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7-10-30

1987-10-30新闻联播 文字版

中国的十月——献给“十三大”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中国的十月<br/> ——献给“十三大”<br/> 周毓山<br/> 每年都有一个十月<br/> 每个十月都有一个吉祥的日子<br/> 于是,所有的歌声与微笑、苦闷与彷徨<br/> 总是拥挤着走进十月<br/> 十月是一个充实的季节<br/> 太阳在十月变得深沉了<br/> 再也不释放徒劳的热情<br/> 风在十月变得庄重了<br/> 再也不倾吐廉价的歌声<br/> 天空与土地在十月变得开阔了<br/> 再也没有一块封闭的空间<br/> 十月是一个成熟的季节<br/> 今年的十月来得这么早这么急切<br/> 整个中国都兴奋了<br/> 为“25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br/> 为“十三大”这个值得庆贺的会<br/> 在大会堂潮水般的掌声里<br/> 中国亮出了一个沉甸甸的主题<br/> 镰刀与斧头塑造的党旗在选择<br/> 该插向哪一片荒原、哪一座高地<br/> 麦穗与齿轮组合的国徽在思考<br/> 该怎样放射出金子般的光芒<br/> 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都笑了<br/> 十月轰隆隆迸发出更响亮的改革之声<br/> 全世界都在注视着<br/> 中国的十月<br/> 是的,中国的十月有着神话般的传奇<br/> 十月的中国却没有一分的神话<br/> 那5000年沉寂的土地早就断裂了<br/> 那5000年凝固的岁月早就崩溃了<br/> 38年坎坷、38年摔打、38年磨砺<br/> 中国就这样长高、长大<br/>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br/> 也是播种的季节<br/> 啊!金色的十月<br/> ——在中国

征途漫漫无终曲——记党的十三大代表李坚真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征途漫漫无终曲<br/> ——记党的十三大代表李坚真<br/> 陈诗信<br/> “银燕展翅任高飞,<br/> 笑脸相迎暖心扉。<br/> 春风送我赴京城,<br/> 来日从容南粤归。”<br/> 80出头的李坚真大姐,是当年的“红军山歌手”。长征中她是一方面军那个有名的“特殊连队”的指导员,唱着山歌打仗、救护伤员、过泸定桥、搞群众工作。这次她作为中顾委委员和党的十三大代表来北京开会,我一见到她,她就给我念了上面这首山歌表达她的心情。<br/> 李大姐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共产党。党把这个价值80吊钱的童养媳,培养成一个工作泼辣、作战勇敢、善于联系群众的革命战士。60年来上上下下,当过县委书记、妇女部长、连指导员、区党委副书记、省贫协主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忙了一辈子,退下来以后,她是怎么想的?李大姐用山歌回答我:“瀑布三千丈,全身白茫茫,万树千花都要雨,点滴润山庄。”大姐说:“人老谁也挡不住,但是点点滴滴的事情还是可以做的。”李大姐虽然退下来了,找她谈话的人依然要排队。有下来的老同志谈思想,上来的新同志征求意见,夫妻吵嘴的、分房子闹意见的……我问大姐:你烦不烦?“烦什么?群众找上门来还能不管,我就喜欢热闹。不过,现在的领导怕我休息不好,对来访者作了点限制。但是,找上门来的依然不少。”<br/>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山歌?六七十年本性不移,是不是专门研究过?”我问李大姐。她说:一天学没上过,扛着梭标就参加了革命。曾经在延安上过中央党校,不过几天又调走了。山歌,我从小就学会了。广东的客家山歌是有名的,对歌赢了很光彩,输了就要受“罚”。这次在分组会议上我讲,要把我们过去的艰难困苦告诉年轻人,要让娃娃们懂得、记住今日形势来之不易。——大姐讲这些我是理解的,在长征途中不少战友就是在她背上、怀里停止了呼吸,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br/> 李大姐担任过广东省委书记,退下来后又定居在那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的形势云开日出,广东又是跑在前面的。我问她对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特别是两个特区有什么看法。大姐说:尽管走过弯路,遇到过一些困难,有些问题待于解决,但应该对党的政策充满信心。现在不是又开始好起来了吗?长征,不从敌人的枪林弹雨里冲出去就活不成;四化建设,不在重重困难中搞改革就没有出路。她向我讲,她过去看到深圳、珠海两地的荒凉面目之后曾吟唱了一首赞美今日特区的山歌:“昔日渔村依苦海,今日波涛拥楼台,政策开放百业旺,渔女捧回珍珠来。”<br/> 李坚真同志列席了十二届七中全会。她很高兴地说:这次会开得好,民主气氛浓,畅所欲言,在党的会议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她被选为十三大代表。她把感受融化在歌中:“竹筒探水两头通(即一头通党中央,一头通群众),蚂蚁走路一条龙(队伍不能乱套),燕子衔泥嘴要稳(要遵守纪律,言行不能违背党的路线),蜘蛛吐丝在肚中。”<br/> 诗是述志,歌为心声,我们李大姐的这些山歌,不正表现了一个老战士的豪情壮志吗?<br/> 且看征途未尽处,喜闻战歌无终曲。

兴凯湖·五彩石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兴凯湖·五彩石<br/> 叶坪<br/> 兴凯湖,你确实很美很美,豪放与温柔相济,有一千种美人鱼的姿态,一万种诱惑,如北国少女,使我忘却年龄;我无条件投身于你的怀抱,让你以千万只浪的纤手,俏皮地举托起我不老的青春而闪闪发光。<br/> 也许,爱本来就是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即使瞬间,亦可成为永恒;故而,你纵有一万种诱惑,却让我不能也不敢久久地沉湎。我更眷恋那百里煤海的沸腾,当掘进机在地层深处掀起爱的狂飚,我会以一个矿工的自豪想你的。兴凯湖啊,你喧笑的湖风将永远伴随我,在煤海大合唱中,添一段快乐的行板。<br/> 临别之际,我从你怀里捧起一束五彩石,斑斓的光彩竟是那样迷人;但一旦离开了你柔波的爱抚,我发觉,它们却失去了美丽。啊,我也是一枚五彩石呀,只有煤海,才是我辉煌灿烂的归宿……

重阳习俗

第8版(副刊)<br/>专栏:文化采风录<br/><br/> 重阳习俗<br/> 朱培初<br/> 明天就是重阳节。古代以九为阳数,旧历九月初九,称为重阳。九,又有长久之意,古人往往在重阳敬老、祝寿。去年,北京市定每年重阳为敬老日。重阳的传统习俗很多,主要有登高、赏菊、做重阳糕等。<br/> 重阳登高相传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实际上是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登高的场所因地而异,除登山丘外,还登土阜、城垣、寺塔等。秋高气爽,场圃初登,黄菊乍开,红叶方缀,最宜登高远眺。不仅有助目力,而且寓意幸福,心旷神怡,感受到生活之乐趣。明代,北京人重阳多登香山。清代,江苏常熟的儿童们登上虞山,将五色纸连接为一、二丈的长条,粘于竹竿顶端,随风飘舞,称为放晦气。在福建、广东,和缓的微风到重阳时才开始向上有力,所以重阳登高放风筝也成为传统习俗。清代的福州,重阳时在乌山举办盛大的风筝赛会,到夜间,好事者又将无数小灯随风筝引线而纵之,望之明澈星空。<br/>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菊花天姿高洁,古人谓其有君子之德,为隐逸高士们所宠爱。南宋《乾淳岁时记》说,临安(杭州)宫廷于重阳在“庆瑞殿陈列万菊,灿然眩眼”,并在夜晚点燃菊灯,如同元宵。<br/> 菊花在首饰、医药、酿酒上的用途也为人们重视。古人在重阳以菊花为簪,插于发髻之上作为首饰。早在汉代,人们在菊花盛开时采其茎叶,杂黍米酿之,到翌年重阳就饮,称为菊花酒、长寿酒。<br/> 重阳糕是重阳的节令食品,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称为枣糕。“糕”和“高”偕音,重阳糕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重阳糕被嵌以石榴子、枣、栗子肉、松子仁、白果仁等,五色缤纷,如同宝石;又将糕制成九重(层),取重九吉祥之意。有的在糕上插着剪镂图案的五彩小纸旗,或者以江米面塑成狮子、蛮王等形象置于糕上,称为狮蛮,寓意镇邪。<br/> 重阳佳节反映了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和热爱生活的品性,也是古代园艺、食品、灯彩、风筝、剪纸等手工艺成就的一次展览。

为人和为文的启迪——罗竹风和他的《杂家和编辑》一书

第8版(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为人和为文的启迪<br/> ——罗竹风和他的《杂家和编辑》一书<br/> 倪墨炎<br/> 现在人们已习惯称编辑为杂家了。因为编辑更需博识,当然并不排斥编辑同时又是专家。我没有考证过谁最早称编辑为杂家,只知道60年代初,罗竹风同志写过一篇《杂家》,为编辑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鸣不平,很有社会影响。在动乱年代却因而受到冲击和不公正待遇。<br/>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罗老恢复了活力,虽然担任着上海社联的领导工作,但他仍然关心着出版界。他认为当年《杂家》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就又写了《再谈“杂家”》、《三谈“杂家”》、《编辑与杂家》、《编辑职能与业务道德》等文章,继续呼吁领导部门要重视编辑的工作,同时对编辑也提出了要求。<br/> 罗老从《杂家》以来的这些文章,都收集在最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杂家和编辑》一书中。这些20多年来的文字,作者的铮铮之心,拳拳之意,仍跃然纸上。<br/> 收集在《杂家和编辑》一书中的《〈辞海〉是怎样修订的?》、《修订〈辞海〉的前前后后》、《〈汉语大词典〉在实践中》、《试论语文词典编纂工作》等论文,就是他的工作总结,经验之谈。这些论文,对于编辑学、辞书学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正因为他长期参加编辑实践活动,才能深切了解编辑工作的社会意义,才能深切了解编辑的甜酸苦辣,才能为广大编辑们说出许多肺腑之言。<br/> 《杂家和编辑》还收入了作者青年时期写的杂文,如《内战·内行》、《从闻一多教授被杀谈起》等等,都尖锐泼辣,鞭辟入里。罗老的杂文有胆有识:有胆是建立在有识的基础上的,有其科学性;有识而敢作敢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识的作用。我想这种给人以为人和为文的启迪,对于文化工作者不无借鉴作用吧。

又是小巷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又是小巷<br/> 石太瑞<br/> 又是小巷,又是小巷,<br/> 又是小巷却变了模样:<br/> 你那边飞动灿灿云霞,<br/> 我这里升起彤彤太阳。<br/> 又是小巷,又是小巷,<br/> 又是小巷却少了惆怅:<br/> 一把伞撑开一片蓝天,<br/> 一朵花散出一路奇香。<br/> 红绿灯擦亮麻石路面,<br/> 电子琴拨去心中彷徨。<br/> 不要再回头看那个出口,<br/> 不要再回头望那扇门窗。<br/> 前面有车笛声声叫唤,<br/> 头顶有鸽子飞得正忙。<br/> 干!只听有人连连碰杯,<br/> 廊檐下飘出绣花衣裳。<br/> 又是小巷,又是小巷,<br/> 又是小巷却止不住激荡:<br/> 你那边悄悄把黎明唤醒,<br/> 我这里轻轻将黄昏弹唱!

马群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马群<br/> 姜强国<br/> 大马群疾雨般掠过<br/> 日月照耀的不只是一曲牧歌<br/> 莎日楞倾吐着满腹芬芳的心事<br/> 草原无比美丽地仰望蓝天<br/> 凸起神秋的峰峦<br/> 山势亦似马群<br/> 红红的太阳幻化成马的眼睛<br/> 河水自陶罐中流出<br/> 犹似血液,循环于古今<br/> 地平线上<br/> 火花在马群中闪现<br/> 白昼透明,黑夜亦透明<br/> 马头琴不喑哑,歌就活在弦上<br/> 当月光吟诵悠缓的韵节<br/> 沙枣们开始酸甜的和声<br/> 花草纷纷裸露阳光的感情色<br/> 经受风雨蹂躏的灵魂<br/> 领唱那远古英雄的传说<br/> 马蹄踏出满眼纷飞的鸟声<br/> 今天在马背上潮水般奔涌<br/> 一部史诗就在这颠簸中诞生

新媳妇——沂蒙采风(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新媳妇——沂蒙采风(版画) 赵晓沫