改进与完善。以初步形成的多税种、多环节、多次征的复合税制为框架,可考虑在流转税中提高增值税的
比重;在资源和级差收益的调节方面,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对多种所得税,实行归并统一;健全地方税种,等等。目前,企业专项贷款实行在所得税之前归还的办法,仍是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一种形式,发放贷款的专业银行,也是“旱涝保收”,不担风险,这对改善基层银行的经营机制和改革金融体制是不利的。在深化改革中,急需通过变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来理顺分配关系。具体设想,可通过调低所得税率和实行“老贷老办法”和“新贷新办法”(全部税后还)来作过渡。此外,要加强税法宣传和税收征管,坚决遵照国务院的规定,严格制止越权减免和滥用减免,硬化税收杠杆,使之发挥调节经济的有效作用。
四,积极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九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为在体制上消除政企不分的弊病,需要将政府的一般经济调控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区分开来。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财政部门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在配套改革中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推出国有资产分红的改革措施,通过税利分流,促进政企分开,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蚀并取得应有的资产收益。
五,尽快制定预算法,加强财政财务法制建设。要充分利用财政法律来调整国家、地方、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结构,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并使之规范化。要制定严格的预算编制,审批、修正、执行、决算、监督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要对一整套财政、财务方面的规章、条例加以修正、补充、调整和完善。
六,积极建立多种形式的基金管理制度。过去,由于单方面强调财政资金使用的无偿性,因而对财政专项周转金、国债等有偿运用的基金和国家信用形式重视不足。在新形势下,建立多种形式的基金管理制度,应成为完善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国债收入和其它用于生产建设项目的资金,应建立投资基金,周转使用,以加强经济核算,提高使用效益。对预算外资金,可根据不同基金的来源和用途,编制各类专项基金预算,通过经济、法律、行政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调节它们的流向流量,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七,加强财政、金融及其它经济综合部门的协调,组成强有力的协调指挥机构。宏观控制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对于财政、中央银行和其它经济综合部门的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完善,各部门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和各项改革措施,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财政和中央银行应当以致力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共同政策目标,在分工协作中掌握好宏观资金分配的闸口,大力协同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和消费基金膨胀问题,坚决消除财政挤银行和银行挖财政的弊端。打破财政收支与货币发行的“大锅饭”,银行要考虑国家信用的需要,国家信用要纳入年度信贷计划,防止信用膨胀。要进一步发展国家信用,把发行适量的不同期限的公债券,作为财政经常性的筹集资金的手段。组建国库银行,完善国家金库制度。税收、债券、利息等经济杠杆,必须相互照应配合使用。财政、银行与计划等部门之间,要在资金供给能力和生产建设规模上做好平衡与衔接,既要做好各自平衡,更要重视综合平衡,处理好改革与建设、建设与国力、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八,制订财政改革规划。为把经济改革引向正确的轨道,搞好配套改革,避免各部分改革措施作用的相互抵消和矛盾,必须制订经济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在经济改革规划的基础上,与经济改革发展战略相适应,要制订财政改革的发展规划,确定财政改革的发展战略,使财政改革与经济改革配套,促进财政经济改革协调、健康地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陈元晖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与读者见面了,这是值得哲学界祝贺的事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概述古今中外哲学知识和成就的大型工具书。它同世界上已有的大百科全书一样,具有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分类;它以向读者介绍系统的哲学知识、启发并推动读者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
《哲学》卷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美学和逻辑11个分支学科。全书分上下两卷出版,共收条目2300余条,约365万字。《哲学》卷的编撰队伍是由全国哲学界的320多位专家、学者和教授组成的,工作从1982年开始,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方始编竣出版。集体编纂这样一部包罗全部哲学门类的大型工具书,对中国哲学界是一次尝试。
作为工具书,《哲学》卷同其他已出版的兄弟卷有共同的地方,如尽量争取作到全、新、准、稳的标准,但作为《哲学》卷本身,它又有不同于其他卷的一些特点和自身的长处。
一、哲学作为世界观的一种理论形式,它本身具有明显的时代感。《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最显著的特点是全书11个分支学科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力求充分地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战线上的最新成就。如条目中收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诸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除对比较稳定的知识作了介绍以外,对近几年来提出的或者讨论较多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如“要素”、“结构”、“系统”、“中介”、“统计规律”、“人性”、“异化”、“社会精神”、“社会心理”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等等也都作了介绍。
二、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有自己特有的优秀的思维传统。《哲学》卷用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范畴、人物、事件和著述。在这一部分的统观条《中国哲学史》中,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譬如(1)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封建时代的哲学,资产阶级哲学在中国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2)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同神学并没有明显的主从关系。和西方不同,宗教神学从来没有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3)中国传统哲学主要为封建道德伦理服务,因而对人生问题探讨较多。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往往同道德观相渗透,带有很浓厚的伦理色彩。(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和连续性,辩证思维的史料极为丰富。
三、自然科学是哲学理论基础之一,《哲学》卷中的自然辩证法分支是全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系统地介绍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哲学问题外,特地把《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博弈论》、《人机系统》、《人工智能》、《大爆炸宇宙学》、《黑洞》、《耗散结构理论》等等现代自然科学提出的新问题和新理论,列为专条加以介绍。
四、逻辑部分重点介绍了现代逻辑,突破了把形式逻辑局限于传统逻辑的框框。数理逻辑也没有局限于单纯介绍经典二值外延逻辑演算。对于《模态逻辑》、《多值逻辑》、《构造逻辑》、《道义逻辑》、《时态逻辑》、《模糊逻辑》等逻辑领域中的新课题都作了介绍,从而大大丰富了逻辑这一分支学科的内容。
五、兄弟民族哲学在《哲学》卷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藏族的佛教哲学,彝族古代哲学著作《勒俄特依》,中国伊斯兰教哲学著作《天方性理》,纳西族富有哲理性的长篇史诗《东巴经·崇搬图》,苗族古代民间史诗《苗族古歌》,维吾尔族古代哲学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白族古代哲学家李元阳,蒙古族古代思想家尹湛纳希等,都占一定的篇幅。《哲学》卷中有关条目绝大部分都是由本民族的学者撰写的,这本身标志着兄弟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六、《哲学》卷还介绍了日本、朝鲜、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越南、伊朗、阿拉伯等东方国家的哲学史。
七、《哲学》卷对在哲学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都做了合理的介绍。不因人举事,也不因人废言,采取瑕不掩玉、玉不掩瑕的方法评介历史人物。如在《马赫》这一条中,历史地批判了马赫在哲学上的错误,同时也历史地肯定了马赫在物理学方面的重大贡献,指出20世纪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同马赫的贡献分不开。又如在《胡适》这一条中,既肯定了胡适在五四时期有反封建的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批判了他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反动的一面。
以上这些特点,仅是略举数端而已。瑕玉不相掩,《哲学》卷肯定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作为这部大型哲学工具书的编者和读者,不敢说她尽善尽美,但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式的哲学工具书,我祝贺她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姿态立于世界大百科之林,希望她能够成为广大哲学工作者和哲学爱好者的伴侣和师友。
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辑委员会的成员是:
马奇 王若水 王宪钧 石峻 冯契 邢贲思 任继愈 刘嵘
齐一 江天骥 汝信 许良英 李奇 李泽厚 辛冠洁 汪子嵩
沈有鼎 张世英 张岂之 张岱年 张腾霄 陈元晖 罗国杰 周抗
周礼全 胡绳 胡世华 洪谦 高清海 黄心川 黄楠森 萧前
龚育之 韩树英 傅季重


第5版(理论)
专栏:

能源经济学和能源商品化研讨会简述
不久前,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计委燃动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能源经济学和能源商品化研讨会。与会学者就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一、能源的供求平衡。与会同志指出,能源的供求平衡是能源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何谋求能源的供求平衡,首先不能只搞封闭式的国内平衡,而必须联系国际市场加以综合考虑;其次要确认能源的供给和需求都是价格函数,价格是调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的有效手段,而不能用主观意志去调整供求关系。
二、能源商品化和能源价格。与会代表指出,由于长期产品经济的影响,能源只是计划调拨产品。要使能源商品化,就要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重视能源价格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能源价格体系的混乱是应该尽早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能源工业内部实行的是双轨制价格。全部国统煤矿、大部分地方国营煤矿和几乎全部国营电力系统,全部油田和炼油厂的大部分产品都实行计划价格,能源生产部门的基本生产能力仍处于原有指令性价格体系的控制之下,只有乡镇煤矿产品实行市场价格。这种双轨制价格有时造成优质产品低价、劣质产品高价,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亏损、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盈利的不正常状况。实际上,许多乡镇煤矿的盈利,是在无偿占用和浪费国家能源资源的前提下取得的。
三、投资政策和税收政策对能源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家认为,能源工业是我国的短线工业,投资周期长,资金产出率低,需要政府采取倾斜的产业政策加以扶植。我国目前能源投资办法是按照加工业特点制定的,基本上不适合采矿工业。加工工业投资期和生产期一般说来是可以严格分清的,工厂投产后就不存在投资问题,并且随着技术熟练而成本逐年降低。矿业的特点正好相反,它的投资行为基本上伴随着整个生产过程(如煤炭工业的水平接替和石油工业的二次采油)直到经济寿命的终了。另外,随着开采深度和难度加大,能源工业的生产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在的投资体制还没有注意解决这个问题,致使矿业部门只能挤占生产资金来进行部分属于基本建设的工程。十分明显,不改善投资体制,就难以振兴我国能源工业。
代表们认为,能源税收政策应当改善。对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而又是生产短线的能源企业在税率上应给以必要的优惠。对能源企业征税高低应视其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程度,而不是视其利润的大小。(政)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丘逢甲传》简评
潘国琪
徐博东、黄志萍合著的《丘逢甲传》(以下简称《丘传》),最近已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这是大陆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评价丘逢甲的学术著作。
丘逢甲是台湾省籍著名的爱国志士和杰出诗人。他一生为捍卫祖国统一、振兴近代教育和辛亥革命做出过很大贡献。对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过去史学界很少研究,即使偶有涉及,评价也颇不公允。我以为,对丘逢甲真正进行深入研究,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丘传》的问世,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成果。
《丘传》对丘逢甲的评价,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这样两点:其一,扬其功而不护其短。关于对丘逢甲在1895年抗日保台期间主谋筹建“台湾民主国”一事,是应该肯定、赞扬,还是应该批评、否定?这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丘逢甲的一个关键问题。过去有的论者,指斥“民主国”是“分裂主义”的产物,并由此而一笔抹掉丘氏在抗日保台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丘传》不囿于陈言,它以翔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认真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认为“民主国”的实质,“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被迫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性临时抗日政权”。它在维系人心、稳定局势、组织抗日力量、打击日军侵略气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民主国”的建立,不是什么“分裂主义”,而是一个保卫国土的爱国举动。同时,《丘传》又不为贤者讳。如对丘逢甲浓厚的尊孔思想以及他对待义和团运动的错误态度等等,都一一予以批评。其二,不苛求,也不拔高。举例说,过去有些论者,对于丘逢甲1895年兵败内渡之举严加抨击,责之为“动摇逃跑”。《丘传》对此详加辩析,认为丘逢甲和唐景崧不同,他不是不战而逃,而是和刘永福相似,是在倡谋自主保台,继而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均告失败,处于兵溃无援、无法立足的困境之下,才被迫饮恨内渡的。所以,给丘氏扣上“动摇逃跑”的帽子,是不公正的。作者指出,那种“非战死不英雄”的观点,未免过苛于古人,难以令人信服。同时,《丘传》在肯定丘氏一生功绩时,并不任意美化他的形象。例如,它对丘逢甲晚年能顺应时代潮流,由支持改良到倾向于帮助民主革命,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条件下质的飞跃,是他一生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转变,但又并未由此而将他拔高为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相反,对他那时仍未能和立宪派真正彻底决裂等不坚定的表现,都给予了严肃批评,加以否定。
《丘传》写作历时四载。作者多方收集、阅读了大批文集、报刊、传略、年谱、方志及回忆录等;并前往丘逢甲活动过的岭南地区进行调查、访问,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尤为难得的是,书中还引用了由丘氏后人提供的不少未刊手稿,这对作者全面评价丘氏,推翻种种有悖事实的陈说,提出自己的新见,至为重要。比如,关于丘氏“卷饷内渡”之说,沿袭已久,似成定论。《丘传》经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证,确认此说实系叛将吕赓虞的诬蔑之词,殊不足信,应予推翻。
《丘传》在编写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章节行文稍嫌枝蔓,有些史料引用多有重复等,希望将来能够得到改进。《丘传》的出版,受到海峡两岸史学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足见它是一部颇有价值的成功之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