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郑小瑛呼吁重视音乐人才
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我国著名的女指挥家郑小瑛说,我国大批音乐尖子出国留学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外国人用很少的一点奖学金就把我们的人才吸引去了。这次我出国见到了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有的是想深造获得更高的学位,也有的是想获得更多出名和表演的机会。虽然在外见多识广,艺术修养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他们正处在表演和创作的黄金时代,长期在外,对我们国家来说是损失,对他们个人来说也不一定值得。
一、国外的专业课教学质量并不比国内强。中国教师对学生热情,教学负责,盼望学生成才可说已蔚然成风。
二、把时间浪费在学语言与打工上很不合算。这些尖子人才本该趁风华正茂之时,多多表演,取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成就,但在国外,为了过语言关,就得挤掉专业进修时间。而且他们虽有奖学金,却仍不敷所用,只得去打工,以致简直就没时间练琴。
三、在美国,中国的音乐家很难挤进第一流的音乐圈子。
据我所知,人才外流趋势还在发展。由于国家对高校在校学生自费留学作了限制,尖子们有宁肯退学的,不上研究生的,甚至不上大学的,怕上了就走不成了。现在学习为比赛,比赛为获奖,获奖后出国,几乎已成了规律。
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我认为我国对音乐人才不够重视是原因之一。体育运动员在国际上得奖连国家领导人都到机场欢迎,而1984年我国一批青年歌唱家连续在芬兰、奥地利获大奖,还是芬兰的报道说“中国人这几年在声乐上获得的成功,比他们在奥林匹克的成就还要令世界吃惊”,这才引起了重视,他们才得到了领导人的接见。
近年,我国约有近百人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他们都是中国老师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出色表演使人们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刮目相看。国际上的一些大赛或音乐节愈来愈多地邀请中国专家去作评委。各国都很重视把他们自己造就的专家学者介绍到世界上去,成为世界知名人士,而我们做得就很不够。
希望国家能采取一些措施,如:指定某机构、协会等与海外留学生经常保持联系,邀请他们回来举办音乐会、主演歌剧,或者代表我国承担国际交流任务,来去自由;适当提高少数尖子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建立专门的创作基金,提供留学生音乐作品的首演条件;从而把现在国外的音乐尖子吸引回来为祖国人民服务。 (摘自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王粹珍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建筑应适合人民生存需要
建筑领域内的生态平衡就是建筑与生命圈的平衡,即保证人的生命存在、发展,顺利地由一个生命阶段转入另一个生命阶段。有多少种生态现象,相应地就会有多少种建筑类型出现,如居住、教育、交通、生产、体育、医疗休养、宗教、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孤儿院、养老院、教养院建筑,以及道路、广场、市场、花园、墓地等等。每种建筑都反映着不同年龄、性别、时期、地域、民族等特有的生态本质。
长期以来,我们用适用、经济、美观来概括建筑的本质,这是很肤浅的。建筑的丰富的生态学本质,远远不止于物质上实用的水平。实用功能的观点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我们应以生态的观点,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更全面、更深刻地研究建筑问题。
回想70年代以前,我们按照实用功能的原则、理论,缺乏生态观念,铸成了难以弥补的失误。如,按照功能分区的理论,在国土规划和城市布局上分的重工业区——钢铁、煤炭等行业所在地,实际上成了“男人区”;轻工业区——纺织、食品行业所在地,成了“女人区”;学校区——实际成了“儿童区”或“青年区”;过分集中的商业区、文化娱乐区、行政办公区、体育场区,又造成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不平衡,造成交通拥挤。单纯的住宅区和工作区的远离,给城市带来车流、人流、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诸多灾难。总之,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设中所造成的生态平衡的失调。因而克服建筑学中的生态危机,现已成为燃眉之急。我们要树立生态意识,用生态意识重新审视以往的建筑理论、方针、政策和措施。要树立完整的生态观念,熟悉生态原理,从根本上革新我们的建筑学观念,使建筑创作和设计的道路更加宽广,使我国的建筑环境更适合人民生存发展的需要。
(摘自11月11日《科技日报》 顾孟潮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科技必须立法
党的十三大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战略问题,科技发展与进步将决定四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这一重大决策,无疑将促进新的经济机制的形成。
面对新经济机制的形成,面对科学技术大发展高潮的到来,法学研究工作者的面前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课题,这就是科技法学的研究。
科技、经济要起飞,科技立法必须先行,科技司法必须紧紧跟上,然而,我国的科技立法刚刚起步,科技司法队伍还几乎近零。
科技立法是一项硬任务,任何条款必须滴水不漏、纹丝不错。为此,必须开展科技立法的软科学研究,对科技立法的范围、对象、部门、指导思想、法律结构、法律概念、法规体系、各具体立法部门等等,作出科学的说明。综观发达国家的科技立法,在基础性立法、高技术立法、相关性立法方面,都是比较周密齐全、完整配套、有机结合、切实有效的。在这些国家的科技立法中,科技法学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科技法学的研究还应包括科技司法,从司法队伍、机构到职责、权利、义务、准则、技术都应一一阐明,并以法律作出相应的规定。
因此,科技法学作为一项新的法学任务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学工作者必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科技法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去。
(摘自11月5日《社会科学报》 倪正茂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文化建设与现代战争
许祥文在今年第四期《社会》杂志撰文认为,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是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性质,决定于人心的向背,但是,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也能起一定的作用。经济制约战争,这是人们普遍能接受的观点,而说文化也能影响战争,有些人不一定能接受。那么究竟如何看待文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呢?
一、文化素质是现代战争中决胜的重要因素
现代战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以文化为依托的战争。展望21世纪的战场以智能武器和自动化指挥系统为核心的新武器群,将使传统的作战方法发生深刻的革命,战场真正趋向空间化、信息化、智能化、电子化。军队将从兵力、兵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密集型发展,人类战争将从力的搏斗进入主要靠“智战”的时代。那时,人的知识智力对于战争的胜负有着比过去和现在远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就对军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智力水平、现代军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的五场局部战争——阿英马岛之战、以色列侵略黎巴嫩、苏联侵占阿富汗、两伊战争和越南侵略柬埔寨,文化因素在战争中都起了很大作用。“明天的战争”不仅是双方经济力量的较量、现代武器的较量,也是崭新的科学技术的较量,是军人的训练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的较量,是军事指挥员胆略、知识、才干、进攻意识和应变能力的较量。
二、文化宣传工作是实施心理战的重要手段
进行现代化战争的手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武器消灭对方;一类是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手段与对方进行斗争。武装暴力应是进行战争的根本手段,其他斗争手段都是非重要的、从属的。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运用文化宣传工作进行心理战,也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西德《国防知识》杂志在1964年就曾指出:“现代战争不仅在空中、陆地和海洋三种范围内进行,而且包括第四种范围,即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如果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我们应当更加明确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现代军事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军人的文化素质。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光线是节约时间的能手
你可知道,光线是节约时间的能手,它遵循“时间最短原则”,总是用最短的时间去走完它要走的路。
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人海罗最早提出过光线问题:从一点有光线射出,碰到镜面后反射到另一点,那么入射线和反射线对镜面构成的反射角相等。这种等角原则就是光的反射性质,它是几何光学理论的萌芽。
当你在乡间秀水中乘渡船时,船夫把竹篙斜插在清水中,你立刻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竹篙折断了!当船夫再把竹篙抽出水面时,它又完好无缺,这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一种错觉。一束平行光线射入水中,可以发现光线进入水中后,就改变了它前进的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为什么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之后产生折光现象?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相同的缘故。例如,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和在水中的速度的比是四比三。在荷兰物理学家斯涅尔提出光的折射规律之后不久,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就证明了光线的“时间最短原则”,即它总是用最短的时间去走完它要走的路,对两种不同的介质,如果光线走直路它反而比走弯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人们利用光线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和“时间最短原则”,去解决一系列所谓“最短线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数学家施坦纳提出的“施坦纳问题”,即如何用一组全长最短线把三点联系起来,在场地规划、工厂布局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光线在指导人们节约时间、人力、物力方面,充当了节约的能手。
(摘自11月8日《江西日报》 陈历耕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航空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如果说怀特兄弟1903年的首次飞行是航空史上第一次革命,30年代广泛采用飞机风洞试验是第二次革命的话,那么最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梅斯研究中心Cray—2超级计算机,也称作数字空气动力模拟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就是第三次革命,它将使航空业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Cray—2超级计算机能以极高的速度,有效地帮助飞机设计人员解决各种难题。由于它能进行极复杂的空气动力学运算与模拟,所以NASA的研究与设计人员计划用它来设计新一代航天飞机,以取代过去制造航天飞机时进行50000小时的风洞试验设计,这样将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和精度。目前美国的航天飞机设计者们已用这台计算机为未来的“东方快车”航天飞机找出了最佳外形设计方案,从而保证了在10年之内造出这种飞机的原型机来。Cray—2可进行复杂的气象学和天文学运算。此外,用它对飞机原型进行试验比用风洞进行试验快3倍。
(摘自10月28日《中国民航报》 家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城市绿化新领域——阳台绿化
咫尺阳台,如充分利用,可有效地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一幢五层楼的阳台和墙面的垂直绿化,其面积相当这幢楼房占地面积的3.4倍。绿化能给建筑密集的城市带来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据测定,居住区的绿地比不绿化的空旷地,在夏季可降温1.3—8℃,减尘4.24—27.2%,减少细菌29—65%。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人呼吸均匀,心脏负担减轻,嗅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也能得到增强。此外,花的颜色和香味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浅蓝色对发高烧的病人具有镇静作用;红色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绿色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
据统计,有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家庭,参加阳台绿化竞赛的,占总参数的70%以上。通过这一活动,一是更多地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二是养花种草陶冶了性情,净化了心境,平抑了久病的烦闷和急躁,通过与邻居交流种花技术,密切了人际关系;三是劳动的欣慰可冲淡“风烛残年”的忧伤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阳台绿化,为城市绿化开辟了新的领域。
(摘自《园林》第五期 贺振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体节律和节律临界日
人们越来越多地懂得交通事故、社会安全、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疾病发生与死亡,以及弱智儿童与神童等等,都与“天、地、生”、月相和太阳系运动、引力周期有关,与人体生理(生物钟)节律周期有关。
据美国交通、安全部门报告,在满月(我国农历十六)期间,全国交通事故比月损时上升60%,全国纵火案率增加100%,谋杀案增加50%。美国医学家利伯和莫利斯发现满月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据西德、意大利、日本、瑞典等国交通、卫生部门统计,除存在上述事实外,人体节律(生物节律、生理节律)对先天智力发育和疾病转归,愈后和死亡都有密切关联。这引起了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医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运动科学工作者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据柏林名医费里斯、维也纳医生斯沃博特发现,人体生理上有一种周期性变化。他们在医疗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病人,如头痛、失眠、精神倦怠、食欲不好、胃肠功能紊乱、易激怒等等,每隔23天、28天来就诊。这是与人体节律有关。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即人体生理上有23天与28天的节律周期,并把23天的节律周期称为“体力节律”,把28天的节律周期称为“情绪节律”。
奥地利教师特里舍尔也发现学生智能与考试成绩与节律周期有关。这个周期为33天。他把这个周期称为“智力节律”。联邦德国医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商高低并不过多的依赖后天获得,而更重要的在先天“突发遗传”,即在受孕时,父母双方处在节律周期的阶段有关。
什么是节律周期临界日呢?即前面讲的23天、28天、33天三个节律周期中的半数。也就是23天“体力节律”的半数为11.5天为临界日;28天“情绪节律”的半数14天为临界日;33天“智力节律”的半数16.5天为临界日。在临界日的前半期,称为高潮期。在高潮期间,人的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体内免疫功能旺盛,等等。这时,领导者可以作出好的决策,运动员可以取得最佳成绩,许多交通事故和其它不安全事件可以避免发生,疾病可以减少,等等。如男女双方都处在节律高潮期而受孕,孩子的智商会很高或较高;如男女一方在高潮期,一方在低潮期(临界日的后半期),孩子的智商则一般;如男女双方都处在低潮期,孩子可能出现弱智。
人体节律周期的计算,是从人出生那天起,每隔23、28、33为3个不同节律周期,然后再计算出每个节律周期中的临界日。对人们威胁最大的是临界日。临界日重叠越多,其危险性则越大。
(摘自《新观察》第二十期 陈蕃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