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农村有无两极分化
农村改革会不会导致农民贫富两极分化?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收入取得了高速增长。198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6元,比1978年增长1.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7年间,年增长率为14.9%。而1965年至1978年的13年间,农民收入年增长率仅1.7%。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增长,达到424.05元,比上年增长6.7%。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2.7%,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7%。
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不能说扩大到了不合理的程度。据国家统计局按照国际上常用的一种系数计算法测定,我国农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系数是:1978年为0.2124,1980年为0.2366,1981年为0.2388,1982年为0.2318,1983年为0.2459,1984年为0.2577,1985年为0.2636。据联合国有关组织测定,一般国家的这种系数在0.2到0.6之间,低于0.2或高于0.6的界限为不合理。我国有关部门认为,我国农民收入系数掌握在0.3到0.4之间为合理。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在0.4以上为差距偏大。而且,这几年我国农民收入总的趋势是差距在逐步扩大,这种扩大是纠正合作化、公社化以后在分配上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的反映。
显然,这不是贫富两极分化。所谓贫富两极分化,应该是指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多寡的不同,少数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不劳而获,多数人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即资本统治劳动的两极分化。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下的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如土地、重要乡镇企业等集体所有的条件下,即使发生某些收入上的过分悬殊,也不能视为两极分化。
(摘自《半月谈》第二十二期 黄道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延安杂技团诞生记
提起当年的延安杂技团,人们就会想起杂技老艺人张金奎。张金奎是吴桥县丁庄村人,出生在一个杂技世家,从小跟爷爷学杂技。
张金奎参加革命后,在延安马列学院当了一名炊事员。有一天,学院开文娱晚会,大家欢迎炊事班来个节目。炊事员们一不会唱二不会跳,很为难。这时,张金奎说:“我代表炊事班变个戏法吧。”他的表演引起了学员的极大兴趣。
这消息传到杨家岭。毛主席、周副主席、朱老总、贺老总等中央首长看了他的表演,很高兴。毛主席亲切地对他说:“给你几个娃娃,你好好教他们,不能打骂,不能保守,这是革命工作。”随后,延安杂技团诞生了。
(摘自11月10日《河北日报》 冯仲元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七·七”事变爆发不久,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战事,日本军国主义悍然走上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罪恶道路。
是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湾。1984年4月20日《朝日新闻》摘登的日本防卫厅编的战史第86卷《杭州湾上陆》章说,当时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嘴用舰炮猛烈轰击后,在金山嘴、戚家墩、白沙湾三处登陆,上岸后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三天内在杭州湾沿岸共烧毁房屋3059间,杀害无辜居民1015人。12月25日,日军从武林门侵入杭州市区,以“搜索支那兵”为由,挨家挨户肆意掠夺财物、蹂躏妇女。据统计,杭州城人口由抗战前的56.8万骤减到日伪统治时的38万人,“人间天堂”变成了“人间地狱”。
以日军西野少将为司令的中支派遣部队为了宣扬侵略者的“赫赫战功”而印制的一组军事免资邮片,今天成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罪证(如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发生在50年前给中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这一灾难,决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
(摘自11月19日 《上海商报》 陈永欣文)(附图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注意肃清封建主义影响
封建主义影响是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历史包袱。能否逐步摆脱这个“包袱”,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顺利发展。
邓小平最近强调指出,要认识清楚:中国的弊端在于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报告中,把反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同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反对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的问题。受封建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个人专权问题,在我们党内长期没有解决。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答意大利记者奥林埃娜·法拉奇问时也曾谈到,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发生的重要条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家长制、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1986年在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时,邓小平又一次谈到,“中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影响至今还有,也要在改革中逐步消除。”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特别是不解决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主要弊端,那末,“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9年来改革的实践证明,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对各项改革有着很大的滞阻作用。我们必须努力肃清封建主义影响。
(摘自12月3日《光明日报》 苗长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劳动美学小议
劳动美学不仅探讨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美学问题,而且还探讨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劳动服装等美学问题。
有的人对这门学科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认识还比较模糊。他们认为,劳动美学纯粹是一种理论空谈,因为劳动就是出力流汗,与美根本不沾边,建立劳动美学没有实际价值。
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主要是对劳动与美的关系和劳动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义缺乏认识。他们没有看到,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充分地理解了劳动的审美意义,创造性地实现了劳动与美的结合,为劳动美学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百货大楼特级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就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内容。
张秉贵的劳动的确是很平凡的,但张秉贵的工作具有了非凡的魅力。他只要往柜台前一站,许多顾客都围在柜台周围看他售货,他们要看的就是一种劳动的美。一位观看了张秉贵售货情景的音乐家赞叹说:“他的动作真优美,很富于节奏感,配上音乐,就是很动人的旋律!”
张秉贵为什么能使平凡的劳动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呢?我认为从中可以看到劳动与美的关系中的如下规律:
第一,劳动有无审美意义,与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是否热爱有关。张秉贵就是把售货当成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人与人交流感情的通道。顾客从他的“一团火”精神中,看到心灵美的闪光,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第二,劳动有无审美意义,还与劳动者的创造精神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有关。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总是包含着人的自由意志和聪明才智等因素,所以,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和聪明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总能给人以美感。张秉贵的售货劳动,就有许多独特的创造,象“一抓准”、“一口清”等,所以它能使许多顾客得到美感而为之着迷和倾倒。
(摘自《学习与研究》 第十一期 侯健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谁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的?
今天我们常讲的“哲学”这个词,是从英文PhilosoPhy翻译过来的。那么是谁把Philosophy定译为汉字“哲学”的呢?他就是日本哲学家西周(1829—1897)。西周是第一个将西方哲学较系统地介绍到日本的人。在介绍西方哲学的过程中,西周对哲学术语的翻译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对Philoso-phy一词的译语更是煞费苦心。1862年他在《致松冈鏻次郎的信》中,根据中国宋学“性理之说”的提法,把它译作“西洋性理之学”。后来他又在《津田真道〈性理论〉的跋文》及《西洋哲学史讲案片断》中,根据中国周濂溪的“士希贤”,把它译作“希哲学”,取希求贤哲之意。以后他又用日文片假名音译“ヒロソヒ”及汉字音译“斐卤苏比”。对这些译法,西周都不十分满意。从1870年开始,他在《百学连环》、《美妙学说》等一系列文稿中,经反复推敲,决定把它译为汉字“哲学”。以后这个词被大家公认,并传至中国。(摘自《百科知识》第十一期)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心温度比太阳表面高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模拟行星内部压力实验证明地球中心比太阳表面热。地球内心温度原估计值为2700—3700℃,新计算结果为约6880℃,比太阳表面温度(约5760℃)高。
研究人员用金刚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压缩和加热铁,从而测定在压力约330万倍大气压的地球内心铁的熔点。
这项发现表明:在所谓大陆漂迁或板块构造中造成地壳巨大板块滑移的热源是地心,而不是覆在地心外的地幔。这种观点加深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由外向内依次由地壳、地幔、外心和内心构成。计算表明内心和外心界面温度为6590℃,外心和地幔界面温度为4780℃。
为了测定铁的高压熔点,将铁薄膜夹在两层红宝石之间,然后在金刚石顶锤之间压缩夹层,同时用激光束加热铁。
用强有力的枪把塑料和金属制成的子弹射入铁薄膜中,使铁在较高压力下熔化,可测定铁在内外心界面的熔点。原来的地心温度值是根据地幔火山熔岩温度测定值外推的。
计算得出的这样高的地心温度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无法达到的,这表明这种高温是在4600万年前地球形成时产生的。  (摘自《大自然探索》 第四期 赖高惠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戏剧起源诸家说
中国戏曲的起源约有四种说法。
一、戏曲起源于巫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但事实上,王国维侧重叙述的主题是说“巫”,尤其是因“巫”而兴起“歌舞”。“巫”在甲骨文中通“舞”。刘师培等考证“出于乐舞”;冯明之推究起源于“大武”和楚辞。二、戏曲起源于傀儡说: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等论文中,列举了宋元以来戏文杂剧与宋元的杂剧院本五种不同体式,而宋元傀儡戏影戏与之有较多的契合之处,由此推论:“肉傀儡与大影戏者,傀儡戏影戏发展之极则,而宋戏文元杂剧之所由起也。”三、戏曲起源于俳优说:周贻白、任中敏、董每勘、张庚等大多力主这种意见:“歌舞戏”和“俳优传统”融合而成中国戏曲。四、戏曲起源于外来输入说:1925年,许地山发表《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滴》一文。他从乐舞由西域传入戏曲创作的五分情节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随后,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书中,详细比较了戏文、传奇的体裁、组织五点类似于印度戏曲及题材的相似印证,进而得出:中国原始的和现存的戏曲是从西域或印度输入的。
(摘自11月26日《社会科学报》 阿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球生命在宇宙空间会发生何种变化?
在地球上生存和进化的生物,在地球以外也能生存下去吗?
1980年初,苏联“礼炮”号空间站和美国航天飞机相继进行了植物实验。但是,在“礼炮”号空间站上结出的种子多数没有发芽,即使发芽了也没有正常生长。在航天飞机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植物的染色体发生异常,其中有的染色体严重缺损。
为了探明确切的结果,1985年美国空间实验室又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在空间环境中受精的某种动物的卵,几乎在生长的最初阶段就停止了发育,更谈不到孵化了。对1980年年初到年中,长时间留在空间站上的苏联宇航员采血化验表明,他血液中的白血球呈现明显的异常。这似乎说明,在空间环境下,人体对疾病和细菌的天然防卫系统受到了损害。
美国空间实验室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实验表明,细菌类在空间环境中比地球上生长要快,对抗生物质的耐力显著增强。以上实验意味着,在空间环境中生活的人抵抗力要减弱,而致病细菌要更活跃。
为了更详细了解宇宙空间环境给予生物的影响,美国航空航天局执行生命科学计划的科学家们,考虑发射以“生命”命名的人造卫星。
(摘自12月3日《科技日报》佳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民族舞蹈的遗传变异
探索民族舞蹈艺术,其实是对创造此门艺术形式、生存于社会的人的剖析。民族舞蹈艺术的遗传变异,即继承发展是受着自然、社会和艺术规律与法则所制约,受其人类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美学需求所影响,故我们对于民族舞蹈的遗传变异的研究,不能囿于生物遗传学,而应该总汇于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之中。
民族舞蹈之所以始终按着自身规律继承和发展,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直独立存在,不为众多的自然和社会学科所替代,就是因为有相对稳定、指向性很强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
民族舞蹈的遗传变异,首先表现在舞蹈的人格化。人类由最初的蒙昧时期发展至文明时期,反映民族意识的舞蹈文化也随之变化,即由最原始的娱物、娱神,演变为娱人的自娱性舞蹈;由浸染着浓重宗教色彩的舞蹈,即对图腾的崇拜和各种神灵宗教的信奉之舞蹈,演变为剥离自然神灵属性、体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本质力量的现代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的遗传变异,还生动地体现在舞蹈的内向化。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发展,反映社会意识的民族舞蹈也随之由低级、简单走向高级、复杂,由最初对动植物的外在模仿,转变为对人内心世界的情绪体验,不仅可以表现舞蹈者的喜悦、愤怒、忧虑、悲哀,还能体现其无形的梦幻、遐想、心理变态等下意识或潜意识。
民族舞蹈的遗传变异,还形象地体现在舞蹈的多样化。对各民族舞蹈溯其源,其种类样式很少,差异不大。而如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走向丰富多样化。
对于民族舞蹈遗传变异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急需的艺术科研项目。我们只有加紧对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艺术结晶的演化过程的研究与剖析,才能真正揭示民族舞蹈艺术生命之奥秘。
(摘自《舞蹈》 第四期 黎蔷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